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一生要读的60本书 >

第10章

人一生要读的60本书-第10章

小说: 人一生要读的60本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者在文章的选择上轻重得宜,取舍有据,集中反映汉文及唐宋八大家文,有轻有重,便于阅读。    
    ⊙作品影响    
    《古文观止》篇幅适当,所选的文章以汉唐二代为多,以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既有长篇大论,又有精短美文,反映出编者眼光的细致和周到。它本身的鲜明特点与突出优势使它在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初学古文选本,常作为私塾及学堂的启蒙读本,几乎家家备一本,海内风行。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呢?《古文观止》之前的古文选本,大多依据昭明太子萧统《文选》的体例,分类繁琐,常以条目为主线,阅读使用时都很不简便。《古文观止》则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认识清楚,印象深刻。所以,《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青年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一版再版,依旧常售不衰。    
    ⊙精彩篇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唐•;刘禹锡《陋室铭》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北宋•;苏轼《前赤壁赋》    
    ⊙延伸阅读    
    《唐宋八大家文钞》是明代茅坤编定的一本书。此书流行以后,“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才得以固定下来。自那时起,学古文者皆以八大家为宗师,唐宋八大家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曾巩、王安石。    
    《文选》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编辑的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榜样。民间曾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第二部分不会做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

    必读理由    
    中国唐诗中最好的选本之一    
    古代成功的儿童启蒙教材    
    几百年家喻户晓的读本    
    中国文化史上的长久之谜    
    审阅中国文化的优秀媒介    
    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唐诗选本    
    编者:孙洙,徐兰英    
    国别:中国    
    类型:诗歌选集    
    成书年代:清代,1765年    
    阅读时间:童年、少年、青年    
    推荐读本:《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2003年    
    ⊙背景搜索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起源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现在公认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时期,鲍照致力于七古创作,将之衍变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诗体。唐代七古显示出大唐宏放的气象,手法多样,深沉开阔,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五律源于五言古体,风格峻整,音律雄浑,含蓄深厚,成为唐人应制、应试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的诗歌题材。唐代五律名家数不胜数,以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刘长卿成就为大。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与五律相同。七律源于七言古体,在初唐时期渐成规模,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有唐一代,七律圣手有王维、杜甫、李商隐、杜牧、罗隐等,风华绝代,辉映古今。    
    五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都是古典诗体中绝句的一种。五绝起源于汉,七绝起源于六朝,两者都在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唐代绝句气象高远,率真自然,达到了吟诵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维、王昌龄、韦应物、杜牧、刘禹锡等人。    
    ⊙作品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精彩篇章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延伸阅读    
    《千家诗》由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编辑的蓝本增删而成,从宋代至今,在民间流传很广,是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所选诗为唐宋两代的作品,大多文采晓畅,易于吟诵。    
    《全唐诗》在康熙四十五(1707)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编校而成,收诗4。8万多首,作者2000余人,是自唐到清内容最丰富的唐诗总集。此后,由于敦煌文书的出土以及新的唐诗的发现,《全唐诗》得以更加完善,又增加了数千首唐诗。    
    《唐诗别裁集》于康熙五十六年(1718)问世,由江苏苏州人沈德潜编辑而成,这部书重点突出了沈德潜的文学思想,在清代的文士间影响较大。


第二部分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

    必读理由    
    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展开清代广阔社会历史图景的画卷    
    博大精深的古今第一奇书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学书    
    一本永远读不完、读不懂、读不透的古典小说的金字塔    
    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中国叙事文学的皇冠    
    作者:曹雪芹,高鹗    
    国别:中国    
    类型:小说    
    成书年代:清代,1792年    
    阅读时间:一生    
    推荐读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背景搜索    
    曹雪芹(1715~1764)名,字梦阮,号芹圃、雪芹、芹溪居士。祖籍辽阳,先世本为汉人,归附清朝后入满洲正白旗。到祖父曹寅这一代,炫赫一时,世袭江宁织造。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雍正继位后,曹家家产被抄没,次年,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的曹雪芹随全家迁回北京。回家后,他最初在宗族学堂工作过一个时期,晚年定居西郊,生活贫困。乾隆十八年(1763),他惟一的幼子夭折,他极度伤痛,大病不起,在当年的除夕夜离开人世,只留下一部八十回未完成的绝世奇书。《红楼梦》最初以《石头记》之名流传于世,仅八十回。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由高鹗补写。高鹗(1738~1815),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祖籍辽东,属汉军镶黄旗。他教过私塾,当过幕僚,50岁中举人,乾隆六十年(1795),他57岁时方中进士,官至翰林侍读。乾隆五十六年(1791),高鹗和程伟元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结束了这本书的传抄时代,使它得到了广泛流传。    
    ⊙内容提要    
    林黛玉丧母之后,被外祖母接到贾府。贾宝玉见到她后,惊艳于她的美丽,见她没有玉,一怒之下要砸自己的玉。不久,王夫人的姐姐带着女儿薛宝钗和儿子薛蟠也住入贾府。    
    贾政的长女元春被册为妃,回家探亲。荣国府为此修建大观园,采办女尼、女伶、女道士,妙玉也进了荣国府。宝玉和黛玉在日常的小事磨擦中日渐生情。元春怕大观园闲着,便让宝玉和众姐妹搬入。宝玉更是整日和女孩厮混在一起。王夫人的丫环金钏与宝玉调笑,被赶出,最后投井而死。宝玉结交王爷看重的伶人。王爷派人来贾府寻找失踪的伶人。贾政大怒,打得宝玉皮开肉绽。    
    大观园在探春的倡导下成立诗社,众人赋诗而乐,黛玉和宝钗在这时关系转好。黛玉的丫环假说黛玉要回姑苏,宝玉惊得精神异常。黛玉由此更知宝玉心理,两人极为融洽。    
    凤姐为奉承贾母,提出为宝玉取宝钗,并骗宝玉说娶的是黛玉。洞房花烛夜,宝玉见是宝钗,惊得糊涂,差点死去。黛玉也在这时黯然离世。    
    荣宁两府被抄家,此后,虽经权贵帮助得以恢复,但已不如往日。不久,贾母病死,凤姐逝去,一群盗贼打劫了荣国府,妙玉被劫走,惜春出家为尼,荣宁两府破落下来。宝玉终于中了举人,宝钗也怀了孕,但宝玉终于皈依佛门,做了和尚。    
    ⊙作品影响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最高峰。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示荣宁二府众多女性的人生百态,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全书结构庞大严密,人物纷繁复杂,形象传神到位,语言典雅活泼,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它成书后,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被视为珍品。活字印刷以后,立刻流行大江南北。当时京师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竹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