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90章

曹操秘史-第90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过白檀、平冈,曹操率军接近了白狼城,距此东北方向二百里就是乌桓人的大本营柳城了。这时乌桓人才发现曹军主力已经到了跟前,立即疾告蹋顿。
  蹋顿大吃一惊,仓促间集合兵马,迅速赶往白狼城迎敌。一块来的,还有袁熙、袁尚,以及辽西郡乌桓单于楼班、右北平郡乌桓单于能臣抵之等部,总兵力多达数万人,基本上都是骑兵。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军快速纵队与乌桓联军相遇,曹操亲率先头部队抢先占领了白狼山,占据了有利地形。
  这时,数万乌桓骑兵也杀到了,气势很强大。曹军的后续部队还没有跟上,曹操身边只有张辽所部和曹纯率领的虎豹骑,由于是急行军而来,大部分人都没有披戴铠甲(披甲者少)。面对数倍于己的乌桓骑兵,有些人感到有点害怕。
  曹操让大家不要惊慌,他登上白狼山远望,发现敌人阵形不整,曹操看出他们也是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如果此时发起攻击正是时候。
  多年以后,蜀汉将领马谡奉诸葛亮之命扼守军事要地街亭,面对曹魏名将张的进攻,为了保险起见马谡下令退守至两侧的山上,试图凭险据守形成对峙,达到阻拦曹魏军队的目的。因为马谡接到的任务是把敌人拦住就行,为诸葛亮在陇右一带的军事行动争取时间。马谡拒险而守,敌人要经过必须仰攻,难度可想而知。
  但张很老练,他没有硬攻,而是找到了山上蜀汉军队的弱点:水源。山上断水,逼得马谡主动进攻,结果往下冲的蜀军成了曹魏弓箭手的移动靶,蜀军大败。
  曹操如果此时不下令出击,结局必然会跟马谡一样,甚至还不如马谡,因为他们已深入乌桓腹地,后续部队即使到达,加在一起的人数也仅是正面之敌的几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桓的大部队还会源源不断地到达。现在若有迟疑,错过了稍纵即逝的取胜机会,待敌人整顿好队形,摆好阵式,一部分人围住白狼山,一部分人设伏打援,曹军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曹军来得很急,没有带多少水和粮食,在白狼山上难以坚持太久,其命运跟街亭的蜀军估计差不多。
  曹军没有成为街亭的蜀军,因为曹操不是马谡。
  站在白狼山上的曹操只向山下的乌桓人看了几眼,就断然决定不待后续部队赶到,趁敌人阵形未稳之机立即发起猛攻。
  曹操的想法与张辽不谋而合,张辽意气风发,主动请战。曹操把手里的指挥旗授予张辽(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命他全权指挥曹军,组织对敌人的进攻。
  据《傅子》一书记载,当初曹操决定北征乌桓,张辽也是反对者之一。张辽劝曹操说许县是天下要地,绝不能轻易丢掉,应该防备刘表的偷袭。曹操最后还是决定北征。张辽不因自己的意见未被领导采纳就闹情绪,作为北征的先头部队,他坚决执行命令,面对危险来临时,他敢打敢上,这正是作为大将应有的素质。
  张辽整顿所部人马在前,曹纯督率虎豹骑在后,直冲乌桓骑兵,结果乌桓人大败。曹军以悬殊的兵力获得大胜,曹纯率领的虎豹骑更是露足了脸:将蹋顿斩于马下!
  其实乌桓人是挺有战斗力的,如果认为他们本来就不堪一击那就大错特错了,乌桓人能长期驰骋于北方,绝不是靠吹出来的,尤其是蹋顿,有勇有谋,在乌桓人中很有号召力。
  乌桓人之所以大败,一方面是张辽、曹纯所部尽是曹军中最能打的精锐,他们作战勇敢,誓死一搏。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曹操抓住了战机,敌人远道而来,人困马乏,阵形不整,互相联络不畅,本想停下来扎驻营寨,再跟曹军真刀真枪地过过招,没想到曹军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一上来就打了个冲锋,让他们措手不及。
  曹军能大获全胜,还得益于虎豹骑确实太生猛。这支在南皮城外立斩袁谭的劲旅,此番又找到了疆场扬名的机会,他们杀了蹋顿,使乌桓人的抵抗迅速瓦解。乌桓人没有统一的指挥,很快四分五散。
  曹操高兴异常,据《英雄记》记载,曹操把蹋顿的首级系到马鞍上,就像上次斩杀袁谭之后那样,又手舞足蹈地在马上舞了起来(系马鞍于马舞)。
  楼班、能臣抵之以及袁熙、袁尚等人不敢恋战,纠合在一起约有数千人,他们没有退回柳城,而是向东南方向逃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去了。曹操率军趁势直捣柳城,在此未遇到大的抵抗,但却又留下了一个关于屠城的争论。
  《三国志武帝纪》里有一句话:“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问题于是出现,这一句话可以联起来读,意思是:斩杀蹋顿以及有名号的乌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汉人共计二十多万人。
  对于北方草原上生活的民族来讲,二十万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数字,意味着数座乃至数十座聚居地的毁灭或一个部族的灭绝。
  但是,这句话也有另一解,就是在中间加一个标点符号,变成:“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意思是:斩杀蹋顿以及有名号的乌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汉人共计二十多万人。
  只杀了一小部分部族首领而已,二十多万胡人、汉人投降了。胡人,是对当时乌桓、鲜卑、匈奴等北方各族的统称。
  有没有这个逗号看来差别很大,意味着二十多万条生命是死还是活,也意味着曹操有没有屠城。翻开现在出版的大部分版本的《三国志》,中间都有这个逗号,也就是说大部分倾向于曹操没有在这里干屠城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中间不该有这个逗号,曹操在柳城又杀了二十多万人。在各种史论中,“屠柳城”的记载仍然经常可见。
  曹操手下有个文人叫缪袭,由于出生较晚没有列入建安七子之列,但与建安七子齐名。曹丕称帝后,缪袭用汉代短箫铙歌之乐的旧曲十二支,改成新名字重新填词谱曲,其中有《楚之平》、《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平南荆》等,以记曹魏之功。
  《屠柳城》一曲唱道:屠柳城,功诚难,度越陇塞路漫漫。北逾平冈,但闻北风正酸。蹋顿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海外,永无北顾患。
  连自己人都不避讳屠过柳城,更增加了屠柳城的真实性。
  其实,这是误解。对曹操而言利用乌桓人比灭绝乌桓人更符合自身的战略利益。《三国志乌桓传》记载得很清楚,白狼山之战后,曹操命在乌桓人中有一定影响的阎柔整合乌桓各部,阎柔将幽州、并州一带的乌桓部落统领起来,多达一万多个部落。曹操命阎柔逐步把他们内迁,并抽调青壮年组成少数民族兵团,仍由乌桓各级部族首领统率,随同曹操南征北战,乌桓军队打出了名气,成为曹军中的一支劲旅(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假如曹操下令屠柳城,就与他后来的政策严重不符。而且,假如他平白无故欠下了乌桓二十多万条人命,即使阎柔再能干,想把一万多个乌桓部落整合起来,还心甘情愿地跟随曹操打仗,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至于缪袭的曲子,除非他脑子进了水,敢拿大屠杀当丰功伟绩唱,否则不可能取名叫做《屠柳城》。看他写的这首诗,主要内容也是表达北征的艰难,以及取得的功业,没有渲染屠杀的意思。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是,这首曲子被人篡改过。
  【五、不战而胜】
  曹操在柳城待了一个月,在此进行了简单修整,补充给养,同时清理乌桓控制区的人口,对于那些从内地被乌桓人和袁氏兄弟挟持来的汉人,征求他们自己的意见,愿意回去的就一块带回,结果绝大多数汉人都愿意回去,人数多达十余万。
  这再次证明了,曹操在柳城大搞屠城是不存在的。
  一举战胜乌桓让曹军士气大振,随行的将领们都跃跃欲试,想再次请战,不着急回师,干脆直扑辽东,将公孙康以及袁氏兄弟解决了,省得再来一趟。
  但是,正当大家信心满怀准备杀往辽东的时候,曹操却下令班师回冀州,这让大家很不解。从北征乌桓这件事上,大家都觉得若论敢想敢干,一般人还真比不上曹公,怎么现在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曹公反而不敢干了?
  面对士气如虹的将领们,曹操笑了笑说:“我正让公孙康把袁尚、袁熙的头砍了送来,不劳大家辛苦了(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大家更是一头雾水,转而去问参谋长(军师祭酒)郭嘉,希望他出面再劝劝曹公。哪知郭参谋长神秘地笑而不答,那意思是你们就等着看好戏吧。
  北征大胜,作为此次军事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首席谋士,郭嘉一直跟随大军行动,他本应感到很高兴,但此时他却高兴不起来:郭嘉病了。
  郭嘉得的什么病没有记载,也许是过于操劳,也许是深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后水土不服,这次他病得很重,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曹操为此很忧心,命人好好照料他,并且准备尽快回师。
  建安十二年(207年)九月,曹操率军从柳城回师。刚上路不久,辽东郡太守公孙康的使者就追来了,送来了袁尚、袁熙以及辽东郡乌桓单于速仆丸的首级。
  诸将一看简直神了,看来曹公早已胸有成竹,料事如神,不战而胜。大家不知道他究竟用了什么样的高招,把向来“恃远不服”的公孙康都调动了,于是都过来问。
  曹操笑了笑,说:“公孙康对袁氏父子素来畏惧且忌惮,我们如果追之过急,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抗我们,如果缓一些,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急之则并力,缓之出自相图),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而已。”
  大家听了,不得不佩服。
  袁氏兄弟逃往辽东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公孙康虽然是一个郡太守,实际上却控制了整个“大辽东”地区,范围包括乐浪郡、辽东郡、玄菟郡、辽东属国,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整个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一部分,除此之后还有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的一小部分。
  袁绍父子跟辽东公孙氏没有什么交往,正如曹操分析的那样,公孙康只想自保,他不像蹋顿那样娶过袁家的姑娘,因而不会为袁尚、袁熙得罪曹操,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况且,袁尚、袁熙也不是只身前来的,他们身后还有几千人马,这让公孙康更加不安。这俩小子目前已经走投无路了,说不定会铤而走险来抢自己的地盘。公孙康决定先下手为强,把他们干掉,解除心腹之患,同时卖给曹操一个人情。
  据《典略》记载,公孙康设宴招待袁氏兄弟,预先在马厩里埋伏下精兵,只等二袁一到就动手。
  公孙康玩阴的,袁氏兄弟也没闲着。正如公孙康所料,袁尚、袁熙也正在密谋对付公孙康,并且也选择在这次宴会上动手。袁尚为人勇猛好斗,他对袁熙说:“在这次宴会上必然能与公孙康相见,我想跟哥哥你联手击之,那么辽东就是我们的了!”
  袁尚、袁熙也做了布置,比如宴席上舞剑、摔杯为号等等,但他们却没有捞到表演的机会,因为他们刚进宴会厅就让公孙康事先埋伏的人给绑了。公孙康下令把他们扔到院子里的地上。
  此时是农历十月,东北地区已经天寒地冻了,把袁尚、袁熙着实冻坏了。袁尚招架不住,想求一个席子铺在地上好受一些,袁熙对弟弟说:“一会儿脑袋都要搬家了,还要什么席子(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
  公孙康下令将袁尚、袁熙斩首。袁绍的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至此全部死了,袁氏的势力彻底灰飞烟灭。据《典略》记载,袁谭字显思,袁熙字显奕,袁尚字显甫。
  《吴书》一书称,袁绍还有一个儿子名叫袁买,跟袁尚、袁熙一起到了辽东,被公孙康一块杀了。《曹瞒传》一书也提到了袁买这个人,但它认为袁买不是袁绍的儿子,而是袁绍的孙子,是袁谭或袁熙的儿子,袁尚的侄子。
  袁氏兄弟的首级被送到曹操面前时,他还在回师的路上。为了表彰公孙康,同时继续稳住这个东北王,曹操以献帝的名义拜公孙康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这是个县侯,公孙康此前的军职是从他父亲公孙度那里继承来的武威将军,爵位是永宁乡侯,现在军职和爵位都晋升了一级。
  公孙康的行政职务未变,仍然是辽东郡太守。
  曹操率军继续前进,他们回师走的是哪条道没有明确记载,但与来时相比,回程一样不轻松,甚至更加艰难。
  据《曹瞒传》说,曹操回师的时候天又寒又旱,二百里之内找不到水源,军粮也成了问题。曹操下令杀马充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