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作家教错你的58件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苁且恍χ弥绻慵弊盼虮Р黄剑ǔ;岫阅憬馐停骸氨鹑嘶崴滴沂裁床缓茫允俏易约河行枰傩拚牡胤剑偃粽庑┐允亲有槲谟校匀司枚弥匀换崆宄虑榈恼婕俸褪寄!鄙砦呐笥眩荒芩邓娴氖且桓龅ゴ康拇蠛萌耍粢荡铀纳砩峡梢匝У绞裁矗怯Ω镁褪嵌喽嘌八腅Q吧!直到有一次发生一件与他相关的传闻在我们朋友间广为流传,因为我知道事情的始末,所以为他辩解,然而他仍是微笑以对,没有多作说明,这让我突然联想到一些事情,于是很强烈地对他的个性提出质疑。
我告诉他,能够认识一个非常善良无私的人,真的会让我们这些朋友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如果一件莫须有的事情能让自己的朋友们都误会,他还让误会顺势发展,不但会让误会他的人失去辨别是非的机会,也让造谣者更加肆无忌惮,所以善良是应该具有的美德,但是也可能在无形之中变成了误人的工具。虽然他听完仍然一副笑脸,日后他也仍是一副好好先生的模样和个性,但是他告诉我,确实以往没去想过“什么事情都往好处想,有可能害人害己”,因为自己不曾有过害人之心,又怎么可能会伤害到别人呢?但是经我提醒之后,他开始会适时适地地对一些别人的误解去作出解释,甚至反驳,因为他也觉得这是一种维护自己立场和不去误导别人的适当做法。
也许你也跟我这位朋友一样,是大家眼中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凡事都不会往坏的方面去想,让你身边的人都感觉如沐春风,以你为榜样;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了,那是在这些人欣赏你的情况下,如果有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你的和善与不计较可能就会变成一种默认。所以不要再一味地认为整个世界是美好的、人性是善良的,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有时是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个人立场的一种宣告。
耳提面命
当你认为别人的言行是有修正空间的,应该适时地提出建议和指正,也应该提醒自己及身旁的人,不能凡事都去乐观地美化它,盲目美化对成长是一种滞碍。
正文 生命会自己找出口?
我们常听到有人形容“没有什么逆境是克服不了的,生命会自己找到出口”,这句话说得真好!多么励志!但是,它的光明面似乎大多以文字出现,又有多少人完全认同并身体力行呢?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命当中碰到自认为的逆境时,他的“出口”就是结束生命,“生命存在”的价值感渐渐薄弱,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少有人会去相信所谓的“出口”就是美好的明天!
人非圣贤,都有七情六欲,也就会有需求产生,但是我们都知道,不是任何我们希望达成的事情都能非常顺遂,大家都一样,因为这就是人生!虽然我们没有必要用放大镜去检视别人,但是仔细想想,有些警察也是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两性专家自己的婚姻生活往往并不美满、命理老师也有算不准自己未来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相信生命会自己找出口?如何接受人生当中的转折点都会是正确的选择?是不是当我认为已经没有路走的时候,不如就结束人生吧!?显然很多人是这么想的!如果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它必然也有黑夜白天,夜晚就像逆境,你需要依靠一支火把前行,这火把就是你的亲友,他们会毫不吝啬地给你温暖和依靠,伴你度过最难熬的那一刻,这要比你在暗路上独自摸索好得多!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个非常乐观的人,即使赔掉了八百万(这是真实数字),也仍然坚持要好好处理这些烂摊子,因为他认为自己还年轻,还可以重来,也因为这样子,我碰到什么不如意就会找他聊聊,因为他不会用一些人生大道理来激励我,而是从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当中给我启发,他的乐观总是会让我心情舒缓许多,因此,我也从不担心他会走上绝路。Www。hAOshUDu。COm
有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要我去找他,他看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终于好想死了。”他说他真的累了,每天都要想办法进帐,每天都在想下个月的债怎么还,真的已经无法承受日复一日的身心煎熬了,他认真地将房屋土地证交给我,请我帮他处理债务后续及联络家人,当然,他也先提醒我“对于死意坚决的人,除非是寸步不离地守着,否则打定了主意就一定会死……”
我认真又严肃地听完他的交代,然后看了看他客厅的陈设,一分钟后我问他:“你可不可以明天再死?你这边有些东西我想要,先给我时间搬走好吗?”,他也慎重地想了想,然后说所有东西都必须交给家人处理,干脆晚三天再死,让他可以有时间先将房子过户给我,但是我以“不想住凶宅”婉拒了,接下来是我们俩无厘头地笑闹着……我不是不相信他会去走绝路,因为换成我是他,我也会觉得活得很辛苦;我只是在想,不论他找我是真的交代后事还是一种诉苦,我想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打消他的念头,至少在那一刻,可以让他感觉到还有人在他的身边支持着他。
我们常会为一些无法改变或是困扰的事情去烦心、甚至绝望,那时没有人会认为自己还有希望,通常都是想“一切到此为止吧!”也许有人会说自杀也需要很大的勇气,事实上,当一个人彻底绝望的时候,还有什么比死能更快解脱?所以我才说,你应该要了解和习惯偶尔从亲友那里寻求支持的力量,而你也应该成为支撑别人的力量,因为支持的力量起码可以让当事人有机会从多元的角度去看待事情,而不会整个脑子被“以死解脱”这个念头塞满。
回过头来说,没有人知道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唯一的出口,却很清楚这个结果会造成你身边更多人的伤心和难过,你真的希望如此吗?其实不妨想想,比我们人类更低等的动物,都知道为了生存要逃命、战斗,为什么万物之灵反而容易被自己的心灵困住?你可以是个懦弱的人,可以是个失败者,但是要记得,人可以服输,但不能认输!
你或许想知道,现在我那位朋友过得怎么样?他目前负债六百万,活着。
耳提面命
如果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它必然也有黑夜白天,夜晚就像逆境,你需要依靠一支火把前行,这火把就是你的亲友,他们会毫不吝啬地给你温暖和依靠,伴你度过最难熬的那一刻,这要比你在暗路上独自摸索好得多!
正文 要得到别人赞美,就得先赞美别人?
一个人在某些地方表现得很优异,自然就值得接受别人的赞美;但若只是有企图心却没有真本事的话,恐怕也很难赢得他人的肯定,即使获得肯定,你又能相信有多少真实性呢?在这样的思考逻辑下,试问,你还认为相互赞美来赞美去是一种美德吗?
我有一位学员,她在国外工作数年,自认为在美国待不下去了,希望回来看看是否有工作机会,且不会觉得自己是处在孤立无援的生活环境当中。wWw。hAoSHudU。cOM她告诉我,她是个个性很直的人,往往碰到什么不能认同的事,总是会在别人面前直率地表达她的意见。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停滞不前,而且明显感觉到与自己起争执的同事逐渐变多,刚开始她会觉得是工作环境有问题,所以她选择另谋出路,接下来四、五个工作却都有类似的情况持续发生,她这才开始省思到是不是自己的个性出了问题,她在台湾的家人得知她在美国一直换工作,生活很不稳定,也非常为她的前途担心,为了不让远在台湾的家人担心,所以她也尝试改变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希望能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
到了另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之后,她开始学着去主动赞美同事,并且减少表达相反意见的机会,结果却与她当初想的不一样,她感觉自己越来越虚伪,甚至被同事当作是没脾气的人,往往当自己真的很想表达意见时,常常被同事反驳、批判,为了博得好的人际关系,反而让她变得更压抑、更不快乐,因此她决定回到台湾重新开始,并且希望在归国投入职场前,一方面重新适应和了解台湾人的职场文化和应对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学习更适合自己的人际关系互动方法。
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怎样的工作环境,都一定会有像她这样的人存在,当事情一再发生时,他们会非常自觉地反省自己什么地方出错了,不管她是希望能够借由别人的赞美来肯定自己,还是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出发点一定都是好的,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不是每一次的付出都能有回报,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认为应该与你平等互动。这就是人性!所以你可以为了改善人际关系而修正自己的言行,但是不要为了获得别人认同而去改变你的个性,那样可能会让你误导了别人对你真正的想法及应对方式,更可能会让你有“自己很失败”的错觉,最后你会越来越难信任别人,越来越难融入群体生活当中。
后来这位学员从课程当中领悟了“不见得要钻研人性,但是要懂得人性;不见得要刻意改变,但是要懂得修正”,习惯自己辨别真实与虚伪、客观与主观、过与不及,并且一点一点去修正自己的言行,不但别人会更清楚她的个性和想法,也会觉得她的批评或赞美都是发自内心的,渐渐地她觉得自己找到了与别人和谐共处的方式,她在台湾的第一份工作也相当得心应手,稳定性也比她在美国时更为持久。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我们可以不吝啬地给予别人掌声,但是不能期待别人也给我们对等的回馈;赞美与批评的过与不及,通常都容易让人不以为然,也许他们嘴巴不说,而后的互动却可见端倪。不要为别人而活,因为尝试过的人都知道,刻意改变自己的个性是一件既困难又痛苦的事;我们应该要懂得修正自己,因为修正自己不仅是一种社交基础,也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耳提面命
你可以为了改善人际关系而修正自己的言行,但不要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而去改变你的个性,那可能会让你误导了别人对你真正的想法及应对方式,更可能会让你有“自己很失败”的错觉,最后你会越来越难信任别人。
正文 化悲痛为力量?
这是我们从小就常听到的一句很有抚慰意味的励志句,不只是常听到有人这么说,连影视节目中也常以此为剧情发展的转折,这彷佛是人生的一大精神指标。Www。haOSHuDu。cOM然而你是否想过,在痛苦的关头,你身上所释放的能量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多少人可以将痛苦转化成推动自己的力量?我们一定要用这种方法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吗?
人在历经难受的事情后,都会有所谓的“创痛期”产生,所以一般心理或精神科医师都倾向让个案循序地体会从“接受”到“适应”再到“释然”的过程,期间也许会评估个案创痛期各阶段的时间长短和情绪反应,但不太会选择一开始就用安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主要是因为那并不能让个案的情绪真正获得舒解,而有可能将个案导向一种压抑的情境中。
另外举一个例子,当有人家中发生丧事,一般的礼仪老师都会建议参与丧礼的人若是没有什么非常有把握的安慰用语,不妨就简短地说句“请节哀”,甚至不用说话,反而会比较恰当,因为说错话反而显得失理。在我看来,不论是医师还是礼仪老师,他们都是站在同一个观点上来提供专业建议,那就是“我不是你,无法全然体会你的心情,所以我选择静静地陪着你,让你感受到还有一股支持的力量在。”这个理念是正确且缓和的,也是比较符合人性的。
反观我们一般人,当周遭的亲友发生身心变故时,我们往往会认为在第一时间里应该积极地鼓励对方,让他能够迅速地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这也是我们起码可以为对方做的,却很少有人会以“同理心”去深入理解、体会对方的心情,这些说法和想法也渐渐影响了我们大家都认为“不能走出痛苦的人是弱者的表现”、“化悲愤为力量是振作自己的不二法门”,这种想法其实太过强势,就像一壶即将沸腾的水,若是为了加速它达到沸点而转成大火,反而会让水溢出来,甚至浇熄了炉火,欲速则不达。
我接触过好几位个案,都是因为失去至亲而持续忧郁,但是又没有办法从亲友的安慰中走出来,他们自己也可以明显感觉到整个生活都乱了,身心也渐渐虚弱,所以希望借由药物以外的方式来改善这种情形。我通常都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