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行走-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过,应当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不知为什么苏州也只到冬至才有,这种酒如果当年不曾喝畅,就只有敬请明年赶早了。
枣泥拉糕
苏州古称鱼米之乡,古写的苏字下半部是“鱼”与“禾”,庶几可以说明这一点。而苏州人喜食河鲜的程度,在其他地方也是不多见的,吴语中“吴”“鱼”同音不知是否出于这个原因。苏州鱼产丰富,种类繁多,有名贵的刀鱼、鲥鱼、银鱼、鲈鱼、鳜鱼;有不以食用的玉柱鱼、黄石鱼;有用以放生的鲤鱼、鲶鱼;有专作炸制的梭子鱼、旁皮鱼等等。吴地先民自六千年前采用渔具捕捉鱼类,逐步形成了罟、罩、筌、箪、神、叉、射等十余种捕捞工具。苏州人吃鱼,既重方法,又重时令,在烹调方法上有灸、蒸、烧、漉、爆、薰、鲞、腌、糟等等,在时令上有一月塘鲤二月鳜,三月甲鱼四月鲥,五月白鱼六月鳊,七月鳗鱼八月巴,九月鲫鱼十月草,十一鲢鱼十二青的说法。不知历代苏州姑娘白嫩清秀,苏州士子人才辈出是否和常食鲜鱼活虾有关。
说到姑苏水产,不得不提的是螃蟹和河豚。螃蟹以阳澄湖出产的大闸蟹为极品,阳澄湖中又以昆山巴城水面所产为最佳。概因巴城地处东南,西风紧时,蟹避于此之故。阳澄湖蟹个大膘肥,青背白肚,黄毛金钩,姑苏雅士于重阳时节持蟹赏菊,亦一时之盛。奈何近年蟹价飞涨,已不复入百姓之家也。国人在吃的问题,有一句俗语,叫做“没有广东人不敢吃的”,但广东人又哪里有“拼死吃河豚”的勇气与决然。河豚剧毒,肝血食之立毙,但苏州下辖的常熟和张家港一向有吃河豚的习俗,至今听说两地年年有人为此丧生。河豚我没有尝过,一是价格昂贵,一是生死攸关,但听食者有言,该物鲜美无比,肉味肥嫩细腻,言者回味无穷之状实是引人入胜。听说饭店里吃河豚,必是厨者先尝,过一定时间后食客方才动筷,而且席上均是各顾各,决无劝食之事,大违国人宴客之风。将吃搞到如此庄严肃穆,想来也十分可笑。
江浙民间逢清明节仍有吃青团子的习俗,一般清明後市面上的青团便落市,唯周庄等地拿江南民俗当卖点,一年四季都在过清明。另,当地农村习惯吃自家做青团子,拿野菜汁染糯米粉,颜色较市售的要深,且不那么均匀光鲜,嚼来却更清香。
《天龙》中阿朱和阿碧的待客之道其实还满符合姑苏风格的。首先说采莲剥菱。姑苏水乡,湖泊众多,河道纵横,采莲本是极寻常之事,偏是文人多事,将其视为风雅之举。红菱亦是江南土产,在苏州以城东娄葑水面为佳。红菱的好处《天龙》中已有记述,根据书中情况看,燕子坞是虚构的地名,采莲之处可能是以苏州城东黄天荡为蓝本的。我曾乘农家橹桨游于此湖,湖中荷叶田田,水草丛丛,河港交错,道路的是难辨。其次是佳肴待客,上面已经说得很多了。第三说煮水品茗。吴中名茶以碧螺春为首,该茶原产于太湖洞庭东山碧萝峰下,最早的形成大致有十多种民间传说。根据史籍记载,当地茶女采茶,乃以筐贮,“筐不胜贮,置于衣中,茶受热气,忽发异香,当地人惊呼吓煞人香”。直致清康熙下江南,因茶名“吓煞人香”不雅,乃依其形色赐名碧螺春。正宗的碧螺春茶采用中小叶茶种,经过一系列特定工艺采制而成,最初“集六万芽乃成斤”,但现在不再如此讲究,一斤大致在三四万芽左右。该茶茶形卷曲多绒毛,以七十度左右水浸泡最佳,泡成后芽叶尽沉杯底,决不上浮,号曰“春染海底”。
《天龙》中阿朱阿碧为段誉泡制碧螺春茶,作者随后对该茶由康熙赐名一事做了交待,是金庸博学与严谨之处。而电视剧《水浒传》中王婆称其茶为碧螺春则是编导的大失误了,殊不知北宋年间,是没有碧螺春这个名字的。
三 吴中名胜
《射雕》中陆冠英聚太湖群盗一节,提到金头鳌为莫厘峰寨主。莫厘峰者,吴县太湖洞庭东山之主峰也。也就是碧螺春茶的原产地。莫厘峰的名字,我真的怀疑现在的苏州人有多少能说得上来。可见金庸在博学之外,在武侠小说的创作上也是一丝不苟的。
苏州历来是一个以园林著称的城市,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绝非幸致。但我觉得说到吴中名胜,当以太湖为首。毕竟天造地设的景致,不是人工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太湖揽胜,一般认为以无锡鼋头渚为最佳,以致于很多人认为观太湖应到无锡。其实太湖水面苏锡共有,三分太湖则苏占其二,锡有其一,因此我一直觉得是不是苏州政府在太湖旅游资源开发上出了什么问题。
在苏州赏太湖,当然应该到吴县境内,大约距苏州市20公里左右的洞庭东西山。两山之中,东山的花果盛一些,西山的风光好一点,难分伯仲,我个人较偏爱西山。还记得多年以前乘船游太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起了个大早,自大运河出发,日出时正好船入太湖,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致至今难忘。船至西山泊岸,先游林屋古洞,该洞号称道教“天下第九洞天”,无非岩溶所致,倒并不以为奇。出洞后沿山路而行,途经一线天等景直到太湖之滨。当时的情形大都淡忘了,只记得一个人登上“断山亭”时,亭柱上一幅楹联极有韵味,如果不曾记错的话,联云:“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山下正对鹤池一方,水色澄碧,湖光潋滟,当是仙人养鹤之地。远处湖中三山在望,远山如黛,近山如兰,岂非瀛洲、蓬莱之属?水天一色,帆影点点,正流连不知天上人间之际,已是渔歌唱晚催归之时。畅矣斯游!
太湖三山深入水中,交通不便,当地政府前些年以巨资造太湖大桥,乃为国内最长的湖桥,岛民出入不复舟楫之苦,实为善事。该桥以多孔之构,造形优美,华灯初上之时尤为可观。我于前年中秋重游太湖,不仅得见大桥之姿,更是深入湖中三山。入岛之途乃是在西山码头租用快艇一艘,十分钟便至。岛上林密蝉鸣,花果飘香,回观湖波漾漾,远看白云悠悠,(又鸟)声啾啾,鸭行摆摆,“阡陌纵横,有良田美池桑林之属”,“(又鸟)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都市而来,只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黄昏时租得民宅数间,并请房东代办酒菜,共庆中秋。菜虽粗疏,尽是湖中鲜活;酒非佳酿,全系山间清泉。数巡之后,主人问客曰:“可愿泛舟湖心?”客欣然不自胜。主客乃以机帆船出,湖中清风徐徐,四围寂寂,山影重重。乃于船顶重置杯箸,停船任其自漂。酒酣兴尽,方觉今宵无月,枉过中秋,乃大笑而归。平生畅游畅饮,实以此行最为畅快。以上记行实为亲历,绝无虚构。网上诸友有兴者大可一游。
前面说到的太湖风光自有其动人之处,但从名胜的意义上讲,真正当得起姑苏第一名胜之称的恐怕是非虎丘莫属了。苏州近郊有两座较出名的山,一是狮子山,一是虎丘,都是根据山形命名,在苏州历来有着狮子回头望虎丘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两座山。《天龙》中段誉至苏州而不游虎丘,作者在书中也没有提到吴中的一些名胜,实在有些遗憾。其实虎丘在北宋时就已经相当出名了,苏东坡有言“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一大憾事”便是明证。虎丘的出名一是历史悠久,一是沾了吴王阖闾的光。
水巷日落
≥考证,虎丘剑池之下便是阖闾之墓。剑池之谓,一是池形狭长如剑,一是故老相传吴王曾以宝剑陪葬。宝剑传为干将莫邪所铸,从山腰处的“试剑石”可以想见宝剑之锋利。一剑之威,居然断石如泥,石裂处笔直如划,直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试剑石”的切痕断然不是宝刀宝剑所能造成,但吴王试剑于此的传说传了百年千年,加上干将夫妻威名赫赫,不由得让人宁愿相信此乃人力所为了。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艳羡吴王墓中的宝藏与利刃,可惜阖闾早已想到这点,在墓成之日将万千工匠斩于“千人石”上,该石至今石色赭红,传为工匠血染而成。明代名噪天下的吴中四大才子为一睹宝剑风范,曾雇人将剑池之水淘干,据说他们的确见到了墓的入口,奈何无法开启进入。即使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发掘吴王墓也殊非易事。似乎是说虎丘塔镇于墓上,有墓开塔倒的可能。虎丘塔是虎丘乃至苏州的象征,本名云岩寺塔,是一座砖石仿木结构塔。全塔不用寸木,因而历经七次火烧而无损。该塔外形古朴,观之则苍桑之感油然而升。虎丘塔的另一奇处在其斜而不倒,据说该塔的斜率与比萨斜塔不相上下。当我们站在塔下时,其倾斜程度是足以让人大吃一惊的。真不知道前人是用了什么法子,能使得这一砖石堆砌而成的宝塔屹立千年。虎丘山上的名景还有很多,如“高僧讲经,顽石点头”的“点头石”,茶圣陆羽品评的“天下第三泉”等,均各有妙处,不一而足。虎丘虽妙,但真正使苏州天下扬名的是园林建筑。苏州园林以宅邸式私家园林为主,以构思精细,布局合理,小巧玲珑著称。在建筑手法上充分利用了透视及浓缩的技巧,所谓“移步换景”确非虚词。园林大多围绕山水做文章,均是人工开挖堆砌,但都能做到具体而微。姑苏名园首推拙政园,该园乃明正德年间被黜监察御史王献臣所建,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文征明。文氏诗书画三绝,惜乎怀才不遇,应王献臣之邀设计园林,实是平生第一次。据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所述,该园址地势低洼,并不理想。但“能者无所不能”,征明因地制宜,“稍加浚治,环以林木”,错落有致地布置了31个景点,其最大特点是以水造景,造成了一个水景园,拙政园中至今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正如“荷风四面亭”联所言“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在文大才子的主持下落成,实在是江南园林艺术的一座里程碑。拙政园名列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从布局上看,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各以长廊分隔,长廊为复式,廊窗镂空,透过廊窗隐约可以见到背后的景致,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层次感,这种隔而不断的手段,确是高手所为。园中可圈可点之景过于众多,无法一一描述,而且造园者通过布景而表现出的一种意境,也远远不是语言所能体现的。所以,春意融融时,可以去看一看春风垂柳;夏日炎炎时,可以去听一听林静蝉鸣;秋雨绵绵时,可以去赏一赏雨打荷花;冬雪霏霏时,可以去瞧一瞧山瘦水窄。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风韵,拙政园岂止就是一座园林。心中一向爱极了“梧竹幽居亭”内文征明手书的对联,联曰: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此联庶几可以表现园林甚至是做人的一种意境。苏州曾经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中心,忠王李秀成长期驻兵于此。拙政园在忠王府造成之前曾为李秀成办公之所在,据说兵马践踏,造成了不少破坏。拙政园原址是唐诗人陆龟蒙的旧宅,园成之后共有三十多任园主,颇有世事沧桑之感,其园主更换之频繁,在苏州的私家园林里是绝无仅有的。
除拙政园外,苏州大小园林数不胜数,每个园林又多多少少地和某些名人相关。城南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私家园林,1044年北宋诗人苏舜卿(子美)购地于此,欧阳修有诗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就是指这件事。后苏子美集句成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至今镌于亭柱,成为千古名联。后韩世忠、梁红玉夫妻曾居于此园。又有网师园者,小巧玲珑,为宅邸式园林的典范,张大千兄弟曾养虎于园中,以为模特。城北西园本为律宗江南第一名刹,有名为“戒幢律寺”,至今香火极盛;留园为集锦式园林,博采众长;狮子林以太湖石布景,颇有奇趣,有乾隆钦题“真趣”亭。城内又有北寺塔、双塔、瑞光塔遥相呼应,小桥流水环绕其间,若再有阿朱、阿碧美人相伴,我是段誉,也不思归矣。
忽然想到前两年有一首叫做《涛声依旧》的流行歌,传遍苏州大街小巷,歌中有句云:“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真想坐到枫桥边上,去体会一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意境呢。
四 江南才子
曾经有朋友说金庸心里其实是不喜欢苏州的,理由是在他笔下苏州从没出过一位大侠,而将慕容复安排在苏州更是金老先生不喜欢苏州的明证。我虽然觉得这种观点并不合理,但又确实不知如何反驳。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