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02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02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他把东晋时期拖欠的农民赋税,都减免了,原本逃亡的农民,这下可以放心回来耕种,中国南方在经过了长期战乱之后,这时候又重新走上了正轨。

因为刘裕是苦出身,所以也注定了他亲民的一面,对于民间的疾苦,他不但非常了解,而且感同身受。他登基后,开始整顿原本政府的专卖制度。专卖制度,本来是东晋政府的一条财路,简单地说,就是国家低价采购物品,高价贩卖物品,政府贩卖的物品,老百姓基本都是摊派购买,国家要购买的物品,往往压低价格,老百姓也没有还价的权力。刘裕重新规定了专卖价格,而且不许强买强卖,这条政策的实施,和他减免农民东晋时代的欠税一样,等于搬掉了当时南方老百姓身上的一块大石头。他还是个事必躬亲的人,比如为了防止司法官员害民,经常偷偷去司法机关旁听审判,发现有偏袒害民的,经常当场重办。江南的儒学教育,也在他这一时期发扬光大,许多著名的学校都是他主持修建的。他的这些行为,对华夏文化的西传以及江南经济的繁荣,都有重要贡献。

然而刘裕最为重要的贡献,是他为身后的南朝,留下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政府独一无二的行政模式:寒人掌机要。在早期通过杀戮树立了自己在世家大族的权威之后,刘裕开始改为怀柔之策,对世家大族,采取优礼为主,给予很高的爵位,但是实际的权力,越来越多的由寒门出身的官员来掌握,这就是“寒人掌机要”。从这时候开始,士族有地位,寒门有权力,就成了南朝政权的一个常态,无论是后来的南齐、萧梁、陈朝,还是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都把这一套政策给延续了下来。寒门出身的皇帝,以及高贵的士族,也就因此实现了关系上的“和谐”,从实际效果看,这个暂时的平衡,其实启动了此后寒门阶层崛起,士族力量衰弱的大趋势,之后南北朝结束,隋唐相继而立,这个趋势被一直延续了下去。

公元422年六月,在位仅两年的刘裕过世,时年59岁,他虽然仅仅在位两年,但是他所创立的政治制度,却奠定了整个南朝政治的雏形。他的身后,是南北朝时期最繁荣的一段南朝盛世:元嘉之治。中国南方,在南北朝的早期,也因此拥有了最好的统一华夏的机会,虽然这个机会被无情错过了。


第十章 北魏是这样炼成的

有一句俗话:“谁吃到最后,谁才能吃到最好。”历史也一样,从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对峙的中国北方历史,更是一样。

看看五胡十六国之后中国北方政局的变迁,着实应了这句话,各个政权的变迁,真可以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从公元3世纪末北方动乱开始,一直到公元5世纪中期南北朝开始,北方最早一批政权,基本都被拍在沙滩上了。就以五胡十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来论,所谓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别管一开始闹得多凶,战功多么显赫,到了公元5世纪中期,基本上都歇菜了。最早开始反抗西晋统治的匈奴政权,到了公元5世纪期间,其民族大部分融合入了汉族与鲜卑族,而羯族政权在后赵灭亡后,随着冉魏的兴起和衰落,其部族也大多离散,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只剩下北方尔朱荣和南方侯景两支,最后也在南北方的叛乱中,融入了汉族等其他民族。其他的各个民族,也在其政权灭亡后,大部分都与中原汉族相处杂居,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一支,已经不再是历史的主角,唯独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是“五胡”中的鲜卑族。即使是鲜卑族,早期的“白部鲜卑”、“慕容鲜卑”等主要支系也大多离散,真正在南北朝中成为主角的,是“五胡十六国”早期鲜卑族中一个不起眼的部落:拓跋鲜卑。

在五胡十六国的早期,鲜卑族的力量,本身就是其中比较弱小的,而作为鲜卑族中的一支,拓跋鲜卑更是小得不能再小,然而就是拓跋鲜卑,不但在五胡十六国的争霸中韬光养晦,最终发展壮大,更完成了五胡十六国时代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完成的伟业:终结北方的战乱,建立一个长期稳固和平的北方政权,为整个中国北方带来繁荣。事实上,拓跋鲜卑不但以最弱小的力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更用主动汉化的方式,最终融合入中华民族澎湃的血液中,在中国经过几个世纪战乱,最终走向南北统一的环节中,拓跋鲜卑,以及他们所建立的北魏政权,是其中承前启后的最关键环节。

拓跋鲜卑的历史,比起其他鲜卑部族的历史,都可以说是短得不能再短。要了解拓跋鲜卑,我们不妨首先梳理一下魏晋南北朝的主角之一鲜卑民族的历史。

【一】

说到鲜卑族,公认的说法是,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关于鲜卑族的出处,历来史家争论颇多。有说法是他们本身是炎黄子孙,世居北方,如《魏书》里就说鲜卑族是黄帝少子昌意的后代;也有说法是,鲜卑民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这些说法,大部分都是在鲜卑民族进入中原后,为了争得北方士族的支持,做的一些假托。在鲜卑入主之前,东汉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鲜卑民族应该是早年和匈奴并立的东胡民族的一支,早在战国时期,就与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发生了联系。比如写下《三国志》的东汉著名历史学家陈寿,就是这个观点的持有者。而按照鲜卑民族自己的说法,他们祖居在一个叫“鲜卑山”的地方,早年被匈奴灭亡之后,他们的部族随后分散迁移。鲜卑真正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出现,是在东汉后期,匈奴被东汉灭亡后,鲜卑人迅速南下,填补了匈奴人留下的空白,那时候的鲜卑,还是东汉治下的少数民族之一,对东汉采取臣服政策,而他们的部族也很杂,包括了白部鲜卑、慕容鲜卑等各个部族。

鲜卑的强大,开始于东汉和帝时期,窦宪击败北匈奴,随后又在金伟山一战中,消灭掉北匈奴的残部,迫使北匈奴西迁。这场战争规模不大,却成了改变北方草原格局的一件大事。鲜卑人趁机向原来匈奴的属地扩展,实力迅速增强,到了三国时期,鲜卑族已经“尽收匈奴故地”。因为地盘广大,所以他们的支系非常分散,虽然同属一个民族,但是不同的鲜卑部落,也有不同的游牧区域,其中拓跋鲜卑的活动地带,就在今天的河套草原地区,后来又内迁到了山西平城一地。东汉末年到西晋早期的鲜卑,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不是一个完整的草原汗国,无论是部落的严密程度还是团结程度,都无法与早期的匈奴汗国相比,所以在实力上,也不足以对中原构成致命威胁。事实上,除了东汉末年以及曹魏时代几次有限的战争外,大部分时期,鲜卑民族都是对中原王朝臣服的。这种关系和匈奴以及其他民族都不一样,他们与中原王朝之间这种主流的和平,也使他们在进入汉地之后,得到了更多中原士民的认同。

鲜卑民族和其他各个少数民族另一个不同点是:虽然他们的发迹比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都要晚,但是起步却要高得多。当其他的少数民族政权,依然停留在奴隶制度,甚至才刚刚进入奴隶制的时候,从三国时代开始,鲜卑民族就已经由了封建化了。特别是在北方战乱的东汉末年以及曹魏时代,大量的汉人北逃到草原地区,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鲜卑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由部族从游牧转为定居了,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在实力上不如其他少数民族,但是在文明程度上,走得却比大多数少数民族政权都要快。五胡十六国的早期,许多鲜卑部族对于身为“中央政权”的晋王朝,依然采取了臣服甚至是尽忠的策略。比如著名的鲜卑民族英雄段匹单,就曾经帮助过刘琨在北方抗击少数民族政权,甚至为了保卫晋王朝而殉国。至于著名的慕容鲜卑政权,也一度是东晋王朝的臣子,尤其在和冉闵的战争中,正是因为慕容鲜卑主动向东晋称臣,才使东晋没有去援助同属汉人的冉闵政权,支持了与之争锋的慕容鲜卑政权。五胡十六国的中后期,随着其他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相继衰弱,鲜卑人在中原越来越强大,他们建立的政权,包括慕容政权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秃发政权的南凉、祈父部的西秦,但是这些政权大多昙花一现,最终成就大业的,是早期不起眼的拓跋鲜卑部,以及他们建立的政权——北魏。

【二】

和其他鲜卑民族一样,拓跋鲜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同样是从东汉开始,但是比其他部族要晚得多,拓跋鲜卑的祖先,大体可以追溯到一个叫力微的人。在东汉打败北匈奴之后,力微抓住机会,率领部族们历经磨难,从辽河地区游牧到了原来属于匈奴人的河套草原地区,开始在这里定居发展,这一段早期的迁移历史,就是拓跋鲜卑后来建国后一直为之自豪的“九难八阻”。按照北魏名臣崔浩在修史中的记录,拓跋鲜卑的这次迁移,主要因为他们原来的家乡辽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暴雪灾害,对于当时的拓跋鲜卑来说,这次迁移可谓是一条“求生之路”。在他们历经磨难,终于从辽河到达河套草原的时候,整个拓跋鲜卑部族,人口竟然减少了四分之三,拓跋鲜卑,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局面下发展的。

也正是这一次迁移,让拓跋鲜卑的发展起点,和其他鲜卑各民族有了本质的区别。当时的河套草原地区,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定居点,当地还生活着大量以农耕为生的汉民。也正因如此,拓跋鲜卑的封建化,比其他的民族都要早一些,他们和汉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比其他民族更密切,事实上,也正是这两点,决定了拓跋鲜卑后来统一北方的命运。

拓跋鲜卑命运的再次转变,开始于公元261年,当时拓跋鲜卑的王子沙漠汗被派到中原政权做人质,这时候的中原政权,正好是曹魏统治时代,沙漠汗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口才赢得了曹魏政权的赏识,从此之后,拓跋鲜卑与中原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史载双方“互通有无”。这时候的拓跋鲜卑,对曹魏最重要的意义是:曹魏在军事上以骑兵起家,拓跋鲜卑能够给曹魏提供充足的战马,与此同时,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开始传入到拓跋鲜卑地区。沙漠汗在洛阳做人质期间,还和当时洛阳的许多政要成为好友,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后来取代曹魏的晋武帝司马炎,而他的“公关”也最终得到了回报,在司马炎废掉曹魏建立西晋后,沙漠汗终于得到允许,回到了河套家乡。这是公元275年的事情了,沙漠汗在洛阳整整生活了15年,不但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甚至生活习俗也完全汉化了。回到家乡之后,身为王子的他,极力主张学习汉民族先进的文化,改革落后的部落体制。他的主张,遭到了当时拓跋鲜卑内部贵族的反对,双方第一次发生了冲突,沙漠汗悲哀地发现,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他自己的主张,却不被家乡人所接受。在这种苦闷下,他在回去后不久,便借口出使,再次回到了洛阳,又在洛阳定居了两年,一直到了公元277年,沙漠汗的父亲病重,要接他回部落即位,意图大展拳脚的沙漠汗,再次踏上了回乡之路。这一次他雄心勃勃,虽然他在洛阳的好朋友们都担心此行会遭到不测,但沙漠汗却不在乎,临走的时候,他用弹弓射下了天上的飞鸟,向朋友们表达了改革鲜卑旧俗,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决心。然而事情没有他想象得这么美好,在回去的路上,沙漠汗遭到了部落守旧派的伏击,在山西遇害身亡,他遇害的地点,就是后来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的国都——山西平城。拓跋鲜卑的汉化历程,就是这样以鲜血开始的。

沙漠汗的死,并没有改变拓跋鲜卑走向汉化的大势,沙漠汗去世后,最终登上拓跋鲜卑酋长宝座的,是沙漠汗的儿子奇卢。这个奇卢,是拓跋鲜卑历代领袖中又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这时候已经是西晋统治的后期,北方战乱不断,大批中原农民逃亡到拓跋鲜卑所在的河套地区,深有政治眼光的奇卢,不但高兴地接纳了这些来自中原的流民,还给他们划拨了土地。当时北方农民向拓跋鲜卑的属地迁移,类似于后来清末的闯关东,这些外来的人口,后来甚至超过了拓跋鲜卑本民族的人口,当时拓跋鲜卑的许多贵族都担心这种情况,会威胁拓跋鲜卑在这里的统治,奇卢却回答说:“如果要成就大事,就要有成就大事的胸怀。”不但如此,当时的拓跋鲜卑,还和北方的许多大商人都有贸易上的往来,不但互通有无更利用他们搜集中原的情报,虽然此时他们实力弱小,但对于中原,却一直是有想法的。

公元308年,雄才大略的奇卢,完成了对河套各部落的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