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现学现用(下)-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慧可安心
神光慧可禅师年轻的时候,听说嵩山有个天竺来的和尚德行很高,就去拜谒他。神光来到嵩山,尽心尽力地服侍祖师。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从来没有听到祖师跟他讲过一句佛法。在一个大雪的日子里,神光决定肃立雪中,以此明志。如果祖师再不开示佛法,就冻死算了。
这样过了一天,雪已经下到神光的膝盖了,他冻得奄奄一息。祖师起来看到神光这样,便问神光为何?
神光赶忙回答:“请师父慈悲,教我无上心法吧!”
达摩祖师说道:“要学无上心法,必须德行好,智慧高。”神光听后,拿来一把刀,一下把左手砍掉。祖师一看,说:“为法捐躯,勇气可嘉。”
于是,祖师终于肯收神光为徒,法名为慧可。
慧可又说道:“我的心无法安宁,请师父帮我安心。”
祖师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
慧可一愣,自己刚才烦躁不宁的心哪儿去了?只好回答:“我的心找不到了。”
祖师笑了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置好了。”
安心之道,其实就在一个转身。如果你不再是原来的自己,必定原来的烦恼不再属于你。佛『性』之道,就在于一个“变”字。如果能够不断转换自己看待世间万物的视角,定会从中体会出许多新义来。新鲜的地方自然是有风景的!
平常心是道
从谂禅师问南泉禅师:“什么是道?”
南泉回答道:“平常心是道。”
从谂又问:“还可以探究吗?”
南泉说:“一探究就错了。”
从谂反问:“不探究又怎么知道是道呢?”
南泉说:“道不属于知与不知的范畴。知是虚妄觉,不知则不可判断。如果真正达到不疑的道,就像虚空那样,空旷开阔,怎么能对它强作是非判断呢?”
从谂禅师言下立即领悟了禅的道理。
平常心是禅、是道,禅、道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日常的生活、学习、劳动,甚至穿衣、吃饭,无处不存在着禅。禅也就是平常的生活,而不是远离人世间,在生活之外的什么神秘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以一颗平常心,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参悟禅的妙处。
生活禅现学现用(下) 第六章 哲理
有与无因情况不同而存在,都有道理,实际上是破除人们对有无的执著。一切存在都是按条件来组成,但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一切是“无”。
有与无
智藏禅师住持西堂后,有一位僧士问道:“有天堂、地狱吗?”
禅师答:“有。”
僧士问:“有佛、法、僧三宝吗?”
禅师答:“有。”
还有许多问题,禅师都回答说有。
僧士就用不屑的口气说:“禅师这样回答,恐怕错了吧!”
禅师就问他:“难道你有不同的见解?”
僧士颇为自得地说:“我可是曾经在径山禅师那里学过禅的!”
“那么,径山禅师是怎么对你说的?”禅师问道。
僧士答道:“他说一切都无。”
禅师话题一转,问道:“你有妻子吗?”
僧士答曰:“有。”
智藏禅师又问:“那径山禅师有妻子吗?”
“没有。”僧士回答。
禅师趁机开示:“径山禅师说‘无’就对了。”
僧士施礼道谢而去。
有与无因情况不同而存在,都有道理,实际上是破除人们对有无的执著。一切存在都是按条件来组成,但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一切是“无”。因而,我们要超越相对的概念,不能对任何概念执著,从而更好地去认识世界。
头尾之争
有一条蛇,蛇尾对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头。”
蛇头拒绝了,并且说道:“我一向走在前头,为何突然你要提出走在前头啊!”
蛇尾十分不悦。接下来,蛇头仍然走在前头,但蛇尾却缠住树干,蛇头也走不动了。
无奈之下,蛇头就让蛇尾走在前头,结果蛇掉进了火坑,这条蛇就被烧死了。
师徒关系也是如此,徒弟们总是埋怨年纪很老但经验丰富的老师。殊不知,自己过于年轻,不熟悉戒律,经常会惹出一些祸端,最终还会使师父受到牵连,彼此遭受惩罚。
头尾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是位置功用不同罢了,假如彼此之间不团结,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个人在人类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都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共同演好人类社会这台大戏。
突破戒律
南北朝时,南朝刘宋间的竺道生是一个才思敏捷的高僧。有一次,宋文帝设会斋僧,过了很长时间才摆下斋饭,众僧皆疑天时已晚,不敢食用。这时宋文帝一再劝大家用斋,并信誓旦旦地说:“没关系,现在刚刚中午!”众僧仍不敢举箸。这时,竺道生站起来大声说:“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意思是说,太阳是附着在天上的,皇帝就是“天”,既然“天”说刚刚中午,那就肯定是刚刚中午,没什么好怀疑的!说完,便捧起大钵吃斋,众僧也就随之吃了起来。
原来,释迦牟尼创建佛教后,为了使这个新生的宗教尽快地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认同,进而使人们达到皈依佛教的目的,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整而全面的僧人行为规范与僧团戒律。其中自然包括了僧侣的饮食规范。过了中午众僧不敢吃斋,就是因为不敢违反“非时食”的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固然不错,但清规戒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
通身是眼
一个学僧心想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于是便带着问题去请教师父道吾禅师。
“师父,请问你的哪一只眼睛才是正眼啊?”
禅师并没有作出回答,而是反问道:“当你晚上睡觉时,枕头掉到了床下,但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枕头继续睡觉。请问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学僧听后,有所醒悟,便对着师父点了点头。
禅师便问他到底懂得了什么,学僧仅以四字作答:“遍身是眼。”
禅师听了,面『露』嘉许之『色』,接着却说他只懂得了八成。学僧一下子陷入了沉思,可仍然不解。
过了不久,禅师笃定地说道:“通身是眼!”
我们每人都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因而便能观望一切。生活中何尝不需要这种真心,只有它才能让我们明了事理,并且可以观照和守望世间万物。
哭婆忧天
云峰禅师总是云游四海,居无定所,经常借宿于人家。
有一次,他在一个老婆婆家借宿时,一连好几天都能听到老婆婆的哭声。禅师十分不解,便去问她为何如此伤心。
原来那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卖布鞋的和卖伞的。因为在天晴之时,雨伞定会难以卖出;而在下雨天,必然无人上门买布鞋。如此一想,无论天晴下雨,总忍不住要为其中一个女儿伤心落泪。
禅师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便对老婆婆说道:“为女儿担心是没错的,其实你应该为女儿高兴呢!试想一下,天晴之时,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雨伞必然十分畅销。”
老婆婆听完,心中豁然开朗。从此,无论天晴下雨,她都会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开心。
改变一个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痛苦中体味快乐,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曙光。但我们往往不能转换视角,因而就难以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更谈不上巧妙地解决问题了。
正与邪
惭源仲兴禅师在道吾禅师那里作侍者时,有一次端茶给道吾禅师时,道吾禅师指着茶杯问道:“是邪?是正?”
仲兴走到道吾禅师的跟前面对着他,一句话也不说。道吾禅师道:“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却摇了摇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我不认为如此。”
于是,道吾禅师便追问道:“那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仲兴就把道吾禅师手中的杯子抢到手里,大声反问道:“是邪?是正?”
道吾禅师拍掌大笑,说道:“你不愧为我的侍者。”
仲兴便向道吾禅师礼拜。
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是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原由是邪人其心已邪,而正人本心是正。
我们的心本清明,但是已经久被概念所遮覆、所奴役了,变得不再纯真。因而必须扫清心中的尘埃,以一颗清净的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将体会到原来世上的一切都如此美好!
禅师卖油
一日赵州禅师到桐城县去,途中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
赵州禅师打量此人气度不凡,便上前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将手摊开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不理睬他,自己快步走到寺庵中安坐,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个油瓶到了庵中。赵州禅师看着大同禅师手中的油瓶,便说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之名,今日一见,原来只是一个卖油翁。”
“我也久闻赵州禅师,却原来是个俗人!”大同不甘示弱地回敬道。
赵州禅师问道:“我何以是一个俗人?”
大同禅师说:“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
“那投子是什么样的呢?”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道:“油!油!”
禅是没有固定形成的,因为禅心是活的。大同禅师以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表现出禅的亲切,其中却在演绎着一种禅的意境,就看人们如何用心去体味了。这也许便是禅意。
只偷一次
石屋禅师外出,晚上投宿一家客栈。到了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以为是客栈的主人,就问:“天亮了吗?”一个声音回答:“没有,现在还是深夜呢。”石屋禅师心想,此人能在深夜一片漆黑中起床『摸』索,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
“是小偷!”不想对方如此回答。
石屋禅师说:“原来是小偷。你先后偷过几回啊?”
小偷回答:“那可数不清。”
石屋禅师就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说:“那要看偷的东西价值如何!”
“最快乐的时候能维持多久?”石屋禅师问。
小偷郁郁地说:“不过几天,过后仍然不快乐。”
石屋嘲笑说:“原来小贼呀,为什么不做一次大的呢?”
小偷一听,颇感兴趣,便反问道:“你也是同道吗?你偷过几次?”
石屋禅师说:“只一次。”
小偷好奇地问道:“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禅师不容置疑地说:“虽只一次,可终生都受用不尽。”
小偷情不自禁地走近禅师,问道:“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石屋禅师突然一把揪住小偷的胸部,大声说道:“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一生奉献在这里,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若有所思地说:“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觉让人很舒服。”
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居然成了一名著名的禅僧。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而缘法就在于触及了那贼的内心,并且他拥有直面内心的勇气,使自己达到了开悟,从此去追求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了。
一物都不违
一日,哀州南源道明禅师还在禅堂里坐禅。
恰好在此时,洞山禅师前来参见,当他刚步入禅堂时,道明禅师便对他说:“已经见过了。”
洞山禅师听完,立即返身走出了禅堂。
但是,洞山对于二人已见十分不解,于是,他在第二日再见道明禅师时,便请示禅师到底何时曾相见过。
“心和心之间没有间隔,都归入佛『性』大海。”道明禅师回答道。
洞山慨叹道:“差点儿放了过去。”
后来,洞山向道明禅师辞别的时候,禅师给了他八字赠言:多学佛法,广作利益。
洞山对何为广作利益很不明白,便请教禅师。
道明禅师开示道:“一物都不违。”
万事都随缘。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才能达到的境界,也许对于常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一旦我们心中常存这种“一物都不违”的信念,定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