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阅读中_北大考研日记-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秋色辉煌,菊花怒放。菊花节上菊花阵,游人如入迷宫般辗转绕行,虽四处碰壁,却也自得其乐。满山遍野的小小菊花,五颜六色、熙熙攘攘,仿佛天上的仙女赶赴人间仙境时,撒落大地的点点星辰,和你眨呀眨呀眨眼睛……一个同学说,“走,到园子里看秋天。”虽然有些小文人的微酸气息,却是我们相约而行的最好请柬……
冬季,白雪覆盖下的圆明园笼罩在一片纯净的安谧之中。一年的喧嚣都在清凉的微风中,结成晶莹剔透的水晶,等待来年春天的雀跃。冬季的园子,让人感觉孤独,所以我想,那灰白的小路上默默行走的,一定是寂寞的旅人……
同学们都说,如果将与圆明园相隔的墙壁打开,那么,我们这里一定是全国最美丽的大学了。天真的遐想终究无法实现,我只好在一个洒满清辉的夜晚,在园子这边遥望那弯守候了千年的明月……
(三)不是尾声
某天和一个大学同学聊天之后,我回到宿舍写下了《那些走在北大边缘的年轻人》,文章讲述了身在北大却无法真正被接纳的各类人群的生活状况,这其中包括对于专科学生所遭遇到的尴尬处境的描写和评论。
文章寄给了某报社,不久之后接到记者的电话,说要就这样一个群体做采访。我欣然应允,倘若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也是一件好事,我想。
采访在我的宿舍进行,女记者开门见山:她负责的是全国鼎鼎大名的栏目,希望这次采访能够发掘出一个具有深层探讨意义的专题。我积极配合她的采访,据实回答我所知道的任何内容。但显然她无法从中得到一个深刻的命题,开始流露出对这种更多是出自情绪化心情的文字的不满。她甚至说,不希望对这样一个群体采取一种批判的立场。很显然,她是为了采访而采访的,并开始认为这样一种无病呻吟的方式并不具有代表性,全国各地都有如此性质的学院,而我们强烈感受的自卑和处境的尴尬没有太多意义,学校等级的存在是合理的。
我承认各类教育之间差别的存在,但你不能就此抹煞我内心真切的感受,也不能因为我们更加接近北大和清华,而对在面对不同待遇时所造成的心理压抑和畸变视而不见。的确,我那篇文章的情绪有些偏激,但目的无非也就是为了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至于能否从中提炼出具有符合媒体深刻报道意义的中心思想,确实未曾有意识地安排,我不是记者,我只想告诉你我的心情:苦恼、忧愁、愤怒、欢乐……
交流的结果由于没能证明她事先所预想的结论,显然没有她预想的满意。我也向她承认在写文章的最初动机中,的确没有思考一个多么深刻的主题,只是真实心情的自然流露。论证既然没有结果,记者只好以向领导请示为由开车匆匆离去,也许是去论证下一个命题。
世界不断地改变。
当我拿到那用我三年韶华换来的一纸证书,竟然没有太多的喜悦。证书封面是大红的颜色,但我没有觉得其喜庆,对于我它的意义不在于是我学习能力的体现,而是时光流逝的见证,它等于我三年的青春年少,等于我两年的无忧无虑加一年的烦恼,等于逝去就永远不再的菁菁岁月,等于最初的清高和后来的随俗,等于很多美好的回忆和值得惋惜的失落,等于好兄弟们的杯盘交错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拘无束,等于生日晚上深夜的游荡和宿舍关门之后的越墙而过……很多的人和事扑面而来,令我应接不暇。
一幕幕缥缈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你的微笑,他的眼神,模糊而又熟悉……生日烛光中你点点的泪光还在吗?将生日蛋糕抹在脸颊的兄弟们的情谊依然纯真吧?你新年晚会前小品彩排的红晕还在吗?那荧光中闪动的是你轻盈的身影吧?你辩论赛上面红耳赤的好胜还在吗?那班会上拒绝虚伪的是你吧?
第20节:考研作为一种技巧
我珍惜这一切,过去的,现在的,还有将来的!
窗外夜色沉默,我不想继续回忆。背着沉甸甸的行囊远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终点,不又是一个漫长旅程的起点?
“无中生有”与“诗无达诂”:
考研作为一种技巧
考研人分两类,一类是已经具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考研对于他们来讲只是一种形式而无须做任何特别的准备;另一类则是知识储备并不足以十拿九稳应付考试者,这是大多数,对考研技巧的掌握是这类人考取的关键。我属于后者,从计算机专科到中文系研究生,中间有很多的路要走。在准备考研的时候,人们听说了我的想法,很惊讶;考取研究生之后,人们听到我的经历,还是很惊讶。除了付出时间之外,我想我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我掌握了中文系或者说文科考研的技巧。技巧并非投机取巧,它可以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对考试最有价值的东西,努力和用功仍然是必需的。
文科考研强调的是考生的思路,而非记忆。如果考生没有太多个人独到的想法,不妨听听别人怎么说,这对于跨专业考生尤其重要,是快速进入学术领域的捷径。“吸星大法”能够将别人的功力化为己有,关键是一个“化”字,考研同样如此:从他人的随笔评论中获取观点、思路,并化为己有,这就是技巧。对于初级入门者,如果想仅仅通过阅读原著获取思路,常常是事半功倍,尚且不如看别人的一句评论理解得深刻………当然,等掌握了学术思路并具有了分析意识之后,则有必要再回过头来看原著,这是后话。考研准备时间短,很难有大量时间去阅读厚厚的原著。
之所以在备考期间写下了大量的随笔评论,功利地说也是为考研服务的。当吸收了别人的观点之后,必须找一块场子来演练和熟悉,于是我动笔写评论。这种练笔,会让自己一直有敏锐的文字感觉;同时我努力去挖掘文学事件和现象背后的深意,开拓自己的思路。考研,尤其是文科考研,其实考的就是你的学术思路是否开放,你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
所谓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的能力,被我称为“无中生有”的能力。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贬义的说法,从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找出有价值的评论突破口并作出解释,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无从入手的尴尬会直接影响到考研考场上的才情展露,中规中矩的陈述并不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思路开放是高分的基础。
我希望本章的文字能够给准备考研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有益的答题思路。在本书最后也有笔者总结的考研经验和教训。看看别人走过的路,或许对你是有启迪和帮助的。
………作者补记于2004…10…21
燕园札记(六)由《实话实说》想到的1月1日
(一)带着镣铐跳舞的人
今日读书无心情,干脆偷闲半日不去自习。打开电视,正在播出《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是我所喜欢的。2001年12月31日晚十点,满脸坏笑的崔永元掏出一把梳子,悠然坐在《实话实说》宽敞的演播厅中,开始对一年的新闻实事进行梳理和回顾。平民风格的主持让无数观众喜欢上这个长相有点对不起观众,却让很多美女帅哥类型的同行们汗颜的主持人,民间立场、厚重内涵和轻松的场面最终战胜了光鲜外表。小崔以“温暖”、“栽了”等关键词安排这期节目的版块主题。孩子的天真总是可爱的,河北的小朋友说一年中最温暖的事情是收到压岁钱的时候,上海的小男孩儿则认为夏天来空调的时候最温暖……观众在忧虑商业社会对孩子的同化的同时,又对他们的童言无忌感到欣慰。没有空洞冠冕的理想和虚假做作的赞美,在老百姓心声的流露中,迥异于众多媒体的所谓年度大事的隆重评选。
放弃余杰们以自由的名义评点江山、颐指气使的精英立场,回归到王小波们源于理性学养与现实疼痛的平民关怀,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和渴求的。而将余杰冠上“王小波第二”、“大陆的李敖”诸种桂冠,最终暴露了书商炒作表演的拙劣和作者青春叛逆的浅薄。
《实话实说》在神州大地的风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品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于浮躁和虚伪的排斥和对真性情的渴望,但要做到真正的实话实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来自内心与外界的种种阻力无法让生活中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彻底打开心扉。所以,小崔在企图实现一种有限度突破囹圄的真实中,难以把握分寸,因而为避免过火场面的出现,节目逐渐趋于一种保守的态势。
《实话实说》的新年特别节目因我过高的预期而让我有些失望,这几乎是过于期待任何事情的必然结局。王小丫与崔永元的“开心辞典”现场版终因作秀的痕迹过于明显而无法博得观众认可的掌声,至于崔永元对自己冠以“中国最有科学素养的主持人”的称号,终归成为一场有些滑稽的舞台闹剧的句点。
崔永元请来了《北京晚报》的一名记者,就是他,从多哈顺手拿回来了那个敲定中国入世的木槌。这个富于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木槌被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但更多记者从不同场合“顺”回的东西却放到了自己家中。有偿新闻从来就有,而以今天为甚。我也曾经做了一段时间的兼职记者,当我第一次参加一个网站的新闻发布会,接到那个装有人民币的信封时有些不知所措、面红耳赤,在没有见到任何一个记者拒绝收下的情况下,我战战兢兢地放入口袋。接下来,该网站开始传呼电话不断地催促我发稿,要求一周之内必须见报,看来银子不是白拿的。我不是编辑,当我千方百计地发了稿子并寄给网站,生活才又回归平静。此后有报社要求我参加新闻发布会,我再一次收到酬劳。但不懂行规的我,没有与主管编辑分享福利,于是,介于被辞退与被重用尴尬夹缝中的我,只好走为上策。也许每一个记者最初都会有和我一样偷偷摸摸的心态,但面对诱惑,谁能克制住源自本能的贪婪双手?经历了最初的惊恐之后,内心是否能够回复坦然?
(二)旧梦重温的残忍
和崔永元戴着镣铐舞蹈的《实话实说》相比,李敖的桀骜不驯与特立独行无人匹敌。《海峡两岸》播出了与李敖并非现实面对面的访谈录,画面通过卫星传播。如果主持人的水准不高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观众席中来自中学只知道台湾有许如芸和齐秦的孩子们,如何能够懂得他们面对的这个身陷囹圄数载、著作无数的李敖是怎样的不平凡?现场不合时宜的掌声、笑声和面对精彩言论的沉默,恰恰说明这一点。
第21节:旧梦重温的残忍
李敖对于他的朋友到数十年以前的小河边去约会如今已是丑陋老太婆的当年女友所面临的尴尬,报以活该二字,李敖认为旧梦重温本就是一种残忍,心中留有一份美好的回忆就够了。北京已经没有旧日皇城的风范,高楼林立如每一个城市,所以,李敖一直没有回过北京也不打算回来。北京四中是李敖的母校,有两个六十多岁的校友也来到了现场,回忆中学时李敖的独占鳌头。在屏幕那边倾听的李敖喝水润喉,接着摘下眼镜擦眼睛。这个举动并非是因为感动却好像显得不耐烦,或者是因为年老眼睛分泌物增多,抑或是如《棋王》中王一生一口水下肚眼里有了泪花。在某晚报上却被渲染为:见到老校友,李敖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终于知道媒体是如何歪曲事实的了。
接下来,编导又做了一件“残忍”的事情,电视台为李敖先生制作了一部关于北京四中现状的短片,厌恶旧梦重温的李敖终于失去了残留在回忆中对于往事的距离美。如今高楼密布、绿草茵茵的北京四中只留下了那古老的校门和校长室,其余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我没有在镜头中看到李敖那一刻是否闭上了眼睛。
在虚伪横行的年代,敢说真话成为一种罕见的品质。朴树与李敖本无法相比,他们不在一个平台上也不是一个重量级。但在娱乐圈这个假话最多的地方,朴树是一个例外。
朴树的真实足以让众多星光灿烂的明星们汗颜,在电台宣传节目中,朴树的不合作令许多没有经验的主持人不知所措,毕竟“不知道”作为提问的回应多少让气氛有些尴尬,但这又是朴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朴树在这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木讷,常常令我窃喜。歌星为在歌曲排行榜中取得好的名次,让电台的DJ们成了大爷、洋洋自得。做梦都想成名成星和已经小有名气的歌手们在节目中极力配合,服服帖帖。歌手冠冕堂皇的言语往往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世界,但依然强装出渊博健谈的样子,而朴树则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与其说是他思维滞后,我宁愿认为这是一种不妥协立场的坚持,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在独立自由的北大度过童年时光有关。参加电台的宣传节目对于朴树来说无非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