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教材--硕士-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的某些因素同样具有合理成分。我们并不主张为了自己的创见就抛弃一切秩序,生活毫无章法。我们要讲的是那种大事小事都一味追求秩序的心理。
容不得〃混『乱』〃的克服方法如下:
(1)允许自己有一些混『乱』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是一个平时特别爱整洁的人,那么,不妨拿出一段时间来决不收拾你的房间,为自己制造一点〃混『乱』〃;
(2)在你进行创造『性』思考时,特别是在极力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请先不要考虑这些方法是否会带来法混『乱』的结果,也就是说,需要你延缓判断的容忍态度;
(3)不要立刻去批评别人的〃奇怪的或者异想天开〃的想法很混『乱』,想一想这些想法有没有能够给你带来启发的地方,如果有,你还应该感谢你的朋友而不是批评他。
4。创造动机不强及其克服
创造运机不强是许多具有创造潜力的人毫无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创造是需要动力的,没有创造动机的人无法在创造过程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增强动机的方法在于行动。为了找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的发明项目,就必须明确社会的某种需求,确定或找出这样一种需求的方法之一是寻访。
例如,你可以去附近的一家医院,向医务人员了解他们需求什么?另一种方法是从某一个消费领域考虑。假设你是一位卡车司机,那你能否想出你需要什么东西。大概更简便的是第三种方法,即自己作为消费者,你一定需要一些其他人也需要的东西,你不妨弄清这些需求,发明某些东西让大家共同受益。
5。创造动机过头及其克服
创造动机还会过头?是的,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动机过头也会给人的创造活动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动机太强不仅会导致紧张,也会使解决问题的效率减少。
创造动机过头的克服方法如下:
(1)停止做事,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动机过头的原因。有时是因为外在的压力过大;有时是因为结果的需要太强或期望太高;
(2)动机过头往往伴随情绪的激动,这时,千万不要急于作出任何决定,最好给自己一些冷静思考的时间;
(3)不要像那只黑猩猩一样在动机过强时只注意到了眼前的东西而没有注意到身后的事物,也就是说,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条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的动机就不算是过头了。
八、文化环境障碍及其克服
文化环境障碍包括文化禁忌、从众心理、家庭阻扰等三方面,其克服方法如下:
1。文化禁忌及其克服
文化的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创造力的发展,不同的文化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潜能的发掘,受到文化的制约。
印第安落中的任何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儿童,其发展结果只能是一个优秀的捕猎者,而决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或者艺术家。
阻碍人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阻力来自人们自己和社会两个方面,沉闷、保守的社会文化使它的社会成员思维僵化、不敢创新;外部的压力,习惯势力的阻力,束缚着人们创造的心灵火花。
禁忌是一种观念上的障碍。我们并非反对一切禁忌,禁忌通常禁止那些可能会给社会大部分成员带来不愉快的行为,因此它发挥着积极的文化用。然而,那些被禁忌的行为只是在实施时才会冒犯他人。一种想象的而非实际实施的行为不会损害任何人。因此,当你私下里思考一个问题时,不必提心是否会触犯禁忌。
2。从众心理及其克服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的信念与大众的信念发生冲突时,虽然明明知道自己没有错,但由于自己没有信心,或不敢有违众意而采取与大众一致的观念。现代社会,从众心理已经扩大到盲目地服从权威、顺从众意、人云亦云等盲从行为。
1956年,心理学家阿西进行了一个名叫〃三垂线实验〃的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5人,但是其中只有一个人是被试,其余4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实验进行时,全组成员坐成一排,阿西教授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阿西教授要求5个小组成员判断x与a、b、c三条直线中哪一条等长。每一次实验,阿西教授总是把那个真实的被试安排在最后回答问题,并且事先要求前4个合作者都说直线x与a等长,而实际上直线c明显地与x等长。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以借此观察哪个真实被试是否发生从众行为。我国的心理学家做过相同的实验,发现我国大学生中44%有从众行为。
如何克服从众行为,使你在创造过程中不受到从压力的威胁呢?
惟一的方法便是保持你质疑的态度!
一个人富于创造力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对事物持质疑的态度。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具有质疑的态度,因为他们必须在几年之内吸收消化大量的信息知识。
例如,从出生到6岁之间自然汲取的知识远远超过成人有意传播给他们的知识。他们通过观察,提出疑问而获得大量知识。
3。家庭阻扰及其克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儿童施展创造才华的重要场所。家庭对我们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是没有任何别的因素所能替代的。创造力在儿童的早期,很可能遭到无知的父母或遵守惯例的大人们的阻断。
一位20岁的年轻人谈到了他的经历:
在他的经历中,从小到大,父母对他想做的任何事都说:〃你能做得了吗?〃这位年轻人因此而变得非常迟疑,造成了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害怕输给别人的『性』格。
家庭阻扰的克服方法如下:
(1)关注孩子
父母的关注在于鼓励,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某些表现较差,父母也能依然提供各种机会,并加以鼓励,促进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的事实和研究都表明: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可以促进孩子朝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努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3)家庭民主
家庭的教育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压制型、溺爱型、民主型。压制型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易使孩子养成依赖、顺从的『性』格,思维懒惰,缺乏创新『性』,创造力较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则可以让孩子积极参与各种事务,激发孩子强烈的创造动机。
公共管理教材——硕士 第2章 第二课什么是观察(1)
人们首先对这个世界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观察。
一、直接观察的策略
1。什么是直接观察
对自然的直接观察,指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时,只凭借感觉器官直接进行观察,是观察者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直接的相互作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不存在任何中介的工具。
面对变化多端、神秘莫测的自然世界,人们希望知道它的真实面目,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在提出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之后,人们首先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去触『摸』。
直接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了解自然的一种方法。直接观察也是科学工作者搜集科学事实、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是形成和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神农尝百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观察自然,了解自然最好的例证。神农用自己的眼睛、鼻子和舌头对自然界的各种野草进行观察,了解了它们各种各样的特『性』,并将它们的形状、『色』泽、味道和『药』效详细地记录下来,告诉后人,为后代的农业和医『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0年代初,我国香榧(一种干果)的年产量只有5000斤,科研人员于是进行了一次直接观察。他们通过对开花、结实和不结实的三株香榧的观察,发现授粉是结实与否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雄榧,或虽有而没有授粉,雌榧都不能结实。其他如地形土壤都是次要因素。这样就找到了香榧产量低的原因,通过进行人工授粉,大大提高了产量,达到了78000多斤。
简单、方便是直接观察最大的优点。直接观察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只需要观察直接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受各观条件限制较少,可随时随地进行。
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利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对植物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观察。他只身一人,不辞辛苦,深入实际,〃采访四方〃,靠着自己的感觉器官,先后到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对成千上万种『药』用植物进行了直接观察,搜集标本和『药』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写下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虽然已经过去数百年,今天的医学家们仍然不得不惊叹李时珍在当时观察的准确、细致。
直接观察的适用范围非常广,不仅在医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基本的经验认识方法。
通过对植物的外貌、结构的详细观察,人们建立了完善、科学的植物分类体系,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步直接观察的手段,了解人体各系统的信息,把握疾病的部位和状况,为进一步对症下『药』服务。
因此,了解和掌握直接观察的方法和原则,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意义。
2。直接观察的策略分析
在进行直接观察前,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观察的目的。
因观察对象的不同,在确定观察目的时可采用两种方式:粗略式、系统式。
(1)粗略确定
当我们对观察对象不太了解,只有大致的观察方向时,观察的目的就比较粗略。并且这个目的还会随着观察的进程而有所变化。
例如,我们对一个原始森林进行考察时,我们只是粗略地知道自己对森林中的动植物感兴趣,但对具体的对象并不明确。如果在考察过程中,突然发现了某种稀有的植物,那么,观察目的就可以明确下来。
在粗略的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可以进行初步的观察。获得以往没有得到的感『性』的知识,然后,就可能在此基础上,确定更为明确的观察目标。
(2)系统确定
对于我们事先有所了解的事物,我们想进一步进行观察时,就有了比较系统的观察目的。我们知道自己希望了解这个事物的哪些方面。
例如上面提到,如果我们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种稀有的植物,我们就可以提出观察这棵植物的较为系统的目的,如观察它的干、叶、花、果的形态以及生长的特点,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关系。
再如我们想观察大熊猫,我们就会希望系统地了解它的出生、成长、死亡过程以及环境、食物等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观察。
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物质和现象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但实际中,有许多物质和现象是不适合观察的,或者说观察它们是比较困难的。
观察对象的选择是最初的工作,但有时候显得非常重要。在通常情况下,符合特定观察目的和要求的事物对象数量常常很多。受各种条件限制,观察者不可能对所有符合要求的对象逐一观察,必须在众多的对象中进行选择。选择的原则是挑选那些比较典型的、单纯的、外『露』的、较少干扰的、能够直接显示属『性』的观察对象;尽量避免选择那些非典型的、复杂的、隐蔽的、间接表现其属『性』的观察对象。
德国医生博蒙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位左肋受枪伤的猎人,在他的伤口处看到一个大的胃瘘管,通过这个瘘管,人们可以看到里面的脏器。博蒙特医生于是就雇佣了这位猎人。通过他的胃瘘管,他能够非常方便、清楚地看到内脏的消化情况。如果没有这位特殊的观察对象,人们就很难直接地对胃进行观察。
自然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一个观察对象往往有很多特『性』可以观察,但有一些是主要的,有一些是次要的,有一些是无关的。事先若没有选定观察的变量,就很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结果一无所获。确定观察变量的目的就是为了简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