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83章

曹操秘史-第83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的并州虽然已经平定,但境内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手里有兵权的人很多,北方少数民族也蠢蠢欲动,到处充满对峙,社会动荡,民生凋敝,豪强为害乡里。
  梁习到任后不负重望,他首先四处招降纳叛,削弱敌对势力的力量,对于有些豪族,征召他们到州政府来任职,然后以朝廷征兵为由,将地方豪强控制的青壮年男子陆续抽走。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地方势力得到极大抑制。局面稳定后,对于不肯服从的就兴兵讨伐,并州境内很快整肃起来。
  政局稳定后,梁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倡农耕蚕织,与北方少数民族开展边境贸易,使并州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受到曹操的嘉奖。地方父老对梁习也十分拥戴,认为在并州担任过刺史的人里没有能超过梁习的(以为自所闻识,刺史未有及习者)。
  杜畿和梁习是“曹统区”众多地方行政官员的代表,曹操每占领一个地方,就精心挑选适合于出任地方行政官的能臣,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使这些地区恢复和发展得很快。这些能臣们虽然不上阵厮杀,平时处理的也都是些具体而琐碎的事务,但他们的努力也必不可少,为巩固“曹统区”的统治,支援前线战事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八章 大权在握
  〔对有功之臣曹操丝毫不吝惜奖赏,进一步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有识之士,形成人才鼎盛的局面。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可怕的分歧,虽然没有人公开发起挑战,但那种无形的寒意也正一点点袭来。〕
  【一、大赏功臣】
  自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结束到建安十一年(206年),一晃六年过去了,经过连续作战,北方四州中的冀州、青州、并州已全部纳入曹操的势力范围,只有幽州北面的一部分在公孙度的实际控制中。
  公孙度趁内地连年混战之机在辽东半岛及东北地区大肆扩张势力,将原辽东郡分成了辽西郡和中辽郡,加上原来的辽东属国、玄郡、乐浪郡(今朝鲜半岛的一部分),也有了相当的规模,再当个太守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干脆创设了一个新的州,名叫平州,自己担任平州牧,同时自称辽东侯。
  公孙度还派人越过渤海到达山东半岛,占领了一部分地区,在那里也设置了一个新的州,叫做营州,任命了营州刺史。
  数千里之外的公孙度尽管实际上成了另一个皇帝,每天都在干着大逆不道的勾当,但曹操现在并没有发兵讨伐他的打算。在曹操列出的对手名单中,像公孙度这种远在天边的割据军阀,可以排在最后面。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以献帝的名义任命五十五岁的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接受了曹操的任命,对外不再提他的平州和营州,但实际控制区域不变。
  公孙度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公孙康和公孙恭。就在曹操任命公孙度为武威将军的当年,公孙度死了,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位,朝廷任命他为辽东郡太守,实际控制着公孙度留下的地盘。
  不管怎么说,此时整个黄河以北地区,除了塞外少数民族部族之外,已全部纳入到“曹统区”的版图。长江上游的益州一带由刘璋占领,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分别由曹操以及刘表、孙权、刘备分别占领,而长江以南的地区,分别由刘表和孙权等人占领。
  这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平定并州后的天下大势,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局势更为清晰简单,因为在这十年里,陶谦、公孙瓒、袁术、孙策、袁绍等人先后逝去,弱者被淘汰,强者更强。
  对曹操来说,这是将士们奋死拼杀的结果,自从己吾起兵以来,几乎每一天都有战斗,每一仗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流血牺牲,胜利来之不易,功劳应该归于大家。在北方大势初定之后,曹操下令对死去将士们的家属、遗孤给予抚恤,对有功的将士们给予封赏。
  曹操开始起兵时的身份是奋武将军,勉强算个杂牌军的军长,当时的骨干只有曹仁、曹洪以及夏侯渊、夏侯等几个,他们的身份是奋武将军属下的司马或别部司马,类似于团长。后来,随着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加入的将领越来越多,曹军的组织体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官渡之战时,夏侯他们已经升为军长一级的各种名号将军,或者师长一级的校尉,其中夏侯担任的是建武将军,可以看做是少将军长;夏侯渊担任的是督军校尉,可以看做是个大校师长;曹洪先是鹰扬校尉,后担任扬武中郎将,可以看做是个准将副军长;曹纯统率虎豹骑,具体军职不详,应该是校尉这一级。而曹家的年轻一代曹真和曹休,都是“虎豹骑宿卫”,即虎豹骑部队里的军官。
  曹氏和夏侯氏兄弟们进步都很快,但相对于其他的异姓将军们,他们还算是慢的。
  在官渡之战前后,于禁等人已经晋升为将军或偏将军、裨将军了,其中于禁是偏将军,乐进是游击将军,李典是捕虏将军,程昱是振威将军,张辽是裨将军,张、徐晃是偏将军,他们担任的这些职务,可以看做是军长或副军长。军衔较低的许褚,担任的也是校尉,可以算做是师长这一级。
  这些情况说明,在曹军中曹氏和夏侯氏兄弟的地位并不是最高的,起码现在仍是这样。他们晋升的速度并不比其他异姓将领更快,甚至还稍稍有些落后。
  曹操的用人方略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其中一条就是奖罚分明,平时建立有严格的军功考核、登记制度,该奖的时候必奖,不该奖的时候决不滥奖,避免了奖惩和职务晋升的随意性。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从壶关回师许县,考评各位将领官渡之战前后的功劳,结果是于禁、乐进和张辽三个人的功劳最大。曹操上表献帝,对他们三人予以表彰,曹操在表彰命令中说道:
  “乐进、于禁、张辽武力高强,谋划周密,品质专一忠诚,有节操和大义,每次临敌交战,都身先士卒(每临战攻,常为率督),有时亲自擂鼓助战,没有他们攻不破的坚阵。每次派他们出征,都坚决执行命令,安抚士卒,遇事当机立断,从未有过任何疏失。”
  于是擢升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
  除了这些武将,谋士们也功不可没,功劳最大的自然是荀。
  早在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就根据荀前后所立的功劳,上书献帝表荀为万岁亭侯。曹操在给献帝的奏章中写道:
  “侍中兼尚书令荀,积德累行,从少到长均无过失(少长无悔),遭遇纷扰的乱世,却怀抱忠诚,力创太平。我始举义兵,四处征伐,与荀戮力同心,帮助朝廷谋划,他所提出的建议,付诸实践后没有不成功的(发言授策,无施不效)。有荀的功业,我才得以成功,如同拨去浮云,才显出日月的光明。陛下到许县后,荀在陛下身边地处机要,他忠诚尽职,如履薄冰,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准确而精当。现在天下平定,是荀的功劳,应该授予他很高爵位,以表彰他建立的功勋(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但荀坚决推辞,他是朝廷的秘书长(尚书令),有关文件需要从他这里传递,荀自作主张将其扣下不发(不通太祖表)。
  曹操只好专门给荀写信说:“与君共事以来,建立朝廷,是先生你从中辅助,你帮着提建议,出谋划策,建立的功勋已经很多了,愿你不要推辞。”反复劝说,最后荀才肯接受。
  不久,曹操又表奏荀攸的功劳,说“军师荀攸开始辅佐我以来,无征不从,前后克敌,都是荀攸出的主意”,于是献帝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荀之所以坚决辞让,是因为封侯通常需要有军功,在战场上杀敌通常是最直接的条件,而文士封侯通常是很难的。一般来说,封侯不以职务和地位高低为取舍,职务高的人即使位至三公,没有特别的功绩也难以封侯,职务很低,如果有特殊贡献的,也可以封侯。荀认为自己没有“野战之功”,不配封侯。
  曹营的武将中封侯比较早的是乐进,在破张超的雍丘之战中,他第一个攀上城头(先登),因此被封为广昌亭侯。后来,于禁在征张绣之战中功劳显著,被封为益寿亭侯。张官渡前线临阵倒戈,加速了袁绍的灭亡,被封为都亭侯。曹氏和夏侯氏兄弟里,似乎只有夏侯一个人较早被封侯,那是在献帝刚到许县时,献帝任命夏侯为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
  还有一个人的情况特殊,他就是徐晃。徐晃原是杨奉的部下,献帝东归路过安邑时,杨奉护驾有功,手下人也跟着沾光,封了不少官职和爵位,徐晃在那时被封为都亭侯。除了上述几个人外,张辽、乐进以及曹氏、夏侯氏其他兄弟还都没有被封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二月,曹操在邺县表奏献帝,大封功臣二十多人,全部封为列侯,其余的也都评出等级予以封赏。曹操在命令中说:“以前赵奢、窦婴为大将,得到千金重赏,一天之内就全部分给了部下,所以他们能够成就大事,永世留声。我读到这样的文章,无法不对他们产生敬慕。我和诸将、士大夫共同征战,依靠大家不吝其谋、不遗其力,才夷险平乱,得到了朝廷的重赏。这事,让我不禁追思起窦婴散金之义,所以我要把封地的租税拿出来分给将士们,以酬谢大家的功劳。对死亡将士的遗孤,也要评定等级,分给租谷。如果年成好,国力充足,租税全部收齐,当尽其所有,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次受封的二十多个人名单不详,根据现有资料看,曹纯的高陵亭侯、张辽的都亭侯等都是这次受封的,想必其他战功显赫的武将们也都封了侯。除了武将,谋士里至少郭嘉在这次也得到了封侯,他受封的是洧阳亭侯。
  荀当初被封为万岁亭侯的时候食邑是一千户,此次又加封一千户,共计二千户。曹操在上献帝的奏章里又一次追述了荀的功劳,说他在官渡之战时鼓励自己坚持作战;官渡之战后自己想先征刘表,还是在荀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下才决定北征冀州。曹操认为,如果当时不听荀的这两条重要建议,局面将完全不可想象,荀的这两项建议“以亡为存,以祸致福”,是自己所不及的。
  荀又再次谦让,曹操多次写信给他,让他不要推辞。曹操甚至想让荀担任三公,荀让荀攸出面谢绝,前后达十多次,曹操才放弃了这个想法。在这次大封中,已经被封为高安乡侯的夏侯根据新立的功劳,被增封食邑一千八百户,合计达到二千五百户。已经被封为陵树亭侯的荀攸,再增食邑四百户,合计为七百户。
  【二、人才鼎盛】
  曹操用对了两个人,使河东郡以及并州从此不再让他操心。这让曹操更加觉得抢人才比抢地盘更重要,他要梁习多向他推荐并州的人才,梁习先后向曹操推荐了常林、王象、杨俊、王凌、仲长统、荀纬等人。
  这些人里只有王凌是正宗的并州人,其他人都是避难到并州的,其中常林、杨俊、王象、荀纬是河内郡人,仲长统是山阳郡人,曹操全部任命他们为县长,这些人后来干得都不错。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人,跟司马懿一个县。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很好学,一边耕田,一边坚持研习经学(带经耕),虽然是个乡间农民,却处处以士人的风范要求自己,与妻子相敬如宾。
  河内郡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时,常林的叔父因为发表了一些对时局不满的话被王匡抓了起来,族人们都很害怕,不敢相救。当时本县在外面做大官的人里有一个叫胡母彪的,常林跑去见他,说服他出面将叔父救出。常林看到河内郡没法待下去,就跑去依附河间郡太守陈延壁。军阀张杨贪慕河间郡的财物,派兵前来攻打。常林辅佐陈延壁拒敌,坚守六十多天,令张杨无计可施,常林由此出名。高干想请他帮忙,给了一个骑都尉的官职,但常林不答应。
  梁习听说他是个人才,就推荐给曹操,曹操任命他为南和县长。常林工作很出色,后来升为博陵郡太守、幽州刺史。
  杨俊字季才,河内郡获嘉县人。他是被曹操杀掉的名士边让的学生。杨俊跟司马朗、司马懿兄弟俩同郡,在司马懿十六七岁时杨俊就认识他们,当时司马朗已经有点名声,而司马懿还默默无闻,杨俊认为司马懿将来更不得了,成就将超过司马朗。杨俊识人赏才的眼光还不止此一例。本郡人王象从小是个孤儿,给人当奴仆,地位低下,但他发愤刻苦,一边放羊一边坚持自学。杨俊看出他是个人才,就把王象赎出来,接到自己家里,还帮他娶妻成家,王象后来果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本郡的审固、陈留郡的卫恂都是当兵的出身,被杨俊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