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 >

第3章

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第3章

小说: 如何造就中国的微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这样的选题,使我陷入了深思之中,虽然在业界已经有媒体报道某
某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微软”,某某企业的领导人已经成为了“中国的
比尔·盖茨”。但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初见端倪,社会变化已经处于不确定
性变化之中,中国软件企业已经出现“超速成长”,出现“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局面时,我又怎么能排斥社会上被一些人称之为没有资金,只有头脑和公
章的“软件皮包公司”就不会产生“爆炸性成长”,就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
创造出与微软类似的神话,创造出与雅虎、网景等公司所创造的奇迹吗?

这不是幻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大企业已经为我们做出了验证,美国微
软公司在创立之初,也只有几个人,苹果公司创立之时也只是在一座即将被
抛弃的旧汽车库房里。如今微软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软件企业,并且只用了
十多年的时间。苹果也成为了世界的知名的计算机生产商,同样也只用了二
十多年的时间。同样具有这种超速成长性质的企业,如 SCAPE、英特尔、
网景等公司也只不过才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那些名牌老企业,一举成为
了世界信息企业的先驱。在我国的信息产业界,联想、方正、用友、东大阿
尔派、科利华等企业也只用了十余年,甚至是几年的时间就在不同的领域里
成为了代表中国民族软件业的一面旗帜。成立不到一年的“搜狐”创始人,
“数字化之父”尼葛洛庞帝的门徒张朝阳提出的“我想做中国的首富”更令
人叫绝。故此,谁是“中国的微软”?“中国的微软”将落户谁家,我也就
不能作出肯定的答复,中国在什么时候出现像“微软式”的大企业也就成为
了中国企业界期待解决的一个谜。


一、“演义”是什么

中国硅谷的故事多。而其中最精彩的恐怕是“中关村演义”,这不仅是
指在这里即将演绎出“中国的微软”。在这里演绎出创业者们的悲欢离合的
人间景象,演绎出众多企业的生生死死;演绎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骗
子一条街”的丑剧。它不仅演绎了软件企业与硬件企业之间“大帅的纠葛”,
还演绎了众多电子企业在向计算机企业进军之后向“中国的微软”所发起的
挑战。他们认为:要发展民族软件产业,就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软件开发
道路。

“中关村演义”虽然没有出现过刀光剑影,也没有出现过“八国联军”
进攻中国时德国的大炮、日本的刺刀、美国的军舰在这里留下的残暴、耻辱
及殖民文化的积淀,但在这里也演绎了“中关村面临生死战,洋鬼子抢占桥
头堡”的故事,演绎了“前店后厂”的“计算机兵工厂”的故事。在这里留
下了中关村形形色色的企业领导对发展中国信息产业奋斗的身影,也记下了
一些“奸商”在挣了大把大把的金钱之后,并不是想着为民族软件业的腾飞
做奉献,他们而是沉醉于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中的现实故事。

在这里,它还是一部创业者的血泪史,有的创业者面对无情的“商战”,
嘴里是“满口仁义”,在合作之中却是“尔虞我诈”;有的“出生入死”,
却是负债累累;有的“身经百战”,却换来了“一腔正气”。。

中关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传奇故事,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信息产业发
展的核心聚居地,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在这里,
它也用十几年的时间,奇迹般地造就了一批雄视全球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在
这里,不仅有着“无论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都带动世界脚步”的IBM 的战略
研究中心,不仅有着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英特尔等,它还聚集了世
界各国的众多知名企业,如美国的微软;日本的松下、东芝;荷兰的郁金香
等。同时还有一大批能代表中国信息业的知名企业,能代表民族信息产业的
先驱联想、方正,以及信息产业界后起的一匹黑马同创;同时还有着对软件
产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科利华、金山,以及以用友为代表的二百多家财务软
件企业;还有着从事软件连锁销售的连邦、赛乐氏等,以及从事电脑代理的
众多中小型企业;同时在这块土地上,媒体大战、电子配套市场的出现也为
这片土地增加了众多“骑士”般的传说。

有了故事,就有了竞争。但从中关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它相对美国的“硅
谷”和台湾地区的“新竹”而言,中关村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高市场占有
率的产品及领导性技术;中关村还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居领袖地位的企业;
对地区、国家乃至更大范围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还是不够大。造成这些不足
的原因何在呢?一位研究中关村的专家说:“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要钱不如
要政策,要政策不如要理解,让政府给你钱,不如让政府给你一个政策,如
果政策能够理解你,这比钱和政策更有效”。四通总裁段永基认为:一是中
关村在政策环境上还有待于改进。中关村缺政策,缺很多政策,但最缺的是
给脑袋定价的政策。硅谷的创业模式很清楚,一个人有一项发明,有一项技
术,就想到要创业,要占到多少股,只要投资者承认,就占多少股。中关村
没有这个政策,中关村缺新技术政策。从根本上讲,这是如何评价一个人的
知识、评价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的问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一个基本原则,变成现实的政策,必须有


具体的条文规定,就是给脑袋定价的合理政策,如果没有这样一条政策,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是一句空话。二是中关村缺少风险投资。没有风险投资
资金的支持,发展高新技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有了风险投资基金,还需要建
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即产权、股权能不能流动起来。否则,风险投资的整套
价值链也无法运转。此外,中关村的企业需要进行自身改造。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产权清晰,这是迎接新世纪竞争的必备条件。

有了合理的政策,有了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就如同植根于丰
沃的土壤之中,就能在以“世界五百大企业”为参照系的条件下,吸引一大
批中国民族企业抢先进入世界五百大企业的门关。有了美国的微软,也就有
了“中国的微软”,有了“中国的微软”,也就有了开始对美国微软说“不”
的中国软件人。也就有了一些软件人的说法:“我觉得人要敢想、敢做,不
能限制自己。追求卓越不能给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以束缚。”也就有了科利
华的企业领导人敢说:“我希望科利华不光是‘中国的微软’,而是到时候
美国的微软公司或者其他什么大公司都要改叫美国的科利华。”也就有了东
大阿尔派的股东说:东大阿尔派不仅要做“中国的微软”,而且要做“世界
的东大阿尔派”。


二、做“微软”的感觉

沧桑巨变,令人难以捉摸。二十多年前,当电脑的心脏——微处理器悄
然来到人间时。这场被称之为“偶然到来的革命”正在巨大地改变着我们的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进入奔腾Ⅲ时代,中国的
软件产业开始变得如火如荼,令人牵肠挂肚,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竞争
形式。但面对中国软件业的发展,还是感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软件
产业要与世界同步,还有着一段距离。十多年以来,软件企业的生产销售大
户如中软、用友、科利华、东大阿尔派、新天地、深圳新欣、金蝶、方正、
华光、清华同方等公司产值均达到几千万元,有的甚至是上亿元,如用友、
科利华、方正等。而在国内从事软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也逾千家,有的规模
虽然小一些,但也为中国软件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一群体之中,
有的可望脱颖而出,撑起软件业发展的大旗。

许多事情是在我们的计划之中的,而许多事情又是我们难以预测的。在
软件业出现这种现象时,难道就没有理由来相信这些企业在几年的时间内产
生超速成长,彻底改变现阶段中国软件业的局面。纵观中国软件业的发展史,
用友成为中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开发商也才用了十年的时间,科利华成为中国
最大的教育软件开发商也只有八年的时间,方正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最大的
排版软件开发商也才十二年的时间。东大阿尔派也只用了八年的时间就搞出
了一个“世外桃园”。这些企业的超速成长,使我们看到我国的企业也经历
了一个大的转变。人们已经意识到导致企业产生这一快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随着信息交流的传播速度的加快,企业在作再设计时“可以使整个响应时间
从几星期或几天降低到几小时或几分钟”。这对快速反应的软件企业来说是
至关重要的。其实,从80 年代以来,企业的快速度成长就被人们开始注意了。

“企业成长就像蹿个儿一样,新衣穿上身不几天就嫌短的少年,成长速
度令人难以置信”。亚信总裁田溯宁如是说。“亚信从1994 年创业,1995
年把美国最先进的英特网技术,把在美国看到、学到的高科技企业运作模式
带回中国之后,在极短的三年时间内取得了新的成长。尤其是在1998 年获得
1800 万美元的融资之后,更是如虎添翼,其原因是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社会
里没有按规则办事”。

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行业更是这样,如果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总体
形式上可以看出,中国软件业崛起就是没有按规则办事的结果。

一是财务软件一条街的崛起。多年来,中国的财务软件一直是中国软件
产业中的一枝奇葩。十年前,当中国科技进步与会计事业有利结合时,便迎
来了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从而催生了一大批的特
殊企业——从事会计软件开发的公司,金蝶、用友、安易、先锋、万能、金
蜘蛛、金算盘、通用、天博、恒泰、四通等“老字号”的企业,后来出现了
伟图、新中大等企业。虽然这些软件企业各自诞生的背景不同,但在用户群
和用户层面上都各具优势。他们已经使财务软件的开发与销售步入正轨,逐
步形成产业规模,这说明中国会计电算化已经步入成熟期,为中国人自己的
财务软件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强的后盾与保障。

二是家用软件市场。1996 年,游戏、家教等娱乐家教类“小”软件的家
庭消费在整个中文软件市场销售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游戏软件基本上已经
走出了“磁片与光盘齐飞”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光盘”版软件,


为开拓中国家用软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有一次,在我参加中国计算机
展览会时,我看到有不少国外的电脑厂商在情不自禁地思考一些问题:“中
国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市场需求?”“IBM、HP、康柏、AST、宏棋、IPC、金长
城、联想、方正、同创等专为家庭用户设计制造的多媒体家用电脑都卖给谁
了?”

据厂商讲,他们的这些机器几乎全部卖给了家庭用户。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中国家庭用户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对于家用软件来说也是这样。

重要的则是家教软件的出现更为家用软件带来了新的机会。其中以科利
华为代表的教育软件厂商已经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自己在中文软件的影响和
地位。树人、鸿达、教育电子、腾图、蚁巢、爱嘉等家用软件开发商在1996
年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新版本,多年来一直处于市场的热销之中。因为他们
知道,企业的最终结果是要赢利,只有赢利,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变为快速行
动,才能去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市场与消费者连结起来。

三是软件销售商的出现充分发挥开发商、销售商各自的优势,实现了技
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1994 年,当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软件专卖店连邦率先
在国内通过遍布全国近30 个城市结合起来时,就开创了中国软件连锁销售的
先河。1995 年3 月,赛乐氏软件销售组织在北京地区快速跟进,从而加速了
中国计算机产业界“软件流通商”的发展步伐。应当说,软件连锁销售方式
在国内市场的崛起,实际上是一场软件领域的流通革命。它带动了中国软件
产业的社会分工,推动了中国软件产业健康成长和高速发展。

这就是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采用不同规则办事起到的结果。在软件企业
界,科利华就是没有按规则办事的一家从事教育软件开发的企业。其领导人
宋朝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