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博弈-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的出现引起了投降派的敌意,面对以张昭为首的文官集团的挑战和责难,他义正辞严、口若悬河,从容不迫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舌战群儒”,将投降派的观点一一驳倒,使群儒“满面羞惭”、“尽皆失色”。基本上扫清了东吴集团内的降曹论调。
面对东吴主战派将领周瑜的摆架子、卖关子的态度,诸葛亮又用激将法,正话反说:“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为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又从其痛切之处着手,巧妙改动《铜雀台赋》,提议只要献出“二乔”送与曹操,如范蠡献西施之计,保证能让曹操百万雄师卸甲卷旗而退。年轻气盛的周瑜果然勃然大怒,发出“吾与老贼誓不两立!”的宣言,并求孔明助他一臂之力,激励周瑜协力抗曹的目的达到了。
再说诸葛亮在曹兵败溃的亡命途中,令关羽把守最后一道防线。曹操被捉,“义重如山”的关公却动故旧之情而放虎归山。这就是后人评说不一的“华容放曹”。惋惜之余,掩卷思之,并不是诸葛亮用人失误,使曹操得了逃逸的机会;诸葛亮以大政治家的眼光把握全局,看清了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后的形势。此时刘备力量还很弱小,若杀曹操,其子必置东吴于不顾而倾力复仇,刘备将腹背受敌。北方将重陷军阀混战的局面。况且曹操战败,已无南下进攻、消灭孙刘联军之力,而弱小的刘备就能在曹、孙之间并立,在互相牵制的间隙中争取时间、积聚力量,发展地盘。权衡利弊,诸葛亮宁愿暂且放掉曹操,以便统一北方,形成鼎足之势,才能有机会图谋天下。
当曹操败退,原本是主要矛盾的曹与孙、刘的矛盾,随着北方压力的减轻退而成为次要矛盾。战略要地荆州的归属问题,使得孙、刘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如何处理孙刘关系,是否继续维持联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战略原则问题,将是能否真正建立和维持“鼎足”格局的关键所在。战后诸葛亮趁周瑜、曹仁厮杀之际,派兵巧妙地从曹军手中袭取南郡、荆州、襄阳,为刘备谋取了安身立足之地;而周瑜空费兵马钱粮却一无所获,必不会善罢甘休。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放弃荆州这块根据地,也不能由此引起孙、刘自相杀伐。诸葛亮从维护联盟大局出发,灵活处理矛盾。他劝刘备“立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别图得城池之时,便交付还东吴”。“今只要两家和气,休教曹贼笑话。”当刘备要求都督荆州全境、孙刘联姻之事传到曹操之耳时,他正在写字,竟“手慌脚乱,投笔于地”,可见曹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刘备向西发展占领益州入川,关羽镇守荆州。诸葛亮郑重叮嘱关羽牢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八字方针,关羽没有真正领会其重要意义,而是两个拳头打人。当曹操诱使孙权联攻荆州时,孙权派诸葛瑾上门找关羽“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关羽却口出狂言拒绝联姻,触怒了东吴,使得孙刘联盟破裂,给孙权以可乘之机。因此就在关羽北拒曹操节节胜利之际,急功近利的孙权乘机“白衣渡江”偷袭荆州,造成荆州失守、关羽败亡的惨剧。刘备的版图顿时削减了一半,给蜀汉统一大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仍以大局为重,不主张东征伐吴。而刘备不理解伐吴与蜀汉存亡利害相关,怒发冲冠为义弟报仇,听不进诸葛亮、赵云的劝阻,将十几年辛苦经营的局面置之不顾,定下先灭吴后灭魏的错误决策,倾举国之兵讨伐东吴。这场战争极大地损伤了蜀汉的元气,蜀汉政权从巅峰一落千丈,往日兴盛景象一去不复返,刘备也走上覆灭之路。虽说关、张、刘三人之死各有原因,或骄傲自大,或粗暴寡恩,或义字当头,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贯彻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以致孙刘联盟破裂。诸葛亮隆中拟定的从荆、益两路北伐的钳形攻势计划,也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空想。从而使后世同情蜀汉事业的人们,面对滔滔东逝之水,抒发“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感叹。
刘备创业未半,饮恨白帝城而终,将风雨飘摇中的蜀国和懦弱无能的幼子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丞相独立支撑起蜀汉江山,这就为调整政策,重修东吴旧盟提供了可能。吴蜀化干戈为玉帛,一洗前朝旧怨,从此断绝同曹魏的关系,重新贯彻了隆中策的外交路线。吴蜀重修旧监,令曹丕大惊,亲征伐吴。诸葛亮派赵云领兵出阳平关直取长安,从而协助了东吴战胜魏军。
孙权称帝,引起蜀汉朝臣不满。诸葛亮却派陈震为使前往祝贺,并写下“绝盟好议”说服群臣认识此乃抗曹的需要,亦可免除蜀汉北伐时的东顾之忧。因此,在刘备死后的几十年里,蜀国和东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盟邦关系。不仅未发生冲突、战争,东吴还曾出兵配合诸葛亮的北伐。吴、蜀两国成犄角之势牵制着曹魏,谁也消灭不了谁,使弱小偏僻的蜀国能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中维持近半个世纪之久。这是由于正确贯彻执行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显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恢复孙刘旧盟,平定南方叛乱,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便进一步“治戎讲武”。亲率大军六出祁山,以一州之地与力量超过自己数倍的魏国抗衡,将一生的最后岁月全部投身于北伐事业。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包含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殉职的可贵品质,如果不是刘备而是刘禅,别说三顾茅庐,就是八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也不会出山辅佐,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也超越了单纯的“愚忠”的范围,这样的“知遇之恩,死而后已”有很大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成分。正因为爱国爱民,诸葛亮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完成理想事业,也极为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某些愿望和要求。杜甫在《蜀相》中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给以崇敬,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惋惜之情。
前后《出师表》情真意切,极为真挚感人,写出了一代贤相的铁骨铮铮,忠君之意,拳拳爱国之情。读来令人潸然泪下。仿佛诸葛亮一生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呕心沥血,为国操劳的形象就在眼前,历历在目。回顾自己的一生,自与刘备出山以来,不辞辛劳,夙兴夜寐,勤于政事。对于刘禅,诸葛亮怒其不争,哀其不兴,尽力辅佐,但结局正如他自己所言: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非臣所能逆睹也。
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将诸葛亮的德才智兼备、开明、智慧、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完全刻画出来了,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可歌可泣。他的光辉形象永存人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虽然如此,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他的神机妙算、精于谋划助刘备开拓了三分天下,也正是由于他的心胸不广,使得刘备死后的蜀汉人才凋零,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也正是由于他的事事躬亲,使得蜀汉在他去世后顷刻间土崩瓦解。诸葛亮不得已而扶阿斗,但他却没有找到继续扶阿斗的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后世景仰。
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出棋”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苏秦的纵横捭阖
《战国策》是刘向当时把战国时代的许多谋略问题,集中起来,编为一书。现在,我们仅就《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这一篇来研究。所谓“合纵”等于组织一个联合国。当时秦国是一个新兴起来,有强大力量的国家,苏秦就把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抗秦,用历史的观点来看,苏秦的“合纵”计,也就是这个组织的建议,是很不错的,应该的。但是有一点,我们看了全篇以后,首先要认识一个人的动机,因为苏秦当时的用心,并不是为了天下国家,而是为了个人出风头,是私心。
秦乃虎狼之国,对待弱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饕餮之欲无厌。若弱国供奉越频,则秦国侵害越急。面对秦国的贪得无厌,苏秦选择了弱者联合,苏秦的成功,在进退博弈论中就是弱者合作的成功。
苏秦、张仪,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评价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苏秦被称作“合纵”之祖。
纵指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横指连横,即一强连一弱以破获众弱,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关东地长为纵,关西地广为横;南北曰纵,东西曰横;合纵就是六国联合抵抗强秦,连横就是联合强秦攻击他国;“纵者,在南北为一,西向以摈秦;横者,离山东之交,使之西向以事秦”;以三晋为天下之枢,北连燕南连楚为纵;西连秦东连齐为横;六国分别服从秦国谓之连横,六国联合抗秦谓之合纵;以利合曰纵,以威相胁曰横;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
根据战国时各国的方位、地势、强弱,参与主体的多少,打击或联合对象的变化以及是促合还是离间的具体任务,将上述各种说法交叉组合,可以给出更多的合纵连横的定义。例如从参与国的数量上看,并非只有一国与六国的合纵连横,数国与数国之间也可以形成类似的阵营。在齐秦并尊为帝时期,合纵可以是同时针对齐秦两国的;而此时也存在以齐韩魏为与国,以秦赵宋为一方的两个连横阵营并存的情况。对于上述的每一种解释,都可以列出相反的阵营,在不同时期的史料中找出相反的例证来,而多种解释的并立本身也说明合纵连横的相互交错,否则那就不叫合纵连横。纵横家只不过因人而异,投其所好,出卖自己的“点子”罢了。
根据历史记载,游说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风气,那个时候还没有建立考试制度,知识分子都靠游说出来做事的。譬如孟子,一天到晚见这个诸侯,见那个诸侯,也是游说。各个诸侯虽然尊重他的学问,可是却不用他。
战国时的谋略家苏秦,东汉洛阳人,年轻时曾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能够得到一官半职。
苏秦年轻时,踌躇满志地开始了夺取权势的行动,像鹰一样盯着地图看了几天之后,他决定将秦国当作猎物。他以较为便宜的价钱变卖洛阳家中的家产,凑足盘缠后前往秦国,临走前,特意去买了件名贵的黑貂皮外衣穿上,好让秦惠王知道并不是因为缺银子花他苏秦才跑到秦国来的。
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在会谈中,苏秦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番高瞻远瞩的大道理讲了出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点明了当时天下的大势,极力怂恿秦王凭借自己强大的力量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动统一天下的战争。
无奈秦惠王对苏秦这番高帽子的空头理论不感兴趣,他婉言回绝了苏秦,认为秦国现在谈统一战争还为时尚早。
此后苏秦待在咸阳,先后十次上书秦王大谈强有力的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