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育方法,不是为着“教育新招”,不是为了增加教育品种、形式、不是为了经济利益,如此等等,而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实际上,中国蒙特梭利幼儿院在实施蒙氏教育方法的整个过程中,也不可能像欧洲人那样,因为他们的整个文化状态跟我们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自身的很多弱点。比如说管孩子,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要少管闲事,把这个权利交给儿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克服我们几十年来所受教育的局限。
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中,我们落后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近达一个世纪,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个例子。当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是由我们成人教育出来的时候,本世纪初这个教育观点已经开始产生了变革:儿童将依靠自己的内在精神发展自己。当我们今天依然认为,以发展孩子智力、掌握知识为首要任务时,本世纪初,人们已经提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差别在于,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生命,极大的发展人性和开发人的潜力,这样一个观念的改变,使人们面对蒙氏教育无所适从,它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改变。所以将蒙氏教育中国化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它不能意味着排除教育观念,只用教育方法。而对我们来讲,观念彼重于方法,不是吗?
。d xs
教育的语言
我们所有的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够发展的非常的好。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光宗耀祖,能出人头地,成名成家。但是我们(家长)在对待孩子时,首先在语言方面就不断的在破坏我们原来设定的目标。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从我们嘴里出现的大多数语言是阻止他这样发展的。你比如说,我看到最多的就是最小的孩子,这个例子我不断的反复的阐述过。孩子一往高处爬,我们会说:〃摔下来了〃;一去抓杯子就会说:〃烫着了〃。往马路中间跑就会说:〃会被轧死的〃。总之,你从头到尾听到的一个家长给孩子说的都是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都对他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们的语言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反过来给孩子一种更好的,更准确的,更具有积极心态的语言。我下面给大家举两个语言方面的例子来解释怎么样帮助孩子成长的。
有一个孩子双目失明,长到6岁时,发生了一件他所不能理解的事。一天下午,他正在同另一个孩子玩耍,那孩子抛出球给他时喊到:〃当心!球要击中你了!〃
球击中了他,他极为迷惘不解地回去问妈妈:〃他怎么在我之前知道我将要发生的事?〃他妈妈温和的告诉他:〃你是个瞎子。〃她把孩子的一只小手握在手中,数着孩子的手指说:〃人有五种感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这五种感觉中的每一种都把信息传到你的大脑中。〃她把孩子表示视觉的手指弯起来,按在手心里说:〃你和别的孩子不同,你没有视觉。〃她温和地对孩子说:〃你站起来。〃她拾起他的球。〃现在,伸出你的手,你能用四个而不是五个手指抓住球。如果你由那里入门,并不断努力,你也能用四种感觉代替五种感觉抓住丰富而幸福的生活。这个孩子一生都没有忘记他母亲的话,他确实以〃用四个手指代替五个手指〃的信条,抓住了他完美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很多家长没有给孩子一个激励的语言。这个语言它非常的重要,你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在于你的语言。这是你第一个要把握的。
不久以前我妹妹的孩子在我们家包饺子,包第一个的时候特别糟糕,扔了;包第二个的时候也特别糟糕,他就不想包了。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包了?〃他说:〃我包的太难看了。〃我说:〃你过来,大姨问你,你告诉我你知道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谁?〃他说:〃拿破仑。〃我说:〃好,拿破仑包第一个饺子的时候可能连你都不如。包第二个饺子的时候还是不如你包的好。拿破仑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包了第三个饺子的时候,他有了进步,包第四个饺子的时候,他又有了进步,包第五个饺子的时候他就包得非常的好。所有的人在做一件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必定都做不好。〃这个孩子听了以后就继续包,越包越好。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但是隔了几天,他跟他妈妈回家的路上,他告诉妈妈说:〃妈妈,即使一个天才,在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他也会失败。所以说’失败是成功的妈妈’〃。他总结了这么一个观点。他妈妈特别激动地跟我说:〃噢,我儿子特别厉害,他竟然总结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而这样的总结依赖的基础是什么呢?这样的总结依赖于我们平时生活中当我们的孩子第一次拿杯子的时候,水洒了,我们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所有的孩子在他要长大的时候,他都会犯同样而且是需要犯的错误。〃
.co
“爱”的问题
gxiaoshuowang
蒙特梭利幼儿院有个口号叫:“爱和自由,美和理想。”这个口号是我们对蒙特梭利教育法实施几年来探索得出高度概括。为什么要把爱放在第一位呢?
儿童一切生活的基础和未来的认识及行为几乎全部归结于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爱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以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我主伙爱的问题是儿童各方面成长的一个背景。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的共识,好比是植物有土壤一样,爱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许多家长可能这样认为: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对一个内心根本无爱且不具备爱的能力的尬来说,怎么办?我认为这是一个成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一个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很成熟,他就能够自然地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龄如还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很可能仅从他自身出发,他更爱他自己,在处理同孩子有关的事物上,他可能更多地从自身着想,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同孩子怄气,对着干。必须他取胜。他不能作为一个成人宽容地对待孩子,容纳和理解孩子。另一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看自己的情绪,情绪好时是猛爱,情绪不好时是猛呵斥。这术,孩子把宝贵的生命都放在了察言观色上,先是惊吓和糊涂,后来是揣摩和应付。在蒙氏教育实施5年来,我们面临的不是如何实施这个教育,而是花大量的精力调节儿童因得不到爱而无安全感带来的情绪和精神上的不安和焦虑。这种焦虑是普遍的,这个普遍性来自于人们的观念。所以,我今天要谈的是学会怎么去爱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好比学医,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个医生,你必须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医生,他的看法是:每个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什么才是父母干对孩子的“爱”呢?我们知道许多动物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比如说:母鸡爱它的小鸡,老虎很爱它的小老虎。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老虎妈妈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情景,这了慢一种爱。很多父母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对孩子确实充满爱意。但是在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后,这种“爱”警惕性就不是人人具有的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说:“真正的爱,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我们在幼儿院观察孩子的结果证明: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经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就越快乐无比。许多父母可能有一个错觉:母亲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不是的,我的理解是,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就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他,他母亲是爱他的。这个经验也同时告诉他,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得出,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原因是他已经建立了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他也容易对别人建立安全感。而那种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孩子,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母亲一离开,孩子就拼命地哭,而且他会把这种爱胡乱地施加于任何地方,也就是到处寻找爱,讨好别人,或是完全封闭自己,拒绝任何一种爱。最典型的就是保姆带的孩子。孩子的表现是父母一回来,孩子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就只跟保姆,任何人都不跟,而且对保姆的依恋,常使父母有一个错觉:“保姆对我的孩子好”。这种孩子离开保姆就惧怕任何人。原因是父母在的时候保姆爱这个孩子并让孩子为所欲为,父母不在的时候保姆便训斥和吓唬孩子。你不能想像的是得到爱的孩子,怎么会惧怕父母和保姆之处的世界呢?显然他得到的是爱和不爱两种情况,因些用他的经验来看就是熟悉的人是安全的,除此之处危机四伏。有一个小孩,他跟别的小孩玩的时候会对这个小孩说:“我妈妈给我买巧克力不给你吃。”这显然是他的安全感建立不起来,他要把这个安全感移交在父母身上。这种孩子欢乐少,心灵不开阔。而正常的在父母那儿得到了爱的孩子,他会把这个感觉建立在自己身上。因为他得到了爱的满足,他就有了安全感,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发展上。
。。
“奖惩无用”
;小;说;〃;网
蒙特梭利一直认为,儿童智能发展的动机不来自于外界的刺激,而来自儿童的内在。因此,她提出了“奖惩无用”的教育观点。早在本世纪初人们就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
实际上蒙特梭利的这个教育观点已经得到了后来其它学科研究的支持和证实。比如,早在30年代美国著名的灵长目动物专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一起用猴子所做的实验,猴子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自动从事智力活动(如拼插几何拼图)。他们用两组猴子做实验,一组有奖惩,一组无。马斯洛发现,用食物作诱因,不但不能增强动机,反而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那群猴子真成了一群什么都不做的懒猴。而另一组猴子则截然不同。马斯洛这样描述其中的一个猴子:“我们给它两块橡木板,其中一块有方孔,一块有圆孔,再给它一个方塞子,一个圆塞子。它学会了把圆塞子插进圆孔中,把方塞子插进方孔中。但是,它总是学不会把方塞子插进圆孔中。这只猴子对这个难解的问题不停地工作了6个星期后,死于溃疡穿孔。但是,至少表明了它具有比许多威斯康星学生都强烈的智力上的好奇。”
这个经典性的例子使后来的学术界对“奖惩无用”的观点不再产生异议。蒙特梭利与马斯洛不同的是,她直接观察儿童的行为,对儿童的内在动机得出相同的结论。
蒙特梭利曾因一个孩子的出色而奖给她一个奖章,并挂在了那孩子的脖子上。而另一个孩子因犯错误也正好坐在反省凳上自我反省。得奖的孩子发现奖章总是妨碍她,于是她把奖章扔到了一边,而那个自我反省的孩子问:“您不要了吗?”女孩说:“如果你想要就送给你吧。”于是那个反省的孩子把奖章挂在自己的胸前玩了起来。
儿童兴趣的动机来自于内在,而奖励的刺激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相信,没有一个科学家和任何一个专家的成就来自于奖惩,他们都是因为自己的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学而有成。作为成人,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的责任是如何保护儿童的这种内在的动机不受干扰和破坏。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惩罚多于奖励。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给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但大多数成人不知道,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如果我们学会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急于插手的话,很快就会发现错误或失败会促使儿童一遍一遍反复进行,直到儿童完全掌握并顺利做完为止。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他会专注地反复进行,恰恰是成人的态度使儿童有挫败感。
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