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采访海湾战争 >

第8章

采访海湾战争-第8章

小说: 采访海湾战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该影展组织者说,他们试图通过图片展示“以色列如何一夜之间被拖入了一场战争,老人、妇女、儿童全成了士兵,这些士兵全部用防毒面具武装自己。……这是一个不是战场的前线。”
  2月8日是伊拉克“63年革命节”,也恰逢犹太教安息日(sabbath ),由于巴格达宣称它拥有比飞毛腿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SS—12,使参加影展开幕的来宾更加胆战心惊,人人屁股后面挂着一包防毒面具。
  在耶路散冷犹太教圣殿内和哭墙下,成千上万的犹太教徒身背防毒面具,冒雨祈祷。人们耽心夜里会有“飞毛腿”来访,因为巴格达一定会以此纪念自己的“六三革命节”。
  十六、“飞毛腿”袭来之际
  每当防空警报响起之际,在有十七层高楼的特拉维夫希尔顿饭店,工作人员都将所有旅客赶到设在第六层的防毒室,用黑塑料胶条将旅客密封在避弹室里。住在这里的一帮各国记者据理力争,终于有幸享受“豁免权”,他们首推CNN、ABC、NBC 的一帮摄影师。CBS 的约翰·海古德、加拿大的自由摄影师乔、日本《新闻周刊》的村田信一和我,总是呆在一起,脚边堆放着防毒面具。我从未穿新华社给我的防化服,早在撤离巴格达之前,首席老朱和我就将全套防化服连同面具送给了房东。路过安曼时,试穿补充的新式防毒面具险些把我憋死。一到以色列,又得到了我的第三套防毒面具,可我从未用过。现有的防毒面具也只能对付警用催泪弹,连一次世界大战糜烂皮肤的芥子气全挡不住。钢盔我却从不离身,从北京出发的前一天,解放军报摄影记者乔天富特别关照我,百分之八十的战伤是被弹片击中头部,要想多活就别怕沉。
  两天前,我站在阳台上首次拍到了迎击“飞毛腿”的爱国者导弹腾空而起,由于用的四分之一秒,弹道轨迹极短,在10寸传真片上不足两寸,但这也引起了村田和乔的大力称赞,乔为了表彰我的勇敢,还送了我一个名牌摄影包,村田在一旁羡慕地说这种“多姆克”专业包在东京卖两百美元。
  这里的摄影记者55%用尼康,30%用佳能,15%用其他相机,如莱卡。主要型号有尼康F4S、尼康F3P、佳能新F1、佳能T—90和莱卡M6。他们都随身挂有外接高压电瓶,一色地背村田说的那种在东京卖两百美元的美国“多姆克”(Domke)牌摄影包。这种包可装两台加MD—4的尼康F3,四个中等体积的(如Nikkor80—200F4)镜头,两只闪光灯,此外还有两个大口袋可供装其他物品,开关简单,具有防水夹层。在国内我只见《中国青年报》贺延光背过这个牌子的包。
  每天早上当我背着美联图片传真机到一楼新闻中心传照片时,都引了一大堆外国同行围观,这使我很难堪,根本不敢把那些臭照片装上机器,生怕给中国人丢脸。澳大利亚News Limited摄影记者Ray strange笑称我用的是上个世纪的机器,他问我为什么不用美联底片传真机AP Leafax 呢?
  这里的美联、路透、法新、共同、时事、读卖新闻一色的用美联底片传真机APLeafax。我在巴格达就曾向共同社摄影记者大河源利男借用过这种机器。其体积只有一台电动打字机大小,在东京卖一万五千美元。可用英文打说明,传一张黑白照片(亦可用彩底)只需6分半钟,而图片传真机传一张照片则需10分钟。据东京新闻摄影记者吉冈逸夫讲,尼康公司正在试造一种比美联AP Leafax 更小巧的机器,估计打完仗时会投放市场。
  美联社摄影记者多米尼克说过:“让一个摄影师拍两种以上胶卷简直不可思议。”英国自由摄影师尼尔·钱德勒说:“只拍彩色负片再好不过。第一,可以专心致志。第二,既可传真,又可给画报提供。第三,快,省事。一小时快冲店四处可见,而D—76显影液在一些地方早已绝迹。可以这么说,凡是有电话机的地方全有快冲店。”
  日本摄影记者村田说:“红色中国也应该给你装备这种机器。”不想,这话惹恼了站在一旁的希尔顿饭店安保人员YOSSY:“什么红色中国,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一个,懂吗?”
  言归正传,一连几夜,乔、村田和我都站在阳台上迎着地中海的寒风,仰望夜空,静候“飞毛腿”的光临。由于白天跑新闻,晚上眼睛都睁不开,可在强烈的竞争心理驱使下,谁都不肯认输。村田说最好的办法是我和乔支好相机打开B门,他用烟头给我们划一个“爱国者”撞击“飞毛腿”,我们仨个一块领普利策奖。气得乔大骂萨达姆不配合。
  等到2月8日午夜,村田和乔终于熬不住了,回到各自的房间去睡觉。可我坚信今夜“飞毛腿”必定光临,因为今天碰巧是穆斯林主麻日,犹太教安息日,巴格达的六三革命节联在了一起。为此,我还与村田打了赌,可连响两回警报,却一无所有。
  大约凌晨两点三十分,我第三次被凄厉的警报声吵醒。我将头钻到枕头底下,认为这次还是“狼来了”,电话铃又响起来,听筒中一个男人用英语命令我闭灯、关水迅速隐蔽。我摸黑爬上阳台,特拉维夫全城仍是灯光灿烂。我返回房内拉上落地式大窗帘,这样可以避免炸碎的玻璃横飞,我抄起莱卡戴上钢盔重新返回阳台上。
  城市中的灯光一片一片的熄灭,正北方一条火龙腾空而起,直冲夜空,待升到一定高度突然消失。几秒钟后,再度出现。继而传来两声沉闷的巨响。楼板跟着一抖,“飞毛腿”真来了。
  我从防火梯跑下一楼大厅,这里空无一人。门口竟没有出租车。两位背尼康的白人拒绝我的搭车请求,绝尘而去。我只好重新跑回大厅。这时迎面跑出一个法国人,先用法语,后用英语问我看到了什么。我说,开上你的车,我知道在哪。
  出饭店北行,迎面撞上一队消防车,我们紧随其后,更多的消防车救护车闪着红黄蓝色的警灯汇入我们的队伍。
  空中弥漫着焦糊的气味,自来水管爆裂,水流四射,大卫——本古里安街路中央有一个直径七八米的弹坑,几辆汽车已烧作一团乌铁。数名消防队员正用水龙灭火。四周的房子已被炸塌。我身后一辆崭新的欧斯谋彪(Oldsomobil)牌车被炸坏的水泥预制板砸破了车顶。牵着德国黑背军犬的工兵救护队在废墟中寻找受难者。
  附近没有灯,只有消防车顶上的探照灯和乱成一片的手电光,红黄蓝各色警灯闪烁不停。士兵的军车首尾相连形成路障,上百名身背着M—16步枪的志愿者手拉手配合军警将所有记者赶离现场。救护队员将5名轻伤员抬上救护车,我冲过去,消防水龙喷出的水弄了我一身,一个士兵几次用手挡住我的闪光灯,气得我破口大骂。
  路边一对可怜巴巴的老人用防毒面具遮住脸,求我别照了。一条壮汉朝电视记者大吼:“告诉萨达姆!我们要扔原子弹,炸得他屁滚尿流,我们自己打,我们不用美国人!”
  这是一周来伊拉克导弹首次攻击拉马特冈也是弹头第三次落入该城。共有5座住宅被毁,150座受损,26人受伤,无人死亡。被毁的建筑物包括缅甸使馆。这是犹太安息日凌晨的首次遭受攻击。
  对于以色列的反应,外界一直颇为注意。上周公布的民意测验表明超过70%的市民主张克制。以总理沙米尔今晨亦在收音机里发表讲话,表示以色列对此次袭击仍将克制。可如果一旦伊拉克运用化学武器,那就后果难料。他指出,过去5次“飞毛腿”袭击每次都仅发射一枚导弹,说明伊拉克的发射能力已大为减弱。到目前为止,“飞毛腿”导弹已使4名以色列人死亡,270人受伤。
  一位房子被毁、名叫Rondi的男子说,警报响后约一分钟他看到四面墙壁都向内压来,玻璃碎片向四面横飞,他说他以为自己死定了,但是尽管房子塌了,可自己仅仅是手臂受伤,还算幸运。在现场协助救护的一名女军人说,这次袭击十分万幸,因为该区不少居民已离家出走,大多是空屋,故只有26人受伤。
  我找了辆出租车赶回希尔顿饭店,甩掉鞋赶紧冲胶卷。趁显影之机,写了篇“飞毛腿袭来之际”的短文,送到新闻检查处。再跑回房间,用湿淋淋的底片放传真照片。摄影部值班室主任老欧听说此时我仅有一张涂塑传真片,命令我留到最需要的时候再用。
  我拎着传真机和水淋淋的10寸传真片跑到新闻检查处,要回审定的《飞毛腿袭来之际》文字稿,传往新华社巴黎分社,等到新闻官在我的送审照片上盖完审查章,北京新华社摄影部的林川袁满已要通了我。我装上图片,只听袁满大喊一声:“调幅120转,开发。”湿淋淋的图片甩出的小水珠在桌上划出一条线。我抓起另一台电话向林川口授了图片说明。林川指示:战争已拍得差不多了,要注意巴勒斯坦人居住的被占领土。
  发完照片,已是早上五点钟。我收起传真机,将两卷彩负交给新闻中心的小姐,请她帮我冲一下。我得抓紧时间睡一会,天一亮好去被占领土。爬上楼才发现,刚才放完照片忘了关放大机,湿淋淋的底片已烤得打了卷。
  早晨,据官方说,昨夜发射的“爱国者”没有成功。
  十七、戒严中的加沙
  加沙(Gaza)位于以色列南部,靠近埃及边境,滨临地中海,是以色列重要的海上门户,“加沙”一词为迦南语,意为“强有力者”。十八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时,曾由此攻打巴勒斯坦北部的战略要地阿克。加沙城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由迦南人建造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加沙城内多古迹。希腊文化鼎盛时,这里成为传播希腊文化的中心之一。在公元初的几个世纪里,这里的学校被认为是讲授哲学、修辞学和讲演学最好的学校,传说甚至希腊学生也来这里留学。加沙土地肥沃,淡水充足,四周果园环抱,产葡萄、香蕉、野无花果、柑桔和橄榄等。加沙附近长约40公里、宽6—8公里,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的地区,称“加沙地带”。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即“巴勒斯坦战争”后,由埃及管辖,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后被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的居民以巴勒斯坦人为主,还有少量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Bedouins,阿拉伯地区和北非沙漠地区从事游牧的阿拉伯人。“贝都因”阿拉伯语意为“住帐篷的游牧者”)。78年埃以停火,以色列宣布加沙自治,但至今未履行诺言。
  2月4日,以色列政府同意允许部分记者进入戒严的加沙地带。我和《东京新闻》的松川贵、吉冈逸夫、印尼《Tempo》杂志的塔安菲特及香港《亚洲新闻》的袁国强合租一车前往加沙。
  出特拉维夫南行,沿途可以看见成群的“爱国者”导弹群,挖土机正在构筑新的发射阵地,天空不时有UH—1H 武装直升机掠过。公路上偶尔可以碰到运送轻型坦克的轮式运输车。右前方一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正向加沙方向飞去。
  在加沙地带入口,已经有二、三十位各国记者聚在岗亭旁等候办理进入加沙的手续。这里有一家设在面包车上的快餐店,价格贵得惊人。我买了一块类似三明治的饼和一听可口可乐,竟要了我40个谢克,合20多美元。等得无聊,台湾《中国时报》的王丽美小姐索性与端M—16步枪的以军合影。一位名叫阿米尔的以色列兵缠着王丽美要通讯地址,“因为这是头一回与姑娘合影。”看到我对步枪很好奇,阿米尔干脆摘下自己的“加里尔”让我过过瘾,这种仿制美国M—16的新式步枪具有极好的防风沙性能,口径与M—16一样,也是5·56毫米,而美式M16A1自动步枪是60年代后开始装备美军的一种小口径步枪,它集中了许多步枪在结构方面的优点,口径小,初速高,零件少,重量轻,杀伤力强。目前,小口径步枪已成为步兵武器的发展趋向。我国通用“56”、“63”步枪是苏联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的改进型,与华约集团一样,口径为7·62毫米,其中以AK—47、AK—M 式最为著名。
  在数辆装有4米多长鞭状天线的军用吉普的护卫下,记者车队进入神秘的加沙地带,路边是一望无际的桔子林。三个穿黑袍的巴勒斯坦妇女坐在一辆驴车上,车上装满了成筐的桔子。路中央,两个贝都因儿童赶着一群脏兮兮看不出毛色的瘦羊。几乎看不到行人,四处全是开着近光灯疾驶的军车,汽车风挡上装了铁丝编的防护网。左前方有一座清真寺,孤零零隐没在桔林里,旁边是一群骆驼,还有一人多高的仙人掌。
  我们的车队始终以一百公里的时速飞驰,听任两侧景色转瞬即逝。《东京新闻》松川贵请求司机开慢点,好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