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国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懂规矩;相反,当〃角『色』〃变大时,〃面子〃则不一定相应地立即放大,这样可以获得〃谦和〃、〃念旧〃、〃不忘本〃的好评(也是一种〃面子〃),也可以免遭〃一阔脸就变〃的物议(遭人物议也难免〃丢脸〃)。《儒林外史》第二回写范进中了生员。身份和〃角『色』〃部发生了变化,他的丈人胡屠户便来和他讲〃面子经〃,说是〃你如今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胡屠户这些话中虽不乏混帐之处,但抽象地看,也还是符合〃面子逻辑〃的。及至范进中了举,成了〃老爷〃,张乡绅亲自来贺时,胡屠户便不但自己也不敢再〃装大〃,甚至连〃面〃也不敢出了。这正是〃角『色』〃变换之后所必须引起的〃面子〃变换。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如果要想不伤了对方的〃面子〃,最好先弄清对方此刻在份演什么样的〃角『色』〃。比如你的一个老朋友、老同学或儿时伙伴此刻发达了,当了官,做了教授,出任了董事长或总经理,那么,在他的办公室里,当着他的同僚或下属或学生或雇员的〃面〃,便断然不可呼叫他的小名或绰号,甚至不可直呼其名,免得他当场下不了〃台〃。比如陈胜当长工时,与伙伴们相约云:〃苟富贵,勿相忘。〃后来陈胜当了王,伙伴们来找他,不懂规矩地大敲宫门,叫着陈胜的表字要见他。见不到,又当街拦道地大叫陈胜的名字。进宫以后,又大惊小怪地喳呼:〃阿哟!你这小子可真阔气啊!〃又肆无忌惮地『乱』说陈胜少时一些〃隐私〃。如此这般,大伤了陈胜的〃面子〃。结果怎么样呢?不但没能共富贵,连吃饭的家伙都丢了。
同理,要想给一个人以面子,最便当的办法就是改变他的角『色』,让他由配角升格为主角,或候补主角。这种升格可以有真实的和虚拟的两种。真实的如升官、升职称等,虚拟的如赐紫金鱼袋,赏穿黄马褂等。虚似的升格还可以仅仅只是口头上的,比如称年龄、辈份比自己小的人为〃兄〃,或自称〃鄙人〃、〃在下〃、〃区区〃等。总之,只要对方在心理上感到变换了角『色』,就同样行之有效。这就好比演戏。配角抢主角的戏,是〃犯现〃(情节严重者要被开除出戏班);主角给配角让戏,则是〃赏脸〃……把原本属于自己的面具(脸谱)赏给对方。既然是〃赏脸〃,那么,它也就是〃殊荣〃、〃恩典〃,至少也是〃客气〃。〃情份〃,不能〃给脸不要脸〃,但也不能白要,而必须回报。回报的方式因人而异。如果对方与自己原本平起平坐,那么对方的让戏就是谦让,必须以略高一级的规格把〃脸〃还回去;如果对方地位高了许多,就是赏赐,自己可能已无〃脸〃可还,只有报之以身家『性』命;如果对方地位低得多,则原本无戏可让,但既有孝敬之心,自然也该〃赏脸〃。总之,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只要能处处时时记住给别人面子,一般地说总会有回报的。付出的未必多,得到的未必少,多半会是一种合算的买卖。
2。〃交情〃 与〃交商〃
交朋友,要讲〃交情〃。
〃交情〃有深有浅。交情深的是〃深交〃,交情浅的却一般不叫〃浅交〃,而叫〃一面之交〃。〃一面之交〃从字面上看是只见过一面的意思。但既然见了〃面〃,依照〃人情面子原则〃,也就有了〃情面〃。不过毕竟只是见过〃面〃,也许连姓名职务身份都不大弄得清楚或记得住,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交情〃,或者说交情尚〃浅〃。〃浅〃则〃浮〃,〃浮〃则〃泛〃,所以又叫〃泛泛之交〃,而〃一面之交〃也就不一定是〃只见过一面〃,只不过是〃交情尚浅〃的意思。〃交情尚浅〃,也可以托〃人情〃,但往往不大好〃开口〃,也不能〃重托〃,除非是〃一见如故〃。〃故〃就是〃故交〃,也就是见面很多、交往很久的意思,又叫〃故人〃、〃故友〃、〃故旧〃、〃故知〃,如〃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邻居〃、〃老朋友〃。一般地说,中国人的交情,是与交往的时间成正比的。〃老〃则〃深〃,〃深〃则〃入〃,〃入〃则不再〃浮〃在〃面〃上,而能进入心灵〃深〃处。即使不能〃深入〃,〃老〃本身也是〃面子〃,总比〃一面之交〃来头大。
的确,中国人是很讲究交往时间之长短的,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而〃交情〃一如美酒,越陈越〃醇〃。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交情,总让人觉得不那么〃靠得住〃,也难以产生〃恋恋不舍〃的〃恋情〃。故民谚云:〃衣服是新的好,朋友是老的好〃;又云:〃新婚情烈,旧友情深〃。〃友情〃不同于'亲情〃,〃亲情〃是天然的,比如自己生的孩子,自然疼爱;〃友情〃则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要靠〃积累〃。〃积〃则〃厚〃,〃厚〃则〃深〃,叫做〃深厚〃;不积累则〃薄〃,〃薄〃则〃浅〃,叫做〃浅薄〃。〃浅薄〃的人,〃胸无城府〃(亦即自家庭院宅小墙薄,没有〃进深〃)。表现在交往上,一是〃多言〃,夸夸其谈,自我炫耀,〃半瓶子醋『乱』晃『荡』〃;二是〃泛交〃,轻佻浮薄,轻诺寡信,不知自重。这都是知识和经验缺少积累所致。中国人的学问,讲究〃厚积而薄发〃,交朋友亦然。〃厚积而薄发〃,才〃面淡如水,心甘如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交情〃虽然以〃老〃的好,但〃故旧〃并不一定就是〃深交〃。反倒是口口声声宣称自己与某某要人是〃老交情〃者,其交情往往并不很深,无非是以其〃老〃来饰其〃浅〃,一如时下某些〃青年学人〃,专好卖弄玩弄古怪涩口的新名词、新概念,把文章写得谁也看不懂,不过是以其〃艰深〃饰其〃浅薄〃而已。〃交情者〃,只不过意味着〃面子大〃。〃老交情〃有事来请帮忙,那么,〃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交往多年〃的〃面子〃上,也不能不有所〃照顾〃,当然也可能只顾〃面〃上敷衍,这就全看交情的深浅和事情的难易了。从这个角度讲,〃故交〃也不一定靠得住。
真正的〃深交〃,是〃知交〃,即〃知心之交〃。〃深交〃者,〃深入之交〃也。只有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彼此之间,心灵都成为〃不设防城市〃,可以自由出入,从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知交〃。要结知交,第一要〃诚〃,即以诚相待,〃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第二要〃忠〃,即忠于友谊,〃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第三要〃信〃,即恪守信义,〃言必信,行必果〃;第四要〃权〃,即通达权变,〃不拘泥,不苟且〃。四者之中,〃权〃最难。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也就是说,一般人,我们可以和他〃同学〃,但未必〃同道〃,因为道路可选择,各人选择的人生道路,未必都一样;可以和他〃同道〃,但未必〃同志〃,因为选择人生道路的动机、目的、志向并一定相同,虽然走在同一人生道路上,说不定只是〃同路人〃,没准什么时候还要分手;可以和他〃同志〃,也未必〃同权〃。因为〃志〃是〃方向〃,叫〃志向〃;〃权〃是〃便(hian)宜〃,叫〃权宜〃。大彻大悟之人,为了最终地实现〃道〃与〃志〃,有时不得不略作〃变通〃,以为〃权宜〃。但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不〃忠诚〃,或不〃诚信〃,一但起疑,也就不再〃同心〃。所以,非得真正的〃知交〃,才可与之〃同权〃;而一旦〃同权〃,也就真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了。
由此可见,结交〃知心朋友〃,真是其难无比,故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许多人,终其一生,也难得一知己。但是,有一种朋友,虽不一定〃知己〃、〃知心〃,却最可依赖,这就是〃患难之交〃,即〃同生死,共患难〃的人。或是在战场上,救过自己的命;或是在受害时,掩护或救援过自己;或是在危难时,和自己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这种经历了生死患难考验的朋友,将是最忠实的朋友,是刀架在脖子上都不会反悔的朋友,所以又叫〃刎颈之交〃。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真正的友谊是超功利的。生死患难,功名利禄,最能鉴定友谊的真假和交情的深浅。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的赞语中说,有个下?国人姓翟的;在先当迁尉(最高司法官)时,宾客来往极盛,把大门都塞住了,罢官以后,则大门外可以张设捕鸟雀的一网罗(〃门可罗雀〃一词即出于此)。后来,翟公又当了廷尉,宾客们又准备前往翟府交结,翟老先生便在门上用大字写下一行字〃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乃情见〃,说得真是再透彻也没有了。翟公的话,可以说是关于〃交往之道〃的至理名言。他不仅谈到了〃交情〃,而且谈到了〃交态〃。《说文》云:〃态,意也〃,变即〃意态〃。所谓〃交态〃,就是结交朋友的〃意向〃和〃态度〃,也指人世间社交的常态,即〃世态〃。其实〃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也可以说是两种〃交态〃,但那只是两个极端,因为世上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小人〃毕竟都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介乎〃君子〃与〃小人〃之间,无妨称之为〃常人〃。〃常人〃的〃交态〃也就是人世间社交的〃常态〃。通常的〃交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有目的〃。常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不一定是小人那种〃急功近利〃的目的,也许只是觉得人生世,不能没有三五友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朋友,就无法自立于人世,也无法〃做人〃。所以,就大多数人而言,都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寻找和结交朋友。大体上说来,这些目的又可分三类:一类是为了〃事业〃,或是寻找事业上的指导者,或是寻找事业上的支持者,或是寻找事业上的参谋者,或是寻找事业上的合作者,如古代大政治家的〃广纳天下之士〃,或学者诗人的〃四方寻师访友〃、〃游学〃,都属于此类。一类为了〃生活〃,比如工作上有个方便,生活上有个照顾,在遇到紧急情况或特殊困难(如生病住院,购买车票等)时有个帮衬,这些都需要有朋友,否则便寸步难行,投靠无门。还有一类是为了〃心灵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这些情感都要与他人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这些遭遇都要向他人倾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秘,这些隐秘有时也要向一两个人透『露』,否则憋在心里是会生病的。但是,自己的家人、亲人并非都能充当交流、倾诉和透『露』的对象。比如夫妻感情不和,就不能向丈夫或妻子倾诉。又比如初恋的秘密,有时就不能向父母透『露』。这就需要朋友,以便把一些不能对父母父母亲人讲的话讲出去。中国传统文化把〃朋友〃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一起,列最重要的五种伦理关系,称为〃五伦〃,不能说是有其独到精辟之处。
第二是〃趋利害〃。〃趋利害〃就是〃趋利避害〃,本为人之常情,更何况是〃有目的〃地交朋友,当然就不能完全没有功利的考虑,也不能一概地斥之为〃小人〃、〃不义〃。一个人在选择和开始结交朋友时,两人之间,尚无〃情义〃,如果〃趋利避害〃,又怎能说是〃不义〃?历史上如信陵君之结交侯赢,公子光之结交专诸,严仲子之结交聂政,燕太子丹之结交荆柯,都有朋显的功利目的,也都未被视为〃不义〃,不怎能求常人之交往,完全不计利害?严格说来,只有那些〃共患难而不共富贵〃,〃为小利而忘大义〃,〃卖友求荣〃,〃一阔脸就变〃的人,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也只有那些不顾身家利害,甚至承担着风险,仍要去结交身处逆境甚至困境中朋友的人,才是〃大义凛然〃的〃君子〃。处于二者之间的是〃常人〃。常人在初交时趋利避害,是应予理解的;若能在对方失势落难时仍维持友谊,便更是难能可贵,应视同〃君子〃了。
第三是〃多离合〃。常人交友,既以需要为目的,则需要发生变化,朋友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或加深,或疏远,或转移。所以常人的朋友关系,往往会不断地重新组合,老朋友渐欠疏远,新朋友纷至沓来。这既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无妨说是一种〃好事〃,因为能扩大交往的范围。中国传统伦理观念视〃朋友〃如〃夫妻〃,一味强调〃从一而终〃,〃既不现实,也不尽合理。因为对人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在交往过程中,如发现对方与自己志趣不同,『性』情不合,道路有异,亦不妨说声〃再见〃,从此各奔前程。单方面强调〃从一而终〃者,往往都有一种〃霸气〃,以一己之是非为是非,以一己之善恶为善恶,要求朋友处处与自己相同,事事与自己相合,倘有异议,便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