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44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44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孔子在陈曰:见《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子在陈曰:‘归与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与万章所引略有不同。 ②孔子……:见《论语·子路》。原文和孟子这里所引一样。③琴张;人 名,不详。④牧皮:人名,不详。(5)嘐嘐(Xiao):赵歧注:“志大言 大者也。’”(6)夷:平。或认为作语助词,无义。(7)乡原(yuan);也 作“乡愿”。愿,谨慎。乡原指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也就是 现代所谓“老好人”、“好好先生”。(8)孔子曰:这段话在《论语·阳货》 中只有“子日:‘乡原,德之贼也。”’(9)踽踽(ju):独行不进的样子。凉 凉:淡薄,冷漠。(10)阉:指阉人,即宦官。阉然指像宦官那样巴结逢迎 的样子。(11)四美:有害农作物的杂草。(12)反:同“返”、经:正常之道。 (13)慝(te):奸邪。
  【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归去呢!我的那些学生们 忘大而狂放,进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那 些狂放之士呢?”
  孟子说:“孔子‘得不到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 然是和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进取精神,狷的人有 所不为。’孔子难道不想和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吗?不能够 得到,所以只能求次一等的罢了。”
  万章问:“请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狂放的人?”
  孟子说:“如琴张、曾皙、牧皮这些人,就是孔子称为狂放的 人。”
  万章问:“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 孟子说:“他们志向很远大,言语很夸张,嘴巴总是说‘古人 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合。这种狂 放之人如果也得不到,那就和洁身自好的人相交往了,这些洁身 自好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狷者,是比狂者又次一等的人。孔子说: ‘从我家门口经过却不进到我的屋里来,而我并不遗憾的,那就只 有好好先生了吧!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万章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好好先生呢?”
  孟子说:“好好先生批评狂者说:‘为什么这样志大言大呢?言 语不能够和行为相照应,行为不能够和言语相照应,就只说古人 呀!古人呀!’又批评指者说:‘为什么这样落落寡合呢?生在这 个世界上,为这个世界做事,只要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样八面玲 球,四处讨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一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他也到处都表现得像个 老好人,孔子却认为他是偷道德的贼,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是啊,这种人,你要说他有什么不对,又举不出例 证来;你要指责他却又好像无可指责。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好 像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清正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自己也以 为很不错,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合于尧舜之道,所以 说他是‘偷道德的贼’。孔子说:‘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厌 恶杂草,怕的是它搞乱禾苗;厌恶花言巧语,怕的是它搞乱正义; 厌恶夸夸其谈,怕的是它搞乱信实;厌恶郑国的乐曲,怕的是它 搞乱雅乐;厌恶紫色,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红色;厌恶好好先生, 怕的是他搞乱道德。’君子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让一切回到正道 罢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也就 没有邪恶了。”
  【读解】
  狂者、狷者毛病都很突出,让人一眼可以看出,没有迷惑性, 何况,他们也各有可取的一面。好好先生却正好相反,初看什么毛病也没有,很得人心,因而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实际上却是欺 世盗名。所以,孔子说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深恶痛绝。
  最近报载提出反对“好人主义”,实际上正是呼吁大家来捉 “好好先生”这偷道德的贼。
  可见,好好先生不仅古代有,现在也同样有。而且,既然已 到了呼吁的程度,说明现在较古代更为严重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我们也知道,无论是狂者、狷者还是好好先生,都 不是孟子提出来的,而是孔子分别在《论语》的《公冶长》、《子 路》、《阳货》等篇提出来的。不过,通过本章内容,我们地可以 比较真切地看到孟子师生是如何“祖述仲尼之音”而加以上发挥的 所以,本章不仅具有内容方面把狂者、狷者和好好先生这几种人 集中在一起来加以比较,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的作 用,而且也具有儒家学说史的重要资料价值,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
  狂者、狷者与好好先生
  【原文】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 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 莱朱①,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 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 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 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③!”
  【注释】
  ①莱朱:汤的贤臣。②散宜生;文王贤臣。③然而无有乎尔,则 亦无有乎尔: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解释认为:前半句“然而无有乎尔”指 没有“见而知之”者;后半句“则亦无有乎尔”指五百余岁之后更不会人 “闻而知之”者了。因此,是孟子对没有人继承孔子圣人学说的忧虑。
  【译文】
  孟子说:“从尧舜到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样的 人,是亲眼看见尧舜之道而继承的;像汤,则是听说尧舜之道而 继承的人。从商汤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那样的 人,是亲眼看见商汤之道而继承的;像文王,则是听说商汤之道 而继承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 那样的人,是亲眼看见文王之道而继承的:像孔子,则是听说文 王之道而继承的。从孔子到现在,一百多年,离开圣人在世的年 代这样的不远,距离圣人的家乡这样的近,但是却没有亲眼看见 圣人之道而继承的人了,以后恐怕也没有听说圣人之道而继承的 人了吧!”
  【读解】
  这是《孟子》全书收尾的一章,编《孟子》的人把这一章编 在这里,是很有深意的。
  一方面,本章从“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公孙五下》)的观点出发,历述过去时代那些具有里程碑性质 的圣贤,形成了一个世代相传的“道统”。
  另一方面,孟子感叹孔子以来没有众望所归的继承者,对圣 人的事业、圣贤的道统将会中断流露了深深的忧虑。   但是,不知孟子有没有预见到,正是他自己,身后有一天会 被人们推为圣人事业的继承者,“道统”的捍卫者。并被戴上“亚 圣”的桂冠。
  谁来继承圣人的事业?
  不就是孟子自己吗?
  孟子以后呢?
  ………………………………………………
  ==========================
  论语
  目录
  《论语》简介
  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儒雅的君子风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度
  一日数次的反省
  功夫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继承父亲的遗志
  和与礼的辩证法
  怎样才算是好学?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道德与政治
  为政第二
  诗与政治
  德治与法治
  人生的历程和滋味
  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
  要团结不要分裂
  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
  不要不懂装懂
  做官的学问
  提拔正直的干部
  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
  看过去知未来
  见义不为是胆小鬼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
  文献的重要性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问者不相亏
  凡事不必苛求
  理解的困难
  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
  尽善尽美的追求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里仁第四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
  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一以贯之的恕忠之道
  义与利的选择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记住父母的年纪
  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
  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
  保持一定的距离
  公冶长第五
  孔子怎样选女婿?
  处世的艺术
  不要耍嘴皮子
  人贵有自知之明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
  朽木不可雕也
  无欲则刚
  “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
  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
  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
  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不念旧恶少怨恨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
  自我批评的难得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雍也第六
  不迁怒,不贰过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该得的不要推辞
  不要搞“血统论”
  贵在坚持
  安贫乐道的典范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
  不自夸,不居功
  口才可以免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正直是立身之本
  知之、好之与乐之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有耕耘才有收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述而第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圣人的忧虑
  旷达的个人生活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富可求吗?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是天才,敏以求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要冒充内行
  闻过则喜
  节俭总比奢侈好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第八
  弃天下如敝屣
  一切以礼为标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锋芒毕露就是祸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是不是愚民政策?
  德行更比才能重
  读书不为稻粱谋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子罕第九
  君子不言利
  博与专的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
  循循善诱的艺术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逝者如斯夫!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自强不息的楷模
  半途而废大有人在
  后生可畏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匹夫不可夺志
  岁寒才知松柏后凋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乡党第十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
  圣人未能免俗
  公务活动与私交有别
  圣人穿不穿时装?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吃饭睡觉不说话
  先进第十一
  修身宜早不宜迟
  人各有所长
  鬼神生死之间
  饶饶者易缺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谁能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文人心态的不平
  对症下药
  不要盲从上级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仁的外用
  说话谨慎就是仁?
  君子不忧不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