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19章

曹操秘史-第19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让、段指挥宦官裹胁何太后、少帝和陈留王从南北两宫中间的复道逃往北宫。这种复道,就是过街天桥,连结南宫和北宫。到了复道上,他们发现下面有人喊话,仔细一看,是名将卢植。
  卢将军此时担任尚书,工作地点在北宫的尚书台。听到南宫大乱以后,经验丰富的他先跑出北宫,不知道从哪里还找来一把长矛,老将军要只身救驾。到了南北宫之间,恰好遇到复道上正在逃亡的一群人。
  卢将军威名远远胜过手中的长矛,张让等人一慌,把何太后给推了下去。卢植赶紧去救太后,复道上面的人趁机跑到北宫。
  袁术指挥的人随后杀到,眼见攻城不顺,这小子让人四处放火,一副惟恐局面还不够乱的架势。他同时下令,见着宦官就杀,一个不留。
  后宫里除了宦官以外,还有不少士人任职的办事机构,如尚书台、侍中寺等,但局势已经完全乱了,来不及辨别,只要是没有胡子的,全都遭了殃。事后统计,共杀了两千多人。
  住在南北两宫周边的朝官士人都知道宫里出了大事,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大家茫然不知所措。只有两个人很镇定,一个是前西园军指挥官之一、现司隶校尉袁绍,一个是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
  何进死后,袁隗就成了朝官唯一的首领。袁绍立即与他联手,成立应急指挥部,对外发布一道道命令,让袁术、曹操、王允、刘表等自己人迅速掌控各个要害之处。
  但是,袁绍却不急着组织人到宫里救火,也不贴安民告示,他更着急办另一件大事:把何进的弟弟何苗收拾了。
  这件事确实很重要,因为何苗知道很多机密,对于哥哥的被杀,日后何苗一定会有话要说。袁绍不能给他机会,在他的授意和挑拨下,平时与何苗就有矛盾的何进部将吴匡,带人趁乱把何苗杀了。
  袁绍忙着搞这些事时,宫里就相对松懈,居然隔了一天,直到八月二十七日,都没有找到天子及张让、段等人。后来发现,张让、段等少数宦官带着少帝和陈留王已经从北宫的谷门突围而出,向洛阳以北的黄河渡口小平津方向跑去了。
  看来他们想要渡河北上。过了黄河不远,就是冀州的地盘,那里黄巾军余党活动频繁,如果天子落入他们的手里,问题就复杂了。于是,在袁隗、袁绍等人主持下,迅速组成多支搜救分队,沿路寻找天子一行。
  卢植和一名叫闵贡的地方官带领的搜救队最先发现了天子一行,这时他们已到达黄河边。张让、段等数十名宦官眼见无路可逃,向天子叩行大礼之后,全部跳入黄河自杀。
  卢植、闵贡等保护惊慌失措的少帝和陈留王往回走。这时应该是深夜,半路上,他们遇到一支疾驰而来的军队,带队的正是董卓。在董卓的护卫下,天子回到了洛阳。
  在整个事变中,曹操作为典军校尉,一直住在城西一带的军营。由于他率领的仅是一支刚刚招募来的军队,没有经过严格训练,还没有形成战斗力,所以也没有接到具体的战斗命令。
  他的上司是蹇硕,蹇硕死了应该归何进指挥,何进死了,他也不知道该归谁来指挥。在这次事变中,曹操还不是核心人物,他能做的,只是等待和观察。
  又等了两天,外面的乱局慢慢平定下来,宫里的大火据说也扑灭了。曹操在军营中接到命令,让他第二天上朝议事。
  【四、最后的宦官】
  得知天子安然无恙的消息,袁绍长长地舒了口气。在他整个计划中,天子的安危是关键的一环,一旦天子出现不测,那将无法收场,他就可能从挽狂澜于既倒的忠臣变成千古罪人。现在天子平安地回到宫中。舅舅被杀、母亲受伤、目睹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这个十四岁的少年感到从没有过的恐惧,所幸天子本人没有什么损伤。
  袁绍有了志得意满的感觉。计划出现了很多意外,但结果却是最好的,因为何进死了,宦官们也死了。
  长久以来,士人们心中挥不去的痛,一是宦官弄权,二是外戚当道,现如今,短短几天时间里,这两座大山就被掀到了一旁。
  据考证,宦官制度周朝就有了,但一开始仅限于干个门卫、打扫个卫生、当个勤务员什么的。这个人群没有太高的文化素养,加上身体有残缺,又没什么地位,因而有强烈的自卑感。
  宦官得势起于秦朝,这行里出了一个让同行引为骄傲的人物赵高。赵高被秦始皇信任,恰恰缘于宦官的弱点:无后和卑贱。
  历史上有一些帝王,专喜欢用无后的人,不仅限于宦官,对于一般士人,如果没有后代也会令这些帝王格外看中。无后的人野心相对小,势力相对薄弱,容易驾驭。
  宦官的卑贱,决定了他即使大权在握,即使一呼百应,却始终无法站在道德的殿堂里趾高气扬。所以在整个古代,有搞兵变的,有和平演变的,也有逼人禅让的,在这些勾当里宦官通常是从犯,从不是主谋,因为他们无后的特点令其不会有想当皇帝的野心。
  历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据说是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他的重孙子曹丕当了皇帝后追认的。对于君王来说,宦官即使专权,威胁也比士人小。因此,宦官更容易被重用,在东汉更是如此。
  东汉皇室的婚姻制度有点问题,专挑世家大族、功臣之后联姻,结果造成了若干家强势外戚的出现。外戚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大将军)、太后临朝称制在东汉轮番上演,要演好这些戏,离不开宦官的配合。
  宦官很容易爬上高位甚至权力的顶峰,这是一群缺少深厚学养和道德积淀的家伙,他们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在乎对富贵权势的预期收益,只在乎当期利益的取得,所以在政治操守上表现为急功近利和对道德、伦理的轻视。
  他们长期生活在宫里的一亩三分地,抬头看到的只是那一小片天,生活区域狭小,见识短浅,让他们显得愚蠢和狭隘。
  他们没有节操,因为在后宫这样的地方,有节操的人无法生存。
  他们是充满自卑的一群人,更容易激起仇恨和反复。
  东汉帝国就是被这群人玩弄了上百年。尽管他们中间也曾出现过蔡伦、吕强这样有才识和品德的人,但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小群体。
  物极必反,一切终有了结。随着张让、段、赵忠等一批著名宦官在短短几天内相继死去,这个群体将暂时从历史舞台中央退出。宦官制度还将存在,但宦官专政的事暂时没有了。
  袁绍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功劳。历史如果公正,一定要记上这一笔!
  现在,袁绍考虑的是如何收拾残局。首先,一定把各路奉诏而来的外兵安顿好,包括董卓、王匡、桥瑁、鲍信、丁原等人。不太好办的是董卓,这个人虽说是“袁氏故吏”,但看来政治道德较差,野心不小,还得哄着办,实在不行就给他个车骑将军、封个县侯什么的,让他继续待在凉州打羌人吧。
  其它的事就好办多了。叔父袁隗的这个招牌还要用,自己这些年来网罗的这批人,无论武的还是文的,正好派上用场。在没有外戚、没有宦官的情况下,大汉一定会走向正轨,而自己就是那个中兴之臣,跟陈平、萧何、霍光一样青史扬名。
  也许直到这个时袁绍还在想,以上都是现实的,是绝对可以把握的未来。
  【五、董卓火中取栗】
  袁绍眼中的“袁氏故吏”董卓,是个历史评价很差的人,就连一向温和委婉的陈寿,对他的评价也是:“凶狠残忍,暴虐不仁,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坏蛋。”陈寿给《三国志》凡有纪和传的人都有一条评语,给董卓的这条,恐怕要列入恶人榜第一名了。
  这个评语有点全盘否定的意思,不太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说起来,董卓还为汉朝做过不少事,至少在他带兵来到洛阳之前,他对朝廷还是以贡献为主。他很早便参军,发挥自己在军事方面的特长,帮助朝廷打羌人,虽然算不上(也不能称为)民族英雄,至少也是给朝廷守住了西大门,由于打仗勇猛,军衔节节高升。这绝不能引来嫉妒,这是人家玩命换来的。
  后来他又帮助朝廷打黄巾军,虽然没什么战绩,但也没有误过大事。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他还有自知之明,把领导岗位让出来给更有能力的人,称不上高风亮节,也算有大局意识吧。不过他打起仗来有点私心,喜欢搞小山头,拉帮结派,关键时刻保存实力,不听长官调遣。这个毛病越来越严重,最后他连朝廷的命令也不好好执行,调他来中央工作他不来,让他到并州他开口就提条件。
  综合以上来看,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这个人多坏,不是一个好同志但也不是一个大坏蛋。董卓在历史上的恶名,来自于他此后的所作所为。
  这个同志有个毛病,喜欢自以为是,袁绍吃他的亏,就吃在这上面了。
  按照袁绍的逻辑,凡是给他们袁家打过工的都是“袁氏故吏”,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听袁家人的招呼。这事放在别上身上行,放在董卓身上不好使。
  如果袁绍的逻辑成立的话,董卓不仅是“袁氏故吏”,他还是“张氏故吏”(张奂、张温)、“种氏故吏”(种嵩)、“皇甫氏故吏”(皇甫规、皇甫嵩)……,都要董卓听招呼,董卓听得过来吗?何况,董卓压根也没打算听。
  董卓只相信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他还相信实力。与凉州其他军阀不同,早年董卓曾被荐举到洛阳担任一些较低的文官职务,对朝廷内部的情况有所了解,他瞧不起那些满嘴经学仁义的士人,也不信任他们。
  董卓要完成的是自我奋斗、自我救赎,他依靠的是自己的实力。
  率领三千凉州精锐一路向东而来的董卓,与逃难中的少帝等人“不期而遇”,更加让董卓坚信这是天意。
  八月二十八日清晨,惊惶了一夜的洛阳百官及民众,听说天子、陈留王一行平安无事即将返回城里的消息,都跑到北门外迎接。北门的正门是谷门,其大道两边都是人,以太傅袁隗为首的百官及民众在这里迎候天子归来。
  他们没有看到天子的仪仗,看到的是穿戴着重甲的凉州铁骑,这些士兵与洛阳官民平时见到的北军和虎贲、羽林卫士不同,他们看起来更加强壮和冷血。
  走在凉州骑兵最前面的是威风凛凛的董卓,此人有些胖,显得很壮硕。身后有三千甲士帮衬,更显得桀骜不驯。
  站在路旁的袁绍看到这一情形,心头是不是掠过了某种不安?
  天子被众人迎进了南宫,何太后受伤后也在南宫养伤。朝廷大事现在就要看太傅袁隗等人如何安排了。
  主持国家大事,袁隗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他已位极三公之上的上公,超越了同族中的前辈与同辈,足以在家族的光荣史上再续写更耀眼的一笔,他只想在这个岗位上光荣退休,整个社稷江山如何治理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列。
  他也许不知道,仅仅不到三年,他将以叛臣家属的名义被砍头,在袁氏几世几公的历史上他也是独一份的。
  现在,好在有侄子袁绍支撑着,袁隗还算不太慌乱。袁绍好像早有主意,他请叔父出面召开一次会议,邀请公卿以及目前在洛阳的所有重要人物参加,包括董卓在内。
  对于下一步如何安排董卓,袁绍还没有想好,一切等到会上再看吧。
  这时候,有一个人比袁绍看得更清楚,他就是刚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一带)募兵回来的鲍信。作为各路募兵队伍中最先抵达洛阳的一支,鲍信建议袁绍趁董卓人马较少之际一举将其拿下,免生后患。
  类似的话多年前孙坚曾跟张温讲过。但结果是一样的,袁绍的反应跟张温差不到哪儿去(绍畏卓,不敢发)。鲍信失望之下,借口回去再征点兵,重返陈留郡去了。
  如果采纳了鲍信的建议,拿下董卓的把握还是比较大的,但董卓兵团的大批人马随后就会赶到,他们不会放弃这个用兵的借口,会趁机攻占关中乃至洛阳以西的地区,他们还会转而跟韩遂、马腾这些新崛起的反叛武装联手,整个帝国的西部将丧失。
  然后就要看袁绍等人有没有能力重新夺回这些地区的主导权。这个结果虽然不好,但却比后面将要发生的事强得多。
  由于袁绍胆气不足,丧失了清除董卓的唯一机会。在后面召开的会议上,董卓因为有三千战斗力极强的凉州兵作后盾,左右了话语权,司空刘弘被当场罢免,因为他要给董卓腾个位子。董卓被任命为司空,成为三公之一。
  没过两天,董卓又想当太尉,于是少帝下诏任命其为太尉。
  在董卓的主导下,人事安排有了较大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