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智慧背包 >

第18章

智慧背包-第18章

小说: 智慧背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季布的一句诺言可以抵得黄金百两,这种许下承诺就要力求实现的品质归根结底体现了人们对自身信誉的重视。一个人如果许下诺言而不去实现,那么他最终就会失去诚信。这样的人必定不会忠诚于任何人、任何组织。一诺千金首先是对自己信誉和良心的忠诚,然后这种忠诚又会延伸到对亲人、朋友以及所有自己对其许下诺言的人。



7、生命不能承受的忠诚
一家报纸报道,有一位喝多了酒的老人在散步时,不小心掉进了某一化肥厂旁的水沟里。之后当一些好心的路人试图下水沟救那位老人时,老人养的一只狗纵身跳进水沟,而且朝着准备救助的人们狂吠。它瞪着一双眼睛,不让任何人接近老人。
那只狗十分雄壮和凶猛。为了不激怒这只已经急红了眼的狗,人们只好暂时放弃救助老人的行动。人们不知道这只狗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不让人们去救助它的主人。就在路人无计可施之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在围观的群众里面,有人提出,可能这只狗以为别人想要伤害它的主人,所以它才不想让别人接近老人。
于是围观的人群都自行散开,以免进一步激怒那只狗,同时有一些人赶快就近寻找一些救助工具,还有一些人则去打电话报警,希望警察能够驱走这只护主心切的狗。
正在这时,人们看到那只狗用尽力气将老人从水沟中拖出。因为老人的身体有些重,而且又不醒人事,所以狗拖起来很是辛苦。为了把主人“救”出水沟,那只狗一会儿紧紧咬住主人的胳膊,一会儿又用力地撕扯主人的大腿。离事发地点较近的一些人看到老人的身体已经被狗咬伤了多处。
焦急的人们想要阻止那只狗的行为,可是却差一点遭到狗的猛烈袭击。而且人们发现,周围的人越是接近老人,那只狗的行为就变得越发狂躁,老人因此面临的危险也就越大。人们只能看着老人被狗拖拉和撕扯着。过了一会儿,人们看到,那只狗居然将老人拉出了河沟。
看到奄奄一息的老人,周围有人想将他马上送到医院救治。可是这只狗仍然坚守在老人身边不让任何人救助,无论周围的人用什么东西引诱,这只狗都不肯走开。
当接到报警的警察赶到出事地点时,那只性情凶猛的狗依然“不屈不挠”地守在老人身边,而且仍旧以一副凛然不可侵犯之势与警察对峙。看到已经被狗在拖拽的过程中撕扯得血肉模糊的老人,无奈之下,警察只好先将那只“誓死保护主人不受侵犯”的狗打死。之后,随同警察一起赶来的医护人员迅速将老人抬到医院,可是老人最终还是没能得救,原因是失血过多,耽误了救治的最佳时机。
忠诚有很多种,值得人们付出忠诚的事物也有很多。但是任何一种忠诚,都必须有着合理而明确的目标,而且还要讲究科学的方式,否则这样的忠诚就会与善良的初衷相违背。缺少理智的忠诚,虽然有着良好的初衷,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承受得起如此只重过程而不顾结果的忠诚。



八 口才篇
同样的主旨通过不同的人传达,其表达方式就有很大不同。有的人能将这个主旨传达得清晰明了,有的人能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一主旨;而有的人则不能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急需表达的意思;还有一些人,甚至在说完某些话时不但看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引起恶劣的反作用……这就是说话的艺术。说话的艺术通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口才”———用口可以体现出的才能。能够把话说得让别人喜欢听、容易接受,的确是一种宝贵的才能。事实上,自我表达和彼此沟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够运用出色的口才赢得他人的喜爱,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何况这种成功还可以连带许多事情的成功。



1、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一位牧师正在向周围的一群听众讲解教义。牧师的声音很好听,而且他能把那些平常令非教徒感觉枯燥无味的教义讲解得非常生动。他说:“上帝深爱着他的每一位子民,并且给予了他们同样公平的机会和能力,只不过有的人对深藏在自己体内的能力发掘得较早,而有的人则晚一点而已。只要不放弃,每个人都会得到上帝的帮助。”最后他以一句非常富有感情的话作为这次讲解教义的结束语:“共同努力吧,每一位上帝珍爱的子民,每一位从天而降的完美天使!”
当牧师准备走下讲坛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当中有人表示,牧师的讲解虽然煽动人心,可是却并没有正确地按照事实说话。所以这些人要直接与牧师对话,希望牧师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牧师表示十分愿意和他们一起面对难题。
首先向牧师提出疑问的是一位嗓门很大的青年男子。这位男子用右手食指指着自己的塌鼻子对牧师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上帝对他的每一位子民都是公平的,那他为什么把别人塑造成漂亮的天使,而我却长着这样一个难看的鼻子?”
青年男子的话引起了周围人的一阵轰笑。也许他们是在笑能言善辩的牧师遇到了难题,也许是在对青年男子的自嘲感到好笑,但是他们的这阵笑声却更令青年男子感到不开心。他认为众人是在嘲笑自己的塌鼻子,所以直直地瞪着牧师,等待牧师的回答。
牧师依然微笑着,依然用自己娓娓动听的声音回答了青年男子的问题:“你当然也是上帝最珍爱的完美天使,只不过在从天而降的时候,你的鼻子先着地而已。”
牧师的话说完,周围的人一阵会心地微笑。年轻人也听出此时人们的笑充满了善意和理解。
接下来,又有一位天生跛腿的女子也向牧师就自身的生理缺陷提出了疑问,她认为上帝对自己极不公平。
牧师用同样的声调和态度对眼前这位看上去很自卑的女子说:“在你从天而降的时候,你忘了在降落的过程中打开降落伞,而且你是用单腿着地的。”然后牧师指了指自己的一双短腿笑着说道:“我同样忘记在降落的过程中打开降落伞,不过我是双腿一齐着地的。”
当牧师的话音落下之后,讲坛下响起了一片掌声,而那两位提出疑问的青年男女的脸上洋溢着难得的自信笑容。过去他们总是为自己的一点缺陷而自卑、难过,可是现在他们可以从容地站在人群当中了,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同样是上帝珍爱的完美天使。
善意而沁人心脾的话,能够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这种话更容易让人接受和喜欢,说话的人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喜爱。所以,我们在平时与人交流时,实在是有必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在说话之前应该好好想想,这句话会让别人喜欢,还是让人心生厌恶。



2、一词转变命运
19世纪中期,已经危机四伏的清王朝又面临着一场重大危机,即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使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晚清政权更加摇摇欲坠了。
为了讨好外国侵略者,为了缓解内忧外患的危机局面,清政府决定派兵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大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外国侵略者的催促下,在晚清政府的厚望中,以聪明机智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而著称的曾国藩临危受命,1853年,曾国藩创办湘军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湘军建成之后,曾国藩对这支军队寄予厚望,当然晚清政府也将剿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任务都寄托在了这支装备精良的军队上。经过一年左右的集训,湘军正式与太平天国军队正面交锋。
1855年,曾国藩派湘军对太平天国的一支重要起义军进行镇压,结果不但没有镇压住,反而被其围攻。最后湘军大败,损失惨重。
在经过了三年的休整和训练之后,1858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再次对太平天国的另一支起义军进行强力出击,可是这支看似武器装备落后、军事技能并不专业的起义军在抗击中却表现得相当顽强,尽管曾国藩派出了大量军队加入战斗,可是最后仍然难逃败局。在这次战斗中,许多曾国藩看好的优秀将领都阵亡了,而且整个湘军的军心开始不稳,晚清政府也对这种形势表示十分担忧,但是他却坚信自己必定能够打败太平天国起义军,并且向晚清政府表示,自己一定会坚持到底。
之后,曾国藩又招募士兵,购买装备,决定再次发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役。虽然在此之后的一些战役中,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曾经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是局面却一直不容乐观,因为这些战役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战役,而且即使取得了胜利,可这胜利却是建立在自己的军队也遭受重创的基础之上的。为了改变局面,曾国藩决定发动一次大型战役,结果这次战役在1860年展开了。虽然这场战役是由曾国藩大张旗鼓地展开的,可是不久之后,他好不容易创立起来的湘军就彻底失败了,而且在那次战役中,湘军几乎全军覆没。
作为一个败军之将,曾国藩必须要给对自己寄予厚望的晚清政府一个合理的交待,可是在当时看来,屡战屡败的他几乎很难逃脱清政府的惩罚。但是,在曾国藩彻底战败的几个月之后,他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受到了清政府的赏识和重用。而且当时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居然在朝堂之上对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表现大加赞扬,称他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大英雄”。
败军之将为何成为一个大英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国藩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他在战败之后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描述湘军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战斗经过:“臣为报效朝廷,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终因……”
将“屡战屡败”的战斗经过描述成“屡败屡战”的英雄气慨,仅仅是两个字的位置更换,整个词义就发生了变化,而整件事情也由此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妙用语言的效果。单从曾国藩的这份聪明机智来看,他就值得慈禧赏识。至于战败失利的问题,昏庸的慈禧自然也就懒得追究了。
虽然晚清政府的昏庸和腐败是曾国藩能够以战败之将的身份得到赏识的一个原因,但是曾国藩在这件事情当中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值得人们学习,如果不是当初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曾国藩恐怕难逃重罚。现代生活中,人们在面临危机之时,如果同样能用只言片语化解一场灾难,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3、寸土不让
民国时期,统帅奉系的东北军阀张作霖虽然在公开场合常常被人们尊称为“张大帅”,可是在暗地里,人们却对这位土匪出身的“土皇帝”颇不以为然。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们更是认为张作霖根本不懂得一点知识、礼仪,凭借枪杆子闯世界,也就是在当时的乱世中才偶然得势。对于别人的这些背地里的不敬,张作霖实际上心知肚明,但是他并不以之为耻,相反却一向我行我素,并且还经常以“不懂文化”的人自居。
虽然人们对张作霖的生平事迹多有议论,但是他在对日本人的态度上,人们却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大声称好。张作霖对付日本人有他自己的一套。虽然他没有大义凛然、文采飞扬的抗日誓词,但是日本人却对他又怕又恨。
作为奉系军阀的统帅,张作霖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各样的宴席,大多数时候,张作霖会派自己的弟弟张作相或其他部属代自己参加这些宴席,但是如果邀请之人身份特殊,或者宴席的主题事关重大之时,张作霖必定要亲自赴宴。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由当地一位社会名流组织的宴席,正在他与席上的几位朋友互相敬酒致意之时,有几个同来参加宴席的日本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
其实但凡对张作霖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张作霖哪里懂得什么字画,他不但不会写字作画,就连看恐怕也看不懂。席间的人都看出来日本人是在故意刁难他,张作霖虽然性情粗犷,可却是个明白人,他早已洞悉日本人的不怀好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果不给日本人点颜色看看,他们必定会百般刁难,最后不但自己骑虎难下,而且还要大失颜面。于是张作霖同样用自己在交际场合中学来的一些文词回答:“在下虽然不才,但是无奈盛情难却,那我就在众位面前献丑了。”说完就吩咐笔墨侍候。
一阵张罗之后,笔墨纸砚全部摆齐。只见张作霖大步跨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大笔一挥写了个“虚”字,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
此时,不仅几个日本人摸不着头脑,就连在场的许多中国人同样面面相觑,不解其中意思。还是跟随张作霖多年的秘书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耳边低语:“您写的‘墨’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