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华奇书全集 >

第10章

中华奇书全集-第10章

小说: 中华奇书全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揣篇第七
  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摩篇第八
  摩之符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因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用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然后能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权篇第九
  说之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也。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成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宜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故口者。几关也。所以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系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之用。其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谋篇第十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类一也。故墙坏于隙。木毁于其节。施盖其分也。故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事。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之。则可与言。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决篇第十一
  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害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谓疑者本其利善。而决者隐其利善之情。反托之于恶。则不受其决。更致疏远矣。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则可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符言第十二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有主位。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有主明。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有主德。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闇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有主赏。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有主问。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有主因。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有主周。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闇变更。有主恭。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有主名。
  转丸、胠乱、二篇皆亡。
  鬼谷子卷下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东周列国志》中有段关于《阴符》的精彩描写。当年苏秦辞鬼谷子下山,尽破家财得黄金百镒,黑貂裘衣一件,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得天下利害之详。然而如此数年,未有所遇。其时钱财以尽,只得回家。回家后,一家老小尽责其之。妻不以其为夫,嫂不以其为叔,母不以其为子。绝望之余,想起鬼谷子之临别赠言﹕“若游说失意,只须熟玩《阴符》一书,自有进益。”于是苏秦乃闭门探讨,务穷其趣,昼夜不息。夜倦欲睡,则引锥刺股,血流满足。如此一年,于阴符有悟,乃将列国形势,细细揣摩,天下之势,尽在掌中。后又出游列国,成功于燕、赵。随之又将六国合纵,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绩。
  本经阴符七篇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志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髣佛。髣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实意法螣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