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序跋集-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meise。身子很小,嘴小而尖,善鸣。头和翅子是黑的,两颊却白,所以中国称为白颊鸟。我幼小居故乡时,听得农人叫它“张飞鸟”。
三,amsel。背苍灰色,胸腹灰青,有黑斑;性机敏,善于飞翔。日本的《辞林》以为即中国的白头鸟。
第五章上还有两个燕雀类的鸟名:rohrdrossel und drossel。无从考查,只得姑且直译为苇雀和嗌雀。但小说用字,没有科学上那么缜密,也许两者还是同一的东西。
热心于交谈的两种毒菌,黑而胖的鬼菌(teufelsschwa-mm)和细长而红,且有斑点的捕蝇菌(fliegenschwamm),都是直译,只是“捕”字是添上去的。捕蝇菌引以自比的鸟莓(vogelbeere),也是直译,但我们因为莓字,还可以推见这果实是红质白点,好像桑葚一般的东西。《植物学大辞典》称为七度灶,是日本名nanakamado的直译,而添了一个“度”字。
将种子从孔中喷出,自以为大幸福的小菌,我记得中国叫作酸浆菌,因为它的形状,颇像酸浆草的果实。但忘了来源,不敢用了;索性直译德语的erdstern,谓之地星。《植物学大辞典》称为土星菌,我想,大约是译英语的earthstar的,但这earth我以为也不如译作“地”,免得和天空中的土星相混。
第六章的霍布草(hopfen)是译音的,根据了《化学卫生论》〔12〕。
红膆鸟(rotkehlchen)是译意的。这鸟也属于燕雀类,嘴阔而尖,腹白,头和背赤褐色,鸣声可爱。中国叫作知更雀。
第七章的翠菊是aster;莘尼亚是zinnia的音译,日本称为百日草。
第八章开首的春天的先驱是松雪草(schneeglolckchen),德国叫它雪钟儿。接着开花的是紫花地丁(veilchen),其实并不一定是紫色的,也有人译作堇草。最后才开莲馨花(pri-mel od.schlüsselblume),日本叫樱草,《辞林》云:“属樱草科,自生山野间。叶作卵状心形。花茎长,顶生伞状的花序。花红紫色,或白色;状似樱花,故有此名。”
这回在窗外常春藤上吵闹的白头翁鸟,是star的翻译,不是第四章所说的白头鸟了。但也属于燕雀类,形似鸠而小,全体灰黑色,顶白;栖息野外,造巢树上,成群飞鸣,一名白头发。
约翰讲的池中的动物,也是我们所要详细知道的。但水甲虫是wasserkalfer的直译,不知其详。水蜘蛛(wasserlalufer)其实也并非蜘蛛,不过形状相像,长只五六分,全身淡黑色而有光泽,往往群集水面。《辞林》云:中国名水黾〔13〕。因为过于古雅,所以不用。鲵鱼(salamander)是两栖类的动物,状似蜥蜴,灰黑色,居池水或溪水中,中国有些地方简直以供食用。刺鱼原译作stichling,我想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是生在深海的底里的鱼。stachelfisch才是淡水中的小鱼,背部及腹部有硬刺,长约一尺,在水底的水草的茎叶或须根间作窠,产卵于内。日本称前一种为硬鳍鱼,俗名丝鱼;后一种为棘鳍鱼。
massliebchen〔14〕不知中国何名,姑且用日本名,曰雏菊。
小约翰自从失掉了旋儿,其次荣儿之后,和花卉虫鸟们也疏远了。但在第九章上还记着他遇见两种高傲的黄色的夏花:nachtkerze und kolnigskerze,直译起来,是夜烛和王烛,学名oenother biennis et verbascum thapsus.两种都是欧洲的植物,中国没有名目的。前一种近来输入得颇多;许多译籍上都沿用日本名:月见草,月见者,玩月也,因为它是傍晚开的。但北京的花儿匠却曾另立了一个名字,就是月下香;我曾经采用在《桃色的云》里,现在还仍旧。后一种不知道底细,只得直译德国名。
第十一章是凄惨的游览坟墓的场面,当然不会再看见有趣的生物了。穿凿念动黑暗的咒文,招来的虫们,约翰所认识的有五种。蚯蚓和蜈蚣,我想,我们也谁都认识它,和约翰有同等程度的。鼠妇和马陆较为生疏,但我已在引言里说过了。独有给他们打灯笼的ohrwurm,我的《新独和辞书》上注道:蠼螋。虽然明明译成了方块字,而且确是中国名,其实还是和ohrwurm一样地不能懂,因为我终于不知道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放出“学者”的本领来查古书,有的,《玉篇》〔15〕云:“蛷螋,虫名;亦名蠼螋。”还有《博雅》〔16〕云:“蛷螋,蠏蛷也。”也不得要领。我也只好私淑号码博士,看见中国式的号码便算满足了。还有一个最末的手段,是译一段日本的《辞林》来说明它的形状:“属于直翅类中蠼螋科的昆虫。
体长一寸许;全身黑褐色而有黄色的脚。无翅;有触角二十节。尾端有歧,以挟小虫之类。”
第十四章以sandaluglein为沙眸子,是直译的,本文就说明着是一种小蝴蝶。
还有一个münze,我的《新独和辞书》上除了货币之外,没有别的解释。乔峰来信云:“查德文分类学上均无此名。后在一种德文字典上查得münze可作minze解一语,而minze则薄荷也。我想,大概不错的。”这样,就译为薄荷。
一九二七年六月十四日写讫。鲁迅。
※ ※ ※
〔1〕 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二八年一月北京未名社出版的《小约翰》。
〔2〕 “讨赤” 原是北洋军阀常用的一个政治口号,他们往往把一切共产主义的、革命的、稍带进步色彩的、以至为他们所敌视的各种事物统称之为“赤化”,而把他们对此采取的战争行动和镇压措施称为“讨赤”。鲁迅作本篇时正是奉系军阀盘踞北京,以“讨赤”为名大搞白色恐怖的时候。
〔3〕 “革命策源地” 广东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早的革命根据地,所以当时曾被称为“革命的策源地”。鲁迅作本篇已在一九一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所以说“不敢妄想从容”。
〔4〕 hertwig 赫尔特维希(r.von hertwig,1850—1937),德国动物学家。
〔5〕 strassburger 施特拉斯布格(e.strassburger,1844—1912),德国植物学家。
〔6〕 《植物学大辞典》 杜亚泉等编辑,一九一八年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7〕 经学家 研究儒家经籍的学者。《毛诗》,即《诗经》。《诗经》的古文学派,相传为西汉初年毛亨、毛苌所传,故称《毛诗》。三国吴陆玑著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注解《毛诗》中的动植物的专书。
〔8〕 小学家 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者;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尔雅》,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书,作者不详,全书共十九篇,前三篇为一般词语,其下各篇则为各种名物的解释。
〔9〕 《本草》 记载中医药物的专书,统称《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药物包括金石及动植物等。
〔10〕 凯白勒 荷兰语作nachtegalskruid,意云“夜莺草”。an^thriscus,峨参属。
〔11〕 《本草别录》 又名《名医别录》,南朝梁陶弘景著,原书已佚,其内容曾录入《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一书。鲁迅的引文见该书卷十四。
〔12〕 《化学卫生论》 一部关于营养学的书,英国真司腾著,罗以斯增订,傅兰雅译,计四卷三十三章,一八七九年上海广学会出版。霍布,通译忽布,见该书第十六章《论忽布花等醉性之质》。
〔13〕 水黾 亦名水马,栖息于池沼的小虫。
〔14〕 massliebchen 学名bellis perennis,《植物学大辞典》的译名是延命菊,《英拉汉植物名称》则译为雏菊。
〔15〕 《玉篇》 南朝梁顾野王编撰,唐孙强增加,宋陈彭年等重修,体例仿《说文解字》的古代字书之一,计三十卷。
〔16〕 《博雅》 三国魏张揖编撰,研究古代词汇和注释的词书,篇目次序据《尔雅》,共十卷,原题《广雅》,因避隋炀帝讳改名《博雅》。
xs
《思想·山水·人物》〔1〕
《思想·山水·人物》〔1〕
题记〔2〕
两三年前,我从这杂文集中翻译《北京的魅力》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续译下去,积成一本书册。每当不想作文,或不能作文,而非作文不可之际,我一向就用一点译文来塞责,并且喜欢选取译者读者,两不费力的文章。这一篇是适合的。
爽爽快快地写下去,毫不艰深,但也分明可见中国的影子。我所有的书籍非常少,后来便也还从这里选译了好几篇,那大概是关于思想和文艺的。
作者的专门是法学,这书的归趣是政治,所提倡的是自由主义。我对于这些都不了然。只以为其中关于英美现势和国民性的观察,关于几个人物,如亚诺德,威尔逊,穆来〔3〕的评论,都很有明快切中的地方,滔滔然如瓶泻水,使人不觉终卷。听说青年中也颇有要看此等文字的人。自检旧译,长长短短的已有十二篇,便索性在上海的“革命文学”潮声中〔4〕,在玻璃窗下,再译添八篇,凑成一本付印了。
原书共有三十一篇。如作者自序所说,“从第二篇起,到第二十二篇止,是感想;第二十三篇以下,是旅行记和关于旅行的感想。”我于第一部分中,选译了十五篇;从第二部分中,只选译了四篇,因为从我看来,作者的旅行记是轻妙的,但往往过于轻妙,令人如读日报上的杂俎,因此倒减却移译的兴趣了。那一篇《说自由主义》,也并非我所注意的文字。
我自己,倒以为瞿提所说,自由和平等不能并求,也不能并得的话,更有见地,所以人们只得先取其一的。然而那却正是作者所研究和神往的东西,为不失这书的本色起见,便特地译上那一篇去。
这里要添几句声明。我的译述和绍介,原不过想一部分读者知道或古或今有这样的事或这样的人,思想,言论;并非要大家拿来作言动的南针。世上还没有尽如人意的文章,所以我只要自己觉得其中有些有用,或有些有益,于不得已如前文所说时,便会开手来移译,但一经移译,则全篇中虽间有大背我意之处,也不加删节了。因为我的意思,是以为改变本相,不但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读者的。
我先前译印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时,办法也如此。且在《后记》里,曾悼惜作者的早死,因为我深信作者的意见,在日本那时是还要算急进的。后来看见上海的《革命的妇女》上,元法先生的论文〔5〕,才知道他因为见了作者的另一本《北米印象记》〔6〕里有赞成贤母良妻主义的话,便颇责我的失言,且惜作者之不早死。这实在使我很惶恐。我太落拓,因此选译也一向没有如此之严,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我希望这一本书的读者,肯体察我以上的声明。
例如本书中的《论办事法》是极平常的一篇短文,但却很给了我许多益处。我素来的做事,一件未毕,是总是时时刻刻放在心中的,因此也易于困惫。那一篇里面就指示着这样脾气的不行,人必须不凝滞于物。我以为这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效法的,但万不可和中国祖传的“将事情不当事”即“不认真”相牵混。
原书有插画三幅,因为我觉得和本文不大切合,便都改换了,并且比原数添上几张,以见文中所讲的人物和地方,希望可以增加读者的兴味。帮我搜集图画的几个朋友,我便顺手在此表明我的谢意,还有教给我所不解的原文的诸君。
一九二八年三月三十一日,鲁迅于上海寓楼译毕记。
※ ※ ※
〔1〕 《思想·山水·人物》 日本鹤见祐辅的杂文集。原书于一九二四年由日本东京大日本雄辩会社出版,共收杂文三十一篇。鲁迅选译了二十篇,其中十三篇(包括序言)的译文在收入单行本之前,曾分别发表于当时的报刊(《北新》周刊、《北新》半月刊、《语丝》周刊、《京报副刊》、《莽原》半月刊、《民众文艺周刊》)。
鹤见祐辅(1885—1972),日本评论家,曾留学美国。主要著作除《思想·山水·人物》外,有《南洋游记》、《欧美名士印象记》、《拜仑传》等。
〔2〕 本篇最初以《关于思想山川人物》为题,连同《思想·山水·人物》序言的译文,同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二十二期,后收入《思想·山水·人物》单行本。
〔3〕 亚诺德(m.arnold,1822—1888) 英国文艺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