1992 第1期 - 历险记黛博拉·莫里斯 英华 译一名女子身受重伤,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荒山野岭。两条腿没法动弹。她知道,哪怕想捱过这样一个严酷的夜晚,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当玛丽·奥利里拆除支撑小圆顶帐篷的最后一根玻璃钢柱子的时候,她打了一个寒噤。晨空中阴云密布,在苍莽大山中的这片小小林间空地上,气温才仅仅4摄氏度。这天是1989年8月11日,星期五。她要用5天时间作一次徒步旅行,穿过科罗拉多州境内面积为3100平方公里的罗斯福国家森林,这是第3天。乌云越积越厚。23岁的玛丽竖起鼓鼓囊囊的金属框架行包,系好背带,踏上了那条孤零零的小路。走到上午11点钟,她到达了“中秃山”上一片高高的草地。这座山上到处是光秃秃的大石头,所以得了这个名字。她扔下沉重的背包,身子靠在一块大石头上边,感到十分舒服。...
2000 第4期 - 科学故事唐风空间的维度是很抽象的。当代新人类喜欢把漫画作品中什么“异次元空间”、“二次元空间”之类的词语挂在嘴边,向他们请教就会发现他们只喜欢这种名词的新鲜感。有些作家(像卫斯理)写到空间维度时也喜欢绕过去。事实上它很有趣,发现一个新维度相当于发现了一个世界。让我们先从基本的开始。假设存在一维空间的生物,那它们是什么?线段。线段虫只有前、后两个方向,整个世界就在一条直线上,一条线段虫看另一条线段虫只能看到一个点。然后一个二维空间的生物出现了,一个正方虫或三角虫。它们生活在平面世界。正方形的虫子好奇地观察一维世界,看见一条直线上无数个线段。它看到的不是“点”而是线段虫的整个“身体”。这只正方虫——不,应该说这“张”正方虫再去观察同类,结果全是一根根或长或短的线段。它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根线段,疑问就此产生:“为什么我不能看到伙伴们的全身呢?”终于有一天,它想...
1998 第2期 - 科幻之窗罗伯特·西尔弗伯格 孙维梓这里有宝库和它的卫士,遍野全是企图攫取宝藏的冒险者留下的森森白骨和宇宙服。阳光下那些腐骨残骸并不狰狞可怖,因为奇珍异宝使周围一切都显得熠熠生辉。宝藏位于深红的瓦萨星一颗小行星的洞穴里。这里空气稀薄,寂寥荒凉,行星环绕接近冷却的瓦萨星运转。古时有人来过这里,他究竟是谁,从哪里来又上哪里去已无从查考,但留下的珍宝却遗存至今。这批永恒的宝物价值连城,由不通人性的机器人担任守卫,它以金属的无比耐心等待主人的回归。多少人对宝藏蠢蠢欲动,但他们和卫士交谈后全都死于非命,有来无返。于是谁也不敢再动此妄想。现在又有两个胆大包天的家伙不顾前车之鉴,对宝藏心存觊觎。大个子利贝古满头金发,膂力过人,大嗓门,宽肩膀,体如铁塔;而小个子波里诺有双明亮的眼睛,反应敏捷,伶牙俐齿。他们俩谁也不愿白白送命。...
1996 第10期 - 科幻百科吴定柏《时间机器》故事梗概时间旅行家(这样称呼他比较方便)的家在里士满。每逢星期四晚上,就有不少社会名人和科学家前来聚会。在宴会后舒适的气氛里,大家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思想虽不求精确,但因为从容不迫,所以常会闪烁智慧的光芒。一天饭后,时间旅行家对他的朋友们谈起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他认为,人们一谈起空间,就只想到三维空间,即长度、宽度和高度,但是实际上空间是四维的。这第四维就是时间。当有人指出,物质可以在三维空间的各个方面活动,却不能在时间中活动时,时间旅行家得意地向明友们展示了他的惊人实验。时间旅行家从实验室取来了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属架子,大小如一座小钟,放在一张桌子上,这就是他花了两年时间设计的时间机器的模型。他邀请一位心理学家协助他进行示范,当后者按下一根启动杆,小小的机器突然打转,瞬息之间就变成了旋涡而消失。时间旅行家向朋友们解释说,这台...
作者:倪匡楔子电,是如今人类绝不能缺少的一种能量。人类科学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自人类开始懂得利用电能起才能成功。不懂利用电能,人类只好回到没有电能可利用的那个时代,而且,一定停滞不前,不能再有什么突破。电是一直存在著的,人类也早已知道电的存在,真难想像,在人类发展的悠长历史中,人类早已懂得如何建立一个专制的王朝,早已懂得如何用美丽的词藻去掩饰丑恶的行径,早已懂得设计出一整套有系列的规章制度去限制或扼杀人性,早已会把另一些人当奴隶来役使,甚至早已会造出像金字塔这样不可思议的宏伟建筑来,但是,一直到不到两百年前,人类之中,才有一个杰出的人物,富尔克林,把电从一个虚无缥缈的现象,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一种能量,一种为人类前途开辟了新途径的能量。...
1999 第8期 - 科幻之窗威廉·黑利特·厄普森 刘维梓寄自 新几内亚岛①荷兰迪亚市1945年7月21日 星期六送美军 亚历山大·布茨少校澳大利亚 蒙果摩日岛②亲爱的布茨:澳大利亚的史密斯将军告诉我,您已随同澳军去了蒙果摩日岛,进行用大型降落伞空投推土拖拉机的试验。我很乐意通知您:美军方面派出的狄克逊和赫博尔特上尉(过去他俩都是蚯蚓拖拉机公司的安全工程师)将在下周二,即7月24日到达蒙果摩日港。他们是搭乘小型护卫舰去各地检查蚯蚓公司产品并提出关于减少事故的建议的,还携带一台60马力的蚯蚓牌拖拉机作为示范,装备了所有最新的安全设施。作为我们公司的前业务主任,您肯定对此事感到兴趣。我希望您能会见他们,并为您能给予他们的种种支持致以衷心的谢意。...
作者:[美]L·罗恩·哈伯德前言(作者序言)L·罗恩·哈伯德几年前,为庆祝从事写作50周年,我写下了《地球杀场》一书。该书将近50万字,比我50年作家生涯中写下的其他作品部头都大。因为那毕竟是我的50周年纪念作品啊,所以我要尽情地发挥一下。讽刺并不局限在西方世界。事实上,汉语中讽刺一词可以理解为嘲讽、讥讽和鞭挞。而且,我们的“讽刺”一词并不源于“尖刻”(sharp)。它源于拉丁文(satura),意思是“大杂烩”或“混合物”,而且它似乎曾是形容食品的词汇,用来描述一种“不同东西的混合物”,如一碗杂烩或各种时鲜水果的拼盘。它丰盛,有益健康,令人愉悦而且充满乐趣。通常,“satrua”被用来代表那种表演给那些总是吵吵闹闹的罗马观众看的,采用通俗的即兴表演手法的讽刺剧。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情节,而是随心所欲地混合运用歌曲、散文、诗歌和对白等形式,用赞美和嘲讽来取悦人们。...
1997 第1期 - 科幻百科吴定柏二十多年前,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外国科幻作家莫过于法国的凡尔纳,而到八十年代以后,则首推美国的阿西莫夫了,尽管阿西莫夫的大多数作品还没有翻译介绍过来。阿西莫夫与科幻的结缘始于1929年。当时,仅有9岁的他在父亲经营的糖果店里发现了寄售的科幻杂志,便喜不自禁。父亲同意他翻阅这些杂志,但叮嘱他决不可弄脏它们。自此他成了一名执着的科幻迷,积极参加科幻迷俱乐部活动。1938年他携带习作拜会《惊异》(Astounding)主编坎贝尔,受到鼓励,次年便发表了科幻处女作。以后他又频频推出一系列科幻作品,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使他很快成为美国四十年代科幻四大才子之一。一颗耀眼的科幻新星就此升起。...
1992 第2期 - 考察记金涛5个小时的飞行快要结束,机舱头顶的指示灯闪起“系好安全带”的信号,我贴着舷窗朝下望去,飞机正在倾斜,象一只张开翅膀的大鸟小心翼翼地寻找着陆点。吐着白沫的浪花清晰可见,奔涌的波涛如同一盆骚动的熔化的碧玉不断变幻奇异的图案,但我的目光此刻关注的只是那块神奇的土地,我似乎是在捕捉难忘的第一印象,这个在梦魂里萦绕了多少年的孤岛。蓦然,机翼的顶端象是贴着浪花掠过,轻盈地避开赭红的礁石,接着,闪现了一片悦目的碧绿,生机勃勃的生命之绿。啊,这就是梦里寻它千百度的复活节岛,我终于万里迢迢来到她的身边。1 复活节岛的形状宛如一个矮矮的等腰三角形,有人形容它象拿破仑的军帽。在三角形的左边,集中了岛上的精华,除了马塔维里机场,还有一个堪称现代化的村镇———汉格罗阿港,我们下榻的APINO NUI旅馆离汉格罗阿还有一公里,算是它的郊外吧。...
1998 第12期 - 科幻之窗诺尔·K·汉南 傅恒主持人的话:诺尔·汉南并非大师级科幻作家,但这里推荐给大家的却的确是篇很有意思的故事,值得一读。早在几十年前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雷德里克·波尔和约翰·布朗纳就曾分别在他们的作品《观望时代》和《骑浪者》中对电脑的发展作了预见,更有威廉·吉卜森杜撰的“电脑空间”,将现代互联网络的描述提前了好多年。事实证明,科幻的影响力和诱惑力不在于它的预见的准确性,而在于它能提出“如果……将会怎样”的问题。诺尔不是悲观主义者,但是他的故事的的确确需要我们去思索。(怡雯)海水在他身下不断翻腾,头顶上,天空碧蓝碧蓝。他越过肩膀回头一望,蛛丝海滩在微微的暮色中像一颗未加工的珠宝一样放出光芒,他从未去过那儿,很想知道那儿会是个什么样子。...
1999 第9期 - 世纪回眸阿来从去年到今年,我们连续两期在增刊上推出了杰克·威廉森的长篇《CT飞船》与《CT辐射》,这两部完整地构想出了一个反物质世界存在的科幻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除了作家名气的号召力,这两部作品刊发时发生的科学事件也对读者造成了强度的刺激,从而造成了这两年间一个科幻阅读的热点。长期以来,功利地衡量所有存在的眼光,使人们过于关注科幻在科学上的预言性。我们并不特别认同这种单一的眼光,但这两部有关反物质题材长篇在本刊推出,与1998年阿尔法磁谱仪发射升空寻找反物质与暗物质,也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巧合。历史对航天时代的事件都记忆精确。1998年6月3日,北京时间6时10分,中国科学家制造的阿尔法磁谱仪(AMS),搭乘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了开放的宇宙空间,在其首次飞行中,AMS工作正常,数据质量很好,能正确区分各种粒子,测量精度也达到了预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