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煌摹!奔吹毕碌奶逖橐蛉硕欤还潭ǖ摹N颐巧踔敛荒苋范ǖ厮邓鞘鞘裁矗灰坏┠芄蝗非械厮邓鞘侨绱苏獍愕氖焙颍颐潜泶锏木鸵丫皇亲约旱毕碌母芯酰侨怂仓母行匀鲜丁#ㄕ缌礁鎏盅岢舳垢兜赖娜硕嘉诺搅苏庵制叮蛘咭蛭氤粑兜木嗬氩煌虮亲拥牧槊舫潭炔煌俏诺降钠妒怯胁畋鸬模且黄鸨г钩羰保馐钡摹俺簟北闶侨怂仓母行灾读恕#�
2。 而直观指的就是感性知识。即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的知识。作为直观的感性知识,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方面,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客观对象提供感性知识的内容,即质料,即必须要有对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另一方面,我们主体自身提供整理质料的形式,指我们自己预先也要有一种认识能力,即接受感官刺激的能力,否则就像外部刺激碰在一块石头上一样,石头是不会有直观产生的。只有这两方面的结合,即感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感性知识。
3。 康德又将直观分为经验的直观和纯粹的直观(又称纯直观)。
经验的直观,指通过感觉与对象相联系的直观。这种直观是由感觉引起的,是后天的,所以经验的直观给我们提供的东西,总是具有偶然性。这种经验的直观,其对象是尚未得到知性的规范(打个比方:感性是第一道工序,它加工后的成品对于下一道工序而言是未成品,知性就是那下一道工序),尚未确定下来的对象,这样的对象就叫作现象(Erscheinung)。但它毕竟有了自己的对象,因而也就多少对这个对象有了某种规定(否则它就是还未被认识的物自体),从而使这个对象得以初次显现(或译作“出现”,erschinen)出来,成为了“现象”。康德把“现象中与感觉相对的东西称为现象的质料,而把能够使现象得到整理的东西称为现象的形式”。在康德那里,“现象”总是某种已经过主观先天形式规定或整理过的对象,因为现象要作为对象显现给人,必定要通过人的某种认识能力(“接受力”即感性),因而必定加入了人的主观先天的能力因素。感性的认识对象和知性的认识对象是有层次上的差别的。在感性中经过先天因素整理过的对象在知性中却仍然是未加工的经验材料,正如一道工序的成品是下一道工序的未成品,而有待更高级的形式(知性的范畴)来作进一步整理。所以,“现象”这一概念,作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可以指感性直观对象(经验性的直观对象)(感性这道工序的成品),又可以指知性的对象(知性这道工序要加工的对象)。
纯粹直观则是把感性认识中的内容和形式抽象地分开来,撇开感性知识的内容,专门就形式而言的。现象的形式方面是用来整理后天的感觉材料的,它本身不可能再是感觉,而只能是先天存在于我们心中有待于感觉来被它整理,称之为“纯粹直观”。康德指出,这种先天的“纯粹直观”在人心中有两种:一是空间,一是时间。康德说的时空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指的并不是说我们生下来就具有一种现成的时空观念,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说时空形式在逻辑次序上先于经验的。时空是在人们具体的认识活动中才发生的,没有认识活动,也就无所谓时空。换言之,时空是同人的认识活动同时产生的。康德所谓的是认识中的时空。下一节,将对时空作进一步的讲解。
在“纯粹直观”一词的讲解中我们也已经看出所谓“纯粹”的大概意思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出现比较多的有“纯粹”一词的术语,比如“纯粹概念”、“纯粹统觉”等等,总而言之,“纯粹”一词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纯粹的”就是“先天的”,其反面是“经验的”;纯粹的知识就是指不混杂于经验的,其反面是“混杂的”。
第三节 空间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
一、前言
1。 正像洛克主张人的观念有内外两个来源,感觉是外面对象的观念的来源,反省是对意识自身活动的观念的来源。康德也认为人类感官的作用有向外向内之分,向外的是外感官(我们有种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决等,通过这些感官,可以感觉到我们以外的事物,所以这些感官是外感官的),向内的是内感官。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两种先天的纯粹直观形式,其根本的区别在于:空间是外感官的直观形式,时间是内感官的直观形式。也就是说,通过外感官感到的一切都在空间里,通过内感官感到的一切都在时间里。
2。 接下来康德对空间、时间进行讨论,但他将这种讨论称为“阐明”(Er?rterung),这个词康德认为来自拉丁语expositio(陈述、说明),中文也译为“说明”或“阐明”等。按康德自己的解释:“所谓Er?rterung(expositio),我理解为将一个概念里所属的东西作出清晰的(哪怕并不详尽的)介绍。”那么康德为什么不定义而是要阐明时间与空间呢?因为纯粹直观是下定义(如数学定义)的前提,它本身则不再能定义,只能就我们所想到的对它加以阐述和说明(阐明)。
康德对时空的阐明可以分为“形而上学的阐明”与“先验的阐明”。所谓“形而上学的阐明”是阐明时空的性质,说明时空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先验的阐明”从时空在认识中的作用方式上进一步说明时空的这种性质如何使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二、空间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
1。 时空不是从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性的概念。对时空的概念不是我们先有外界事物的感觉,再从这些感觉中抽出时空的概念。而是当感觉对象在时空中时,我们已经先行假定了时空的概念。我们不能想象离开了时空还能去经验外部事物。比如当我们知觉到事物的“同时”与“先后”存在时,我们已先行假定了时间的概念。所以一切经验事物都在时空中,伴随着时空表象一起呈现,而不管你是否主观意识到这一点。
2。 时空是一个先天表象。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在空间和时间里没有经验的对象,但却不能设想一个经验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但与空间不同的是,康德认为空间只是一切“外部”显现的基础,时间则是所有一切显现的先天基础。也就是说,外部经验对象不仅要以空间为条件,而且最终还要以时间为条件,内感官的现象则仅仅以时间为条件就够了。换言之,外感官的现象由空间整理后还要由内感官最终去感知。(说时间是所有一切直观和现象的基础是因为一切表象,即使是以外物为对象,也都不外乎是我们意识方面的一些规定,这样,也就都属于我们的内部状态,由于一切内部状态都从属于内直观的形式条件,所以也就从属于时间。)
以上1主要强调时空不是从感性经验中抽取出来,而是感知外部对象时便已有时空表象。2则再次强调,经验对象依赖时空而被感知,时空却不依赖任何经验对象。
3。 空间是感性的纯直观,而非一般的概念。前面1和2确定了时空的先天性,这里开始确定时空的直观性。时空尽管本身是直观,我们也可以对它形成概念,至少可以用一个名称来“概括”所有大小的空间或所有长短的时间。但这个概念与“一般的概念”(或推论性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一般的概念都有其逻辑的内涵与外延。例如“红”等概念都由具体的不同的“红”中抽象出来的。时空则不然,它没有内涵与外延的逻辑关系。如“人”的概念,并不是指个别的人,但一切个别的人都属于这个概念“人”之下。时空则相反:个别的时空是唯一的整体的时空的部分,而非隶属于其下。所以黄振华先生将时空的“概念”称为“观念”是有道理的。
总而言之,时空可以有无数的部分,但不管有多少部分的时空,它们都不过是唯一的整个时空的部分;概念是好多特殊个体抽象出来的共性,那么必是先有个体后抽象出共性,但整个时空是在先的,而不是空间的部分。
其实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明空间不是概念而是纯直观:如果空间是一般的概念,则空间部分之间的分别必可以用逻辑来分辨,但逻辑对于空间却无法分辨,例如:上下、左右,逻辑无法界定(正如庄子取消大小、上下、左右的区别),而只能由直观来分辨,又如左右手的分别,或手和它在镜中的镜像的分别,均不能由逻辑来分辨,而只能用直观来了解,因为它们之间的分别,不是本质的分别,而是地位与方向的分别。时间亦同,时间的“同时”和“先后”不能用逻辑来分辨,而只能靠直观来区别。所以时空的概念不像一般的概念那样是基于经验性的直观,而是基于先天的直观(纯粹的直观)。
4。 时空是一个无限的量。这一条除了否定时空是一般的概念外,主要从正面确定了时空的根本规定,即量的无限性,这就具体说明了时空究竟是何种直观。
一个概念与无限多的具有它所包含的特性的个体表象的关系是统摄的关系,凡具有那样特性的个体表象都归属在那个概念之下,而不是包含在概念之内。可是时空表象却是各空间都只能包含在整个空间之内,而不是归属于整个时空之下。如“马”这个概念就包含着无数匹具体的马,但这种包含关系只是把无数的马匹包含在马这个概念之“下”,既无论有多少匹马,它们都具有“马”的共同特性,即属于“马”这一类,但“马”这个概念并没有包含那些马匹的量,因而并没有把所有的马都包含在概念自身之内,它只是从各种马中抽象出来的某种共同的本质属性。而时空一开始就将它们的每一部分都包含在自身之中,每一部分实质上不过是单一的、均匀的时空的限制与分割。既然单一的时空本身作为限制的前提,就应该是“无限的”(即无限制的)了。
前面我们说时空的“部分”,包含在唯一的整体的时空之中。其实,时空没有“部分”可言,所谓时空的“部分”只是唯一的整体的时空的限制而已。比如一条无限长的直线,于其中任取A、B两点,形成AB 线段,这AB线段不是无限长的直观的部分,而只是对无限长的直线的限制而已。说时空是一个无限的量其实就是说时空是一个整体。所不同的是空间是“三个向量”,而时间只有“一个向量”,即不同的时间不能“同时”,而只有“先后”,空间则只有“同时”,而没有“先后”。
第四节 空间与时间的先验阐明
一、空间的先验阐明
康德根据几何学是普遍有效的科学,而不问这种知识是否可能,而是以它为既定事实,即几何学的命题是先天综合的命题作为既定事实。而几何学又是以空间为对象,所以他用几何学是综合地、先天地决定空间性质的科学来证明空间的根源上是直观的。其次,他又以几何学的命题具有普遍必然性,来证明空间的直观必须是先天的。时间的先验阐明亦是如此。
几何学是以空间为对象,它是关于空间的科学。几何学知识之所以能有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空间表象的性质应该是决定性因素。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第一章,第五节 先天综合判断),几何学知识既不能从经验中归纳出来,又无法从概念、思维中演绎出来。几何学的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命题,它的可能性已是事实,要说明这个事实,则空间必须是先天的直观,因为几何学是综合命题,综合命题必须通过直观,故几何学的命题必须通过空间的直观。又因为它的命题是“先天的”综合命题,空间必须是纯直观才能理解,才能说明。纯直观不是经验的直观,即不是任何具体的哪两点之间的直线,或黑板上画出的哪个三角形,这些只能帮助我们去理解。(黑板上画的某个特殊的三角形,只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三角形的普遍性质的。)空间纯直观所揭示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康德认为,不只是对某些(这些是经验的)而是对所有的对象都适用,是普遍必然的几何学的“先验”构造原理。空间是我们的主观先天形式,对它的限制和分割任何时候都不以经验对象的内容的不同而改变空间的性质。因此几何学具有先天的普遍必然性。
二、时间的先验阐明
1。 康德认为,算术是关于时间关系及其规定的科学。算术这门科学如何可能?必须要以先天的时间直观形式为前提才能说明。算术之于时间,犹如几何学之于空间。算术的计数作为有次序的相继运动依赖于时间作为直观形式的根本性质即前后相继性。时间是前后相继的,或者说,时间只有一个向量。它使有规律的计数1、2、3、……成为可能,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