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高手李鸿章 (实体书版)作者:雾满拦江-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容易取得人生事业的成功,而这就意味着野蛮法则的失败。
淮上新捻子,是流窜中的太平军残余与淮上第三代捻子化合而后衍生出来的全新品种。
淮上的第一代捻子,就是被僧格林沁捉到的张乐行与将英王陈玉成捆绑后卖给官兵的苗沛霖等人。其时也,淮上凶名最盛的巨捻,就是张老乐张乐行,其人啸聚十八铺人马,攻城略地,横行四方,让朝廷痛苦不堪。
第一代巨捻张乐行太凶,势力太大,挤得与他同辈的苗沛霖都没个落脚之地。至于像刘铭传、潘鼎新、张树声、吴长庆等二代捻子,他们能力极强,尤其是刘铭传,传说他曾于大潜山秘密树捻,只是由于时辰诡异,突然卷起一阵神秘的黑风,将刘铭传刚刚树起来的旗杆绞断。事发后刘铭传惊心不定,询问长辈,告之时局晦涩,不可轻动,刘铭传这才停手。实际上,这个故事透露出淮上豪强势力强大,市场饱和,新成长的刘铭传等人,已经没有了占领地盘的机会。
第一代巨捻走向了朝廷的对立面,成了太平军的同盟。第二代成长起来的捻子无处落脚,只好追随李鸿章去上海打拼,成了第一代巨捻的对立面。
但等到李鸿章功成名就,追随他的捻子也都将自己的身份洗得清白时,淮上的第一代老捻子张乐行已经落幕,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新捻子,发现在李鸿章这边已经没有机会,就只能与残余的太平军合流,填补了第一代老捻子离开后出现的巨大势力真空,这就是新捻子之由来。
淮上新一代巨捻任化邦、张总愚等遇到了流窜而来的赖文光等太平军,于是双方迅速融合为一体,并分化成东捻和西捻两支武装力量。东捻由任化邦、赖文光率领,而西捻则由张总愚率领,纵横山东、河南、陕西,威胁京畿。
话说京畿重地,关乎朝廷安危,向来由最信任的军队把守。此时把守直隶门户的,就是僧王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咸丰皇帝的舅舅,此人虽然对帝国忠诚无比,但脑袋落后于时代的距离比较远,对于现代政治一无所知。说透了,老僧王是典型的权力动物,只知道对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效忠。正是他炮击英法兵舰,而后又在谈判桌上掳走了铁匠的儿子巴夏礼,并虐杀其随从。但是中国人没有因此而责怪他,因为权力体制下的国民,和僧格林沁同样缺乏是非判断,认为僧王打的是洋人,洋人就该打,所以僧王是爱国的,应该大力支持才对。
但经历了如此之多的事件,朝廷已经渐渐醒过神来了。爱国是好事,但不遵守国际行为法则,就是流氓行为,这个事可不是披上件爱国的外衣,就能够蒙混过去的。于是,朝廷开始对僧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满。
当南京被攻克之时,朝廷紧张地盯着曾国藩,生恐这老夫子造反。等发现曾夫子根本没有此意,而是大力裁撤湘军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朝廷松了一口气之余,忽然觉得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汉臣,真的很有见识、很能干,你看他们把洋人玩儿得团团转,这个就叫本事。
曾夫子的智慧与李鸿章的才干,凸显出的是老僧王的糊涂与无能。要搁在以往,朝廷更喜欢老僧王的这种糊涂,所有人全都糊涂才好,你糊涂了,我才能坐在龙椅上,恣意快活。可现在,面对着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挑战,糊涂的老僧王,已经不太适应这个需要智者的时代。
既然不再需要像老僧王这样的糊涂蛋,朝廷当然也就不会客气,无缘无故地接连下旨训斥。也就是说,两宫太后越看老僧王越不顺眼。
老僧王正费尽心力与新捻子交战,将这支可怕的武装力量,阻挡在京畿门户之外。无缘无故,突然挨两宫太后的破口大骂,老僧王他委屈啊。
老僧王流着眼泪想,我不就是糊涂点儿吗?我糊涂又怎么了?可是我爱国呀。这两宫太后,还讲不讲道理,怎么可以骂像我这样一个爱国糊涂蛋呢?
悲愤之下,老僧王把心一横牙一咬,我不活了,我死给你们看。
史载,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僧王僧格林沁于山东菏泽一带,仅率了轻骑部队,狂追西捻军张总愚部,追击到了高楼寨,陷入新捻军的重重埋伏之中。陈国瑞揪住他的马羁,让僧王掉头快逃,可是僧王已经铁了心,率轻骑向不计其数的捻子发起了自杀式冲锋。他很快死于乱军之中,其尸身被义子陈国瑞潜入背回。
老僧王僧格林沁之死,可以说是朝廷官方导致的结果。朝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已经确信了曾国藩等汉臣的智慧与忠诚。既然如此,僧格林沁的利用价值就迅速降低,终至除名。
说到底,都怪曾夫子硬是不做皇帝,连累降低了老僧王的利用价值。
小人物扳倒大领导
曾夫子的忠诚效应,继续发挥作用,除了老僧王之死之外,还连累恭亲王也被两宫太后修理,议政王头衔被褫夺。
这起事件,也叫蔡寿祺大战恭亲王,小人物扳倒大领导。人在官场,最怕最怕的是遭遇小人物的挑衅。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旦遭遇地位不对等的小人物挑战,人们轻则说你没有威严,缺乏影响力,重则认为你能力不足,尸位素餐。更严重的情形,是对方的挑衅被你的对手利用,成了羞辱与打压你的强有力武器。
可怜精明过人的恭亲王,遭遇的正是最后一种,也是最可怕的一种。
而且恭亲王所遭遇的这桩事,也带有一定的诡异色彩,完全符合蝴蝶效应的规律。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纵然你再不惹事儿,再不怕事儿,也奈何不得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发生的小事件如荒原疾火,忽然就烧到了你的身上。
话说当时翰林院有个编修,名叫蔡寿祺,此人忽然得了机缘,外放当官。翰林院编修是没有实权、薪水低微的穷官,外放是唯一捞钱的机会,于是蔡寿祺一路大捞特捞,一直捞到了四川。当时四川巡抚叫刘蓉,发现蔡寿祺为人如此猥琐,就毫不客气地把他给赶走了。
蔡寿祺虽是翰林院编修,但在朝廷并无实权,甚至连上疏的权力都没有,按说刘蓉赶走他,也未必有什么后患。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蔡寿祺在京师钻来钻去,终于获得了上奏章的权力。有了权力,那就要毫不客气地报复刘蓉了。王八蛋,竟然不让老子捞钱,还把老子从四川赶走,这还讲不讲道理了?于是蔡寿祺准备上疏弹劾。
既然要弹劾,那就要一剑封喉,找到刘蓉的致命之处。于是蔡寿祺展开了紧张的调研工作,这一调研可了不得。他发现,刘蓉之所以敢对他如此凶狠,是因为刘蓉与名臣曾国藩是知交好友。而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世圣者,消灭盘踞在南京城中的太平军,那是因为恭亲王是他们的黑后台。
找到了黑后台,那就好办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恭亲王是议政王,是朝廷中权力最大的人,堪称说一不二,以你一个小小的蔡寿祺,竟然敢去碰恭亲王,是不是老鼠舔猫鼻梁,活得有点儿不耐烦了呢?
于是,蔡寿祺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一分析发现,以他这么一个无名人物去搞恭亲王,恰到好处,定然能收到一石若干鸟之妙。
蔡寿祺发现,首先,恭亲王之所以成为朝廷中头号实权派人物,那是因为他曾以小叔子的身份,联合两宫太后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咸丰皇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实现了叔嫂共和。两宫太后主内,恭亲王主外,因而掌握了权力。
其次,蔡寿祺注意到,大清帝国的权力体系,并非是单轨制,而是双轨制,是恭亲王辅政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并存。恭亲王说了算,两宫太后说了也算,只有小皇帝同治说了不算。
此外,蔡寿祺敏锐地察觉到,西太后慈禧,对权力有着难以抑制的渴望。只不过,恭亲王辅政之初,慈禧只是个居于深宫的女子,对于国家政务一窍不通,只能坐在帘子后面瞪眼傻看着。但最近一段时间,慈禧太后越看越明白,渐成与恭亲王分庭抗礼之势。只是缺少一个现成的机会,让她名正言顺地把权力从小叔子手中夺过去。
弄明白了朝廷中隐秘的权力格局之后,蔡寿祺心情愉悦地打了个响指,不好意思,为报刘蓉将自己逐出四川之仇,就先拿实权人物恭亲王开刀了,恭亲王您老人家,就多多包涵吧。
遂上疏,弹劾恭亲王是非不明,用人唯亲,不识忠奸,总之都是些毫无证据的东拉西扯。但蔡寿祺清楚,他是在赌对慈禧的判断是否准确,如果他的判断没错,慈禧想从小叔子手中夺回权力的话,那么证据并不重要,罪名才重要。只要有一个罪名,让慈禧抓住这个机会夺取权力就够了。反之,如果他判断失误……失误就失误了吧,反正他本事不大,混在朝廷也不可能有机会出头,还不如赌一把。
拼了,蔡寿祺咬牙跺脚,向恭亲王射出了犀利的一箭。
蔡寿祺这一局,真算是赌对了。话说那西太后慈禧,自打发动祺祥政变之后,就每天坐在帘子后面,抱着小皇帝同治,看着恭亲王处理国家大事。开始还看不出个名堂,但看来看去,她慢慢地醒过神来了。原来这个权力政治,也没什么神秘之处,就是你要有眼光发现最能干活的人,就如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你把他们找到,把活交给他们去干。然后呢,你还要再找一伙特别不能干活、特别能吃的主儿,故意让他们去跟能干活的人捣乱。如果能吃的人把能干的人欺负得太惨,就过来踹能吃的人几脚;如果能干的人把能吃的人损得太难看,就找碴儿修理修理能干的人。如此一来,能吃的人不能干,却靠了你的权威捞得盆满钵满,自然会拼命保护你的权力;能干的人受到能吃的人牵制,就无法凌驾于你的头上,不得不求助于你的权力去惩治那些能吃的人。
权力政治,就是搞出两个对立的派系来,而你自己居于其间,保持平衡,稳坐钓鱼台。
臣子打架,皇上才能睡个安稳觉。这就是权力政治的本质。
看明白这些之后,慈禧心里就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她真想撕碎帘子冲出来,一脚把小叔子恭亲王踹到一边,自己来玩儿这个开心的游戏。这个游戏超好玩儿,她是真心喜欢。
可是想归想,没有个恰当的时机,慈禧也不好意思蛮干。渴望之际,正如久旱逢甘霖,蔡寿祺的奏章递了上来。当时慈禧如获至宝,一把抓住,叫来恭亲王问:喂,小六啊,你是怎么搞的,把个国家政务弄得一团糟,你这样做,对得起你死去的咸丰皇兄吗?
什么什么?恭亲王目瞪口呆,接过蔡寿祺的奏章一看,顿时火上心头。这个蔡寿祺是谁呀?怎么毫无证据就满嘴胡说八道,你看我怎么修理他……
少来!慈禧太后以裁判员自居,断然否决了恭亲王修理蔡寿祺的合理要求。然后成立调查组,去调查刘蓉的问题。
这时候的刘蓉,已经调至陕西巡抚了,他和恭亲王一样,听说蔡寿祺在后面给他上眼药,也是怒不可遏,大吵大闹。结果调查组查了半天,发现蔡寿祺的奏章上,全都是空洞的罪名,没有一点点证据。而且,无论是刘蓉、曾国藩还是恭亲王,都没有什么错误。
没错误也没关系,明明你没错误,怎么会让人家蔡寿祺弹劾你呢?被弹劾就是你的错了。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对刘蓉提出口头批评,降职使用。褫夺恭亲王的议政王头衔,钦此,谢……等一等,还有个曾国藩,蔡寿祺的弹劾名单里也有他的名字,这老头儿也不能放过。传旨,免去曾国藩的两江总督职务,两江总督由李鸿章署理。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钦此,谢恩。
表面上看来,曾国藩由两江总督调任钦差大臣,这等于是派他去把守京畿重地,虽然是平级调动,却与升官无异。
实际上,升什么官啊,慈禧太后是派曾国藩去摆平新捻子。
慈禧太后的权术
让曾国藩负责摆平给帝国添乱的新捻子,证明了慈禧太后过人的眼光。
要知道,在南京城被攻克,湘军们经过了疯狂的抢劫与屠杀之后,曾国藩立即着手把这支残暴的军事力量遣散。基本上来说,能打发回家的,全都打发回家了,还剩下不多的人,比如说湘军第一猛将鲍超的人马,就还没来得及遣散。而且这支军队现在变得特别危险,仅曾国藩日记记载,鲍超的部队就有过至少三次劫财杀人与哗变的纪录。
虽然鲍超的人马还在,但曾夫子手下已经没多少人手了。而慈禧太后正相中了曾夫子这一点。你的湘军已经没有了是不是?好办,那就把李鸿章的淮军带上吧。
慈禧太后这一招,堪称精妙无双,深得权力政治之精髓。
主将用曾夫子,人马却用李鸿章的淮军,既不显山不露水地夺走了李鸿章的兵权,又让曾夫子无法用别人的军队干自己的私活——比如说登个基称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