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时寒冰说 >

第12章

时寒冰说-第12章

小说: 时寒冰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10年4月,《经济观察报》等多家媒体公开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在部委大院集中的北京海淀区四道口,近两年盖起了不少新楼,有的刚刚竣工,有的正在装 修,有的已装修完毕。这些新房〃职工是以4500元/平方米左右的价格〃购买,而旁边的商品房小区每平方米的价格高达4万元。⑧



福利房的价格,比商品房便宜88。75%!换句话说,商品房的价格是福利房的8。89倍!



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知道,这种内幕购买福利房的情况就国家部委而言,颇值得玩味——他们不仅对房价上涨没有丝毫痛感,还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房价上涨,这些 既得利益者不仅不会感受到压力,还会分享商品房与福利房之间更高的价差——这个价差越大,其卖出福利房后获得的利润越高。



这等于陷入了一个悖论当中:所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都由相关部委与地方政府执行,而他们恰恰是房价快速上涨的最大受益者:于私,他们的福利房可以卖高价,外加房地产扩张中的种种暗箱交易;于公,地价拉高财政收入提高,提升gdp,获得更多升迁机会。



房地产调控政策屡屡被化解,与此有直接关系。



我们知道,福利房是计划经济制度的产物,它是以单位福利的形式分配给个人的房,一般是以成本价卖给职工的。换句话说,福利房的价格是剔除暴利因素后最真实 的价格!1998年的国发23号文中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可统一组织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按建造成本价向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出 售。〃由此,成本价便成为福利分房的潜规则。当福利房与商品房的价格相差高达8。89倍的时候,它彻底地揭开了所谓中国房价不存在暴利的谎言,直观地衬托 出房价泡沫的严重程度!



福利房严重扭曲了中国的住房保障机制。在许多低收入者还得不到最基本的住房保障的情况下,公务员得到的超福利待遇进一步挤占了公共福利的资源。



部委建造福利房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截至2010年4月11日,共有35家中央部委公布了当年的部门预算,预算总额近 2848。34亿元,而其中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就高达58。53亿元。其中,农业部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最高,达到13。5亿元,其次为工业和信息化 部,7。59亿元,第三名是中国气象局,7。53亿元⑨。这里所讲的住房保障支出,就是用于部委机关及部属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为职工发放的住房公积金、 提租补贴、购房补贴等支出,而非用到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支出。



一方面是部委住房福利的过度保障,另一方面,是社会低收入者的保障严重不足。2010年,全国人大报告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2009年8月 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值得强调的是,即使这一数字也有很大水分,比如,上述部委为自己建造的福利房,一般也被列入到所谓的经 济适用房当中了。这实际上意味着,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近水楼台先得月,使原本应该享受住房保障的低收入者的住房梦变得更加遥远。



第二部分 第33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6)



而1999年,国务院专门针对公务员人群下发了《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定〃从1998年底起,在京中央机关和国家机关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遗憾的是,这些规定未得到遵守。



一方面,是调控房价的政策得不到执行,另一方面,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福利房政策被变本加厉地执行,其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是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位。即使关注此事的人大代表也仅仅表达一下〃住房保障支出过大会让老百姓不高兴〃的担忧,便再无下文。



现在重回我们要谈的主题。



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对房地产的拯救措施,是整个大棋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救市计划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甚至不能有任何失误,必须一步成功。幸运的是,这次中国度过了最恐惧的困境——至少中国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2008年10月初,央行前副行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吴晓灵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风险,政府不应人为阻止房价下跌,〃如果政府人为阻止房地产价格的下跌,那么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吴晓灵这句话言犹在耳,重新回过头来,我们今天面对的房地产现状,在告诉我们什么?未来的房地产趋势,又将告诉我们什么?



有一点是确切的,我相信这句清醒而理智的警告,在未来,将会被重新记起。



第二节



中国式救市(下):拉动内需盘活死棋



政策决定趋势



在国务院公布4万亿投资计划后,我当即写了一篇题为《哪些股票已有中短期投资价值?》的博文,指出:与投资相关的股票已经具有中短期投资价值,我把水泥列 在了第一位,并指出〃超跌的资源类股票亦值得关注(如水泥和钢材的需求量如果增大,可能增加对相应的煤炭的需求量)〃。结果,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很多水 泥类股票上涨两倍多,煤炭股也成为随后最强势的板块之一。



因为,这一切都在政府的计划中。



实际上,对于中国的股市而言,不仅趋势由政策决定,连哪个板块会走强哪个板块会走弱,也都源自于政策。不懂政策解读的人,在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者。



这些是题外话。



政府要盘活死棋,要激活消费,必须让民众先有钱,而通过快速拉升股市的赚钱效应激活消费,尽管是辅助手段,却是见效最快、成本最低的选择。作为当今世界最典型的政策市,把握住了政策走向,也就把握住了中国趋势所指。



我在前面已经谈及,中国面临的是如何盘活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困局的大难题。在出口下降、投资缺钱、内需不振的情况下,政府最喜欢做的是投资,而投资就需要钱,要有钱就必须激活内需,但激活内需面临着民穷的掣肘。



这听起来有点绕口,却是残酷的现实。



财政的窘迫状况到了什么程度,通过此后的一则通知不难看出。2009年11月12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企业为 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 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但根据国家有关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统一规定,不得再为职工购建住 房。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将企业职工的交通、住房、货币化的住房补贴等福利纳入职工工资总额,就将会导致部分职工多缴个人所得税。



连这一点小钱也考虑在内,可见,政府对资金的渴求是何等的强烈!



激活消费



在非常需要钱的大背景下,要激活内需,对政府而言,就必须让需要花钱的花更多钱,让本不需要花钱的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被动地花钱。这便是〃恫吓式〃消费。



第二部分 第34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7)



大家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中国真正强力拉动内需,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恶化之后,在此前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我们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解读这个问题:



首先,拉动内需这个词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保障不健全的国家,真正社会保障健全的国家,老百姓甚至不惜举债消费、过度消费,哪里还需要〃拉动〃?这是我在对几 十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其实,也是根据常识就可以得出的结论:有钱谁不愿意去消费?是真的不敢消费,真的有顾虑啊!如果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就 知道,他们所承担的压力是何等之大。



其次,中国在2008年次贷危机恶化以前,尽管多次提到刺激消费,但中国依靠的并不是国内的消费,而是国外的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顽疾,一个致命缺 陷。所有的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时候,其国民收入分配机制都是向个人和企业倾斜的。只有中国在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 财富分配机制依然是大幅度地向政府倾斜,由此导致民穷。相对于民穷的现状,中国生产的产品是过剩的,但是,中国过剩的产品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过度 消费形成了对接,从而延缓了中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时间,但这种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的隐患一直存在。这同时也是次贷危机后,中国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比欧美更严重 的原因。一旦国外的消费需求下降,中国产能过剩的状况就会凸显出来,这种脆弱性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纠正的。



中国不能在2008年以前真正地出台实质性的政策去鼓励消费,另外一个顾虑是担心通货膨胀。



货币超发与低物价并存的中国之谜



我们知道,中国的货币超发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一般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中国在更多的时候保持着大量超额货币供给与低物价水平并存的状态,这种奇特的现象被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在1993年称为〃中国之谜〃。



其实,中国之谜一点也不难理解,庞大的超发货币一部分是被房地产、股市吸纳了,一部分是被储蓄起来了,这种购买力量没有在现实中释放出来。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在2005年年末曾接近80%,个人储蓄率也达到历史高位。主要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大 多在15%~20%之间、个人储蓄率则在5%以下。亚洲国家居民储蓄余额占gdp比例基本在30%~50%之间、个人储蓄率在10%~15%之间。



中国以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储蓄率,最终没有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储蓄〃锁住〃了购买力。



但是,2008年,当政府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当外部消费快速下滑的时候,必须激活消费,以弥补这个大缺口。这个时候拉动内需,政府已经不会太担心通货膨胀,因为,外部消费的下滑使得外部需求+内需激活的双重消费拉动力量,不能集中起来爆发!



只有激活内需,才能消化过剩产能,才能为庞大的投资计划提供资金。



于是,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的头等大事。除了前面提及的房地产拉动,日常消费、汽车消费也都是重要的拉动内需。随后,人们看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情景:中国的内需火山般地喷薄而起。



在货币贬值预期的压力下,人们的消费潜力瞬间释放出来。这是国际经济学界过去很少关注到的一种全新的拉动消费的模式。



汽车拉动



在房地产消费拉动之后,紧随其后的就是汽车消费拉动:



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把汽车、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规定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



2009年3月20日,政府又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修改和完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开展〃汽车下乡



〃,目标是保证汽车产销实现稳定增长。2009年汽车产销量力争超过1000万辆,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



第二部分 第35节:中国式救市和美国式救市(8)



密密麻麻的汽车



问题是,中国的汽车产业本身就存在过剩问题。早在2006年3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首次明确我国汽车业存在产 能严重过剩现象。该通知发布后,国家开始提高对新建整车企业、跨产品类别投资的门槛。2006年12月26日,发改委发出《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 知》,将汽车工业界定为结构性过剩行业,并明确列出6项应对产能过剩、加快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时间转到2008年,相较2006年的针对结构性过剩所出台的措施,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对汽车发展的鼓励政策,开出了令世界瞠目结舌的硕果。



2010年1月11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发布了汽车产销数据:2009年中国汽车共生产1379。10万辆,销售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0%和46。1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