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书话 3:周作人-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满清政府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也是清政府所编,但那只是出于官僚之手,有点马虎而已。这却别有政治作用,加以删削篡改,比马虎要有害得多。大家知道,前清兴起多少次文字狱(从前故宫博物院刊行过一种《文字狱档》,出到第十一册,这须得由史家编一总录,另外还应搜集禁书,出版一册图录),压伏民族的反抗,以乾隆时为最厉害。
这回借此差不多对古今书籍来一次总检查,非思想正统者不能录取。我们只看《论语义疏》,乃是晋朝皇侃所作,万不能来反对清朝的了,只因在孔子“夷狄之有君”一节话发挥了几句,便被删改得一塌糊涂,连《知不足斋丛书》里的《义疏》,也得改刻过,原本绝不易得了。后来《四部丛刊》出来,才得看见皇侃的本来面目,原来他不过通论夷狄不好,乾隆皇帝却听了不高兴,要干涉千余年前古人的说话了。这是最明显的一例。到了宋朝以后的人的着作,因为有辽金元的对峙,说话益发有违碍,于是《四库》的编修官也就忙于笔削,鲁迅从前有些文章揭发过,我这里不再来抄录了。
总之《四库全书》不能称为善本,因为它故意的改变了原来的面貌,来适合皇帝的好恶,所以不值得人民的珍视。其中有外间少有的几种,已经翻印为《四库珍本丛书》,以及有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书,有《武英殿聚珍板丛书》,在现今《永乐大典》几乎全然消灭了的时候,也是难得的。清朝的考据学很有进步,有些书是乾隆、嘉庆以来学者校订的。其精审远在《四库》之上,其风气直传至清末,所以我们对于精校的近刊着作也是不可轻视的。既然有了以上三种丛刊,可以说是《四库全书》的精华已经全有了,其他的也就可以随它去,不必再加以什么留恋了吧。
《四库全书》的本身就是这样的一笔表过了,但是那一部《四库书目提要》,虽然也是出于官僚之手,却是还别有价值的。主要的原因由于这总裁其事的乃是纪昀,通称纪晓岚,着有《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为世人所知。他也只是皇帝近旁的一个文学弄臣罢了,但是他脾气很特别,不很喜欢那些讲迂腐话的宋儒,这意思很明白的见于他的笔记中,借了好些故事来对于他们加以嘲笑,在《书目提要》中却是正面的来说,以钦定的官书里面能对宋儒不表示敬意,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了。唯纪晓岚因讨厌宋儒的“二气之良能”这一类的迂话,反而主张有鬼,讲好些半真半假的迷信故事,宣传报应,落入道士派窠臼,实在是很可惜的。《笔记》的文章很是干净利落,自成一家,与《聊斋志异》分道扬镳,《聊斋》是唐传奇一派,《阅微草堂》却是六朝志怪的末裔,只是为劝戒之说所累,所以未免有一股俗气罢了。
□1964 年1 月22 日刊香港《新晚报》,署名启明① 本文前三节曾刊1958 年3 月23 日《新民报晚刊》,题同。
□未收入自编文集
四库全书与康熙字典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假如一半真是为的要收书,那么至少一半也是为的检查并销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思想。收到的犯忌的书,老实不客气的禁毁了(没有送来的,奖励人来告密),古书则叫翰林改过,如皇侃《论语疏》夷狄之有君一节的话,知不足斋初印本里是原文,后印本则是别一番话,乃是依四库本改正,是假冒了。关羽原谥壮缪,乾隆要改叫他忠武,上谕命将《三国志》中原文改掉,蜀汉的事实,陈寿的文章,也可以由皇帝随意变动的。有一年(据说是一七六六年),他在御园看见麈角于冬至皆解而麋角不解,命将书中麋角解均改为麈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记其事于麈字下,不敢明言他的谬误,只婉委其词云,臣因知今所谓麈正古所谓麋也,岂不即是说他误叫麋为麈,却要妄改古文么?王筠在《说文句读》中便更不客气,在一个什么字底下说《康熙字典》引《说文》云云,为原书所无,颇为荒唐,乃云筠案此盖内府秘本,外人所不能见者,挖苦而又俏皮,实属大不敬,如在乾隆时必将为人所告发而捉将官里去了。
康熙比较乾隆学问稍好,因为他还肯同几个西洋人搞天文数学,但敕撰的官书都由些翰林们胡乱去弄,与坊本一样的糟,却顶着皇帝的招牌,没有人敢说话。到了民国以后,皇帝的这些纸老虎才渐渐戳穿,可以希望不大有人再相信它们了。
□1950 年8 月6 日刊《亦报》,署名鹤生
□收入《饭后随笔》
康熙字典
《大公报》列举中国的天下第一,第四十八项说纪购等奉令所编《康熙字典》是第一部最完整的词典,削颖先生已查明纪购生于雍正二年(一七二四),不能够于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二)去参加编辑字典的事务了。但说这部字典从旧观点说,不论音韵注释,都很完整,诚如所言,那却是不的确的。这字典里的引证一塌胡涂,从前国学家非难很多,只是因为是钦定的,不敢明说,王引之(?)在嘉庆时有过一部补正,说的很是温暾,也未通行,只有同治时王菉友才说过几句挖苦的话。他的《说文句读》手头没有,记不清是什么字了,他引《康熙字典》中《说文》云云,与今本舛异,说道谨案此盖是御府秘本,外边所未见者也。字句错误(或杜撰),书名错误,据说多得很,但这须问专门家,我未能具体的回答。老友东阳仲子曾叹息说,现在还只得查《康熙字典》。他是国学者,办过中学大学,他说这句话乃是痛话恶话,我们到了民国二十年,还只能来用《康熙字典》吗!他因为要骂新的那些辞典,所以称赞《康熙字典》,这话是我亲自听见,所以很是了解的。
要称说中国字典之天下第一,为什么不抬出许叔重的《说文解字》来?此书完全成于公历一二一年,可以够得上说世界第一早出的字书了吧。
□1951 年4 月1 日刊《亦报》,署名十山
□未收入自编文集
谈康熙字典
清朝皇帝统治汉人,有很巧妙而恶辣的方法,除用武力迫压外,更重要的是愚民政策,依照明朝成法,加重提倡八股,此外还有欺骗人的文化工作,即《康熙字典》与《四库全书》。关于《四库全书》的事,已经有许改先生详细报道了,它的用意固然不正,成绩也并不好,虽然是那么的一大堆。近时上海书店编印《四部丛刊》采访古本,《四部备要》则用校订善本,都没有用《四库》的钦定官抄本,可以谓是中国学界差强人意的一件事情。《康熙字典》原来是粗制滥造的东西,实际只是根据梅氏《字汇》和吴氏《字汇补》来混合一下,并不比原书好,单靠着专制君主的威权,独霸小学界,经师学者看着它谬误百出,都不敢明白说一句话。辛亥革命至今已四十年,可是还有人在佩服它,也还有人使用。佩服自然是很荒谬的,使用却也是不得已,因为近代有了新编的辞典,终于找不到适用的字典,没有可以替代的东西。辞典固然也很要紧,但一般总是太贵,平常查考一个字的音义,需要以字为主的字典,这一类并不是没有,却是不完备,因此不能适用。字典、辞典可说是人人必需的工具书,于文化前途至有关系,必须价廉物美才好,这个编刊的工作便非由国家来担任不可,因为编纂上要赔钱,印刷上不预备赚钱,不是营业本位的店家所做得来的也。
□1951 年12 月27 日刊《亦报》,署名祝由
□未收入自编文集
关于章氏丛书
汪旭初先生在《寄庵谈荟》中答柳君非杞问,关于《章氏丛书》所见说明,今就所知略为补充。
《章氏丛书》康氏排印本错字颇多,现今市中亦已难得,浙江图书馆本虽板渐模胡,想尚可买到。
此外《章氏丛书续编》,于民国廿二年在北平刊成,木板四册,共收书七种十六卷,《菿汉昌言》及《体撰录》均在内,新出《三体石经考》系钱玄同手书,写刻精工,似比初编中的《小学答问》更好。
此书系由章门弟子中若干人发起,出资刊刻,汪先生也在内,《春秋左氏疑义答问》上且列名校勘,不知何以说《体撰录》始终未刊,是否当时未曾收到刻好的全书?
刊校印刷的事闻由吴检斋经理,参加的人各分得三五部,大家愿意将书板寄赠章氏国学讲习会,后来听说未曾实行,吴检斋死后这事更无可考了。
虽然据说吴氏经手印过一批,在旧书店中或尚可见到,但总之比较初编要难得多吧。
分载《国华》及《制言》中的文字,经孙世扬编辑,有《太炎文录续编》七卷,各卷多分上下,实有十三卷,于民国十三年在汉口排印出版,共四册,为《章氏丛书三编》之一部分,只印了五百部,未附分送名单,在重庆项下也有汪先生的名字。
书虽印的不多,但在西南想应当还可找着,若在北方,则正与续编相反,很不易得,据单上分到的只有五六部而已。以上据所见闻略述一二,以供参考,如承指示增广,至为欣感。
□1950 年1 月28 日刊《大报》,署名荣纪
□收入《饭后随笔》
钱玄同与章氏丛书
钱玄同从太炎先生听讲,最初是在东京大成中学的国学讲习会,后来在《民报》社特别听讲《说文》,有时便留下不走,与太炎“抵足而眠”,彻夜谈论文字问题,结果逼得先生承认写字非用篆字不可。太炎给学生的信,托便人带来的,封面上有写篆文的,但是江声老先生的旧办法到底也难实行:于是玄同提出依照小篆用楷字写之一法,写起来倒并不难看,虽然不大好认,圆笔变方了,反而面生,一也,须用本字,一见难认,如认之作仞,二也。
经了苦心研究之后,终于写成了四卷《小学答问》,木刻精印,民国后收入《章氏丛书初编》内,但后印本究竟精彩差得多了。
民国二十二年在北京编刊《丛书续编》,由玄同与吴检斋主其事,每卷之后均有二人复校的署名,可以算作记号,其中新出《三体石经考》一卷,也是玄同手书,写法却有点改变了,太炎跋云:吴兴钱夏前为余写《小学答问》,字体依附正篆,裁别至严,胜于张力臣之写《音学五书》。忽忽二十余岁,又为余书是考。时亨迁蜕,今兹学者能识正篆者渐希,于是降从《开成石经》,去其泰甚,勒成一编,斯亦酌古准今,得其中道者矣。稿本尚有数事未谛,夏复为余考核,就稿更正,故喜而识之。夏今名玄同云。
续编系文楷斋镌刻,颇为精致,弟子们愿意刻成后即举以奉赠,移送苏州,由吴检斋任其事,而迟迟久未办,南方乃另行影印,吴旋去世,原板不知尚存否,如有人得到初印有小像本,应知何如的珍重也。
□1950 年1 月28 日刊《亦报》,署名鹤生
□收入《饭后随笔》
太炎文录的刊行
据古籍刊行社消息,不久将印行章太炎先生的《检论》、《国故论衡》和《太炎文录》。这完全是及时的也正是必要的一件事。太炎先生的着作以前也实在流行的太少了,这和他文字的艰深也多少是有关系的。在清末民初这几位学者中,他的文章实在要算难懂,现在来加以整理出版,所以是很必要但也是很困难的事。
太炎先生的着作,除民国以前,有过零星出版外,计有三次汇刊。第一是浙江图书馆木刻的《章氏丛书》,是他全集的基本,流布得算最广,《检论》等三种都在内。第二是《章氏丛书续编》,只有四册七种。系一九三三年在北京刻板,由其旧日门人酸资而成,印刷甚精。我藏有蓝印者一部,卷首有一张相片,手指间卷烟出烟缕缕可见,照得极好。刻好后原拟将全部木板赠给章氏,终于不果,而抗战发生,这板的行踪遂不可查考了。其中有一卷《新出三体石经考》,由钱玄同手写付刻,太炎先生似甚为满意,手写序文云:
吴兴钱夏前为余写《小学答问》,字体依附正篆,裁别至严,胜于张力臣之《音学五书》,忽忽二十余岁,又为余书是考。时事变蜕,今兹学者能识正篆者渐希,于是降从《开成石经》,去其泰甚,勒成一编,斯亦酌古准今,得其中道者矣。稿本尚有数事未谛,夏复为余考核,就稿更正,故喜而识之。夏今名玄同云。民国二十二年三月,章炳麟记。
第三乃已在太炎先生故后,由章氏国学讲习会在汉口编集铅印,名为《章氏丛书三编》,只刊成《太炎文录续编》七卷四册,时在一九三八年二月。
当时计共印五百部,寄赠各处。据赠书单上所开,寄至北京者共六部,此刻除我以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