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现学现用(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寿卖姜
宝寿禅师曾在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有一次,住持和尚戒公禅师生病了,需要用生姜作为『药』引。侍者便去库房索取生姜,但是被宝寿禅师喝叱而去。侍者便回去报告给戒公禅师。然后,戒公禅师就让侍者拿钱去买生姜,这样宝寿禅师方才把生姜给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便要求戒公禅师介绍一个人去任职。戒公禅师便说:“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如此,宝寿禅师便去做了洞山寺的住持。后来,禅门中就流传着“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佳话。
宝寿禅师爱护禅门公物,不以公物来徇私情;戒公禅师也不以私利作好恶取舍,力推宝寿。一个公事公办不徇私,一个维护贤能重公德。千载而下,其人其情仍然熠熠生辉!我们也应该从中有所领悟。
欲望无止境
南阳慧忠禅师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对于禅学参悟颇深,并被当朝皇帝肃宗封为“国师”。
肃宗皇帝在一段时间内老在思虑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得到佛法?但就是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于是使去寻问禅师。
禅师答道:“佛就在自己心中。世人痴心求佛,大多是为有所图,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却是没有几个!”
皇上继而问道:“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呢?”
“欲望让陛下有如此想法。但是人生苦短,醉生梦死地过,最后也是一堆腐尸与白骨。”
皇上听后稍有觉悟,又问禅师如何才能摆脱烦恼与忧愁。
禅师沉默了一会,然后答道:“放弃自身的欲望和一些想得到的东西,便可远离一切烦恼和忧虑,反而会得到整个世界!”
肃宗听完又十分不解,即便得到整个世界,但还是不能成佛啊,只有成了佛才又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他的心思马上就被禅师看破了,过了不久,禅师说道:“佛无欲,而你贵为皇帝却仍然欲望难满,难成佛啊!”
人心难满,欲望永无止境,贵为皇帝,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但仍然还是被心中的欲望所牵扯着。人们也往往在为着太多的欲望疲于奔命,无法清静地享受生活。等到慢慢老去之时,才发现世间还有这么多美好事物,自己都没有经历过。永葆一颗常心,才能轻松快乐过一生。
生活禅现学现用(下) 第三章 心态
一个人的心境、情绪如何,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生命是短暂而美好的,那我们就应该快乐地生活,享受人生;好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去体验人生,与生命接轨,去拥抱生活。
快乐与痛苦
龙山禅师对于禅学参悟颇深,他在每天开悟信徒时都要感叹:“快乐呀!人生真快乐呀!”他的此举感染了全寺的僧众,人人都能拥有快乐的心态。
但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病痛中不断地叫喊着:“痛苦呀!真痛苦啊!”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他的叫喊声,十分不满,一个出家人有病怎能老喊苦痛呢,当即责备了龙山几句。
龙山却笑着问道:“健康快乐,生病痛苦,为何不能叫苦。”
住持便把有一次龙山自己掉进水里,差点淹死仍然面不改『色』,视死如归的经历复述了一遍,继而责问他原来的那豪情何在,还有平时都讲的快乐又跑到哪里去了?
此时,龙山对住持说道:“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却说痛苦呀、痛苦呀!那请问到底讲快乐和讲痛苦何者正确呢?”
住持听后无言以答。
快乐与痛苦究竟如何、关键在于我们以何种心态去看待世间的事物。我们不可能时刻强装快乐。珠不知,在痛苦的经历背后,往往更能体味出快乐的真谛,也会懂得更珍惜快乐的时光。
顺其自然
禅院里的草地上枯黄一片,毫无生气可言。可是,小和尚便要求师父撒点草籽。
师父说道:“不用急,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随时就好!”
过了不久,师父便买回了草籽,叫小和尚去撒。可是,在撒草籽的时候起风了,以至于一边撒,草籽一边飘。小和尚觉得十分可惜。此时师父发话了:“没事的,吹走的草籽多半是空的,一切随『性』!”
可是,在草籽撒上之后,飞来了许多麻雀,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立即向师父报告。师父却说,小鸟是吃不完那么多草籽的,来年这里定会有小草。你就随意好了。
一日晚上下了场大雨,小和尚听到雨声,总担心草籽被冲走了。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看到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心里非常伤心。师父见状,便劝慰他草籽被冲到哪里,便会在哪里发芽的,随缘即可!”
过了不久,禅院里便是一片绿『色』,没有撒草籽的一些角落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草苗。小和尚见此场景,显得异常开心。师父点头说道:“一切随意吧!”
整个过程中,师父都在追求一种顺其自然,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事物的发展,并没有刻意去强求,因为他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身残心圆满
从前,有一个学人对于如何向盲者、聋者和哑者宣讲佛法十分不解。他认为,盲者看不见佛尘的挥动,聋者听不见妙法的讲解,哑者不会言表。
于是,他特地去请教一休禅师。
禅师听后,便叫他行跪拜之礼。在学人拜起时,冷不防拿起柱杖打将过去,只见他猛然退后。随之哈哈大笑道:“你不是盲者,那快到我面前来吧!”
学人于是向前走了几步。此时,禅师又发话了,“你不是聋者!”
过了不久,禅师对着学人说道:“这下你会了吧?”“不会。”他回答异常响亮。
停了一会儿,禅师更大声地说:“你也不是哑者啊!”
那个学人听完恍然大悟。
学人虽然不聋不哑也不盲,可他心地不明,那与盲聋哑者又有什么分别。殊不知,盲者能听,聋者能言,哑者能见,他们都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有限资源,并保持一颗明镜一般的心,一样能洞察世间万物,参悟佛法。
谁束缚你了
神光禅师『性』情旷然,博览群书,在受法得度后隐居于司空山一带,四处游走,居无定所。
一次,有人在路上碰到了禅师,便向他请教解脱烦恼的办法。禅师马上问到底是谁束缚了他。
那人苦恼了,沉默了许久,心想确实没人束缚自己啊,于是回答“无人”。
禅师听后大笑一声,说道:“那还要求什么解脱呢?”
那人听完终于得以觉悟。
实际上,很多人都有一些莫名的烦恼和困『惑』,细察一下,确实没有理由。没有理由的束缚自然是无解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自然也会逐渐脱离烦恼与痛苦。
解铃还需系铃人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被苦恼所充斥的人,他听说佛能帮人去除苦恼,便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佛。出其意料之外的是,佛陀却告诉他能真正让他获得解脱的是他自己。
那人十分的不解,因为充满苦恼的便是自己,如此自己又怎能获得解脱呢?于是佛陀对其予以点化:谁放进去了心中的苦恼和困『惑』,就让谁取出来。而一个人的苦恼往往是自己莫名地充塞进去的,因而只有他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任何人的苦恼都缘于自身,由于自己的一种执著,加之对世事的好胜,莫名的苦恼在心中无限的增加,最终,整个人都成了苦恼的载体。自我解脱吧!朋友。轻轻松松去享受美好的生活。
心量的神变
有一人对于为何心量有大小之分非常困『惑』,于是,他便去请教古灵禅师。
禅师在听完他的诉说后,便叫他闭眼默造一城。一会儿,他于心中建造了一座城垣。接着,禅师又叫他闭眼默造一根毫『毛』,不久,一根毫『毛』便出现在他的心中。
二者造毕,禅师问道:“城垣、毫『毛』均由你心所造,毫『毛』体小,那是否用了你全部心思去造的,还是只用了其中一部分呢?”
“全部。”他回答得异常干脆。
继而,禅师意味深长地说道:“造大城垣和小毫『毛』用的是同一颗心,说明心量是能大能小而又非大非小的!”
心量有大小之分,关键在于所抱的是何种心态。心量大,你的天地就宽;心量小,你的处境就窄。转变心态,自身能够很好地控制心量的大小,行事方可游刃有余。
活得快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三个人每日总是愁容满面,心里被一些莫名的烦恼充斥着。他们想寻找活得快乐的妙方,于是同去请教觉真禅师。
禅师在听完他们的诉说后,逐个寻问每个人心目中的快乐源泉。答案分别是金钱、爱情和名誉。
禅师听后表情异常严肃,对他们说道:“以此种心态怎能寻得快乐,即使真正拥有了三者,烦恼照样会伴随你们左右的。只有在拥有三者后能很好地利用,才会获得快乐:用金钱去布施,在奉献中拥抱爱情,将名誉为大众服务。”
三个人终于在禅师的一席话中悟知了。
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追求一些虚幻浮华的东西,而莫名地增加心中的烦恼,终日郁闷得很。如果能超越这种观念,必可悟得禅机,使得自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受益,并能在禅中领略无尽的快乐。
不留平常心
从前,有个学僧十分用功,时刻打坐念经,并且心无杂念,但始终不能开悟。心中充满着困『惑』。
于是,他带着这个困『惑』去寻问禅师,禅师二话不说,只是交给他一个葫芦和一把粗盐,让他去把盐倒进装满水的葫芦溶掉,那样就能开悟了。
那学僧照办,但怎么也不能将盐块在满水葫芦中溶掉,以至对自己开悟的信心大大降低。此时,禅师出现了,拿起那葫芦,倒掉了一些水,轻轻一摇,那盐块便很快溶于水。
然后,禅师教育那学僧凡事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像弹琴,弦过紧会断,太松又出不了声。只有拥有一颗平常之心,才能真正悟道。
修行之方式有多种,不必一定出家入寺。只要有心,就能在自身所处环境中,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只要有心,就能在生活中处处得到收获。
负担
从前,两个年轻的和尚在赶路途中遇到一条大河。
在岸边,只见一个年轻的女子正在为过河踌躇着,一看有两和尚准备过河,便向其寻求帮助。
于是,作为师兄的智光二话没说便抱起那女子过河,上岸后,立即将其放下继续赶路。在整个过程中他是一言不发,甚至是不动声『色』。
而师弟智原看在眼里,却嘀咕在心里,终于质问师兄为何冒犯佛中『色』戒,抱那女子过河。
殊不知,心中有佛,佛中以仁为本,助那女子过河更是体现佛中之“仁”,可是智原却始终将那女子记于心,可谓真正的“负担”。
地狱与极乐
一个将军在拜访白隐禅师时,向其请教世间是否真正存在佛门常说的地狱和极乐,假如可以的话,想在禅师的带领下,亲自去体验一下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于是,禅师立即用异常恶毒的话辱骂他,将军在惊讶之余仍保持沉默,终于忍无可忍了,『操』起一铁棒大骂禅师狂妄无礼,并往禅师身上打去。禅师在躲过将军的铁棒后,向他揭明此便是所谓的地狱。
此时,将军急忙下跪道歉,以求得禅师的谅解。
白隐禅师立即又对将军揭明这就是极乐。
其实,天堂地狱处处存在,甚至就在我们的心上,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心去领会。可以说,我们的心,每天都是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来回往返着。
丹霞烧佛
一日,丹霞和尚在一座佛寺里挂单。时值严冬,大雪纷纷,天气寒冷,丹霞就将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来烤火,寺中纠察师一见,非常震惊地斥责道:“该死!你怎么能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丹霞和尚用木杖扒了扒灰烬,从容不迫地辩解道。
“木刻的佛像哪里会有舍利子?”纠察师奇怪地问。
“对啊!木头做的佛像当然没有舍利子。既然如此,何妨多拿些来烤火!”丹霞禅师边说边把佛像投入火中。
烧掉了顶礼膜拜的敬畏,烧掉高山仰止的瞻慕,留下那颗烧不掉的平常心平淡度日足矣!
天地有春夏秋冬,日月有阴晴圆缺,此用自然之道;功名利禄,福罪祸骞,皆人事之规则。对于以上的一切淡然视之,全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间万物,必将达到返朴归真的崇高境界。
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