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鹰奴 (完结+番外)作者:非天夜翔 >

第64章

鹰奴 (完结+番外)作者:非天夜翔-第64章

小说: 鹰奴 (完结+番外)作者:非天夜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历十七年夏,虞国太子李珙于祭天时驾崩。
十七年七月,李庆成昭告天下,中原以南,半壁河山军出江州,韩沧海号令,玉衡山以南诸州臣服,江南沿境三万子弟兵增军勤王。
十七年十月,西川征召五万兵马,杀出枫关。
十七年腊月,朝廷任命殷烈为北疆参知,然而殷烈撕文书,杀任命使,出兵响应李庆成,率师勤王。
统历十八年春,唐鸿与殷烈集队换防,任李斛为朔边将,暂摄殷烈之位,驻兵一万。
殷烈则与唐鸿各领两万四千兵马,浩浩荡荡挥军入中原。
统历十八年四月,春暖花开,江州军,西川军,镇北军,江南军四路兵马移师司隶边境,集结于卧龙岭以北。
勤王四路兵马共计十二万八千,号称十万雄师,兵压司隶。
同时间,东疆参知方长曦调集手中两万骑兵,增援京师。
李珙驾崩,方氏不得已而扶立新太子,京师人心分崩离析,一场即将有近二十万人参战的流血大战一触即发。
一只手抓着书,朝案对面扯了扯。
李承青乌黑发亮的眼睛盯着李效。
李效看书正酣时被打断,抬头时发现是儿子,只得把气憋着,漠然问:“怎么。”
李承青瞪着李效不吭声,使力拉扯,两父子开始较力,争夺那本《虞通略》,李效道:“谁教你的?承青,放手!”
李承青松手,注意力转向另外一本书,李效忙伸出大手按住,喊道:“来人!”
李承青这次不退让了,使劲拉扯书,把案上的另一本书抢到手里,得胜地摇摇晃晃走了,走开几步坐了下来,开始撕书。
李效:“……”
“哎哟小殿下。”司监叫苦不迭:“怎么又来了……”
“皇后!”李效不悦道:“谁教他撕书的?”
林婉忙自进来,好说歹说要把书抽走,孰料脸上又被抹了个墨手印,宫女们乱成一团,忙簇拥着皇后去洗脸。
李效道:“谁撕书被他学了去,简直是有辱斯文!”
李承青望着父亲,静了少顷,哇一声哭了。
李效没辙了。
生平头一次有小孩,简直是把李效搞得焦头烂额,谁也说不清李承青这撕书的坏习惯是从哪儿学来的,所有跟着的宫女,太监,当夜都被罚了五板子。
当夜李效还想翻翻虞通略,李承青却一直缠着他,实在没办法了只得把书放到一旁,陪儿子玩一会。
李效本想朝后翻,看看多年前的成祖是如何对付匈奴的,然而奈何许凌云的批注十分详细,翻开一页便忍不住地想看下去,况且不知前情如何,也难以抉择,只好改天再说。
翌日,李效下朝归来,亭海生在御书房外求见。
朝中主战与主和派已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每日早朝时都是唇枪舌剑的一番大战,征北军还在黑河南岸扎营按兵不动,多拖一天便是多一天的粮草与开销。
李效却还没想好,问:“亭卿何事?”
亭海生恭敬一躬,双手递上一份单子,答:“启禀陛下,林阁老着微臣前来,呈上匈奴使的议和贡礼。”
李效看也不看,扔到一边:“现还没打算是和是战,林阁老莫不是以为孤看完礼单,便会改变主意了?”
“是。”亭海生道:“因为,礼单上有一只海东青,乃是匈奴人在努儿力哈山寻得的神鹰。”
李效刹那就静了,沉吟片刻后取过礼单翻开。
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和谈贡礼,还只是先期的,匈奴人举全族之力备齐厚礼,只盼换取一个与李效和谈的机会。
“鹰在何处。”李效问。
亭海生道:“在京师,林阁老的宅子里养着。”
李效沉默了,许久后道:“你先退下,孤有主张。”
三天后,李效前往养心殿。
太后与林婉正在闲聊,林婉抱着咿咿呀呀的李承青,小皇子手里拿着本书撕着玩。
太后的脸上笑开了花,养心殿多了个小孩的声音,也不再似从前般空空荡荡了。
“怎么又在撕书?”李效蹙眉道。
太后乐道:“我怎知你儿子呢?养不教,谁之过?”
那一下马上就把责任推到李效身上,李效当即没词了。
司监端上茶碗,太后道:“听说近来陛下为北疆之事犹豫不决?”
李效沉声道:“是,正想过来问问母后意思。”
林婉见母子叙话,正想离开,太后却道:“你坐着,不妨。”
太后一展袍服起身,走下台阶,对着院外满园春色,缓缓道:“匈奴人就像割麦茬似的,总也割不完。”
林婉听得色变,太后转身道:“陛下读了不少史,当知历代先祖都是如何决断的,我倒是觉得,不求无功,只求无过,也就是了。”
李效长叹一声,撇过茶叶道:“匈奴人为了和谈,特地送来一只海东青。”
太后冷冷道:“陛下。”
李效不答。
太后道:“海东青本就不是咱们大虞的东西,从前我娘家在秦、青两州也是大户,海东青乃是东北努儿力哈山上,那些打猎的蛮子的玩意,我中原虞人都以礼教仁孝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从来不信什么神鹰,神狼的。”
李承青脸色一变,撕书撕得更大声了。
李效躬身道:“母后说得是。”
太后又坐了回去,和颜悦色道:“撕了多少页了,承青?”
李承青把书拿着,背过身去,李效心想这亲娘算是得了第二春了,一边满口礼教仁孝,一边把圣贤的书给孙子撕着玩,直似个老小孩。
太后又道:“东匈奴,西匈奴,东北努尔力哈山上那些也不知住的什么蛮子,西域更是一群胡人,俱是不服我中原教化的一群野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陛下不见成祖当年是怎么办的?”
“再说到鹰,若非成祖昔年虽是得了这么一只鹰……”太后道。
李效忍不住道:“可那是枫关得的。”
“我没说不是中原的鹰。”太后缓缓道:“前朝的鹰祖是枫山请回来的,是土生土长的中原血脉。为我大虞壮烈捐躯,母后也十分敬仰它。但这回匈奴人送上来的,只怕是东北那地掳来的鹰,不要也罢。”
“况且我看这鹰队……”太后话只说一半,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鹰队也是一样的不待见,不要也罢。
李效点了点头,说:“儿臣明白了。”
太后看了林婉一眼,林婉低眉顺眼,不敢作声。
李效起身道:“儿臣想到江州去走一趟。”
太后登时蹙眉道:“又去江州做什么?”
李效道:“见一个人。”
太后道:“怎么又说走就走的,想见谁不能传到京城来么?”
李效说:“有些事,想请教扶峰先生。”
太后静了,过了很久很久,长叹一声:“见扶峰……倒是不能让他上京来了,年前来时身子便不太好了。”
李效点头道:“还是孤亲自上门走一趟罢。”
太后被勾起了不少回忆,淡淡道:“那便去罢,早去早回,多带几个人跟着。”
李效缓缓点头告退。翌日却是简装秘密出行,随身只带了唐思与两百名御林军,沿官道南下,过玉衡山入江州。
作者有话要说:信就是不信就不是感谢各位近日爆发出的这么多高质量评论以及所有的长评,嗒嗒嗒嗒四连更,爆发两万字表示答谢留言等我周末挨个认真回

 56、 抄家册

江州一派繁华景象,东疆的军情与此地相隔十万八千里,互不相干。
自虞祖平定中原以来,江州就是京畿最稳定的后方,历经两百余年的发展,隐约已成南中原区域首屈一指的大城。
全城二十万户,民众富足,每年仅税赋就能为大虞提供近八十万两雪花银。江州刺史更是唯一的一名,由当朝直接指派,而非地方甄选后上报的官吏。
三十年前,江州刺史是名动京城的扶峰,扶峰卸任后任虞国阁老,兼大学士,再亲自指派一名政绩斐然的官员前往江州走马上任。
江城号称“南都”,自韩沧海时期起就是虞帝最忠诚的后方,乃是京师之后的第二大战略要地。
李效将御林军驻扎在城外,带着唐思与上百御林军由北门进城,沿途并未声张。江州刺史巩繁壬也十分识趣,只带了六名随从亲自来迎。
“微臣参见陛下。”江州刺史在城外行过礼,莞尔打量李效,李效欣然道:“巩卿辛苦了,此次前来是心头有结未解,想与扶峰先生谈谈。”
巩繁壬昔年也是扶峰带出来的学生,年近四旬,当年走马上任时正值李效初登太宝,岁月青葱,与当朝圣上虽是君臣,却因共同的老师扶峰有着非一般的亲近之意,当即也不如朝中诸臣诚惶诚恐,反倒十分随和,将李效迎进城内。
“听说东疆军情已定。”巩繁壬笑道:“陛下龙威震慑,四海臣服,何惧区区一匈奴?”
李效上车,与巩繁壬共乘一车,坐定后唏嘘摇头:“我大虞军一番血战,占据了黑河以南疆土,但如今匈奴人的议和使来了,朝中分为两派,一派主赶尽杀绝,一派主化干戈为玉帛,孤至今仍拿不定主意。”
巩繁壬若有所思点头,李效又道:“巩卿意下如何?”
巩繁壬会心笑道:“臣以为,此事既有不同声音,想必各有各的道理,臣不敢妄下评判;但陛下若想战,江州自成祖年间起便是历任天子的钱库,穷全州之力,支持陛下打个十年八年,还是没问题的。”
李效哈哈大笑,听到这话十分愉悦,巩繁壬又莞尔道:“若要微臣带兵出战,说不得也只得挎上弓,骑上马,去给陛下当先行军了。”
李效缓缓点头,江州刺史自韩沧海以降,历任能文能武,许凌云之父许琰当年曾率军剿匪,一举平息了东海三年饥荒中的百姓暴乱,功绩斐然。扶峰更不用说,身任大学士文职之时,一夜间铲去前朝宦官所有势力,亲率御林军与都骑军在京师展开一场巷战,将都骑军打得落花流水。
巩繁壬也是当年的参与者之一,料想带兵也差不到哪里去。
李效出了半会神,方道:“许凌云也回江州了?”
巩繁壬点头道:“鹰奴现与先生住在一处,三个月前,定居江城东面,寒江畔银鱼儿街。不如微臣明日于江上画舫设个席……”
李效摆手道:“不妨,孤自去走一趟,你们别耽误了正事。”
巩繁壬见李效竟是现在就想去看扶峰,忙又道:“陛下,扶峰先生今冬偶染小恙,开春湿气重,平日正以药石调理,现在天色也晚了,不如……”
李效只得点头,说:“明日孤再去。”
当夜李效在江州府上歇下,巩繁壬既不奢华无度,却也不显摆节俭,三府二院,收拾得恰好,李效查过江州历年税赋民生册,又点过一次黑甲军。翌日方起了个早,简装亲随,只带着太后派来跟的那老太监,与御林军数人,捎上唐思,一路朝城东去。
江州城内尚无人得知天子来了,东海海外,秦州,江南,西川等地货物俱在这处汇集,四通八达好不热闹。
李效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较之统历年间,江州集市主街已扩置十余里,每日竟有近十万人在市集上活动,街畔豪华酒肆,客栈与食店俱是三层高的华楼,气派堂皇。各色大店,小摊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真正是十里长街的豪华气势。
御林军们围着李效,唯恐天子被人挤着了,带路的太监领着李效从闹市间穿过,进了一条破破烂烂的小巷。
李效道:“扶峰先生年岁已高,怎也不寻个僻静些的地方,这处吵吵嚷嚷,人声杂,地气乱,如何颐养天年?”
那老司监昔时也是江州人士,名唤郑喜儿,跟了太后近三十年,太后“喜子”“喜子”地唤,就连李效也得称一声“喜公公”。
扶峰年前归京为许凌云求情时,这老太监就正在太后身边,听了全场,此刻自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遂恭敬道:“许少爷归来后,与扶峰先生住在一处,据说巩刺史本想购间气派点的宅子给先生养老,先生却执意不要,说就住这处罢,许少爷性喜热闹,也可常常出街上买点小玩意,吃几口鱼粥。”
李效缓缓点头。
喜公公又颇有感触,唏嘘道:“老奴还记得,当年这条路,沿路百步的长街上,头二十年前本是前朝许大人的宅子,后头被抄了家。”
李效诧道:“你也知道?”
喜公公笑答道:“当年先帝爷微服前来江州接太后,就是老奴随的驾。”
李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喜公公又道:“陛下仁德,给许家平了案。可许家当年还欠下不少债,许少爷便将祖地卖予街前金歌流堂抵债,这一路银鱼儿街两旁的房子都卖的卖,拆的拆,成这模样了。”
“什么话?”李效蹙眉道:“详细说说,为何又卖的卖,拆的拆?”
喜公公道:“都是扶峰大人所言,老奴这就不知道了。”
唐思道:“陛下。”
李效在僻静的巷内缓缓行走,两侧瓦房,高墙带着遥远的青苔,似是一个悠远绵长的回忆。
二十二年前,太后就是从这里抱着他,离开江州城,走出闹街,登上回皇宫的马车。那景象说不清是幻想还是朦胧的记忆。
唐思又喊了一声,李效方清醒过来,问:“怎么?”
唐思跟在李效身后缓缓前行,而后道:“陛下有所不知,世家也有世家的难处。”
李效缓缓点头,唐思道:“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