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传-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孩子,一个女人,大半个男人。”接着而来的是一场恶梦,用波德莱尔①式的惭愧和罪恶的意象来描绘;最后以凯丝躺在埃迪的胸脯上,得到抚慰而结束,“真希望这种黑暗永远延续下去。”在爱的描写中有着一种美感,那时的感情无疑足够真诚,但是显而易见,凯什琳思维中的一部分还能冷眼旁观,觉得这是一种“抄袭”,甚至在恋爱时,似乎她的叙述也只是模仿自己最喜爱的作家。埃迪曾经说过,凯丝可以满不在乎地“利用”别人,她知道自己也被利用过,“她是典型的比切姆家的人”。
只不过三星期后,慷慨大方的埃迪就被抛弃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感情脆弱的关系,还是结束为好。”凯什琳在日记本中写道:“而且她也不会让我有什么大成就。”
凯什琳接着问自己,是否其他同龄女孩子也有过同样的欲望(现在她的思绪转向了玛塔,而不是埃迪),她们是否也像她一样感到“这样绝对强烈地放荡,几乎接近肉体的病态?”
我一人呆在这充满滴嗒钟声的房间里,开始强烈地感到我想玛塔——我想占有她——非常想,我知道这很肮脏,但却是真的,多么不同寻常——我有一种赤裸裸的原始感觉——几乎完全被这女孩子迷住了,我还以为这事已过去了——嘿,嗬!!!我的心就像一本俄国小说。
这是凯第一次在日记中提到她熟悉俄国作家。她在惠灵顿时可以从议会图书馆借书,借过无数艺术家和诗人的传记和许多诗歌,包括白朗宁、叶芝①、易卜生、梅特林克等人,以及尼采的《朝霞》,海涅的《思想集》以及劳拉?马尔荷姆的《妇女心理学》,但没有俄国书籍,虽然图书馆有一本r。e。c。朗译的契诃夫的《黑衣修十及其他故事》,这本书凯什琳也许读过,但未借出来,因为她经常使用国会那俱乐部式的阅览室。
有一本书确实影响过她的写作以及她的所作所为,那就是玛丽?贝什科基夫②的《日记》,这是一位满怀激情、雄心勃勃的年轻女艺术家,但还来不及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就死于肺玻她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年幼时父母就分居。玛丽?贝什科基夫同母亲在欧洲各个疗养地居住,当时她第一个愿望是成为歌唱家。
18岁时嗓子坏了,她开始爱上了绘画。25岁去世以前,她的一些画赢得了声誊,被视为天才之作,在法国曾经名噪一时。她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共写下10本日记,按照母亲的意愿从中挑选编成两册,加以修改,使之更符合读者的理想。《日记》在她死后三年才发表,当时在法国和英国有众多的读者,成为人们狂热崇拜的对象。克莱斯通③深受其影响,斯蒂芬?李柯克④在他的《马西诺太太回忆录》中曾加以嘲讽。
①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著名诗人,代表作为《恶之华》。——译注①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戏剧家和批评家。——译注②玛丽?贝什科基夫(1860~1884),俄国艺术家。——译注③克莱斯通(1854~1930),英国政治家,1905~1910年任内政大臣。——译注④斯蒂芬?李柯克(1869~1944),加拿大经济学家,幽默作家。——译注任何人只要把这两位年轻的自我主义者的生活加以比较,就不难断定,凯什琳在这位俄国女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和特征,开始了“使自己等同”她的危险历程,甚至还模仿她的发式。
玛丽的日记大部分是用法语写的,但也有俄语和意大利语,其中虽然有许多白日梦,但也记下了许多真实的梦境,当她写到自己新年之夜“在镜子前焦急不安地等着知道自己的命运”时,我们几乎觉得看见的是凯什琳的脸,而像下面这样一段话,则是两位作家的典型风格:喧闹的巴黎。这个旅馆像城市那么大,到处都有人走动,谈笑,抽烟,观看,让我感到头晕目眩。我希望生活节奏快些,更快些,更快些。。我的确很害怕这种盼望生活在火热气氛中的欲望是生命短促的先兆。
自我表白的欲望促使凯什琳去尝试写作短篇小说——不是登载在杂志上的那种当时非常受欢迎的情节故事,而是在形式上更带有个人成分的故事。
比切姆的秘书在办公室替她打字,显然她觉得这些故事“有点病态”,因为凯在一封信中应允马上会写一些更为令人心情愉快的诗——“但是说实话我更喜欢其他东西——青春时代悲剧性的悲观意识——你明白吗——就像出麻疹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不管当特罗维尔兄弟从布鲁塞尔回来后,在伦敦发生了什么,她仍愿意相信自己爱着阿诺尔德。有一段写给他的信的草稿后来收进了《日记》中,开头是这样的:“星期天。亲爱的,虽然我没有见到你,但知道我是你的——我的每一思绪,每一情感都属于你。。对于我,你是男子汉,情人,艺术家,丈夫,朋友。。等等。”
此时阿诺尔德的父母亲仍在惠灵顿,凯同特罗维尔一起演奏室内乐,《日记》中有一则提到他时有意称他“我的父亲”。只要他们在那儿,她尚能忍耐,但是他们9月要离开,到伦敦去为自己的儿子们安一个家。
8月末,在音乐室内练习过三重奏后,凯同特罗维尔先生谈论“婚姻和音乐”以及一位音乐家的妻子该为他做些什么,特罗维尔显然持有疑问。凑巧第二天就收到了埃达的一封信,谈到人们纷纷传说阿诺尔德在布鲁塞尔曾过着一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凯什琳相信了这话,马上认真地动了气,这可以从《日记》中看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埃达在这件事中所起的作用。有段时间,《日记》中不再提到阿诺尔德了。凯什琳不久就写了一个故事,表明了同他的分手。
打印这些故事是促使比切姆让她回伦敦的计划的一部分,但她不知道该把这些故事送往哪里,而他却知道。前一年夏天,英国板球队员们来打球,他曾坐在一位报道比赛的《晚邮报》记者汤姆?米尔斯身边(凯什琳可能也在凉亭上,欣赏“阿多尼斯”投球)。“米尔斯,我有一个女儿,她认为自己能写作。”——米尔斯后来发表在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回忆道,“父亲怎么认为呢?”米尔斯问。“噢,我对故事和读者都一窍不通。”米尔斯能不能读读她的作品,提一些坦率的意见?当然他会的——“只要她不是把一大堆破烂塞给我。”
凯什琳准备好了一些她称为随笔的短小散文和一些儿童诗,她同米尔斯在一个茶室见面,他建议她把诗送给《哈泼》杂志①(后来遭到杂志拒绝),随笔寄给墨尔本一家新创办的月刊,名叫《地方之友》,用米尔斯的话来说,“是一家接受性爱故事的刊物”。显然这是一次很有讽刺性的谈话。
杂志总编e。j。布雷迪很喜欢随笔,立刻接受了其中三篇,但是他怀疑这位希望使用笔名的描写性爱的作者就是他的新西兰籍撰稿人弗兰克?莫顿,也许他想向外发展。当问到她是否就是隐姓埋名的弗兰克?莫顿时,她向他保证自己绝无抄袭之作,她痛恨剽窃别人,至于她本人,则“贫穷,默默无闻,只有18岁,对所有像我自己的钱包一样轻巧的东西或原则都有一种强烈的爱好。”可能这些话更加深了布雷迪的怀疑,但他出人意料地寄给她一张支票,给了她二英镑,这是她几年来拿到的最高稿酬。他告诉这位年轻的女士,被误认为是弗兰克?莫顿其实是最好的恭维。他继续同她保持联系,而她当然立刻把这张支票拿去给父亲看,他的反应自然符合一位体面的父亲的作法。
10月10日,他瞒着凯什琳在办公室口授了一封信,写给这位在墨尔本的家伙,说自己的女儿给他看了信,他想谢谢布雷迪给予的“实质性的鼓励”,同时他还想向布雷迪保证,用不着“为接受她所写的东西而迟疑不决,以为那不是她自己独特的东西,”她自己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写作,不管好坏,自然完全出于她笔下,至于年龄,她说的“很正确”,她在伦敦的一个学院读过书,但后来离开了学校,回到新西兰。“她一直博览群书,记忆力极强,哦,对了,最好不要对她说我给你写过信谈论她。”
第二天凯丝又写了一封信,提醒布雷迪她只希望署名“k。曼斯菲尔德”或“k。m。”,绝对不能用“k。m。比切姆”这个名字。就这样她开始使用笔名,在19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放弃了父亲的姓。
10月号的《地方之友》上刊载的三篇随笔,用其中一句话来形容,“充满了变态的魅力”。一幅朦胧的夜景描绘凯在窗前沉思,伦敦“伸展在她热切盼望的双手之前”。另一幅以窗台为背景的画面描述了一个白日梦景,其中音乐家先生手提灯盏和小提琴盒,从村里的咖啡馆走出来,“轻轻地吹着布鲁赫①的d小调协奏曲的开头几节”。第三篇写的是在伦敦女孩子之间的亲昵行为,让我们窥见了作者对名声的强烈渴望,但结尾却表现了一种带有嘲讽意味的无可奈何,这是她唯一的幽默方式:“我们谈论过名望,曾经多么渴望得到它,而这种努力又多么艰难,我们两人想做什么呢?。。今天在世界的另一端,我经历了磨难,而她呢?毫无疑问在2月大拍卖时给自己买了一顶帽子。”这几篇都署名“k。曼斯菲尔德”,下期刊载的另一篇叫作《在咖啡馆》的故事也这样署名,但这一篇不是以颓废派的情绪描写,而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胚胎,用的是自嘲的笔调,仅仅几千个字就使意思一目了然。故事中无名的女孩有着一种“既充满渴望又预感到梦幻破灭”的表情,是十足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自己。当她在庞德大街同某音乐家朋友见面,同吃午饭时,他懒洋洋地用雪白的双手梳理着头发,宣称“最广阔丰富的生活只属于艺术家”——这是后来曼斯菲尔德纯粹的信条,但这需要加以嘲讽——接下来开玩笑似地提到一份红葡萄干果冻。他们谈到结婚,他问是否要留着她的紫罗兰,“那是你的,”她深情地回答(这儿感情与嘲讽之间的平①《哈泼》杂志,美国一家文学月刊。——译注①布鲁赫(1838~1920),德国作曲家,以小提琴协奏曲而著名。——译注衡与《幸福》①相似,其中也同样用不合时宜的食物描写来嘲笑爱情)。正在此时,他的同学来约他一起去排练,两人走到寒冷的大街上,她情人的双手插进口袋,她的紫罗兰扔到了人行道上。她仍然在思索着几乎要提出的求婚,仔细看了几分钟后,她把花踢进了阴沟,笑着沿大街走了。《在咖啡馆》以描写阴沟结尾,最后的情感是徒劳的,而讽刺也是无效的,但是作者却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模仿才能,使其延伸至漫画自我,这比她过去的任何东西都更有技巧,结局也有一定形式。她的良师益友沃特?李普曼已使她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她从悉尼写给维拉的一封信中也流露出这种意识。她谴责自己的同胞以及“他们的顽固不化”,告诉自己的姐姐(她根本不是可以诉说这些话的人)这些殖民地居民需要的是“一阵先拉菲尔派和超唯美派①的疯狂浪潮”,这样他们才能获得一些“平衡和协调”。
她肆无忌惮地宣称,“我们想要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坐在街角上,商店里,房间里,在喝茶时讨论线条、形式和气氛”,这三个词:线条、形式和气氛出现在此处用来暗示一种同新型艺术有些联系的新美学的出现,但是这种说法有些过火,不恰当。接着信中又抛出了一连串乱七八糟的必读作家的姓名,这肯定使当时正在悉尼忙着参加各种社交狂欢的维拉迷惑不解。这些作家有:门德斯②、梅瑞狄斯③、梅特林克④、罗斯金⑤、罗登巴赫⑥,萧伯纳、惠特曼⑦、托尔斯泰、卡彭特⑧、兰姆⑨、赫兹里特⑩霍桑(11)和勃朗蒂姐妹。新西兰人最好读读所有这些作家,哪怕凯丝自己没有读过他们。
凯什琳成为能发表作品获取稿酬的作家是在她19岁生日前一两个星期,趁此机会彻迪在1907年10月14日给西尔雏亚?佩恩写了一封信,告诉了她更多的消息。她先描写了凯丝收到的所有的生日礼物(绿宝石耳环,胸针等等),然后写道:为了让你更了解凯什琳,我寄给你一份澳大利亚杂志《地方之友》,上面刊载了她许多作品,编辑给她写过几封愉快的回信。。太美妙了!我简直难以形容自己感到多么高兴和骄傲。。圣诞节后凯什琳又要回到伦敦去,我简直不敢去想。但我知道她必须走,这是唯一适合她的事情,我感到,她去后很快就会使我们大家重新聚会在一起,噢,亲爱的,那会多么令人快乐高①《幸福》,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译注①先拉菲尔派,19世纪中期文学艺术家的团体,强调艺术灵感先于纯粹技巧。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