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作者:钟思嘉 >

第6章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作者:钟思嘉-第6章

小说: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作者:钟思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设孩子选择的信号是不断地大哭喊:“痛!好痛!”这个哭泣的信号就会传送到父母的耳朵里。

              信号
    孩子:牙痛→选码→痛!好痛!
              哭喊



  父母收到信号后,必须经过译码的过程:

           信号
  孩子:牙痛→选码→译码 母亲;他牙痛 
            哭喊

  如果父母能正确地从孩子的表情和语言中正确地译出信号所代表的意思,就会知道孩子的哭泣是因为牙痛。万一父母认为孩子在瞎闹、在找碴,则完全误解孩子的意思,甚至因此教训孩子一番。如此,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桥梁就会堵塞。

  以上所描述的情形就是造成亲子沟通不良的原因,往往“听者”误会了“说者”的意思,却没有察觉到早已造成误会了。

  为了避免“听者”在译码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则需要运用“反映倾听”来与孩子对话。例如:

  1。孩子:(放声大哭)哥哥抢我的玩具。

  母亲:你一定很生气,讨厌哥哥抢你的玩具。

  孩子:对啊!

  2。孩子:我们老师根本是个巫婆!

  母亲:你很讨厌你们老师。

  孩子:一点也没错,我恨死她了。

  3。孩子:妈妈我当选模范生了!

  母亲:你看起来很快乐啊!

  孩子:嗯……这是很难得的。

  以上的例子,父母能够正确地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则以“所言不差”来回应母亲,以证实母亲解码成功。

  反映倾听,“听者”必须试着了解对方感受和想法,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向对方求证。必须注意的是:“听者”绝不可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价值判断。

  “听者”就像一面镜子,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反映出来,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了解自己。

 
 







序言 
 
 2005年06月15日 12:59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翔翔,起床啦,上学要迟到了……”

  “翔翔,为什么你还不起床呢﹖再不起来,就来不及了。”

  “翔翔……”一大早,母亲的情绪就被翔翔赖床的坏习惯弄得糟糕透顶。

  过了廿分钟,翔翔还在房里大叫:“妈妈……我的运动服呢﹖我的白袜子﹖还有那条米老鼠的手帕﹖”

  母亲像陀螺似地忙着帮他找出衣服、袜子和手帕。

  “妈……我的联络簿到哪去了﹖”

  “在这里,对了,你水彩用具有没有准备,昨天联络簿上说要带。”

  “我不知道啦……我忘记水彩笔放哪里了……”

  一个早上,母子俩像经历了一场世纪大战一般,好不容易把儿子送出门,母亲才稍稍喘口气,电话铃响了。

  “妈……帮我送自然书,在抽屉里,快点啦……”

  如果说“亲情之爱”是为人父母一辈子的甜蜜负担。那么,错误地承揽孩子所有的问题和责任,对孩子的成长将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斯考克。帕克有句名言说:总有一天我们要放开孩子,他们是上天赐下的礼物,交给我们照顾 ── 但不是永远。



理清谁的问题 
 
 2005年06月15日 13:01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在前一章里,我们学习以“倾听”来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但是,倾听只适用于孩子发生挫折、感伤、沮丧、怀恨及种种负向情绪。而且当问题拥有者是孩子时,倾听的效果才能凸显。

  如果孩子为父母制造了好多麻烦,给父母带来许多困扰,父母就不能再一味地使用“倾听”了。

  因此,为人父母者在遇到问题时,需先冷静地想一想,这是谁的问题。

  通常,一个记忆力不好的孩子都有一个记忆力太好的母亲;一个不爱清洁卫生的孩子常有一个太爱清洁卫生的妈妈。就像上述例子中的翔翔经常忘东忘西的,他妈妈三天两头要送毛笔、作业簿到孩子学校去。有一次,甚至打电话回来说忘了带书包呢!听起来很可笑是吧?上学竟然忘了带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大都是父母的态度所造成的。因为,孩子永远不必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房间弄乱了,有父母来收拾整理;功课不好了,由父母去操心;害怕困难时,有父母来帮助等。长久下来,自然养成孩子一些不良的习惯。

  父母有时候似乎太多管闲事了,孩子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处理,把问题的所有权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该管的,什么是不该管的。


 
 
如何理清问题所有权 
 
 2005年06月15日 13:24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很多父母在一开始很难意识到“问题的归属”的观念,更别说去选择到底谁该为这个问题负责任了。

  我们先要知道“有问题者”一词,如“谁有问题﹖”、“谁遇到困难﹖”、“谁的目的没达到﹖”“父母效能训练”的创始人哥顿博士说明其原则如下:

  1。当孩子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孩子有问题。由于孩子的行为没有妨碍到大人,所以不是家长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

  2。孩子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他的行为也不妨碍大人,所以在亲子关系上没问题。

  3。孩子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但是同时也妨碍到大人时,是大人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三项原则,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父母在面对困扰时,可以问一问自己:“这问题有没有干扰或妨碍到我的生活﹖”、“这问题对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伤害,甚至危害到生命的安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不关父母的事,这问题是属于孩子的处理范围。如果孩子与自己的配偶、老师、朋友或兄弟姐妹有了冲突,那么是他们两者间的问题,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无须插手或干涉,而父母只要从旁加以引导和注意。下面就是问题所有权划分的例子:

  小杰最近因为和好朋友闹翻了,所以心情很坏,情绪低落。虽然妈妈倾听小杰的诉苦,同时也表达对小杰处境的了解和同情,但是问题要如何解决呢﹖小杰的母亲想自己是否要打电话给他的好朋友,问问看他们发生什么事,也许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还是等小杰自己去处理呢﹖

  由于这问题并没有干扰或妨碍到小杰的妈妈的生活,所以很明显的,这是小杰自己要处理的问题,妈妈无须插手,以免剥夺了小杰学习的机会。

  通常当父母面对问题所有权区分时,要先考虑孩子这种不良问题行为是否有什么目的﹖然后再考虑问题所有权该属于谁﹖如果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就让孩子自己处理,而父母只需要从旁加以鼓励和注意就足够了,千万不要多管闲事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父母效能:孩子拥有问题时 
 
 2005年06月20日 06:59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属于孩子本身的问题,父母并非袖手旁观,可以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方法,但是寻求解决方法不是给予忠告,也不是帮助子女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忠告是强加于子女身上的警告,因为那将使子女视其为父母控制他们的意图。而且,忠告也会使子女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寻求解决方法是帮助子女找寻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其过程中包含六个步骤:

  (一)了解和澄清问题

  运用反映倾听的技巧让子女觉得他们是被了解、被接纳的。所以开始去理清问题有关的特定事件,并运用开放式问题。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则可以在与子女谈话之时反复运用此步骤。

  (二)运用脑力激荡法

  从询问“你想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开始,若子女不愿意,则回到步骤一,并且表示体谅及提供任何时候的协助;若子女愿意,便要求他们继续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在此,鼓励父母运用“脑力激荡法”:一种不加评价、自由、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其方法是尽可能提出各种构想,而必须注意除非确定所有的构想都提出了,否则不可以批评任何人提出的意见。这种创造构想的历程将会孕育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技巧。当你觉得子女的构想值得一试,便迈入步骤三;若觉得其构想不可行,或是想不出任何构想,便可利用下面激发思考能力的方法来帮助子女:

  1。让子女假设问题不在自己,而在朋友身上

  有时候,我们似乎很容易替别人解决问题,却对自己的问题不知所措,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举例而言,可以对儿子说:“如果小明有同样的问题,你会告诉他怎么办﹖”当儿子提出一些他所想到的解决方法之后,再问他:“你觉得所有的方法中,那一个方法对你最好﹖”

  2。运用角色扮演的技巧

  先让子女扮演有问题的当事人;之后再由父母扮演先前子女所扮演角色的当事人,藉此机会向子女显示各种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角色扮演完毕之后,再询问他们自己的问题处理方式与他们一般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3。提出建议

  建议不同于忠告,“忠告”是告诉人家应该做什么;而“建议”则是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让子女拥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权利去接受或拒绝。当你提出建议时,最好采用下面的问句型式:“你考虑过这个方法吗﹖”“如果使用这个方法,你认为如何呢?”

  (三)评估所提出的方法

  一旦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都激荡出来之后,就必须开始很小心地加以评估。评估时只能一次一个方案,并总结每一个方案,且询问子女对每个方案的意见。

  (四)选择一个解决办法

  询问子女“你认为那一个方法对你最有用?”,让他们自我做决定。为了确定子女真正了解问题以及明白为什么某一个解决办法最可行,可以运用开放式问题来澄清子女们所做选择的理由。这个步骤正是向子女展示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问题解决历程。

  如果父母认为子女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不可行,就帮助他们了解这个方法可能产生的结果。例如,可以表示:“如果这么做,你想会有什么结果?”而父母可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依我看来似乎……,你认为怎么样?”然后,再要子女考虑先前所提出的办法,或是再运用脑力激荡法想出更多方法。父母必须牢记,除非情况相当急迫,否则行动的选择权应由子女全权处理,因为行为的当事人必须对其行为后果负责。

  (五)承诺行动

  “尝试”与“做”之间存有极大的差异。当人们说:“我会试试看。”通常意谓他们怀疑这方法不可行;然而,寻求解决办法所要求的是对行动的肯定承诺。所以无论如何,必须要求子女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去做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通常,三、四天至一个礼拜已经足够明白计划的可行性。而父母可以要求子女:“你愿意在这个星期中进行这个计划吗?”

  (六)设定评估的时间

  得到孩子承诺行动的肯定答复后,要设定评估的时间。此时亲子间可以讨论计划进行的情形。如果子女的解决方法没有成效,也不要提供自己的做法,而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计划,改变计划,或是选择其它方案等等。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另一次讨论及讨论的时间。

  如果在双方同意评估的时间之前,子女就抱怨计划不可行,你可以表示:“我想我们都同意这段期间内实行这个计划的,但是我还是尊重你的决定。”许多孩子,甚至父母亲都对自身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在此必须强调的是改变不是突然的,而是渐进的过程。

  如果在限定时间内,子女还不与父母讨论计划实行的情形,也不要紧迫盯人。有时候稍晚些再提醒子女在规定时间内,还未讨论计划施行的情况,然后再询问计划进展的情形。而父母也可以说:“你愿意谈谈这事吗?”

 
 

父母效能:父母拥有问题时 
 
 2005年06月29日 09:30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父母如何判断问题的拥有者是自己还是孩子呢?以下提供一些最佳线索,帮助父母判断问题的所有者正是自己:

  ◎父母内心感到困扰、挫败、愤怒、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于孩子的表现行为感到紧张、不安。

  举一些实例,就更容易了解了:

  1。你在打电话时,孩子不断地来骚扰、吵闹、哭叫。

  2。孩子放学回来,书包、衣服、臭袜子全扔在沙发上。

  3。孩子把玩具随手丢满客厅。

  4。孩子去转动煤气开关。

  5。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