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4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422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加拿大自治领、澳大利亚联邦、新西兰自治领、南非联邦、比利时、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卢森堡、荷兰、挪威、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南方拉夫等国政府,赞同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和英国首相于1941年8月14日签署的联合宣言通称大西洋宪章中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纲领。
  深信各国政府取得完全的和世界范围的胜利对于保卫和保障生命、自由、独立,以及不仅在他们本国而且在全世界保卫和维护那些正当的、有可能实现的人类自由、正义和社会安全是非常必要的,深信它们现在进行的这场战斗是为了在各地共同保卫人生过象样的生活,抵御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特宣布:
  1。 各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资源去抵抗轴心国的征服军,并继续这样使用下去,直至这些征服军最后被击败为止。 2。
  各政府向与本宣言有联系的其他各国政府保证,在军事努力和利用其资源抵抗共同敌人方面实行全面的合作。 3。
  各政府保证继续同共同的敌人或任何一个敌人作战,决不单独媾和。凡愿与本宣言发生联系的其他国家政府均有权参加。
  罗斯福想发表这项宣言来庆祝新年。这引起了不少困难,因为必须在很短的时期内取得大多数政府的赞同。宣言的原文又作了一系列进一步的修改,这也必须得到大家的同意。同时取得同轴心国交战各国的签字的这项计划,还引起了先后次序和合格不合格这些敏感的问题。实际上,对于宣言文本的细节积极进行磋商的仅限于三国政府,即苏联、英国和美国政府。当三大国达成协议后,宣言的文本就按一种接受不接受均可的办法递交给了其他各盟国的政府。虽然如此,经过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些急电后,到1942年1月2日,不下于二十六个国家已经在宣言上签了字。
  在同英国政府的磋商中出现了三个问题。第一,印度的地位怎么办?英国战时内阁起先反对把印度也包括在宣言的签字国内,但是到了12月29日,英国人改变了立场并同意应向印度和各自治领一起发出邀请。第二个问题更为复杂。自由法国的地位怎么办?英国政府敦请将宣言的原文修改为“各国政府和当局”,以便允许自由法国在未获得承认为一个政府的情况下在宣言上签字。
  这个问题正好在一个特别不幸的时刻冒了出来。1941年圣涎前夕,少数自由法国军队在纽芬兰正南方的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登陆。这些岛的本来是在维希政府的控制之下,虽然当地人民热诚地拥护戴高乐的事业,国务卿赫尔却感到十分愤怒。这次出兵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政府不知道,甚至也不顾它们反对的情况下进行的。此外,戴高乐的突然行动还破坏了美国和维希的官员之间为维持法国在西半球各属地的现状刚达成的一项协议。赫尔感到美国同维希政府的关系的全部基础都遭到危险。因此,他无意对自由法国作出任何让步。罗斯福则并没有如此生气,他在和俄国大使李维诺夫的私下会谈中,明显地为英国提议让自由法国签字一事进行辩护。但是,李维诺夫须经莫斯科授权。等斯大林表示同意时,修改宣言文本已经为时太晚了。
  同英国政府磋商中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上文引用的12月24日的宣言草稿中有“社会安全”一词,后来在修改过程中被删去了。英国的战时内阁要求把这一词重新写进去,但是有人,大概是罗斯福,表示反对,因此并没有作修改。
  美国政府对于宣言的原文事后也有一种想法。大西洋宪章的措辞中曾略去了宗教自由这个词,美国国内有些批评宪章的人反对不把它列入这次作战所争取的目标之内。这就涉及到宗教界,特别是罗马天主教,反对同不信神的俄国进行合作的这个棘手的问题——罗斯福本人在前几个月就相当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因此,罗斯福在12月27日向英国人和俄国人提出了这个问题。英国人并不表示反对,但是李维诺夫开头却深为不安。然而,他还是顺利地使这一改动及时地取得了莫斯科的赞同,把这一条也写进了最后的文本。
  12月27日,与轴心国交战各国的大使一批接一批应召会见了总统和首相。他们都获悉联合国家宣言正在准备之中,并被告知他们不日即可得到宣言的文本。这一程序使好几国驻华盛顿的外交使节大为不满,特别因为俄国人被挑选出来受到特殊的待遇。
  宣言的最初文本在12月27日或27日以前便递送到莫斯科去,俄国的答复于12月29日来了。苏联领导人显然并未获悉英美没有同其他各盟国政府进行接触就光同他们商量,所以不签字。同时,俄国人另行拟就了一份单独的声明,准备同英…美的宣言同时发表。困难在于这一事实:苏联和日本没有交战,并且十分急切地想避免签订一个意味着承担起同日本作战的义务的文件。但是赫尔和罗斯福所需要的是一个将会把所有同轴心国作战的国家联合起来的宣言,而不是各国单独发表的宣言。他们于是修改了宣言原来的文本,为斯大林提供了几条足以避开日本人的问题的条款。最后,俄国人才同意签署一个共同的文件。
  签字国的先后次序问题显然是由罗斯福和丘吉尔两人在他们各自政府的协助下安排好的。根据美国人的建议,凡是向轴心国宣战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加进了应邀在宣言上签字的国家的名单。尽管英国政府请求所有的自治领应当排列在一起,象在12月24日的宣言草稿中那样,这件事却并没有这么办。相反,按字母排列的原则被用来决定所有小国名次的先后。
  但是并没有让字母来决定一切。排列在名单最前面的是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四大国”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联合国家之中。美国人对于美国应该领导所有其余的国家似乎始终不曾有过任何怀疑,丘吉尔也“欣然乐于把第一把交椅让给”他的强大的盟国。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置于宣言的笫一批签字国中,是作为承认俄国军队所起的军事作用的一种姿态。中国加入最前的行列是由于美国的支持。用来说明把中国包括在内是正当的那项原则就是“在自己国内积极从事作战的国家”应有别于其他的国家,虽然一原则倘使认真加以考虑的活,肯定会使美国无法名列前茅。
  名次先后的这些问题乍看起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外交礼仪方面的细节有时候的确反映出真正的差别。《联合国家宣言》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所据有的优先地位。的确,看来宣言后面的全部创始精神与推动力都来自罗斯福和美国政府,而宣言的其他签字国也就毫无异议地同意了美国人这样镇定自若地把第一把交椅留给他们自己。
  这反映出了新的联合国家联盟后面的真正均势。在各大国中,只有美国享有一种意义重大的自由,可以选定在哪里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部队。因此,各国的这一新的联盟将在何种范围内成为一个有效的军事同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决定。俄国政府和英国政府都愿意接受并且的确欢迎美国提出的,能保证将美国政府最为紧密地约束在一种盟国的政策和行动的方针上的任何举动,在签署联合文件时形式上的领先,仅仅是对美国能够并且已经给予英国和俄国的援助所付的一笔很小的代价而巳。
  中国当然始终不过是四大国中一个礼节性的成员,美国人为什么支持中国要求进入大国行列的主张,这倒是个奇怪的问题。或许情绪和这个问题多少有点关系。这里还有着一种想把欧洲帝国主义的一页翻过去并开始世界历史一个新时代的愿望;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是会成为一个大国的。美国的陆军战略家们抱有这样的计划,想把中国的军队建设起来,以便利用中国人力的全部力量去对付日本,这也是真实的。如果这些计划实现了,如果一支强大的、配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中国军队在这次战争中出现了,那末中国要求同三大国平起平坐就可以有些实质性的东西了。鉴于有这些计划,可以论证,及早“在礼节上”承认中国同其他三个主要盟国具有同等的地位,这将是保证中国在战争期间和战后进行合作的最好的办法。最后,许多美国人都感到,在追随美国这点上,中国是可靠的,因为他们认为,俄国和英国由于过去的帝国主义侵略和剥削行径都已经使中国人同他们疏远了。一个感恩戴德、友好依附、受到保护的中国,在大国会商中占有一个牢固的席位,这种前景对于美国人一时所起的豪侠之情和对于他们自身的经济与政治利益都是很具有吸引力的。
  自从珍珠港事件以后,与轴心国相对抗的联盟应使用什么名称的问题,便引起了总统的注意。在起草宣言的最初阶段中,曾经使用“协约国”这一词。这一提法的目的是为了回避总统的权限这个棘手的法律问题。当然,各种条约都需要提交给美国参议院去批准,但是罗斯福并不想使提出的这个宣言经受参议院辩论的风险。因此,一项同盟条约——宣言中所包含的这样一种协约的正式名称——是办不到的。但是“协约国”这一平淡无奇的名称似乎强调了同轴心国交战各国之间的松弛的联系。12月29日,罗斯福想出了用“联合国家”这一词来取代它。1942年1月1日,当丘吉尔对渥太华作了一次短暂的访问后重返华盛顿时,时间已经很急促了,罗斯福闯到他的住处去找他,以便知道他认为这个词是否可用。当时首相正在洗澡,但他立刻从浴盆里出来对罗斯福的想法表示赞同。在这个新的名称正式宣布之前,似乎并没有再同任何别人商量过。诚然“联合国家”这个名称只是在宣言的正式文本的标题中才出现。
  “联合国家”这个词打开了广阔的前景。联合国家和合众国之间的对比,使人联想起在世界各国中建立起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并在未来进行长期的合作。当罗斯福为战时的联盟选定这一名称时,他心里大概就想到了这样一种对比。当《联合国家宣言》最后从纷乱的电讯中传出来时,全文如下:
  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各国的联合宣言。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 对于1941年8月14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所作联合宣言通称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已表示赞同,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上述宣言。 1942年1月1日签字于华盛顿。
  1942年元旦,罗斯福、丘吉尔、李维诺夫和宋子文(后者新近被任命为中国的外交部长)在白宫签署了这一文件。次日,即1942年1月2日,宣言被放到国务院里,由其他各国的大使在那里依次签了字。
  赫尔热烈欢呼《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他说:“联合国家的宣言在历史上最大的共同作战努力中,把代表六大洲绝大多数居民的二十六个自由国家的决心和意志联合起来了。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证据,说明遵守法律、爱好和平的国家到了必要的时候能够团结起来使用武力去维护自由、正义和人类的基本准则。”丘吉尔在回顾到这项宣言时。他的评论中的热忱则是比较有分寸的。他写道,“宣言本身并不能赢得胜利,但是它说明了我们是谁和我们为什么而战斗。”斯大林的评论要是有的话,也没有公开记载下来。其实,宣言的直接意义完全是心理上的。一个大联盟,联合国家,第一次公开地排列出来反对轴心国。签署这一文件的小国的数目形成了一份给人深刻印象的名单。随着其他的国家电向德国和日本宣战,名单变得更长了。或许,只有美国人认真看待宣言序言中的原则声明,把它作为将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