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7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兰人的心目中,里加条约边界线以西的其余领土是波兰的主要原料基地;因此这一新的方案并不表示他们以前关于里加条约划定的边界不容侵犯的说法有任何明显的改变。而且,关于遣返公民问题,方案中还提到了那些被放逐在苏联的前波兰公民,说应该把他们送回波兰(虽然这个早在1941年下半年就曾引起过麻烦的问题,在俄国人看来是早已结束的了)。方案还规定成立战时内阁,以统率波兰的一切武装部队,虽然波兰东部地区的部队在作战上仍将暂时受红军的统辖。人们可能怀疑米科拉伊奇克是否知道,当他把这一方案送交莫斯科时,根据过去几次会谈的情况来看,这个方案要得到俄国人赞成,是极不可能的,虽然,在他本国人民中,这也许是能够取得最大限度一致的一个方案。
(四)起义的结束
博尔虽然很明白如果他被俄国人俘虏将会遭到什么命运,他还是在1944年9月初决定把他自己的身分以及他的副司令和参谋长的身分一起向俄国人暴露。副总理(扬科夫斯基)、地下议会议长和博尔的新参谋长奥库利茨基等人的姓名则仍然保密。
斯塔雷…米亚斯特科陷落后,德国人接着在9月6日占领了波维斯莱。前一天,德国人派人来谈判从被围地区撤出平民的问题,并再次提出类似上次提过的投降条件:如果波兰人同意放下武器投降,国家军战士将被给予战斗人员的身分,否则城市的残余部分连同它的守卫者都将被消灭。博尔希望俄国人将会发动进攻,并且援助华沙,因此拖了好几天没有答复。
波维斯莱陷落后,德军转而集中攻击维斯杜拉河旁的切尔尼亚科夫。9月10日,河对岸的长期宁静突然被俄国人大炮的吼声所打破。与此同时,苏联的战斗机又出现在华沙上空。红军已经开始进攻普拉加,同一天俄国人通知美国政府,同意开放一个空军基地供穿梭飞行向华沙供应补给品,尽管由于“技术上的困难”而要求再稍稍延迟一些时候。博尔可以看到,红军在进攻河对岸的普拉加,而德国人则在靠近红军最前沿的地方进攻切尔尼亚科夫。9月12日,红军占领了普拉加,并宣布占领的部队是贝林格指挥的“波兰军”第一科希丘什科师。次日,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办的电台广播了一则消息,正式宣布波兰第一师在普拉加“与红军并肩战斗”,号召华沙的守卫者们坚持战斗下去。“不管那些没有取得红军的同意而过早发动起义的人的动机是什么”,对华沙人民的支援终于要来了。
9月13日晚,有若干架俄国飞机试探性地空投了一些给养和武器,从9月14日起,苏联空军每夜向华沙空投补给。皇家空军通常是每夜空投一次补给,而俄国人则使用载重较小的飞机,一夜之间要进行好几次空投,都是从低空投下,不用降落伞。虽然很多补给品因此而毁坏,但博尔说,他的守城战士从这些俄国的空投中所得到的帮助,不论在物资方面或士气方面,都很有用,而且相当多。
到了9月15日,整个普拉加都落入了苏联人的手中。尽管博尔多次通过伦敦并专门派出信使渡过维斯杜拉河,想争取援助,并试图同红军协调行动,都没有能够建立起联系,直到9月20日,才有两名苏联空降人员在华沙降落,博尔的副手“蒙泰尔”通过他们用无线电同俄国司令部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建立了联系。
经过长期的、令人气恼的拖延之后,待命在意大利准备空投补给品的美国空军机群,终于在9月18日飞临华沙高空。虽然用降落伞投下的补给品有很多箱被风吹到德国人那边去,但波兰人还是好不容易弄到了其中很大一部分。而且,比物质上的好处更为重要的是,它鼓舞了守城战士们的士气,因为它象征着西方盟国对华沙起义的支持。
在俄国人占领普拉加之后,德国人恢复了对切尔尼亚科夫和若利博日的进攻(这两个地区都沿维斯杜拉河)。为了回答“蒙泰尔”和切尔尼亚科夫区司令员要求支援的呼吁和进行合作的建议,科希丘什科师派了两个营到切尔尼亚科夫和若利博日。虽然国家军和人民军的战士一起战斗得很出色,切尔尼亚科夫还是守不住。两支部队都有一些人从下水道逃到了莫科托夫,科希丘什科师有一些人退回到维斯杜拉河对岸去了,而国家军的“佐斯卡”营则在试图逃越德军防线的时候被消灭了大半。切尔尼亚科夫终于在9月23日陷落。莫科托夫在守军遭受了百分之七十的损失之后于9月27日陷落。在若利博日,到了显然不能再继续抵抗时,科希丘什科师的残余部队,就同“人民军”的一部分,在俄国人的排炮掩护下,撤退到维斯杜拉河彼岸,但该区司令员“齐维希耶尔”和他手下的国家军战士则遵照博尔的命令,停止了战斗。9月28日,博尔向伦敦发了一份电报,报告莫科托夫的陷落,并说,如果到10月1日红军还不发动进攻,那末,他因为粮食断绝,将不得不停止斗争。他还通过无线电向罗科索夫斯基发出大意相同的最后呼吁。但到9月29日,仍未接到答复,他于是派人通知德国人,说国家军愿意讨论停战条件,并在同一天与德国人签订了撤退平民的协议,然而华沙人民对此没有什么反应。
9月30日,博尔接到通知说,他已被任命为波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接替索斯恩科夫斯基的职务。由于他已决心与他的部下共命运,所以,他任命奥库利茨基(这个人的身分一直没有泄露)接替他为波兰境内的国家军司令,并在9月30日命令奥库利茨基带领一批能干而可靠的参谋人员离开华沙,以继续进行斗争。10月2日,国家军的代表会见了德国人,就停战条件签署了协议,这一协议对国家军的军人及其妇女辅助人员,一律给予1929年8月27日的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战俘待遇,虽然它对“人民军”或波兰工人党的人员没有作出安排。根据该项协议,凡华沙的国家军军人在起义开始前干过的事或在地下组织中担任过职务,一概不追究其责任;对华沙人民也将不援用集体负责的原则来追究其在起义期间或起义以前的行动的责任。居民撤离时,将使他们尽可能少受痛苦,同时协议中还包括关于遣返德国战俘和医疗伤病员等的内容。博尔和冯·德姆巴赫在第二天作了最后的安排。
博尔的部下守住了小小一块地方达六十三天之久,这块地方在他们看来象征着波兰的独立。他们共有一万五千人阵亡(德国人的损失则是一万人阵亡,七千人失踪,九千人受伤),一般居民的伤亡更为惊人。博尔明白,如果他和他的许多部下落在俄国人手里,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因此他以体面的条件同德国人签署投降协议,也许是合乎逻辑的。他和伦敦之间的最后几次通讯,特别是博尔的最后一份报告,反映了华沙守卫者的勇敢气质和世界各地波兰人对他们的深厚感情。博尔在那份报告中说:“我们部队的表现是了不起的。它使敌人也敬佩。”
博尔…科莫罗夫斯基将军最后一天出现时穿着便服,他的部下以及在这壮丽的两个月中和他同甘共苦的其他人也都如此。作为向华沙——这个曾经是波兰共和国首都的一堆瓦砾——表示最后的敬意,也是象征性地提醒那些在一旁等待着的德国人注意波兰人不朽的勇敢精神,他开始唱起了《波兰未亡》这支歌,其余的华沙守卫者也陆续跟着唱起来。
第四节 从华沙起义到雅尔塔会议
(一)莫斯科的10月会议
由于俄军推进到巴尔干,又由于波兰的最近事态发展,在英美同俄国人之间迫切需要进行会谈,以便在对德作战中协调行动,设法就巴尔干地区达成一项行得通的协议,并再次努力来解决波兰问题。因此,丘吉尔和艾登在1944年10月初突然访问了莫斯科。丘吉尔到达那里后不久就写信给米科拉伊奇克,希望他作好准备,如果丘吉尔能够设法重新恢复8月间中断了的波苏会谈的话,就请他带几位同事乘飞机到莫斯科来。米科拉伊奇克早就听说,英美政府是支持他的方案的(该方案于8月30日提交给三大国),但俄国人则把它交给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
接着他又接到艾登发来的电报,保证在波苏领导人会谈时丘吉尔和艾登也将在场,并支持波兰人的方案(米科拉伊奇克坚持以这一方案作为会谈的基础),还说,如果会谈成功的话,所有与会各方将会见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领导人。艾登说,这是达成协议的最后机会,伦敦的波兰人必须利用莫斯科的友好气氛。米科拉伊奇克于是立即从伦敦动身,并于10月12日到达莫斯科。
俄国人、英国人和在伦敦的波兰领导人之间的第一次会谈,于10月13日举行;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代表美国以观察员的身分列席。会议开始后,米科拉伊奇克首先为8月30日的波兰政府方案辩护;他在回答丘吉尔提的问题时,谈到俄国人在波兰的交通线的安全将由波兰人负责,这时,俄国人就针对这个方案完全未提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和避而不谈以寇松线为波兰东部边界而提出集中的批评。斯大林说,若不承认寇松线“是一个基本原则”,苏联政府和波兰政府之间就不可能建立关系。米科拉伊奇克说,他无权放弃“我们国家的百分之四十八的领土”;当斯大林把他叫做帝国主义者时,他补充说,即使承认了寇松线,剩下的那部分波兰的独立也不会有保证。这句话激怒了斯大林,他怒气冲冲地责问米科拉伊奇克,是不是意指苏联威胁着波兰的独立。
然后,莫洛托夫提到德黑兰会议。他要求在场的亲身参加过那次会议的“见证人”,在他万一引证失实的时候加以纠正。他说,他记得罗斯福在德黑兰说过“完全承认”寇松线,认为这是俄波之间的公正边界,不过罗斯福当时要求“暂时”不要公开这个意见。因此,莫洛托夫说,所有三大国对寇松线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说完这话之后,显然有一阵令人难堪的沉默,哈里曼严格按照他的观察员身分行事,对莫洛托夫的说法没有作任何纠正。莫洛托夫接着说,当时还认为把西面的边界推到奥得河是公平合理的;这一次他得到了艾登的支持,艾登说,确曾商定“按照波兰人希望的那样”以奥得河为界。丘吉尔把准备划归波兰的新领土描述为一直延伸到哥尼斯堡以西和以南,并问波兰“新的联合”政府,能不能在保留该问题于和会上最后解决的条件下,承认寇松线为波兰的东部边界。米科拉伊奇克仍然表示拒绝,甚至当斯大林和丘吉尔提到斯德丁(什切青)也将划归波兰时,他仍不同意。丘吉尔然后把有争论的问题归纳为两点:第一,事实上承认寇松线,但波兰人仍保留权利,可以在和会上提出这个问题。第二,在伦敦的波兰政府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之间实现友好谅解,从而使这两个机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政府。这时斯大林站起来并且坚定地说,俄国人不能同意丘吉尔的那个“事实上承认”的公式。斯大林说,在最后划定边界时可以有一些小的变更,在三至七公里的范围内向东或向西移动,但“必须承认寇松线为苏波将来边界的基础”。
丘吉尔和艾登在13日晚上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几个领导人作了一次商谈,接着于10月14日会见米科拉伊奇克,试图找到一个折衷建议的基础。丘吉尔说,这是决定波兰命运的关键时刻;他决心设法说服米科拉伊奇克,叫他不要怕“某些波兰人”,而要负起承认寇松线的责任。他提醒波兰领导人,要是他们在1944年1月间他建议承认寇松线时就这样做的话,那就不会有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现在这个委员会有着俄国人的支持,甚至也许会在波兰酿成内战),而且很可能已同俄国恢复了外交关系。他以前就曾说过,如果米科拉伊奇克同意了寇松线,俄国就不会继续支持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因为斯大林亲自向丘吉尔表示过他对该委员会一些成员的不满。而且,如果现在能达成协议,它将会得到英美的支持。可是,米科拉伊奇克念念不忘莫洛托夫所说的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承担的义务,因此不相信波兰将会得到任何保证。
根据波兰人的一些报道说,这时,丘吉尔责备波兰领导人,说他们不懂得这里涉及到的利害关系有多大;他说他不会由于波兰人之间的争吵,或由于他们坚持要行使他们的“无限否决权”,而“破坏欧洲的和平”;如果他们一味固执下去,英国政府将“不再过问这件事”。他提醒米科拉伊奇克,英国在二十五年前帮助过重建波兰。英国现在又在作同样的努力,但米科拉伊奇克却“不愿配合”。米科拉伊奇克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