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解-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在披着礼的外衣去干不 可告人的勾当。这正是因为礼最重外饰的原故。所以说,礼是忠信淡薄和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前识者:人的外官所能意识到的,指表面的仁、义、礼。
能够为人们的外观所意识到的,都是表面现象,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舍本质而重现象,是人类走向愚昧的开始。具有天地之志的大丈夫,是不会执着于事物的 表面现象的,因为,欲实现天地之志,就必须证悟大道,配天地之德。因此,大丈夫抛开虚华的表面现象,修德悟道,去探求世界的内在本质。
本章是《德经》的首章。辩证地分析了道与德、仁、义、礼的关系。这里,老子没有否定德、仁、义、礼,相反,而是追求最纯真,最完美的德、仁、义、礼。 德即自我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类的正确意识(上德)只能靠识道来获得,来源于表面现象的意识(下德)是主观的、片面的。执着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 真理永远无法获得。用德、仁、义、礼治国,就是崇尚人治,愚化人民,人类永无自由。
可以断言,世界文化的中心必将转移到中国的道家文化上来,而老子的道德思想必将成为整个人类的指导思想。
。。。!
36章 有无相生
(小//说;网/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道生一”,一是道的载体,而朴是道德的体现。得道以德,德的最高标志就是返朴归真,所以,“得一”也就是得朴。
天得一以清:天,在上,比喻大脑。大脑得朴则断事清明。
地得一以宁:地,处下,比喻身体。身体得朴则健康安宁。
神得一以灵:神,人的精神。人的精神得朴则断事灵验。
谷得一以盈:谷,人体的气血脉络。血脉得朴则精气充盈。精气是朴的物质基础。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比喻人体所有的细胞。人体细胞得朴则自然健康繁殖。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比喻自我。贞,忠于自己所遵守的行为准则。自我得朴则可以确立合乎道的处世法则。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致之:推而言之,即由治身之道推广到治国之道。
推而言之:统治阶级(天)不凭借朴治,使政治清明,国家将恐分裂;百姓(地)不凭借朴治使社会安宁,国家将恐引发动荡;人们的精神不凭借朴治得以慰 藉,恐将产生信仰危机;山川河流不凭借朴治获得充盈,水利资源恐将枯竭;万物不凭借朴治来保护,恐将毁灭;侯王不以朴治国,反而自视高贵,其统治地位恐将 被推翻。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数车无车。
孤:孤儿。寡:寡妇。穀:粮食作物。不穀,是指百姓没有粮食、遭受饥荒,多因统治者不道造成。统治者以此作为自称,以表明自己时时刻刻在体恤弱者,为 民着想,以示有德。车:河车,古代用来汲水的工具。河车旋转一圈为一车,比喻一辈、一代。另,真气顺着小周天循环运转称为河车转动。
任何事情都是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守贱则贵,筑基则高,世间之所以有贵,是因为有贱为之衬托;之所以有高,是因为有下与之对应。正如那些显赫的统治 者们,他们的高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他们的贵,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铸就的。其实,不道的帝王们也非常明白这些道理,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对 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所以,他们用孤、寡、不穀来称呼自己,表明自己是以民为本,以民为基的。对此,老子给予彻底否定:“这不是以贱(民)为本呀!难道不 是吗?”以民为本的统治者施行的是“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而不是在自己的称谓上作文章。他们称孤道寡,只是欺世盗名的手段而已,真正目的不过是为了 维护其高贵的统治地位罢了。因此,他们的统治地位也只能有数辈而已。
就治身而言,只有炼己筑基,使河车转动,身体才能健康长寿。常人不懂得练功,任精气遗失,河车也就不转动了。河车不转动,大脑就得不到精气的滋补,逐渐形成脑萎缩,各种疾病亦相伴而生。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这是以道德功的周天原理来阐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论点。
不欲:练功时彻底消除自我欲望,排除一切外在、内在干扰,这是进入功态的前提条件。当河车发动,真气逆督脉而上,过百会、下印堂、透过眼帘时,气流象 玉珠一样碌碌而下,出现在眼前的是金玉之光,这即是“碌碌如玉。”气流下行,过中丹田入下丹田,腹内会发出咕咕噜噜的响声,如同石头的撞击声,这即是“落 落如石”。
这里,老子所要阐明的道理是:一,同为一气,在上如玉,在下如石;可见如玉,不可见如石。只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本没有贵贱之分。二,真气之所以能够上行,形成眼前之“玉”,这是通过修练筑基功,下丹田真气充盈的结果,从而阐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论点。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反:反抗(下对上,弱对强),是人们认识了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向对立面转化。反抗是就对立而言,是矛盾斗争的主要形式,目的在于解决矛盾,平衡矛盾,统一矛盾,取得向矛盾对立面的转化。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是合乎道的运动的,在这一运动中,弱者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老子贵柔贵弱,一再强调柔弱者的作用,并非希望事物永远处于弱势,而是希望事物完成由弱到强的转化,共同统一到强上来。
我们可从治身、治国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意义。
一、从治身的角度讲,反,是自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体内真气由下丹田沿督脉而上,顺任脉而下,循环往复,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功。随着真气的进 一步充盈,进而再打通大周天。由于真气的逆向行驶,打通了身体所有脉络,使气血畅达,从而平衡阴阳,消除疾病,强身健体,以至最终返朴归真。这正是因为利 用了弱者——真气的作用,才完成了自我与真我的同一,从而使自我这一大自然的弱者变成大自然的真正强者。
二,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反,是社会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为推翻反动统治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弱者,就是指那些缺吃少穿,不堪忍受剥削和压迫,没 有权利和自由的劳苦大众。人民揭竿起义,推翻反动统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弱者,则是革命的主力军。历史上每次革命运动,广大人民群众都是革命的中 坚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所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强者败,弱者胜,即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 果。毛泽东是阐述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哲理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了自我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那么,“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则体现了老子的朴治主义思想。
客观世界是物质世界,天下万物皆体现于有形,万物之灵的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有”的层面,以“有”观“有”,形成以“有”为中心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以来,治国则把希望寄托在“有为”的帝王身上,治身则把希望寄托在“有用”的物质身上,从而忽视了必须体现自然规律的无形的社会法则 (法律)和人生法则(朴)。
浩瀚的宇宙之所以丰富多彩、生生不息、和谐有序,在于无形却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在左右着宇宙,而决不是哪一个星球在统治整个宇宙。人类社会要想繁荣稳 定,就必须制订出合乎自然规律的社会法则。同样,人生要想健康长寿、自由幸福,就必须培育真朴,这就是“有无相生”。老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出:“有生于 无”即“无”是万物之本,自然规律决定着天下万物的命运,所以,人类欲求“有”必先求“无”,否则,不管社会多么富有,必然最终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其结 果是一无所有,包括人类自身。
本章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朴治主义思想。首先用对比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朴治对于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的重要意义。而后又辩证地指出称寡道孤的 统治者是不道的,其结果也只能是数辈无辈,江山是不会永固的。最后说明,要想实现天下大治,就必须充分利用弱者,推翻不道统治,走朴治主义道路。
附:河上公、王弼本分“落落如石”以上为一章,以下四句为一章,此从魏源本。
x
37章 贷智于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识,特别是人们还没有对道的观念形成共识的时候。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奋用功,这是有志者的作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 半信半疑的态度,对识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 叟,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也难怪他们嘲笑,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隐蔽,太深奥,为主观主义者所永远无法理 解。如果大道显而易见,社会上也就不会有人视传道者为宣扬神秘主义的了。二是“下士”从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观念、行为的变化上所得出的结论,有道 者的观念、行为是不能为“下士”所理解的。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建言:古人建立的格言。之:代表所列的格言。这些格言描述了修道者的外在表现及其内在本质。
明道若昧:修道者明白了大道,获得了大智大慧,本该变得聪明,但从表面看来,不但没有聪明反而显得愚昧了。其实这正是明道的结果和超越自我的象征。一 个大彻大悟的人,不再主观臆断、感情用事,不再为名利所羁绊。这在下士看来,不贪图享受,不及时行乐,不为自己着想,不正是愚昧吗?
进道若退:在彻悟大道的道路上不断精进,他的品质好象后退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进道”就是“损”,就是消除私欲,扬弃自我,提升人格。这正是为道的目的之所在。视人格的精进为退化,也正是人类自身异化的悲哀。
夷道若颣: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为顺大道行走,按客观规律办事。若颣:好象有缺点、毛病。以大道为中心的人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世界观不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贪名图利、损人利己。有道之人舍己为人,有名利可图而不贪。这在“下士”看来,不是有毛病是什么?
上德若谷:越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越虚怀若谷。有德之人对自己乐于助人的行为,不认为有功德,而是以平常之心,一切顺其自然罢了。这是有道者的谦逊品德。
广德若不足:越是把握了真理的人越是真切地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智慧的不足。道无止境,德无止境,广德之人,以宇宙为心,永远不会满足。这是有道者的不断进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