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全传-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纪晓岚全传
作者:公木
内容简介:
本书中,将要记述的风流才子、一代文宗,被誉为“诙谐大师”、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的总纂纪昀,字晓岚,于雍正二年(1724年),就出生在这个家庭中。就是这个纪晓岚,在中国文化史上,遂展一代英姿,开一代风范,成一代宗师。
正文
一、开篇
在直隶的东南隅,河间府的辖境内,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县邑,名曰献县。
这里,地势坦阔,平畴千里,江流密布,河渠纵横,道路宽广,是京畿通往东南地区的门户。“南京到北京,御道十八弓”,其御道穿境而过。它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南控齐鲁,北锁京津。汉设河间国,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兄长刘德,封为河间王,其都城即在此地。刘德死后,因其工于整理古籍,抢救文化遗产,聪明睿智,谥号为“献”,后人称刘德为“河间献王”,献县之名,由此而来。唐窦建德率领农民起义军,在此建大夏国,其王宫金城宫即在献县境内。
行旅过客同流水一样,在这儿观览过、思索过,便又匆匆地逝去了,不曾片刻停留。所留下的和重复着的,亦只有那春夏秋冬四时景物,以及那东西南北八方风云。正因如此,它曾吸引着和吸引过历史上的和现代的多少行人过客。难怪,清代诗人、户部尚书王鸿绪来此,曾禁不住情怀的激荡,遂放襟吟咏道:地势迎关壮,山形入冀多。黄云连巨鹿,红日散滹沱。……
滹沱河,是流经献县的一条大河。它在这里,与滏阳河汇流为子牙河,滔滔东去,奔腾入海。子牙河,河面宽绰,水流深缓,便于船只航行。河流两岸,平畴千里,物产丰硕,交通便利,堪称物阜华丰之地。正因如此,这里人烟稠密,店铺繁多,商贾云集,文化昌盛。
子牙河南岸,有一小镇名叫景城,西汉时为河间国景城县的治所。后来,随着历史演进,景城县撤销,遂降为献县属地。然而,其名称却沿用下来。景城人杰地灵,代有英才,中国历史上唯一当过五朝宰相、辅佐过十位君王的五代时期的冯道(字可道,882~954年),就出生在这里。
历史的航船行进到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假借“靖难”为名,举兵南进。明惠帝朱允炆,派兵北伐“不义之师”,两军交战达四年之久。
主战场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生灵涂炭,深受祸殃。朱棣攻下南京,称帝改号“永乐”以后,又亲率大军北上,沿途肆意杀戮,报复阻挠他南进的地方武装,使冀鲁等地,雪上加霜,再次惨遭蹂躏,致使田园荒芜,人口骤减,经济萧索。献县一带首当其冲,丁口几被杀戮殆荆千里沃土,变成荒野一片,原有村庄,也到处断壁残垣,杂草丛生。
朱棣帝位稳定之后,励精图治。于永乐初年,定迁都北京,遂三次下诏“迁民实畿辅”,命令从江苏、江西、山西、陕西等地,向京畿附近地带迁民。
永乐二年(1404年),江苏应天府上元县居民纪椒坡,遵奉朝廷迁大户实畿辅的诏命,带领族人,千里迢迢奔向直隶。
从江苏到直隶,虽然仅隔山东一省,但人地两生,直隶又地面宽广,官府也未指定移民何处定居。途中,纪椒坡一直在盘算着,到哪儿去好呢?当他正处在没有主意时,在徐州遇上了一个算命的先生。那时的人都有些迷信。纪椒坡见到这个算命先生后,心想何不向他问上一问,请他给指个明路,心里有个实底。然而,当纪椒坡将要算的事讲明后,算命先生心里一阵发笑。他想,有算天算地算命问财的,没想还有人问这个。但是,他觉得不说个出处,也有些失面子。于是,佯装地用手指掐算了一回,接着胡乱说道:“你向前走吧,待见到车上树、牛上房的地方,那便是你安家落脚的地方。”这下子,可使得纪椒坡为难了。他想,车怎么能上树呢?
牛怎么能上房呢?看来,这是算命先生在瞎懵人了。可是,也无奈,只好这样走着看吧。他带领全家人,越过山东境,便入了直隶界。经吴桥,过东光,穿越交河诸县,一路上都没有见到适意的地方。
这天,他进入了献县境内,来到了一个古镇。时当初夏,天色将午,一家人只好停车,来到一棵树的树荫下歇息。
树荫下,坐着几个妇女,一边说笑,一边纺线,或是纳鞋底、做针线。这儿,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住着的又都是一些村民,从来也没有见过什么大官。今天忽然有位大官从这里路过,穿着奇异,车饰华丽,马铃摇脆。自然都感到新奇无比。于是,那些在田里做活的,在家里闲居的,无论是大人或是小孩,都跑到这里来看官儿。这一闹腾不要紧,人们只把个树荫下都站满了。那些纳鞋底、做针线的,自然是把那针头线脑的都拿在手里或抱在怀里了。然而,那些用纺车纺线的人就不好办了。她们怕人多踩坏了纺车,往远处挪又来不及了,于是索性便把纺车举起,挂在这棵树的树丫上了。
碰巧,在这株大树北面不远的地方,有个由高向低的坡坎。一户穷人家,在那个坡坎处盖了一个地窨子房。地窨子房,即一面利用坡坎挖掘成墙,一面再另砌新墙,上面苫上盖,这个房子就算成功了。这个房子,从前面看,是个房舍样,有门有窗;从后面看,则是一个坡坎,根本认不出是房。这会儿,由于前来看官儿的人多,再加上喧嚷声大,把正在附近吃草的一个牛犊吓惊了。那牛犊儿没处去,就沿着那个坡坎跑到了这家地窨子的房顶上了。
这时,纪椒坡的老伴正巧一抬头,看见了摇挂在树上的纺车;一回身,又看见了跑上地窨子房顶的牛犊儿。于是,她心机一动,拉着纪椒坡的衣袖,说道:“你看,这不是车上了树、牛上了房吗?咱们就住在这儿吧!”纪椒坡闻声,看了一看,接着又打量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单只见,这里虽遭兵燹,但小镇还算屋舍完整,古风犹存。它三面环河,一面着陆,交通豁达,树木繁荫,物产丰饶,真也是个好地方。随即他打听了一下,这儿名叫景城,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
这就是献县纪姓的始祖。
经过二百余年的子孙繁衍,到了清代时,纪氏人丁兴旺,已成了献县屈指可数的大姓氏之家了。
当时,献县纪氏有两大支,一大支在景城,一大支在崔尔庄。崔尔庄,在景城东,相距三里许。析居在崔尔庄的一支,人丁更是兴旺发达,到清代康熙年间,已有几百口人,成为周围数十里内较有影响和气势的望族。而“崔尔庄纪”的子孙中,科举入仕的人多,比“景城纪”还有声名。传到纪润生这辈,“崔尔庄纪”地位就更加显赫起来。
纪润生名珏,是纪椒坡的十世孙,清貤赠中宪大夫,官至刑部江苏司郎中,加三级累赠光禄大夫。
纪润生的子王氏,是河间县增生王云鹗的女儿。她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纪天澄,小的叫纪天申。纪天申又有四个儿子,长子叫纪容舒,次子叫纪容雅,三子叫纪容恂,四子叫纪容端。
纪容舒,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历任四川、山东二司员外郎、刑部江苏郎中、云南姚安军民府知府,加三级授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累赠光禄大夫。他又是个文学名士,著有《唐韵考》五卷、《玉台新咏考异》十卷。
其夫人张氏,诰赠宜人,晋赠恭人,累赠一品夫人。到了这时,他家已是三代一品,极享盛誉。当时,在崔尔庄一带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数了北京就数崔尔庄。
崔尔庄哟崔尔庄,九门九洞九关厢。
十字街头跑开马,南关园子立道场。……
可见当年威风,确实非同一般。
本书中,将要记述的风流才子、一代文宗,被誉为“诙谐大师”、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的总纂纪昀,字晓岚,于雍正二年(1724年),就出生在这个家庭中。就是这个纪晓岚,在中国文化史上,遂展一代英姿,开一代风范,成一代宗师。
二、蒙学乡里
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午时一刻,纪天申饭后到书房纳凉,靠在一张楠木椅上,手里捧着一卷书翻阅。看着看着,便进入了梦乡。……他看到从窗户钻进一只猴子。只见它只吃完桌上的果品,就到书橱翻腾那些书,像人一样,一部一部地翻着,看完的便扔在了地上。当将最后几橱书都捣腾到了地上时,已是一片狼藉。这时,猴子见纪天申手里还拿着一卷,就蹿上来夺……纪天申一急,醒来知是一梦。看着手中空空的,书已掉在了地上。这时,儿子纪容舒房里的一名老婢女走进书房,向老太爷施礼说道:“恭喜老太爷,午时一刻,大老爷房中的张夫人,添了一位少爷。”这个刚降生的男孩,是纪天申的第五个孙子,取名纪昀,字晓岚。纪晓岚还有个哥哥,名卓,字晴湖。纪天申的另外三个孙子——纪暄为容雅所生、纪晖为容恂所生、纪昣为容端所生。
这纪府里的五公子纪晓岚,皮肤白嫩,容貌端正,天资聪颖,禀赋异常,倍受一家人的宠爱。
纪晓岚两三岁时,每天睡觉很少,常常白天玩上一整天,晚上还要玩到深夜,乳娘李妈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纪晓岚却玩得兴趣勃勃。四五岁时,婢女晚上带他到屋外去玩,他东钻西跑,同白天一样快。于是,人们发现这孩子实在有些与常人不同:在漆黑的夜里,他的两眼炯炯发光,不用点燃灯火,就能看到黑暗中的物件。这实在令人惊叹不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特异功能却慢慢地消敛了。
纪晓岚69岁时,在所写《槐西杂志》中,有如下一段记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夜半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后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
盖嗜饭日增,则神明日减耳。“他这时已是文章泰斗,享有盛誉,不会编造出古怪离奇的故事骗人,所以人们都是相信的,确也如此。
幼年的纪晓岚,很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整天缠着大人们讲个没完。故事讲得最多的,是他的爷爷纪天申。在老太爷的五个孙子中,小纪昀口齿伶俐,乖巧异常。老太爷常把他搂在膝前,讲述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神话传说。小纪昀听得津津有味,迷恋不已。
后来,老太爷一句一句地教他背诵律诗绝句,往往刚教三四遍,他就能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老太爷惊喜异常,便盘算着,要给孙子请一个有名望的先生,早些给他开蒙。
这年夏天,纪晓岚刚满五岁。纪天申为孙子请来了一位启蒙老师。这位先生名叫及孺爱,河间府交河县人,与纪家是姻亲,按辈份来排,当称他的学生纪晓岚为表叔。
及孺爱在弱冠之年就考中了秀才,但直到四十,却屡试不第,也就打消了科举进仕的念头。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谈古论今,滔滔不绝。原在家赋闲,连续接到纪天申的几封家书以后,不好推辞,便来到纪府。
及先生首先教纪晓岚学《三字经》。开始几天,每天教20余字,原以为这样就学得不少,不曾想这孩子过目不忘。念几遍就背熟了。于是,以后便每天多教几句,不到一月,就把一本《三字经》背熟了。接着,及先生又教他《千字文》,刚满一月,小纪昀已经是倒背如流。及孺爱欣喜异常,为遇到这样一个学生而十分自豪。
一天,纪天申来到塾馆,想看看孙子学得如何。及先生见面就夸奖起来,说这种天资颖异的孩子,只能出在纪府。老太爷十分高兴,捋着胡子笑个不停。接着,便把孙子叫到跟前,让他把学到的功课,背诵一遍。
纪晓岚小口一张,就像江河流水,滔滔涌来,清扬悦耳。
《三字经》、《千字文》,都是一口气背完,一个字不错。老太爷听着不断抿嘴,微微地笑个不停。
听完孙子的背诵,老太爷又拣出当中的几个字,写在纸上,让纪晓岚来认读。纪晓岚读得一字不误。老太爷回过头来,拍拍及先生的肩膀,笑着说道:“纪昀如此长进,全仗贤甥教诲有方啊!贤甥博学多才,还望对他严加训导,以期养育成才呀。”说罢,老太爷和及先生商量起来,下一步要如何教这孩子读《五经》、《四书》,和练习写字。
纪晓岚听了爷爷的夸奖,小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思学若渴的愿望。只不过他活泼顽皮,有时也会受到先生的训斥。虽然他闻过则改,但却改而又犯。倒是在学业上,能够不断长进。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