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李时珍评传 >

第10章

李时珍评传-第10章

小说: 李时珍评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中,同时注意采方。凡渔夫、车大、猎夫、村野老妪所知道的单方、验方
他都广泛收集。传说他给穷苦人治病时,可以不收钱,患者如果向他提供一、
二个单方,就认为是最好的报酬。李时珍曾经将他收集到的药方,专门编成
一部方书叫做《濒湖集简方》。此书虽已失传,《本草纲目》“附方”一栏,
可以说将其内容基本上保留下来了。《本草纲目》共附11000 多方,比附有
3000 多方的《证类本草》超出两倍以上。其中包括的方剂可大体分为四类:
一是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经典方书中所载的“经方”;
二是金、元以后流行方书中所载的“时方”;三是更多地广泛流传民间、治
疗某种疾病的常用“单方”;四为临床应用有特效的“验方”,乃至民间祖
传“秘方”。有人统计,其中以“单方”为最多,经方、时方所占比例极小。
这是《本草纲目》附方的一大特色。其所以具有这一特色,是由于李时珍出
身平民,与各方面群众有广泛联系,能征集到民间大量单方、验方,将其集
中起来,笔之于书。所列的1 万多个药方,可说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同
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的结晶。《附方》集16 世纪以前医方之大成,具有极大实
用价值。有些方剂至今仍是制造各种中成药的根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祖国药物学的贡献,举其大者约有四端:一
是创造了药物分类的纲目体系,革新了本草学;二是对1800 多种药物作了深
入研究,发展了药物学内容;三是增加300 多种新药,充实了药物学宝库;
四是结合本草研究方剂,体现着医和药的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既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又有显著的实用价值。每一个方面都是他在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第五章 医中之圣对传统医学的贡献
历代名医,不一定都是本草学家;著名的本草学家,大都是名医。李时
珍首先精通医木,有着丰富的临证经验,后用更大精力从事个草研究。因此,
在论述药物特性时,处处结合论述医理,并通过大量医案、医活阐发医学奥
秘。《本草纲目》是药学巨著,又深含医学内容;既论药,又论医,是医药
结合的宝典。李时珍在编撰《本草纲目》过程中,还劳心苦思,写成了六部
医学著作。关于脉学的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
关于三焦、命门理论的有《三焦客难》、《命门考》;还有关于临证医疗经
验的《濒湖医案》。现只存前面三部著作,后面三部著作虽己失传,但其部
分内容可从《本草纲目》中考知。《本草纲目》所包含的医学思想,不像药
物学那样容易为人掌握,但其包含的医学理论却是十分深刻的。为了使人们
在研究药物学时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李时珍别出心裁,特地编纂《序例》
两卷,冠于全书。《序例》的内容,可从两种角度加以研究。从本草学角度
看,它引导人们研究药物的采集、修治方法,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如
何改变药性的方法;注意相反诸药,及各种药物的禁忌等。从医学角度看,
它引导人们紧密地结合药物的基本特性,正确地辩证施治;论述用药的基本
理论,如七方、十剂、四时用药例、五运六淫用药式、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等。《序例》
以简要的论述前人经验为主,不少地方作了创造性发挥。总之,《序例》要
求良医必须是随证施药,知药论医得心应手的行家。《序例》从形式上看,
它是摘取前人医药理论的精华,实际上凝聚着李时珍医学心得结晶。
李时珍在医学上的贡献,举其卓著者约有以下四端。
一、《濒湖脉学》与《奇经八脉考》
切脉是传统医学的一种特殊手段,在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切脉方法,
已有数千年发展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不少脉学专著。但
脉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不少问题颇有争论。李时珍批判地继承历代医家的
脉学思想,结合自己的临证实际经验,从两个方面对它作了充实和发展。
第一个方面,充实发展脉学理论体系,撰写脉学指南——《濒湖脉学》。
脉学发端于《黄帝内经》。《素问》的《脉要精微论》、《经脉别论》、
《阳阴脉解》、《脉解篇》、《三部九候论》等篇;《灵枢经》的《经脉》、
《经别》、《动输》、《根结》等篇,都对脉候作了开创性论述。后来有人
假扁鹊(秦越人)之名,作《难经》,对《内经》中的脉法、经络,以问答
形式加以阐发,因此扁鹊被称为脉学之祖。司马迁说过:“天下至今言脉者,
由扁鹊,盖论脉莫精于《难经》。”(《史记·仓公扁鹊列传》)汉代名医
张仲景撰《伤寒论》,谈到的单见脉象有数十种,复出脉象上百种,学者不
易掌握。晋代名医王叔和(约17O—255 年)撰《脉经》一书,将上述散见的
脉学论述,加以系统整理,定出浮、芤、洪、滑等24 种基本脉象,对每种脉
象作出简单明确的铨释,成为后世研究脉学的经典根据。
从《脉经》问世到李时珍时代,千余年间,脉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
路。总的看来,在理论体系上,没有大的突破。六朝时高阳生用歌诀形式编
写了《脉诀》(《王叔和脉诀》),托名王叔和撰,该书误错很多,却风行
一时。宋代朱熹和元代戴同父等人对之严加批驳,因该书采用歌诀形式,易
诵易记,仍流行不衰。这种状况一直继续到李时珍的父辈。李时珍的父亲在
其所著《四诊发明》中,对《脉诀》的错误曾予以纠正,并对宋代崔紫虚(嘉
彦)用四言诗写的《脉诀》(《崔氏歌诀》)加以修改。李时珍继承并发展
他父亲的思想,用七言体写成二十七脉的《体状诗》、《相类诗》、《主病
诗》和《分部诗》。在《濒湖脉学》题词中,他谈到写此书的宗旨和经过说:
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谬,医学习诵,
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曾刊其误:
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
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
为脉指南。
李时珍撰《濒湖脉学》,除了基于上述《脉诀》鄙陋,脉理竟昧;月池
翁所著,浅学不易窥造这两个原因外,实际上还由于长期以来医家的临证经
验对脉学已有所发展,急待认真加以总结,用新的科学内容去充实《脉经》,
建立新的脉学体系。王叔和撰《脉经》的旨趣,主要是由繁入简,从《内》、
《难》中数十,以致上百项脉象中,去其重复,选其重点,归纳为二十四脉。
以简御繁,这当然是对脉学的重要发展。实践表明,到了明代中叶,二十四
脉已不足以概括《内》、《难》以来切脉的基本经验。李时珍决然把脉象发
展为27 种,新增长、短、革三种,并将二十四脉中的革脉订正为牢脉。此外,
流行的《脉诀》对脉与脉之间的联系缺乏逻辑系统,次序比较紊乱。李时珍
按对立统一原则,将相反相成的脉象,如浮与沉、迟与数、滑与涩、虚与实、
长与短、洪与微、紧与缓,比邻排列,便于人们前后比较,仔细琢磨其
间的区别与联系,较之《脉经》排列顺序更为科学。李时珍继承宋代崔嘉彦
的脉学思想,突出浮、沉、迟、数四脉,更具有深刻用意。他主张:“浮、
沉、迟、数,脉之纲领。”李时珍将原来二十四脉发展为二十七脉,其旨趣
在于由简单而充实,发展已有经验;进而从二十七脉中突出浮、沉、迟、数
四脉,则是以简驭繁。便于掌握纲领。这样就恰当地处理了博与约、繁与简
的辩证关系。在脉象的分类上,李时珍也作了新的发展。《内》、《难》和
张仲景都只分阴脉与阳脉,高阳生的《脉诀》将二十四脉分为三类:七表脉
(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脉(微、沉、缓、涩、迟、伏、濡、
弱);九道脉(细、数、动、虚、促、结、代、革、散)。李时珍反对七表、
八里、九道说,推崇《内》、《难》,但又不拘泥于阴阳二分法。他首创二
类四分法,即八阳脉(浮、数、实、长、洪、紧、动、促)、十五阴脉(沉、
迟、涩、虚、短、微、缓、革、濡、弱、散、细、伏、结、代)、三种阳中
之阴脉(滑、芤、弦)、一种阴中之阳脉(牢)。《濒湖脉学》仍以阴阳类
脉,不违《内》、《难》以来的医学原理,又首创四分法,提高了脉学的实
用价值和科学性。既有批判继承,又着重于新的创造。
《四库全书提要》称赞《濒湖脉学》的功绩说:
宋人剽刻王叔和《脉经》,改为《脉诀》。其书之
鄙陋,人人知之,然未能一一驳正也。李时珍
乃撮其父言闻《四诊发明》,著成此书,以正《脉诀》
之失。其法兮浮、沉、迟、数、滑、涩、虚、实、
长、短、洪、微、紧、缓、乳、弦、革、牢、濡、
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二十七种,毫
厘之别,精核无遗。自是以来,《脉诀》遂度,其廓
清医学之功,亦不在戴启宗(同父)之下也。
为便于初学与记忆,《濒湖脉学》仍以歌诀形式表述。科学的内容,辅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受后人欢迎。清人林之翰在其《四诊抉微·凡例》中
称赞此书说:“切诊,前人往往编成歌,以括其要,无非便初学之诵读,由
浅人深也。诸家歌诀,未惬人意,惟李濒湖《脉学》,包括义理,可称美善,
固为诸家之翘楚。”《脉诀考证》一书,只2000 余字,主要在考证《脉诀》
非王叔和著作,并驳斥七表、八里、九道的分类说法。
李时珍对脉学贡献的第二个方面,是发幽阐微,研究奇经,而写出《奇
经八脉考》。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靠经络系统来交通脏腑、
营卫、血气。经络之中,有正经,还有奇经。《内》、《难》、《伤寒论》
等医典,对正经的阐述比较清楚,于奇经则语焉不详。奇经对人体的作用,
它的分布路线,以及同正经的关系等问题,以往医家都缺乏系统论述。王叔
和的《脉经》着重论述正经,而略于奇经。李时珍在研究脉学过程中,对奇
经尤为留意,这是他的又一项开拓性科学研究。
李时珍将散见于《内》、《难》等医典中关于奇经的论述作了深入研究,
系统整理,对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进行精心考辨,根据自
己的实践经验,作出详细论述,从而使人们对奇经有了完整系统的认识。奇
经八脉的名称是:任、督、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人身的十二
经脉,每一经都与一脏或一腑相通,有了病可通过两手寸、关、尺部不同的
脉象反映;奇经八脉则不然,除任、督、冲三脉起于少腹胞中外,多不同脏
腑直接相通,其脉象与十二正经很不相同,需要医家采取特殊的诊察方法,
方可判别。《奇经八脉考》,是李时珍总结整理出来的关于奇经的特殊切诊
方法。为了便于人们掌握脉理,李时珍还绘有《气口九道脉图》附于《奇经
八脉考》后。关于绘此图的目的,他说:“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
并附其说于后,以泄千古之秘藏。”
《四库全书提要》赞扬这种著作说:
《奇经八脉考》一卷,明李时珍撰。其书谓人身
经脉有正有奇。正经人所共知,奇经医所易忽。
故特详其病源、治法,并参考诸家之说,荟粹成编,
其原委精详,经纬贯彻,洵辨脉者所不可废。又创
为《气口九道脉图》发《内经》之旨,而详其诊法。尤
能阐前人未泄之秘。
关于奇经八脉同十二正经的关系,李时珍经过深入研究,也作了明确的
论述。他说:“盖正经犹乎沟渠,奇经犹乎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
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下降,沟渠溢满,霶濡妄行,流于湖泽。”可见研究
奇经对于掌握正经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奇经多不与脏腑直接相通,它对于调节脏腑的机能。维持人体生理
机能的内在平衡,对于疏通经络之气,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李时珍说,
经络之气,周流全身,”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
溢之气,人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肤理。”不难看出,奇经同
正经、脏腑、营卫息息相通,组成人身整体结构,维持脏腑机能的稳定平衡,
故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总论》中阐明奇经的重要性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