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士-自风流_谢安这个人-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澹
让我们往后看看,历史是怎么发展的:
到了淝水之战111年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改革,逼着鲜卑人汉化,又迁都到历来被认为是“正统”的洛阳。到这个时候,胡人和汉人又融合了一大截儿,谁是胡,谁是汉,也越来越搞不清了。北方的汉人士族也渐渐不再老惦记着南方,开始愿意为北方政权效力了。当时,王导丞相的六世孙王肃,避祸到北方,居然还给孝文帝做了尚书令呢。这说明了什么呢?“正朔”正在发生变化呀……不过,民族的进步,真是非常艰难,又充满了血腥的。孝文帝的改革是整个十六国、北朝时期,最成功的了,但它还是引起了很多的问题,那些边远地区的鲜卑人还很落后,结果一下子,汉化比较好的鲜卑人和这些守旧的鲜卑人就对立起来了,然后,就暴发了“六镇起义”。一个北魏,裂成了两半。
于是,大家又接着去“融合”,这个痛苦的“融合”完不成,这天下就太平不了。然后又过去了80多年,北周终于统一了北方,然后杨坚夺权,建立了“隋”。到这个时候,大家是真懒得再去分谁是胡,谁是汉了(其实想分也分不清了)。大方向是胡人基本汉化的差不多了,汉人呢,也接受了很多胡人的好东西。杨坚本人,就是个鲜卑化了的汉人。那么现在,这个“正朔”又在哪儿?已经再没人说,是在南方那个虚弱不堪的陈朝了。
10年后,杨坚就进行了统一战争,50万大军,八路齐进。一举灭了陈。对比来说,200年前的淝水之战虽然也有“统一”的成份,但主要还是民族入侵。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人说杨坚这是“侵略”战争了,毫无疑问,就是“统一”,因为双方也没太大的民族问题了,文化差异问题也基本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战争的性质,也从“侵略”变成了“统一”。
(历时将近300年的“五胡乱华”,到了这时,是终于告一段落了。在我们的历史上,这是一段淌着血的岁月。先后有10余个少数民族,共1100万人融入了汉族。有些规模的战争,发生过300多次。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大家都为这个“融合”,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不过,让我们欣慰的是,历史仿佛总是这样——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经过隋朝的统一和短暂的过渡,我们终于等到了“大唐盛世”的来临。那样开放的政权,那样开放的文化,仿佛来得水到渠成……其实这硕果,也正是前人用鲜血浇灌出来的呀。)
这样大家就能够看到,这个“淝水之战”,在当时的历史大局中,到底是个什么位置。这样再回头来看,当时好多事儿的原因和结果,就显得更加清楚了。
那么到这里,苻坚的心思,我们就能看得明白了。
一个,他要得到汉人的支持;再一个,他急于树立一个“正朔”的地位。这样,才能解决他那个阶段根本没办法解决的——民族问题。那么,怎么样达到这两个目的?他找到了最直接的,但又最冒险的办法——进攻东晋。
进攻东晋,占领建康。他就能够得到东晋士族,那个时候,东晋士族是文化的至高点。这样,他就有了“正朔”。汉人们从此没有了国家,在他的安抚和宽容政策下,他们也会渐渐支持他。然后,那些胡人对他来说,就真的不算什么了。
应该说,苻坚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他不愿意接受,他这辈子只能扮演一个为历史过渡的角色,就处心积虑地想让这件事儿速成。其实他并不是狂妄自大,他是看清了大局势的。他也是在前秦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出了这个险招儿。不过,他忽略了一件事儿,这就是,即便他攻下了建康,他就能很快得到汉人的支持吗?或者,他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但就是非要去赌一把。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事儿啊,最根本的问题是,氐族有没有能力控制住整个中国。王猛认为没有,所以临死还劝他不要攻晋。设想,如果苻坚得胜后,但没能很快得到汉人的支持,甚至激起了他们的反抗呢?那会怎么样?那结局就会是:整个中国大地陷入全面的混战!在这里,田余庆先生曾总结说:“即令苻坚通过一次战役的胜利消灭了江左政权,也不过是把北方的民族动乱扩大到南方……”,也正是这个意思啊。
前秦和蒙古的对比
这里,我们来试着对比一下儿,同样是少数民族政权,氐人、蒙古人和满人,在起家时他们的处境到底有什么不同。满人的起家,跟蒙古人相似的地方多一些,所以,我们主要就说说氐人和蒙古人吧。
不可否认,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人家都是先把民族问题解决得差不多干净了,才开始动心思对付汉人的。这时候的大后方已经基本稳定。把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关系这一个问题处理好了,就基本行了。但再看氐人呢?正像我们前面所说,苻坚不是不想处理,反倒是非常急于处理。只是在他那个时候,根本处理不了。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时,蒙古人也差不多100万人,但是,完全不同的是,成吉思汗要对付的力量,是分散在广阔的中亚草原上,我一个一个慢慢儿灭,再搭上他又爱屠城,嘿嘿,这真是根除问题的最好办法,蒙古铁骑所过之处,一片荒芜,当然也不会再有什么反抗力量了。回过头来看五胡,这时的黄河流域,就是一口锅,总共就这么大,锅里头是什么都有,一锅儿烩。而且四面都是缺口,还在不断地往里涌呢。就好像大家一下儿发现了一个大金矿,都跑这儿淘金来了。想一想,同样10个敌人,分散在天安门广场,你一人儿力气大,一个个去把他们干掉,就行了。可还是这10个人,堆在一间10平米的小屋里,你可怎么对付他们?你就想屠城灭族,都未必做得到。还没对付好这个呢,背后的明枪冷箭可就都上了。
所以,这就注定,苻坚扮演不了一个像成吉思汗那样的角色,历史没给他这个使命。在五胡当中,苻坚是一个有眼光,有气度的君主。不过他在北方的成功,也是建立在之前刘渊石勒慕容皝他们的成就之上,不能都归到他一个人头上。
我们常说:时事造英雄。你只有先顺应历史大势,然后在这个平台上有所作为,这样,历史也才会把你推上光辉的顶峰啊。“英雄”这个词儿,是历史和个人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块儿的产物,不是哪个人从小立志当“英雄”,将来就一定能当成的噢。
第四章 天时*地利*人和
苻坚是打定了主意,铤而走险就铤而走险吧,不铤而走险,这个国家也没法儿弄。于是,他就正式把这事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是公元382年的十月。他把大臣们都叫到太极殿,想听听他们的意思。结果,就开始了一场完全一边儿倒的讨论。前秦的朝臣们还是有见识啊,能想到的是都想到了。就是他们都不明白,苻坚不是想跟他们商量,就是想得到他们的支持。就把这个“讨论现场”大致摘录一下儿,就能看得比较明白了。
第一回合:朝臣的劝阻
苻坚:自从我继承大业,已经三十年了,四方之地,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隅,尚未蒙受君王的教化。如今粗略地计算一下我的士兵,能有97万,我想亲自统帅他们去讨伐晋朝,你们觉得怎么样?(后来计算淝水之战前秦的兵力,很多人都说是97万,就是从这儿来的,不过毕竟是苻坚的猜测;并不很确切)
朱肜:陛下您应天顺时,代上天出师讨伐,吒啸一下儿,五岳就会倾倒;呼吸一下儿,江海就会绝流,如果您一举百万大军,那一定就会是有征无战,晋朝国君不是口含璧玉到军门前投降,就是怆惶出逃,葬身于江海。陛下您再让原来中原的士人百姓们返回故乡,让他们重建家园,然后您回车东巡,在岱宗泰山行封禅之事,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呀。(这个朱肜是秘书监)
苻坚(高兴):好!这正是我的志向。(苻坚高兴得太早,下面儿可全是反面意见。)
权翼:从前商纣王无道,但有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臣在朝,周武王就因此而回师,不去讨伐。现在晋朝虽然衰微虚弱,但并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江南才识卓越的伟人,可谓国家有“人”。他们又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实在不能图谋!(权翼是尚书左仆射)
苻坚(沉默一会儿):诸位也都说说自己的意见吧。
石越:现在木星、土星居于斗宿,从天相看,福德是在吴地,如果讨伐他们,必有天灾。而且他们凭借着长江天险,百姓又都为其所用,恐怕不能讨伐!(石越是太子左卫率,这里他说的是古代的“天时”和“地利”)
苻坚:从前周武王讨伐商纣,就是逆太岁运行的方向而进的,也违背了占卜的结果。天道隐秘幽远,不容易确信。夫差、孙皓全都据守江湖,但也不能免于灭亡。如今凭借我的百万大军,投鞭足以断流,他们又有什么天险足以凭借的呢!(苻坚觉得那个“天时”就那么回事儿。这个“地利”呢?我只要人多,怕什么?)
石越(力争):商纣、孙皓这些国君,全都是淫虐无道的昏君,所以敌对的国家去讨伐,就会像俯身拾起遗物一样容易。但现在晋朝国君虽然没什么大德,但也没有大的罪恶,(根本出师无名啊。)陛下还是暂且按兵不动,积聚粮谷,等待他们灾难降临、自己失德的时候,才是好时机呢。
苻坚:这正所谓“在道旁修筑屋舍”,没有什么时候能够建成了。我要自己决断了!
第二回合:苻融的劝阻
群臣们都出去了,只留下了阳平公苻融。苻融是苻坚的弟弟,这时候是征南大将军,最得苻坚的倚重。
苻坚:自古参与决定大事的人,不过就是一两个大臣而已。现在众说纷纭,只能扰乱人心,我就只跟你来决定这件事。
苻融:如今讨伐晋朝有三难:天道不顺,此其一;晋国自身无灾祸,此其二;咱们频繁征战,士兵疲乏,现在还有畏敌的情绪,此其三。群臣当中说不能讨伐晋朝的人,全都是忠臣,陛下您还是该听听他们的意见。
苻坚(变了脸色):你也这样,我还能寄希望于谁呢!我有强兵百万,资财兵器堆积如山;我虽然不是完美的君主,但也不是昏庸之辈。乘着捷报频传的势头,攻击垂死挣扎的晋朝,还怕攻不下来?怎么能再留下这些残敌,让他们老是国家的忧患呢!
听到这儿,苻融竟然痛心地哭了。
苻融(落泪):陛下,晋朝无法灭掉,这是非常明显的呀!大规模地出动疲劳的军队,恐怕也不会取得什么战功。而且我所担忧的,还不仅仅在此。陛下您宠爱养育鲜卑人、羌人、羯人,让他们布满京师,这些人都对我们有深仇大恨。太子独自和几万弱兵留守在京师,我害怕有不测之变出现哪,那时咱们的心腹之地恐怕就保不住了,您会后悔不及呀。就算您不想听我的愚见,但那王猛是一时的英杰吧,陛下您不也常常把他比作诸葛亮吗,为什么却偏偏记不住他临终时的话呢!
(苻融这番话真是肺腑之言啊,几乎就把淝水之战以后的事儿,都说了个清清楚楚。当然,苻坚依然没有听。其实他是在心里恨哪,苻融怎么就不能明白他的苦心?接着又有好多朝臣跑来劝谏,苻坚这个不耐烦。)
苻坚(决定):以我们的力量攻打晋朝,比较双方的强弱之势,就像疾风扫秋叶一样,然而朝廷内外都说不能攻打,我不明白你们的心思!
……
接着,除了这些大臣们,苻坚的亲人和朋友,也一个个苦口婆心,费尽周折地来劝。这些人有:太子苻宏,著名的高僧释道安,他的宠妃张夫人,他最喜欢的儿子苻诜。这里头,张夫人虽然是女流,但一番话算得有见识了:
“妾听说天地滋生万物,圣王统治天下,全都是顺其自然,所以功业无所不成。黄帝之所以能驯服牛马,是顺应了它们的禀性;大禹之所以能疏通九川,挡住九泽,是顺应了它们的地势;后稷之所以能播种繁殖百谷,是顺应了天时;商汤、周武王之所以能率领天下人攻下夏桀、商纣,是顺应了他们的心愿,全都是顺应则成功,不顺应则失败。现在朝野之人都说晋朝不可讨伐,唯独陛下一意孤行,妾不知道陛下是顺应了什么。”……
其实,苻坚还就是不想顺这个“天命”,他就是不甘心。所以,他就说,你一个女流,知道什么!苻诜劝他,他又说,你一个孩子,知道什么……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反对他,除了朱肜以外,还有一位,这就是慕容垂。慕容垂是这样对苻坚说的:
强的吞并弱的,大的吞并小的,这是自然的道理和大势,没什么难解的。像陛下您这样神明威武,顺应天意,威名远播海外,拥有强兵劲旅百万,像韩信、白起那样的良将布满朝廷,那江南弹丸之地,独敢违抗王命,怎么能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