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58章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58章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第五,主治,列举该药所能医治的主要病症;第六,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七,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第八,附方,介绍以此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明代制药铜炉可谓条理清析,内容完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仅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还驳斥了方士道家妄图通过服食炼丹求得长生不老的邪说谬论。

《本草纲目》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一是按照“从微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二是“物以类从,目随纲举”,以纲辖目,依首归类。《本草纲目》不但是一部总结我国2000多年来药物学知识和经验的巨著,而且是一部具备了初期植物形态分类学内容的巨著。

作为一代名医,李时珍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切的了解,他给许多穷人看病,都不收医药费。人们称赞他是“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同时,李时珍不阿附权贵,常常借自己名医之手愚弄权贵。他曾任四川蓬溪知县,后辞官回乡。相传,离职前,新任的县官为李时珍饯行。新知县要李时珍为其开一帖滋补单方。李时珍早闻新知县是“酒色财气”四全的昏官,便提笔开了一纸药方:柏子仁三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二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三钱, 山药二钱。次日,新知县将药方交给师爷,让他去取药,师爷仔细一看,说:“李时珍是在骂你啊!”接着道出了其中奥秘,原来每味中药的第一个字组成一句话:柏木官柴益附八人台上山(薄木棺材亦附八人抬上山)。

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水转翻车》

《农政全书·水转翻车》《农政全书》是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徐光启自幼好学,经行万里,广咨博讯,20岁考取秀才,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中进士。崇祯五年(1632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参机要。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数农业与水利方面的研究。

《农政全书》写于1625~1628年。徐光启写作此书时尚未确定书名,暂称为《农书》或《种艺书》。这本书的酝酿虽然经历了很长时间,但到这时才系统地进行增补、审订、批点、编排等工作。编写成稿后,没有立即付刻。这部农书由其弟子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刻板付印,定名为《农政全书》,这时,徐光启已经离世6年了。

徐光启墓《农政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农政全书》包容了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术知识,等等,不仅是17世纪以前中国农学的总结,而且还介绍了一些外来的农业知识。

《农政全书》是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的,全书征引的文献达200多种,可谓“杂采众家”。

《农政全书》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而农政思想占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要重视备荒、救荒等荒政。在农业技术方面,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总结蝗虫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

《农政全书》是徐光启长期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晶。他数十年如一日,几乎倾其毕生精力钻研农业科学。《农政全书》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农业科学史中最完备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像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自幼博览古今史籍、舆地及山海图经。22岁起,他决定外出旅行,历时30余载,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沿途历尽艰险,将观察所得以日记形式记载下来。

《徐霞客游记》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这些日记,后经季会明等人整理成书,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世传有10卷、12卷、20卷等多种版本。主要按日记记述作者1613~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沿途的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均有详细的记载,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着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其中,有关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探讨,早于欧洲人两个世纪,尤其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另外,游记的文笔清丽新奇,记述精详真实,既是一部科学巨著,又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游记,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为我国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被世人称为“千古奇书”、“古今一大奇著”。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徐霞客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水闸》

《天工开物·生熟炼铁炉》

《天工开物·水闸》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江西、福建、安徽为官,明亡后,弃官回乡。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写成《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船、酿酒以及制造火药、兵器等物品的生产过程。从生活资料到生产资料,从民用机械到国防武器,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部门,应有尽有,内容广博,文字简洁,插图生动,别具一格,堪称我国古代不朽的科技巨著。宋应星因此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主要代表作,此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由友人涂绍煃资助刊刻。《天工开物》所述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天工开物·生熟炼铁炉》各卷先后顺序的安排依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宋应星把与人民衣食有关的农业各卷置于全书之首,其次是有关工业各卷,而以不切国计民生的珠玉一卷殿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尤其可贵的是,书中附图123幅,包括提花机、钻井设备、轧蔗机、大型浇注锤锻千斤锚、阶梯式磁窑、玉石加工磨床等。所绘内容,结构准确,比例恰当,立体感强,依其图样与数据,即可将所绘的各种机械设备重新制造出来。

《天工开物》详细地记载了有关炼锌技术,其中介绍了密封加热法,解决了锌极易氧化的难题,也记载了铁矿石变成钢的生产过程,完全符合现代钢铁生产原理。书中还介绍了防治稻田八大灾害的方法,至今仍然在农村中广泛流传和应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冷浸田使用骨灰蘸秧根,是我国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利用不同品种蚕蛾杂交而生出“嘉种”,是我国利用杂交技术改良蚕种的最早记录。书中记载的精巧复杂的提花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记载的锌的冶炼技术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天工开物》是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是对中国古代农业和工业生产技术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其所述范围之广为以往任何著作所不及,是保留我国科技史料最丰富的一部书,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我国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其中还记录了不少在当时居于世界前列的工艺措施和科学创见,在世界科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教士的宗教和科学活动



《坤舆万国全国》

《程君房墨苑》中利玛窦撰文及插图

利玛窦像明末是中国历史上西方文化第一次大规模输入的时期。明中叶以后,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使东西新航路畅通,天主教修会——耶稣会便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形成传教士东进的高潮。一时间,来华传教的西方教士达数百人之多,他们在中国积极从事宗教活动,但最终,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影响甚至超出了宗教本身。历史学家这样评价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蜜蜂本意是觅食,但它传播了花粉”。传教士与科学技术的关联和基督教在华传播是同步过程,许多传教士是以科学作为传教工具的。 

西班牙人方济各·沙勿略是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的先驱。1541年,沙勿略从里斯本出发到了印度和日本。在日本,他感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深,便决心访问中国。在朋友的帮助下,沙勿略组织了一个赴中国的使团。1552年4月,他离开印度果阿前赴中国。但抵达马六甲时,使团被扣,沙勿略的计划失败了。沙勿略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偷渡到中国,但也失败了,年底,沙勿略染上疟疾,不久便去世了,年仅46岁。沙勿略虽然未能进入中国传教,但他的努力激励着他的同道。在葡萄牙人抢占澳门之后,耶稣会开始以此为据点,开始向中国内地渗透。

1582年,意大利人罗明坚经两广总督陈瑞的批准,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居住在广东肇庆天宁寺,开始传教,并着手建立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个传教根据地。罗明坚还在澳门的时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被耶稣会派到澳门,协助罗明坚共同打开中国的传教局面。此后,利玛窦在中国寓居28年,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万历十一年(1583年),罗明坚和利玛窦来到广东肇庆,并很快与肇庆知府拉上了关系,被批准择地居住和修建教堂。利玛窦公开展览西方先进的机械制造产品和科技成果,如钟表、三棱镜、圣母像、地图等。他利用在意大利所学的知识,致力于制造天球仪、地球仪,成为西方先进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后来利玛窦又在南昌、南京等地传教游历十多年,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如徐光启等人。万历皇帝对利玛窦所进呈的自鸣钟非常感兴趣,甚至特地在皇宫内为自鸣钟盖了一座钟楼。万历皇帝第一次看见那座高大的自鸣钟时,钟还没有调好,就命令立刻召见神父们。传教士们被允许在北京长期居住,明政府每隔四个月还给他们发一次津贴。

《坤舆万国全国》《程君房墨苑》中利玛窦撰文及插图利玛窦来到中国后,他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被称为“合儒”﹑“补儒”、“趋儒”。为了博得士大夫的信任,他用15年的时间钻研儒家经典,被称为“西儒利氏”。他一面教学,一面传教,他甚至用中文写成《天主实义》,把天主教教义与儒家学说相比附,求同存异。经过数年的努力,利玛窦的传教工作获得了当时名士叶向高﹑徐光启﹑李之藻﹑袁宏道﹑杨廷筠﹑瞿太素一批官员和开明人士的信任和支持。

利玛窦之后来华的传教士中,著名的还有熊三拔、龙华民、毕方济、金尼阁、汤若望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知识。在数学方面,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和李文藻合作翻译了《同文算指》。在天文学方面,传教士龙华民协助完成了《崇祯历书》的修撰。在地理学方面,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天学实义》,庞迪我的《职方外纪》等都给中国带来了地理知识。为了大规模测算,传教士们还根据欧洲数学家的著作,编译了《割圆八线表》﹑《测量全义》。传教士的科学活动使明末出现了一个科技发展与交流高峰。

F0 13  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和张献忠(1)



明人绘《饥民图说·饥民逃荒》

李自成雕像

明朝末年,各地农民不断揭竿而起,举行了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武装暴动和起义,地瘠民贫、生产落后的陕北也先后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天启七年(1627年);王二率领陕北澄县饥民冲进县城,杀了知县张斗耀,揭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