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25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25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 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 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 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 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
  嫂溺,援之以手
  【原文】
  淳于髡 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 之以手者,权②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
  【注释】
  ①淳于髡(kun):齐国著名辩士,曾在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 做官。事迹见于《战国策·齐策》、《史记·孟荀列传》、《史记·滑稽列 传》等。②权:本指秤锤,衡量轻重。引申为衡量轻重而变通处理,即 变通之意。
  【译文】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 吗?”
  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 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 拉她,这是通权达变。”
  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不去救援,这 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整个天下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 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读解】
  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条微妙的牵涉性心理问题 的规定。由于有这一条规定,当“嫂溺”的时候是否“援之以 手”就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了。
  想来弗洛依德博士不一定知道“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恐 怕也没有读到过淳于党先生与孟子的对话,不然的话,倒正好可 以作为一份性心理分析的村料了。
  我们既不是博士的学生,当然也没有办法来进行这方面加 析 只好从淳于髡先生与孟子的精采对白方面来欣赏了。   孟子虽是亚圣,但这淳于髡先生也非常了得,人虽矮小,其 貌不扬,但太史公在《史记》里称他“滑稽多群,数使诸侯,未 尝屈辱”。是当时齐国准外交部长级的人物,幽默诙谐的国际名士。 且看他问孟子的问题,出语不凡,神出鬼没而又直钉本质。稍有 反应不过来,不弄得你尴尬无措,“顾左右而言他”才怪。
  但亚圣毕竟是圣人级的高手,群才无碍。只需略施机锋转语, 以“权”释‘札”,便出人意表又合于情理地回答了对手的诘难, 令人不得不服。
  通权达变,智者风范。
  而我们在前面的若干篇章中已经知道,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 都非常重视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通权达变精神。
  ………………………………………………
  毁誉不必太在意
  【原文】
  孟子曰:“有不虞①之誉,有求全之毁。”
  【注释】
  ①虞:预料。
  【译文】
  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誉,也有过分苛求的诋毁。”
  【读解】
  所以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菜根谭》因为 毁誉管本身就不一定客观准确,有时甚至还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 的。何必因他人对自己赞誉或低毁而乱了自己的心性呢?
  当然,说是这么说,能够完全无动于衷,超脱于毁誉之外,真 正“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毕竟是很少的。一般人总是听到别 人的赞誉就高兴,听到别人的低毁就生气。人之常情,也是完全 可以理解的。但至少不必太在意,还是我们应该抱有的态度罢。
  ………………………………………………
  好为人师的毛病
  【原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读解】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 “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 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 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 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 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 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 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 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 子以为犹告也。”
  【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 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 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读解】
  这倒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大舜不是成了婚姻自主的先驱 者了吗?
  三种不孝不又到底是哪三种呢?
  赵岐《孟子注》补充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 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 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 的最大的不孝了。
  当今社会,独身主义流行,那“大不孝”的“无后”之人恐 怕正满街走,而且走得潇洒欢实着哩。
  儒家这种“无后”为“大不孝”的思想是不是太陈腐落后而 应该被批倒批臭了呢?
  问题倒没有这样简单。从人类绵延发展需要人口再生产的角 度和“父母之心,人皆有之”的人性情态来看,“无后”似乎并非 没有罪过。不然的话,“断子绝孙”怎么会成为人们最刻毒的诅咒 呢?
  想想看,如果人人都抱独身主义,人人“无后”,用不了百年, 人类何在呢?
  不可想象啊!
  ………………………………………………
  离娄下
  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和个人立 身处世等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 33章,本书选 18章。
  小恩小惠,不知为政
  【原文】
  子严①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②济人于溱洧③。孟子曰:“惠而 不知为政。岁十一月④,徒杠⑤成;十二月,舆梁(6)③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 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①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②乘舆:指子 产乘坐的车子。③溱(zhen)洧(wei):两条河水的名称,会合于河南 密县。④十一月: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 ⑤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桥。(6)舆梁:能通车马的大桥。(7) 辟:开辟,即开道的意思。
  【译文】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 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 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 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 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读解】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国志》)裴注引 华阳国志》)
  说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 来是属于爱人民的美德,因此传为美谈。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 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治末而没有能够治本, 于事无补。与其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助老百姓过河,倒不如利 用你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把桥修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使他们 再也没有过河的烦恼。
  也就是说,政治家治国平天下,当以大局为重,而不应以小 恩小惠去取悦于人,更不应以此来沽名钓誉。
  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 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 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 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 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①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②极:穷困,这 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 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 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 孝。君主要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 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 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 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 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 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 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 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 情况叫做仇敌。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
  【读解】
  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 报。
  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 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 至今传为美谈。
  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 如此呢?
  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领 导不领导,被领导不被领导了。
  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会做领导人罢。
  ………………………………………………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 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注释】
  ①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 育。②其间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译文】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 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 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 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读解】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三字经》 贤者为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