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光-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对旅途和生活有着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在探索的路途上享受沿途的风景。生活与写作的惊喜会不时地出现,让他感到灵光闪现。读《金蔷薇》,就像身临俄罗斯的旷野,广阔却细腻。到处是生命的痕迹,就连死亡也是一件壮丽的事情。在中国的历史上,文学时常为政治服务,如何在时代下拥有坚定的精神,温柔的内心,这是每个作家,每个人所要思考的。
“旅途上总会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事。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狡黠的女性的流盼在睫毛下一闪,什么时候在远方会露出陌生城市的尖塔,在天际会出现重载船舶的桅杆,或当你看到狂吼在阿尔卑斯诸峰上的大雷雨时,会有什么样的诗句在脑中涌现,谁的歌喉,会象旅人的铜铃般对你述说含苞待放的爱的小调。”《夜行的驿车》
。。
席慕容
小说
读《越人歌》之后
灯火灿烂 是怎样美丽的夜晚
你微笑前来缓缓指引我渡向彼岸
(今夕何夕兮 中搴洲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那满涨的潮汐
是我胸怀中满涨起来的爱意
怎样美丽而又慌乱的夜晚啊
请原谅我不得不用歌声
向俯视着我的星空轻轻呼唤
星群聚集的天空 总不如
坐在船首的你光华夺目
我几乎要错认也可以拥有靠近的幸福
从卑微的角落远远仰望
水波荡漾 无人能解我的悲伤
(蒙羞被好兮 不訾羞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得知王子)
所有的生命在陷身之前
不是不知道应该闪避应该逃离
可是在这样美丽的夜晚里啊
藏着一种渴望却绝不容许
只求 只求能得到你目光流转处
一瞬间的爱怜 从心到肌肤
我是飞蛾奔向炙热的火焰
燃烧之后 必成灰烬
但是如果不肯燃烧 往后
我又能剩下些什么呢 除了一颗
逐渐粗糙 逐渐碎裂
逐渐在尘埃中失去了光泽的心
我于是扑向烈火
扑向命运在暗处布下的诱惑
用我清越的歌 用我真挚的诗
用一个自小温顺羞怯的女子
一生中所能
为你准备的极致
在传说里他们喜欢加上美满的结局
只有我才知道 隔着雾湿的芦苇
我是怎样目送着你渐渐远去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
君不知)
当灯火逐盏熄灭 歌声停歇
在黑暗的河流上被你所遗落了的一切
终于 只能成为
星空下被多少人静静传诵着的
你的昔日 我的昨夜
附记:
《越人歌》相传是中国第一首译诗。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有人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
但是,在黑暗的河流上,我们所知道的结局不是这样。
..
单行道 本雅明
生小说_网
第一次知道这个词是听王菲的歌。有段时间总是反复播放。后来读本雅明,读到了《单行道》,这本书是本雅明的名作之一,一部意象集,零零碎碎的段落散布在整本书里,却不会散乱。同作为一个时代的敏感者,拥有着细腻和脆弱,我难免会有认同感。他挖掘了生活的细微角落,诉说着理性和思想。我像喜爱着《惶然录》一般喜爱这本书。只是中文版的翻译难免生涩,注解也很是煞风景。如果能读原文,才是真正的享受。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犹太人。他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令人绝望,又催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因此就获得了某种暧昧的伦理学态度。暧昧正是本雅明的特性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主题,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间,他的只言片语,都是不确定的,都是难以分类的。真正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博学、才华和敏锐的辩证融会,正是这种融会,留给了20世纪一个巨大背影和一个思考空间。
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边境小镇自杀,这个小镇也是三年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后,历尽艰险,从此处脱身去法国的地点。”
“传统的悲剧心理学以为,忧郁是一种沉浸于痛感之中的快感,是一种低回的沉吟,一种甜蜜的哀惋,一种以旁观目光反观自己忧愁的怅惘之情,是消溶了任何具体现实痛苦的所指,而仅仅沉迷于痛苦的能指本身的一种愉悦。我不想反驳这个陈述,相反,对这个理论能如此入木三分,能如此挠到人心灵深处之痒,甚至如此之美,我愿意倾力贡献我的赞美。但当我不假思索地想用“忧郁”一词来概述本雅明的风格特征的时候,我在自己的感觉天平上立刻又测出了这个词汇的质量之轻。
将忧郁解释为一种沉醉于挫折感之中的正值感性,无疑忽视了堕入深渊的那种无助感的可能深度,正是这种渗透到骨髓之中的绝望感才使得任何伟大的忧郁不至于显得浅薄。忧郁的眼神也许急切呼唤着一种辩证理解的柔情。那位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期待着“幸福的闪电”的诗人,与选择卧轨自杀的弃世者,是同样一个海子。进行着最后的美丽的言说的诗人,不过“像一个在沉船中爬上摇摇欲坠的桅杆的人,在那里……发出求救信号”。如果我们仅仅玩味于文人在拱廊街所承受的那种“震惊”效应,如果仅仅憧憬着机械复制艺术给我们传递的弥赛亚主义式非历史跳跃的巨大福音,也就是说,如果仅仅迷恋本雅明的高蹈浪漫气息,那么,我们只是接受了即将被黑暗吞没的哲人留下的带着他体温的烛火,我们会忘却包围着这烛光背后的无边的黑暗。”
在这个时代,能静下来看书是件幸福的事情。好的书也许不会让你每时产生阅读的快感,却会在很久之后的某个时刻回忆在脑海。
……
米兰昆德拉 玩笑
。小[说网}
老米在我们这个文学的小圈子里口碑并不算好,很多人觉得他的小说带有政治色彩,还有人觉得他的小说过于松散,大堆的思考和谈论冲淡了故事的推进发展。但我很喜欢读他的作品,就像这一本《玩笑》。
结构上,《玩笑》是古典而现代的。古典是说它的叙述风格,正正经经地讲故事:我因为在党的领导下和一个姑娘随意开了个关于党的玩笑,被党开除了。多年后我为了报复曾经批判我的朋友而开玩笑般勾引了他的女人,但最终发现命运和自己开了玩笑,那个朋友似乎当自己是朋友,而且很高兴于我的行为,因为他早就想离开她,只是没有任何理由。整个小说就围绕着主人公两天的生活,穿插了对过去的回忆,对另一个年轻时爱过的女人的记忆。
而它的写作技巧是现代的。电影罗生门就是采用的这样的方法,用几个人的视角来看待同样的事情,从来引发不同的思考,而事情的真想并不因为众人的解释而清晰,相反,却是越来越模糊。《玩笑》用了故事中出现的几个人物的口吻分别叙述着往事和现在。于是生活真的成了一个玩笑。主人公年轻时深爱的女人却认为他是个粗鲁的和别人无区别的强暴者。而主人公自认为仇深的那个朋友却早就遗忘了历史。
场景细节和话题的转换是米兰昆德拉的长处,也是不喜欢读他的人所批评的。比如开头主人公再次看到旧情人的一幕让人记忆深刻:我走进理发店,感觉到危险,自己的生命被掌握在一个拿着剪刀的陌生人手中,那人在他的头上盘弄,用锋利的刀子收割。但当他抬头看到理发师那张脸时,忽然感到了无比的熟悉,她就是露丝。脸孔的熟悉和声音的陌生混杂在一起,这就是时间的魔力。
在讲述故事的中间忽然转换到一个相关的话题讨论,也许是讨论一种信仰,或是讨论一颗纽扣。这有时真的是让人感到无奈。幸好,老米的讨论都是真实而精彩的,就像是散文化的写作,在你读完故事一头雾水的时候却会想说些什么,又似乎抓住了一些情绪。
《玩笑》所描述的捷克政治背景,倒是和中国有几分相似。不管作家对于政治表达了什么样的立场,但我始终认为,作家始终应该关注的是时代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这一点看,米兰昆德拉是个伟大的作家。我看到的是青春,爱情,生活,以及生命。现实不是玩笑,但却到处像个玩笑。
xs
回忆·梦·思考
?小说、网
在这本书里,荣格完全地叙述了他的童年,旅行以及关于死亡的经历。他把自己的理论与观点完全融合进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弗洛伊德的质疑。他把绝对的性的生理源头扩展到集体无意识,精神层面。遗传,传说,图腾,暗喻,一切纷至沓来。
二十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发现。弗洛伊德在他的文章《自我与本我》一文中开头就明确指出:将意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这是心理分析学的基本前提;而且只有这个前提才使精神分析学有可能解释心理生活中的病理过程——这些病理过程的普遍性像他们的重要性那样值得重视——并把他们安置在科学的结构之中。
弗洛伊德的学说,像一道闪电划过人类黑暗心灵的天空,让我们看见了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阴暗的一面,他撕破了人类心灵的遮羞布,将人类灵魂丑恶的一面毫不留情的展现在现代人面前,使人颤栗不已。再一次用科学的方法在人类“唯我独尊”的大旗上,打上一个深深的震撼每一个人心灵的问号:“我是谁?”。但弗洛伊德的人性生物论和性决定论,使它带有极大的片面性,所以他的理论的消极部分不断得到纠正,心理分析学派发展异彩纷呈,其中尤以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最为出色。
作为牧师儿子的荣格,家庭信仰的环境,和他治疗心理疾病时目睹信仰的巨大治疗作用,迫使他在研究人类心理时,不得不重视信仰的作用,以致他得出结论“治疗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宗教问题。”当时荣格只有33岁时,在心理学界和精神病界,使他享有声誉的是他对情结和集体无意识的发现。集体无意识的发现,“是荣格打破了严格的环境决定论,证明了正是进化和遗传为心理的结构提供了蓝图,就像他为人体的结构提供了蓝图一样。
集体无意识的发现是心理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人的心理经由其物质载体——大脑而继承了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个人将以什么方式对生活经验做出反应,甚至也决定了他可能举又什么类型的经验,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是同往昔连接在一起的,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结,甚至在那以前,还与有机界进化的漫长过程联结在一起。确立精神在进化过程中的这一位置,是荣格的卓越的成就。
精神是自在的和自为的这种观点以及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体系的观点,是对信仰灵魂的自发性和个体性的唯一适当的假设,然而这种观念在我们中间至少是及不受欢迎的。既然我们对心理事件如何产生于物质的方式一无所知,却又不能否定心理事件的真实性,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从另一个方向构造出我们的设想,并认为心理事件起源于一个精神本原,这个精神本原像物质一样,对我们的理解力来说是无法捉摸的。
人类的无意识也包含着从祖先那里继承的全部生活和行为方式,所以每一个人类的孩子在具有意识之前都具备一种适应性心理功能的潜在系统。就像意识心理一样,无意识也具有知觉、目的和直觉,它也能感觉和思考。更主要的事,它除了包含不计其数的潜在感觉,还包含着世世代代积累下的遗传因素,这些遗传因素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