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122章

四书五经合集-第122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郎: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齐国攻打鲁国时,在郎发生战斗。(3)公叔愚人:鲁昭公的儿子。保:同“堡”,小城。(4)使:指徭役。之:指:老百姓。(5)任:指赋税。(6)重:应为“童”。(7)殇(shang):这里指未成年而死者举行祭祀。(8)仲尼:孔子的字。(9)干戈:盾和矛,这里泛指武器。
  【译文】
  鲁国和其国在郎交战。公叔愚人遇上一个拄仗进入城堡休息的任。公叔愚人说:“虽然徭役使百姓们很辛苦,赋税使他们的负担很沉重,但君子不能为国家谋划,士人不能为国家献身,这可不行,我敢于这样说,就应当做到!”于是他和相邻的少年汪踦上战场参战,两人都战死了。鲁国人不想用孩子的丧礼来为汪踦办丧事,便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他们能够拿起武器来捍卫国家,不用孩子的丧礼来安葬他们,不也是合理的吗?”
  【读解】
  少年自告奋勇上战场,这本身就是一种壮举,体现了为国家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面对这种感人的特殊情况,有着严格等级规定的礼,可不可以被突破,可不可以以特殊情况特殊特殊处理?
  先圣孔子回答的是可以。这表明,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原则上是不允许违背的,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如此则无轨可循,就会乱套。但是,如果拘泥于成规,只注重形式,那么将把一些应享受某些礼遇的情形排除在外了。
  任何原则和规范,一旦变成僵死的教条,也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形式和空壳,它的约束也就变成了一种枷锁。只有规则同内容相结合,真正做到名实相符,表里相称,原则和规范才是有意义和生命力的。注重名实相符,表里相称,恰恰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
  ………………………………………………
  孔子过泰山侧(1)
  ——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吾苛政(6)。”夫子曰:“小子识之焉(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的确,确实。(5)舅:丈夫的父亲。(6)苛:苛刻,暴虐。(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识(zhi):同“志”,记住。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读解】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 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好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的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的不附体?
  ………………………………………………
  鲁人有周丰也者(1)
  ——身教重于言教
  【原文】
  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2)。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3)?”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4),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6)?”对曰:“墟墓之间(7),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8),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9),周人作会而民始疑(10)。苟无礼仪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11),虽固结之(12),民其不解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挚:同“贄”,古人相见时所带得礼物。(3)其:岂;怎能。已:止。。(4)有虞氏:古代部落,首领为尧、舜、禹。(5)夏后氏:古代部落,首领禹建立了夏朝。(6)斯:此。这里指代信任和尊敬。(7)墟:废墟。(8)社稷:这里指祭祀土神和谷神得寺庙。(9)畔:同“叛”,反叛。(10)作会:举行盟会。(11)悫(que):质朴。莅(li):君临。(12)固结:安定团结。
  【译文】
  鲁国 有个叫周丰得人,鲁哀公带着礼物去请求见他,他却说:“不行。”哀公说:”我难道就此算了吗?”于是哀公派使者去请教周丰说:“虞瞬没有对百姓进行信义得教化,而百姓却信任他;夏禹没有对百姓进行诚敬的教化,而百姓却敬重他。那么,要进行怎样的正教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敬重呢?”周丰回答说:“在先民的废墟和坟墓之间,用不着教百姓悲哀,而百姓会悲哀;在社稷和宗庙里,不必教百姓敬重,百姓自然会敬重。殷代统治者曾用誓言约束民众,而民众却背叛了他们;周代的统治者曾举行盟会来团结民众,即使能使民众安定团结,但最终民众怎能不离散呢?”
  【读解】
  这段关于对老百姓进行教育的说法,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至今还保留在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无论我们向人们讲多少遍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罪行,都不如让人们亲眼去看看那些断壁残垣,荒草掩没中的乱石。身临其境,回唤起任何说教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可是,并不可能什么事都让让人们去耳闻目睹啊。这样,说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说教似乎事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如果说教者只是板起面孔教训别人,自己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以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最聪明,那么事情准会出 毛病,被说教者就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如今说教成了一个不大受欢迎的词,原因多半就在这里。说教者只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置身于要求别人做的东西之外,从来不在乎被说教者如何看自己,干脆说,就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所以,即使不能让接受说教的人亲身耳闻目睹,说教者自己也应当身体力行,明白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然后才能以说教者的身份与别人对话。记住这一点肯定是有益的
  ………………………………………………
  齐大饥(1)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有饿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5)!”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6),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7)!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食(si):拿饭给人吃。(3)蒙袂(me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v):身体物理迈不开步子的样子。(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6)从:跟随。谢:表示歉意。(7)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读解】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地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地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饿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饿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
  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
  晋献文之成室(1)
  ——以子之矛,陷子以盾
  【原文】
  晋献文之成室(2),晋大夫发焉(3)。张老曰(4):“美哉!轮焉(5)!美哉!奂焉(6)!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7)。”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8)!”北面再拜稽首。
  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注释】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献文之:晋国卿大夫,即赵文之,名武。(3)发:庆贺宫室落成。(4)张老:晋国的大夫。(5)轮:高大的样子。(6)奂:华丽的样子。(7)国族:国宾何宗族。(8)要(yao):同“腰”。领:脖子。全要领:意思是保全全身体。先大夫:指先祖父先父。九京: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
  【译文】
  晋国献文之新盖了一座宫室,晋国的大夫门都去祝贺新厦落成。张老赞美说:“多美啊!这么高大!多美啊!这么华丽!今后可以在这里祭祀作歌,在这里居丧哀哭,在这里同国宾宗族聚会宴饮。”献文之说:“我赵武能够在哀这里祭祀作歌,在这里居丧哀哭,在这里同国宾宗族聚会宴饮,九表明我将来保全了身体,能同先祖先父合葬在九原啊!”接着他面朝北拜了两拜,扣头行礼。
  君子们说他俩一个善于赞美,一个善于祈福。
  【读解】
  应对答辩中最难对付的,恐怕是表面上赞美、内里面包藏嘲讽的一类。笑里藏刀,纯棉裹针,把险恶的用心 ,加以甜蜜诱人的包装,这是伪君子惯用的手法。
  对付它们,当然可以声色惧厉地责和揭露,揪出掩藏起来的狐狸尾巴,将其丑恶嘴脸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过这样做过于直露,缺乏 幽默感,也许还会让旁观者感到有失体面和风雅,觉得缺乏点儿修养。
  聪明人懂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这应当说是恰如其分、最体面并且富有智慧的对付居心叵测的伪君子的办法,以次将他们置于尴尬境地,苦笑不得,心里窝火,却无法发泄出来。
  这让人想到,在一个并不那么纯洁正直的社会之中,在一个随处可遇上小人、伪君子的处境当中,仅有正气、良心、良知是远远不够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学会防范暗箭,应当是必须补上的重要一课。
  ………………………………………………
  季孙之母死(1)
  ——借外包装通行天下
  【原文】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2)。阍人为君在(3),弗内也(4)。美哉!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焉(5)。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6)。”曾子后入,阍人辟之(7)。涉内霤(8);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9)。
  君子言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注释】
  庆
  ①本节选自《植弓》下。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3)阍(hun)人:看门人。(4)内(na):同“纳”,使进入。(5)厩(jiu):马圈。修容:这里指更衣修饰。(6)乡(xiang)者:刚才。(7)辟(bi):同“避”。(8)涉:来到。内霤(liu):室的中央。(9)等:级,这里指台阶的层次。
  【译文】
  季孙的母亲死了,哀公前来吊唁,曾子和子贡也来吊唁。由于国君在这里,守门人不让他们进门。曾子和子贡道马圈里把仪容修饰了一番。子贡先走进去,守门人说:“刚才已经通报了。“曾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