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作品全集节选-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奇异的诗。他的追求,无论写诗还是追求生活,正是一种“别处”的陌生、奇异、刺激等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的感受。兰波在流浪生涯中当过马戏团的翻译、食品商的经纪人、荷兰殖民者的雇佣兵等,在人间体验着各种角色,成为“他者”,而不仅仅限制为巴黎文坛中出众的天才诗人。他仿佛是在人世间的天涯海角寻找圣杯的骑士。其间1879年因病返回故乡在罗什农场小憩一段时间,又于1880年在英国一家远东公司当一个五十来个人的小工头,但因工资低、待遇差而辞职,于是他又抵达埃及在红海海岸流浪,寻找机运。最后他到达亚丁为一家法国公司干事。从此,便在大漠里过着与匪盗打交道的历险生活。
直到1891年2月他的右腿因非洲的瘴疠溽热和关节炎感染而变成了毒疽,日益严重才停止这种“追着风的脚印”式的生活。
有人说,兰波在流浪生涯中体验到的并不是“生活在别处”的奇异感与令人欣往的诗意,而更多的恰是生活的贫穷与平庸。他领略到异地的风情的同时,却为了基本的生存忍受了巨大的平庸、琐碎。更重要的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的反差面前,已不是痛苦了,而更多的是一种麻木。在非洲大漠的他写信回家向母亲索要的是如何做一个工匠之类的书,因为要养活自己,却只字不提诗歌,或许这时“诗歌”已经使他倍觉伤感的字眼了。
但不管怎么说,也不管兰波是否已经后悔,他毕竟是真正意义上死在“路上”的诗人,真正的“诗歌烈士”。
因此,伊莎贝尔?兰波说过:“……我绝对相信他也有这样崇高的意图:将怀疑的彩绵罩在大地,以便更好地向人们证实他们对于永恒强力的造反是徒劳。”
生活在“别处”的面前,证实的还是人是有限之物,人不能完全找到自己。人总是死在寻找自己的路上!不过,兰波比常人要寻找的更多的,他的性别、他的信仰、他的生活……
。。
兰波生平年表
/小。说+
兰波生平年表
1854年10月20日阿尔图?尼古拉?兰波生于法国北部小城查维勒。
1862年10月入查维勒市罗莎特小学,学习勤奋并多次获奖。
1865年lo月入查维勒中学。
1869年兰波学习修辞学。并在其学校的《中学辅导员》杂志上发表了三首拉丁文诗,其中《朱古达》获杜埃市科学院拉丁诗竞赛一等奖。
1870年发表《孤儿们的新年贺礼》,结识修辞学教授伊赞巴尔,并在其指导下阅读拉伯雷雨果、庞维勒的作品。8 月29日第一次出逃,想去巴黎,因车票未付足而被拘留,由其老师伊赞巴尔出保而获释。10月7日第二次步行出逃比利时,途中写成《狡黠的女子》、《绿色小酒店》、《流浪》等诗。后由警察将其遣送回家。冬天,在查维勒市图书馆内写成《久坐的老者》一诗。
1871年2 月25日第三次出逃,步行去巴黎。3 月18日巴黎公社起义。兰波欢呼这一壮举,并写成了《巴黎战争之歌》,《玛丽亚的手》等著名诗章。5 月15日写成《致德梅尼》著名论诗书信。9 月中旬兰波带着其著名诗章《醉舟》拜访魏尔兰。并参加了魏尔兰、查理?克罗的“醉哥儿们诗会”。
1872年7 月7 日与魏尔兰一起去比利时。9 月4 日二人一起乘船去了英国。
1873年7 月3 日兰波与魏尔兰相聚于布鲁塞尔。7 月10日魏尔兰用手枪威胁兰波,因走火将兰波的手腕打伤,魏尔兰被比利时当局判处二年徒刑。兰波在罗什写成《地狱里的—季》,此书在当年问世。
1874年兰波在伦敦与诗人日尔曼?努沃在—起完成和补充了《灵光集》。
1875年兰波决心远行,并开始返回故乡查维勒学习语言。
1876年5 月19日在荷兰殖民军当雇员,三周之后乘一艘英国帆船逃走,并于年底回到查维勒。
1877年到汉堡,在一家马戏团当翻译,并随团到瑞典、丹麦。
1878年兰波在汉堡想通过为一家食品公司做事之机到东方远游,未成。
1879年他的朋友德拉阿依去看望他时,问他是否还在贯注于文学,他的回答是:“我再也不想它了。”
1880年起先为一家英国公司当一个50人左右的小工头,他因工资低而辞职。去埃及沿红海岸游荡和寻找机遇,最后到了亚丁。后随一商队穿越非洲大漠与森林到达哈勒尔。
1883年至1889年他一直为法国和欧洲人的几家公司做事。为不法商人护送过枪支、象牙等。组织过护商镖队,和出没于非洲丛林里的强盗周旋。但最后被搞得精疲力竭,在一次遭遇中他险些丧命,骑一匹骡子由两个随身护卫护送返回哈勒尔。
1890年巴黎的诗人和作家费尽心机之后,才在阿比西尼亚找到了他的踪迹,得到了他的通信地址,甚至还寄给了他约稿信。
1891年2 月兰波有膝因非洲的瘴疠溽热和关节炎感染而成毒疽,日益严重。5 月20日他被送回法国的马赛医院就医。11月10日兰波逝世于马赛医院。
。d 。
蝴蝶的翅膀———《兰波作品全集》译后
gxiaoshuowang
蝴蝶的翅膀———《兰波作品全集》译后
王以培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译完《兰波作品全集》,有如与兰波一起度过了他的一生,苦涩而又辉煌的37个春秋,其中多少辛酸、心血一言难尽,愿它们都化在字里行间。
确切地说,每译完一首兰波的诗都有一番话要说,但经验告诉我,译者对原著的“注解”越少越好;越俎代庖,来说明原著的“象征意义”,在我看来,这是对作者、读者两方面都不尊重。所以这里我只想谈一点翻译体会,不是翻译理论,翻译理论通常没什么意义。
译兰波的诗尽管对语言要求很高,但单凭语言的功力是远远不够的,我第一次发现,翻译和创作一样,同样需要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尤其是诗歌,其中包含的细微感受,稍有偏差便文不对题。
而兰波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这在翻译之前,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比如译到《醉舟》,全诗是小船自己在说话,只有孩子才会这样:
想象自己是一只小船,漂流天涯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发现了这一点,就找到翻译的钥匙。再说得具体一点,有一节:
“要是我渴慕欧洲之水,它只是
一片阴冷的碧潭,芬芳的黄昏后,
一个伤心的孩子跪蹲着放出一只
脆弱有如五月蝴蝶的轻舟。“
这里最后两行原文的直译是“一个充满忧愁的蹲着的孩子,放出一只像五月蝴蝶一样脆弱的船”。“脆弱的”,原文是“frêle”,有一位老先生将它译为“温柔的”,可以想象,老先生以为五月的蝴蝶自然应该是“温柔的”,且不说“frêle”原本是“不牢的”、“易碎的”意思,说一点我的亲身体会:小时候,我曾亲手捉到过五月的蝴蝶,捉的时候只要用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就可以了。蝴蝶的翅膀看起来温柔、漂亮,好像是硬硬的,翘在那里,忽闪忽闪的,但其实很脆,一不小心就碰断了。所以凡是捉过蝴蝶的人都知道这些漂亮的家伙敏感、脆弱到何种程度。
这让人联想到《红楼梦》(65回)中,兴儿所说的:之所以“不敢出气”,因为“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我译兰波的诗也有这种感觉,知道这个孩子一碰就碎,所以他的代表作《醉舟》当然是“脆弱”的,而“温柔”是另一个意思。
另外,“一个充满忧愁的蹲着的孩子”中的“忧愁”,不如译成“伤心”,因为“伤心”更适于孩子,而“忧愁”是文人墨客常用的。
种种迹象表明:兰波是个野孩子,很讨厌文皱皱的词句。除非触及到真正扣人心弦的美,如《奥菲利娅》一诗;在通常情况下,兰波的用词都比较野,比较接近口语。
兰波的诗几乎都是在15—19岁之间写成的,“一个被缪斯的手指触碰过的孩子”(兰波书信)成为一个“通灵者”,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说兰波是个奇才、怪才、鬼才或天才,我都不能同意,我从翻译中得到的体会是:兰波是个孩子,只是个孩子,一个勇于并善于表达自己心声的勇敢而机灵的孩子。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尽量让自己沉浸于孩童的心态,“口出狂言”,大胆些、勇敢些,反而更准确。
《醉舟》一诗全文都是押韵的,全是abab的交叉韵;我发现一旦心灵与兰波的心灵产生感应,汉语也同法语达成了默契,所以译这首诗并没有刻意咬文嚼字,译出来正好全都押韵,也都是abab的交叉韵。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看见的弥开朗琪罗的一些未完成雕塑:人像从大理石中浮现,一半身体还没在大理石中,看上去好像这些人天生藏在石头里,是弥盖朗琪罗将他们一一发掘出来的。我想翻译的道理也是如此:每一首好诗、好作品都仿佛一条潜藏的精神之河,藏在汉语里,沉睡在每一种语言文字中,需要译者用心探索,辛勤挖掘,而前提必须是你首先在心中感受到这条精神之河与河岸的生灵。
反之,如果以为一首诗或一部作品高深莫测,就索性再添些生僻、古怪、老气横秋的词藻来对付,这无异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种翻译态度,在我看来是不可取的。
翻译其实要求很高:既需要两种文字功底,还需要与作者心有灵犀。谁能做到呢?你这首诗译好了,另一首诗又如何呢?我越译越发现,翻译着实是一项冒险而艰难的工作:译好了是应该的,功劳归作者;稍有错误便是不可原谅的,有时还常常闹出笑话来。怎么办呢?
这行就是这样。可每每想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传递高尚的灵魂所放出的光芒,又忍不住要动笔。这样,我也非常理解我的同行们付出的辛劳和一番苦心。所以我认为,彼此间的批评应当是善意的,有建设性的;通过批评可以互相督促,互相鼓励。至于说到翻译理论,我想引用卢梭的一句话:“部分大于整体”,即讨论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比空发议论更有效,就像蝴蝶的翅膀上,包含着整个春天的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