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李时珍评传 >

第1章

李时珍评传-第1章

小说: 李时珍评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李时珍评传
  作者:唐明邦
  内容简介: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其《本草纲目》被誉为16世纪中国百科全书。《李时珍评传》对这位科学家在医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成就,首次作出系统的评述。
  本书对李时珍自学成才的坎柯道路予以生动描述;对其攀登科学高峰的成功经验予以全面总结;对其在医学、药学上的重大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本书注重展现李时珍的光辉思想,征引丰富的思想资料,详加论述,使读者深信李时珍不愧为令人敬佩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的科学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从而在科学上取得多方面重大成就。
  正文
  第一章 李时珍生活的时代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
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 年),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 年)。
他生活的整个16 世纪,正是中国历史经历巨大震荡的时期。明代中后期的社
会历史环境,为科学巨人李时珍的成长,造成了种种困境,也提供了某些有
利条件。一代英杰冲开艰难险阻,脱颖而出,显示了民族文化的无比潜力。
全面了解李时珍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气氛,社会心态。文化氛围,对于认
识他成长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各种历史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一、16 世纪的中国社会
从明英宗(1436—1449)到明神宗(1573—1620),史称明代中叶。在
此150 多年期间,有过五朝天子。李时珍生活在明中叶的后半段,经历了正
德(武宗, 1505—1521)、嘉靖(世宗1522—1567)、隆庆(穆宗1567
—1572)、万历(神宗, 1573—1620)四代王朝统治。他逝世后刚好半个
世纪,明王朝就覆灭了(1644)。
明朝初期,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那时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有较
大发展,经济相当繁荣。为加强与南亚和非洲的往来, 15 世纪初,著名航
海家郑和(1371—1435)曾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七次远航,大振国威。当时
的中华帝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科学文化方面,都雄踞世界先进
行列,为万国所瞩目。1435 年,明英宗即位,从此明帝国进入中衰时期。政
治上日益腐化,社会日益动乱,经济濒临崩溃。李时珍在社会动乱的年代,
忍辱负重,苦苦挣扎,自学成才,终于攀登上科学高峰。
李时珍生活的年代社会一直动荡不安。自英宗开始,经武宗(正德),
到世宗(嘉靖),几代君主昏庸享乐,长期不问政事,宦官乘机窃取政柄,
形成宦官专政局面,以致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武宗时,宦官刘瑾
当权,皇帝形同傀儡。民众讽刺说:北京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坐皇帝,一个
是立皇帝;一个是朱皇帝,一个是刘皇帝。(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一○
○,《内臣》上)
宦官们实行特务统治。原来皇室设东厂,作为侦探臣僚不法行为的机构。
宦官控制东厂,横行不法,打击异己,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宪宗时,宦官汪
直另设西厂以控制东厂,武宗时刘瑾又设立内行厂以控制东厂和西厂,在北
京和南京(留都)侦察异己,坑害良民,镇压人民的秘密结社活动,人民蒙
冤而死者无计其数。(《明史》卷九,《刑法志》三)嘉靖时期,宦官势力
受到排斥,由亲近皇帝的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当政,首辅位极人臣,独揽内
外朝政。为了争夺首辅权位,大学士联结朋党,攀引门生,互相倾轧。严嵩
以善于撰写“青词”(道教斋醮祷神文告)而得到天子宠信,于1548 年取代
夏言为首辅。从此他家“子为侍郎,孙为锦衣中书,宾客满朝班,姻亲尽朱
紫,”(《明史·张羽仲传》)不少人趋炎附势,与之狼狈为奸。大臣起来
弹劾,无不为他所害。朝臣、宦官相互倾轧,无有宁日;国事混乱,无人过
问。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嘉靖皇帝则成天忙于拜神、炼丹、求仙。上
行下效,全国一派乌烟瘴气。明代中叶的经济状况更不如前。当时严重问题是土地高度集中。王公贵
族大肆霸占上地,农民纷纷破产。勋戚、宦官原来都有庄田。庄田的数量一
年年扩大,到明中叶,已大大超过前代。弘治时期(1488—1505)。京畿的皇
庄只有5 座,占地18000 余顷;到正德年间(1506—1521),皇庄扩充到36
座。占地达37000 多顷。(《皇明经世文编》卷二○二,夏言《查勘报皇庄
疏》)皇亲国戚、宦官、军官四处掠夺土地,巧取豪夺之风,遍及州县。弘
治年间,顺天府庄田共332 座,占地33000 多顷;到正德十六年(1521 年),
由顺大府延至北直隶,庄田占地已达209000 余顷。奸相严嵩一家,在北京附
近有庄田150 余所,又”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明
史》卷二一○,《邹应龙传》)严嵩原籍袁州府,该府四县之田,十分之七
被他侵占。(《皇明经世文编》卷三二九,《申逆罪正其刑以彰天讨疏》)
当时,豪绅地主的土地“阡陌连亘”,往往“一家而兼十家之产”。广大农
民丧失土地,沦为佃户,“佃富人田,岁输其租”,每亩收成只得数斗,而
所交地租却高至一石二三斗。“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高利贷者,
乘机盘剥农民,利息高达四、五倍。不少农民卖了田地,仍需上税,造成“产
去税存”局面。(《日知录集释·苏松二府田赋之重》)当时流行的民谣说:
“一亩田无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
(《广治平略·舆地篇》)地主剥削农民敲骨吸髓,相当残酷,无异于”夺
泥燕口,削铁针头;鹭丝脚上剥精肉,蚊子腹内刮脂油”。
农民除了忍受地租剥削,还要遭受差役之苦。明宪宗时给事中丘弘曾指
出:“孤寡老幼皆不免差。空闲人户亦令出银。故一里之中,甲无一户之闲,
十年之内,人无一岁之息。甚至一家当三五役,一户遍三四处。”(《明宪
宗成化实录》卷三十三,成化二年八月)正德之后,除了银差,又征力差。
为了逃避差税,农民被迫流亡四方,成为无业流民,因此,全国户口大大减
少。明初永乐年间(1403—1424)全国户口有2000 万户,到弘治四年(1491)
只剩下900 余万户,不足永乐时三分之一。农民流亡后,地主为了逃避地税,
大肆隐瞒土地。明初全国有土地850 余万顷,到弘治十五年(1502)只有422
万多顷了。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大量土
地被抛荒,农民背井离乡,逃亡他乡,扶老携幼,露宿荒野,以野菜树皮维
持生活,抛妻卖儿,惨不忍睹。
农民破产,人口流亡,土地抛荒,造成政府财政危机。嘉靖年间,政府
每年收入仅200 余万,还不及全年支出的二分之一。只好向人民“加派”。
嘉靖三十年(1551)明政府在南畿、江浙等富裕州县开始实行“加派”,年
增赋百二十万。后来巧立加派,名目繁多,有“箕敛”,“派括”、“箕税
契”,“折民壮”、“提编”等。(《明史·食货·赋役》)农民不堪重负,
为生活所迫,只好铤而走险。明中叶以来,农民、流民起义,矿工、织工暴
动,连绵不断。顺天年间(1457—1464),刘通、石龙等起义于湖广房县,
转战于四川;成化年间(1465—1487)李原起义于湖广荆襄地区,群众达百
万之众。后又有福建佃农丘隆起义。广西瑶族壮族农民起义。15 世纪中期,
以邓茂七为首,农民、矿工联合起义,自号”铲平王”,主张“铲主仆、贵
贱、贫富而一之”。16 世纪初,正德五年(1510)刘六、刘七领导的起义,
声势最为浩大,他们的战斗口号:“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
重开混沌之天。”(《皇明资治通纪》卷三十三)起义军转战于黄河、长江
下游各省,“纵横数千里,所过若无人。”(同上)农民矿工的起义,一再
说明明王朝封建统治已面临空前危机,必须改弦易辙,刷新吏治。
在社会政治危机激发下,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政治革新
运动。张居正(1535—1582)是这一改革的核心人物。他是湖北江陵人,穆
宗隆庆元年(1569)入阁,神宗万历元年(1573)为首辅。在他主持内阁期
间,顺应历史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政治改革,使明代中叶的社会,一度
出现中兴气象。首先,整顿内政,裁减冗官,节约财政开支;整顿邮传与铨
政;杜绝结党营私。做到“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强公室,
杜私门”。(《明史·张居正传》)为了打击豪门,改变土地高度集中所造
成的弊端,他厉行清丈全国土地。万历六年(1578)开始清丈,数年完成。
清丈出被勋戚、豪强、军官隐没的庄田、屯田共700 余万顷。这一措施,“在
小民实被其惠,而于官豪之家殊为未便”。(《张文忠公全集》,《答应天
巡抚宋阳山论均田足民》)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改革赋税制度。万历九年
(1581)在全国推广“一条鞭法”,目的在平均赋役。原来实行的是按户、
按丁派役政策,地方豪绅纷纷荫庇户口逃避赋役,将全部赋役重担转嫁于无
地少地农民。一条鞭法,改为按丁按粮派役,或丁六粮四,或丁四粮六,或
丁粮各半。再同夏秋两税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无论粮食、差役,一律改
为征银。使无地、少地农民,减轻丁役负担。这样使万历初年,政府收入大
为增强,太仓之粟,多达1300 余万石;国库之银,存六至七百余万两。(《明
史·食货二》)近20 年间,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张居正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重用治河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疏通运河,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使得“田庐皆尽己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张文忠公全集》,附录
《行实》)
明代中叶,封建经济仍以自然经济为主。但商品经济在江南地区有了显
著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准备了良好条件。当时手工业相当繁荣,冶铁、铸
铁、造纸、印刷、制造瓷器,都达到空前规模,特别是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发
展更快。“以机为田,以梭为耒”已成为江浙某些地方的社会风气,居民“尽
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吴江县志》卷三十八,《生业》)手工
业分工已很细密,炼铁业中,有煽者、看者、上矿者、取矿砂者、炼生者,
“各有其任,昼夜轮番。约四五十人。”丝织业中,有车工、纱工、缎工、
织工;织绸分打线、染色、改机、挑花等工序。社会分工的加强,是工场手
工业生产的标志之一。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商业城镇的兴起,货币流通
的加快,这又为从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创造了条件。同时城市工商业的
繁荣,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李时珍的科学创造,受到当时
社会经济条件的刺激,更受到明代中后期文化思想领域掀起的革新思潮的鼓
舞,从而他能冲破封建制度造成的重重障碍而取得卓越成就。
二、 16 世纪中国的科学文化
李时珍的科学创造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历史上任何重大科
技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科学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剖析明代中叶的文化
思想背景,特别是当时哲学思想、文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的基本概况,对于理
解李时珍学术思想的产生,不无重要意义。譬如一颗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
不能离开它生长的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李时珍的成长,是受当时整个文
化氛围制约的。
(一)面临崩溃的理学禁锢
明代推行的是一套窒息人们创造精神的思想教育制度。国家实行科举考
试,把青年的思想,紧紧束缚在儒家经典的思想牢宠中,容不得半点自由。
成化(1465—1487)年间,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这种文体,强调谨守儒家
经典,凭学子对四书、五经及其注疏的背诵程度,来衡量学识水平的高低。
科举制度的实质是强迫学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要他们谨守儒家的处
世为人准则,遵从三纲五常名教,死心塌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明代中叶,王阳明(1472—1528)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被封建统治者
奉为官方皙学。它诱导人们树立“万化唯心”、“心外无理”的唯心主义世
界观,要他们深入体验“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为一,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