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破解情绪密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 >

第6章

破解情绪密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第6章

小说: 破解情绪密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孩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想你能用多少个感官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皮肤,远远地传来一阵琅琅的读书声,油墨的香气从指尖飘出,或者,你的直觉告诉你,同桌的男生,正偷偷地用眼睛在瞟你?


如果回忆不起,那也没关系。重温一下黑伯的实验,找块黑布蒙在眼上,做十分钟盲人吧。然后一点点地把黑布掀开,体会从黑暗中重见光明的喜悦。这时你会发现一些以前从未注意过的东西。记住那种感觉,无论你在工作、学习还是旅行,当你觉得自己正在奋力前进时,别忘了把这种感觉翻出来,检视下你是否遗忘了些什么。只有综合你所有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直觉……才有可能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芦 淼 告 诉 你


当人穿着厚厚的铠甲时,有可能是要挺枪执矛勇往直前,也有可能是想通过铠甲把自己封闭起来。防弹衣对人有好处,但穿得时间长了,那层厚铠甲就很难脱得下来。从此,再往外看去就要隔着一层铁面具了。


人人都是匹诺曹


在大欺骗的时代,说出真相才是革命性的举动。


——英国左翼作家 乔治?奥威尔


有个心理学教授上课讲“什么是谎言”。他清清嗓子,对着下面的学生说:“谎言是种神秘的心理现象。几年前我写了本专著,叫《论谎言》,相信大家都看过。现在我想统计一下,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所有的学生都把手臂高高举起。


教授笑了笑,说:“很好。我们现在对谎言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实我并没写过这本书。”言外之意,全班同学都在撒谎。


当年看这笑话时,笑得前仰后合,觉得教授真是风趣幽默。


时至今日,却觉得教授未免不厚道:谁不撒谎呢?


朋友约我吃饭,我随口说:“身体不适,改天再约。”放下电话愕然发现:我在撒谎,而且心安理得,一点也没有违背父母师长教诲的不安。


从以前觉得教授风趣幽默,到现在的心安理得,其中过程,耐人寻味。


就像青原行思讲的禅宗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谎言,也分三种境界。从最早对谎言闻之色变深恶痛绝,到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再到信口开河同流合污,谎言还是谎言,变的是人们对谎言的看法。


希望孩子杀人放火做强盗的家长少得可怜。大多数人都是听着师长的谆谆教导长起来的,对谎言持绝对的反对态度。就算有人因谎言而获利,孩子们也只会鄙夷不会羡慕。哪怕是骗子世家,也不会对自己的孩子坦承“你爸是靠骗人发家致富”这个事实。


那么是什么让孩子走向麻木呢?


海伦?凯勒小时候曾写过一篇名为《霜王》的短篇小说,最后被法院判定是抄袭《霜仙》这一作品,《霜仙》的作者还举了大量雷同的篇章进行佐证。海伦?凯勒对这一事实供认不讳。但她的解释也很有说服力:那段时间,她的家庭教师给她读过许多文章。等到她下笔写《霜王》时,根本分不清楚哪些是自己头脑里独有的想法,哪些则是听来的别人作品。


电视、报刊和网络如此发达,以至于我们已经淹没在资讯的海洋中。海伦?凯勒犯过的错,正被我们一犯再犯。和古人不同: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凡能想象出来的,必是发生过的。但我们的生活很复杂,在记忆里有很多虽未亲身经历却印象深刻的东西。为更好地表现自己,或是为填补内心的空虚,大脑把这些东西作为真实事件提供出来。这些“真实的谎言”几乎完全不能激起我们的不安,从而被内心的道德审查机制滤了过去。


1983年12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国会荣誉勋章协会上发表演说。他说,他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此前他已经讲过很多遍的故事。
 
 
 说谎,是圆滑的处事方式,还是对自己心灵的荼毒?这个问题暂且不去讨论。只是作为一种现实,从“见谎言痛恨”,到“见谎言麻木”,再到“习惯性撒谎”,这其中颇多耐人寻味之处。如果有人说,我行得正站得直,一辈子没说过谎。那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谎言。


说真话的三个秘诀:


◇ 正视自己,停止自欺。要说到骗人,谎言首先要能骗过自己,然后才能骗过别人。一个好谎言必须要先让自己都坚信它是真的,才有可能让别人相信它。同样,要想讲真话,也必须要从停止对自己的欺骗开始。


人可以从自我欺骗中获益,同样,也可以从对自我讲真话中获益。


◇ 谎言有主动和被动,但并不分善意和恶意。以前有句话叫“这世上从没有‘好战争’与‘坏和平’这两种东西”。其实谎言也是一样。我们常常说的“善意的谎言”,其实并不存在。当一个谎言产生后,它必然会对说谎者的内心产生压力。所谓的“善意”和“恶意”,区别只是在于如何对它进行解释。如果解释得很合理,那说谎者就会变得心安理得。但合理与否?这是一个关于道德判断的主观题。就像面对身怀重病的亲人,是该坦诚相告还是该进行“善意的欺骗”?有人选择将病情瞒到最后一分钟,以避免病人产生焦灼感;但也有人坚信病人也有知情权,即使重病缠身,他们也有支配自己生命的权利。对后者来说,“说谎”就代表着一种罪恶。


所以“善意”和“恶意”归结到最后,其实只是主动或被动的区别而已。面对困境,有人选择了习惯性说谎,那就是被动谎言;有人权衡了利弊,最终选择说谎,那就是主动谎言。相比之下,主动谎言的危害更小,有时候甚至可以让人从后果上觉得这完全不是一个谎言。但不管怎么说,人可以主动选择谎言,但不可以用“善意”来做幌子说服自己。


◇ 无论如何,不要习惯性撒谎。在西方的漫画和笑话里,常常对政客进行讽刺,尤其是对政客的诚信进行讽刺。很多笑话最后的包袱和笑点都在于:政客无论说什么,哪怕是在根本不值得撒谎的问题上,也会给人造成“这是谎言”的感觉。不去讨论政客本身的素质问题,单就这种“习惯性撒谎”的结果和成因,也会给人的自身带来很大的心理问题。


对于习惯性撒谎,要学会去分析它的成瘾。有人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在碰到某些和自己相关的问题时,忍不住就会撒谎。对于这类谎言,人应该自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会让我如此敏感”,然后找寻记忆中关于此类谎言或其所涉及问题的根源,通过解决问题,来避免习惯性撒谎。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习惯性撒谎也很常见,就是“引导性谎言”。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前面所说的通过暗示而产生的谎言。这类谎言通常是因为外界某种刺激的引导,或是我们内心关于某类事情的渴望(比如小时候渴望去游乐园玩,长大后很可能就伪造出一个关于在游乐园畅游的谎言,而且自己坚信不疑),又或者是别人对我们的某种期待(父母期待我们学习成绩好,所以现在当别人问及自己儿时考试成绩时,很多人都会伪造一个谎言出来)。对于如此种种,其实解决方法都很简单:努力澄清真相,然后坚信自己的记忆。毕竟,伪造一个小学一年级的成绩不算什么大事,也不会有什么坏影响。只要在内心深处不给它扣上“谎言”的帽子,它就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矛盾”这个词,不仅仅应用于那个卖矛和卖盾的人身上,也广泛应用于我们自身。


那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呢?尤其是,该如何认识到那些不被自己所接受的个性特质呢?


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观察那些自己强烈厌恶的一面。然后想想看,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个特质如此不接受?是不是因为自己身上也有这种特质,而这种特质又是自己非常不喜欢的?这种方法说来简单,但确实很多人平时疏于察觉,而且它在最开始操作的初期,会遇到自身很大的阻抗。


当你把这些原本忽视的特质重新纳入思考轨道中时,实际上就是让那些被社会规范所局限的特质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当然,那些人性中的脆弱,比如说贪婪、忌妒等等,没必要让它肆意妄为;但是那些单纯被局限的部分,例如敏感、仁慈、多愁善感等等,却未必是什么坏事。像这种特质,我们就要从内心深处把它们捡回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个体。


如果把这个过程推而广之,那还可以从其他三个方面来认清自己。


第一个方面是在观察自己阴暗面的同时,分清那些阻碍认清自己的“阻抗”究竟来源于什么。是源自单纯对社会规范依从后得到的肯定?还是源自自己曾经某次挨的数落?又或者是,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好像就是脾气禀性使然?


不管怎么说,找到“阻抗”,然后尽力一点点地在不惊动阻抗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对它进行改变,这是对整合矛盾自我认识的前提。


第二个方面则是收回投射在外的情绪。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察觉的问题。因为投射,所以这些情绪已经被赋予了其他的名号。比如懒惰,当投射在外的时候,我们会想到的只是“某某的懒惰”,而不是“自己的懒惰”。这样下来,我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存在着懒惰的问题。


在这些情绪中,要特别提出的是“愤怒”。因为愤怒是一种无论在自身感觉中还是在社会评价里都不太好的负面情绪,所以人会忍不住将愤怒隐藏起来或投射出去。在面临某些会激怒我们的事情时,常常会“迁怒”,或者把内心深处潜藏的愤怒外显为“抹稀泥”。比如当自己很忙碌的时候,忽然遇到别人向自己诉苦求助。从礼貌上大家都知道,应该听对方讲完,然后再婉拒。但因为投射和隐藏了“愤怒”,所以人们常常会将这种问题“正常化”,用水波不兴的语气对对方说:“唔,这个很正常。不用太担心啦。其他还有什么干扰你的事吗?”而对方则往往会说:“啊,没什么了。”于是,自己被打扰的愤怒就因为这个而被隐藏了起来。


第三个方面是承认。要想整合矛盾的自我,其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承认。承认自己是矛盾的,承认自己身上优点与不足同时存在,承认自己会像个有强迫症的清洁工那样把所有不被自己接纳的情绪统统扫到别人家的院子里。
 
 
 在进行心理调适的治疗方法中,有些需要外界的强力干预,有些则是自己内心认识的慢慢改变。而整合矛盾自我,更倾向于后者。对于整合过程而言,认识到了这些矛盾,承认它们的存在,就是最有效的治疗。


老子说:“自知者智,知人者明。”近年来非常流行的EQ(情商)测试就是帮助人觉察自己、整合矛盾自我的一种方式。通过EQ测试,人们往往可以觉察自己被理性所压抑住的感性一面,进一步觉察自己情感的变化,体会自己面对不同情况时的感觉。而通过这样的觉察,人才可以逐渐变得完善、统和。


芦 淼 告 诉 你


那些对自己没觉察的人是病态的。那些只愿意看到自己好的一面的人是病态的。作为复杂的人类个体,如果没有办法兼顾两面,就总好像在生命中缺了些什么。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隐藏在自己的无意识中。


活在镜子中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德国诗人 歌德


曾经,我听过一个朋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家中的真实故事:


家里新装修房子,为了方便,我买了块大大的穿衣镜,挂在墙上,显得锃光瓦亮。


可妻子回家后看了却大为生气,逼我去商店把镜子换掉。问起原因,她说:这种镜子不好,你要买那种照起来显瘦的镜子。


镜子还能显瘦?显瘦的还是镜子?我百般不解,于是小心翼翼地说:咱家里可没打算开游乐园,买哈哈镜做什么?


妻子却说我老土,她说,这是现在的流行趋势。买衣服要显瘦,买镜子当然也要显瘦。那种照起来实打实的镜子,现在都砸在店里,一堆一堆的没人买。


我仍然犹豫,问:自打铜镜那年代,镜子就讲究要纤毫毕现。一个照起来和真人不一样的镜子,有什么用?要是那样,干吗不干脆在门口挂张蒙娜丽莎?


她说:这种镜子早上临出门前照一下,一天都有好心情。


我无语。人家都把“心情”这种主观命题搬出来了,我还能说什么?


于是我只得费力又把镜子拆下来,扛着跑回玻璃店。店员见怪不怪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不必在乎自己究竟是什么样,你只要关心自己在别人眼里看起来什么样。


人的自我,不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