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

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第30章

小说: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其中的种种结论和看法。我们的心是否能够看穿这一切,了解这一切,超越这
一切,以至于完全不再有分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已经饱受制约,因此
只能支离破碎地看生活。只要这种支离破碎的状态一直存在,我们就会一直要求
完整——“我”会一直要求完成、成就、完整,会变得很有野心。这种支离破碎
使我们又个人又集体,自我中心但又想与某种较大的东西认同,可是还是一直互
相隔离。这种意识上,整个存有的结构与本质上深深的分裂,造成我们的行为、
思想、感情的分裂。于是我们将生活分割,将我们称之为爱和死的事物分割。如
果我们使用“潜意识”这个字眼而能够不给它一个心理分析学的意义的话,那么,
我们能不能够观察到作为潜意识的过去的运动?深层的潜意识即是过去的一切。
我们的运作就是由那里来的。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之间便产生了分裂。这一
切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够看清楚自己,观察自己的看法、
思想、结论如何运作,这一切就很简单。你批判地看自己,就会看到你的行为依
据的是过去的结论——一种公式或模式。这种公式或模式又投射到未来,变成理
想,然后你的行为就依据这理想进行。所以,这个过去总是依据它的动机、结论、
公式而运作,心智和心肠背负了沉重的记忆。记忆塑造我们的生活,造成支离破
碎的情状。

    /* 71 */第三部分:心灵自由之路生命的完整 2

    意识心是否能够完整地看穿潜意识,因而使我们了解作为过去一切的潜意识
全部的内容?我们必须问这个问题。这需要一种批判的能力,可是却不是自以为
是的批判。这需要我们去注视。如果我们真正的清醒,那么意识就不再分裂。但
是,我们只有在拥有这种批判性的自我知觉但又不做评断时,才能够有这种清醒
状态。观察即是批判。不是评价、意见的批判,而是批判性的注视。但是,这种
批判如果是个人的,受到恐惧或任何成见的妨碍,就不再有真正的批判性。这时
只是四分五裂而已。讲到这里,我们现在关心的是了解这整个过程,生的整体,
而非某一片段。我们不问某一个问题怎么办。社会活动虽然与生活的整个过程相
起相生,但是我们不问社会活动该怎么办。我们问的是,了解了实相之后,这实
相里面包括什么?这个实相,这个广大、永恒是真有的吗?我们关心的就是这个
整体的,完整的认知,而非片段的认知。但是,要了解整个生命的运动是一个单
一的活动,必须我们的整个意识中不再有自己的概念、原则、观念、“我”和
“非我”等分裂才可以。现在,如果这一点已经清楚的话,那么我们继续来探讨
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认为生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做事情、想事情,不断地叫
嚣、冲突、恐惧、悲伤、罪疚、野心、竞争、贪求快乐(连带其痛苦)、欲求成
功。所有这一切即是我们所谓的生。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偶尔快乐,偶尔有完全
无动机的慈悲,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慷慨。偶尔——很少——有一种喜悦,一种无
过去无未来的幸福感。可是一到办公室,我们就生气、憎恨、轻蔑、敌视。这就
是我们平日的生活,但我们说它非常积极。唯有否定积极才是真正的积极。这所
谓的生——丑恶、孤独、恐惧、残酷、暴戾。否定这样的生而不知有其他的生,
才是最积极的行动。这一点我们彼此能沟通吗?你们知道,完全否定传统的道德
才是高度的道德,因为,我们所谓的社会道德,讲究地位的道德,其实非常的不
道德。我们贪婪、争强好胜、嫉妒、自求出路。我们都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这
是我们听说的社会道德。宗教中人说的是另一种道德,可是他们的生活、整个的
态度、组织上的阶级结构,却不道德。要否定这些并不是要你反动,因为反动是
由反抗而来的另一种分裂。但是如果你是因为了解而否定,这才是最高的道德。
同理,要否定社会道德,否定我们现行的生活方式——我们这卑下的生活、浅薄
的思想和生存、累积一大堆肤浅的东西却自鸣得意——要否定这一切;不是反动,
而是看清这种生活方式极度的愚昧和毁灭性的本质;要否定这一切,就要去生活。
假的就看出它是假的,这种看就是真实。然后,爱是什么东西?快乐是爱吗?欲
望是爱吗?执著、依赖、占有你爱的人而支配他是爱吗?说“这是我的,不是你
的。这是我的财产,我的性权益”而其中又带有嫉妒、怨恨、喷怒、暴力,这是
爱吗?然后,爱在这里照样也给分成圣、凡之爱而成为宗教制约,这是爱吗?你
能够野心勃勃又同时爱人吗?你能够爱你的先生,他充满野心的时候能够说他爱
你吗?人争强好胜的时候,追求成功的时候,会有爱吗?否定这一切,不但在知
识上、口头上否定这一切,而且是从一个人的生命中完全扫除这一切,永远不再
嫉妒、羡慕、竞争、野心勃勃。否定这一切,这当然就是爱。这两种生活方式永
远无法放在一起。一个嫉妒的男人,一个霸道的女人,他们不知道爱意味什么。
他们可能也谈论爱,他们睡在一起,占有对方,为了舒适、安全或害怕孤独而互
相依赖。这一切当然不是爱。有的人说他爱自己的孩子。果真如此,还会有战争
吗?会有国籍之分?会有这一切分裂吗?我们口中的爱其实是折磨、绝望、罪恶
感。这种爱一般是相当于性爱的快乐。我们不是清教徒,也不是拘谨之人。我们
不是说快乐一定不可以有。你看云、看天空、或看一张美丽的脸时,会很愉快。
你看花,花很美。我们不否定美。美不是思想的乐趣,而是思想把快乐给了美。
同理,当我们有爱有性的时候,思想就会给它快乐。那是以前经验过的印象,而
且明天还会重复。这种重复是快乐但不是美。美、温柔和爱的全部意义并不排斥
性。可是当今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的,世人仿佛才突然发现性一样。性竟然变得
这么重要。或许这是因为性已经成了人唯一的逃避之道,唯一的自由。他在其他
方面都有人追赶、欺侮,知识上、感情上都受人忤逆。他在每一方面都是奴隶。
他是破碎的。他只有在性经验当中才得以自由。他在这种自由当中拥有一种快乐,
所以他想一直享受这种快乐。你们看看,这里面哪里有爱?只有充满爱的心智和
心肠才能看到生命的整体运动。一个人拥有这样的爱,那么不论他做什么,都是
道德、善良的,他做的事情是美的。

    /* 72 */第三部分:心灵自由之路生命的完整 3

    那么,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非常混乱、失调,秩序又从何而来?我们都喜欢
秩序。我们不但希望家里秩序井然,事物各安其位;即使外面的社会有那么多的
不公不义,我们还是希望它有秩序。除了外在,我们也希望内心有秩序——深层
的、数学般的秩序。然后这个秩序是不是要由我们努力去符合我们心目中的基本
形态而产生?然后我们再拿这个基本形态与事实比较——于是有了冲突。这个冲
突不就是失调?所以也就不是德性。我们的心努力要有德性,有道德,有伦理的
时候,它就要抗拒些什么,这种冲突中就产生了失调。所以,德性才是秩序的精
要所在。但是我们当今的世界却不喜欢这个字眼。德性不是由思想的冲突产生。
你只有批判地看待失调,用清醒的智力了解自己,才可能有德性。这样才会有最
高的完整秩序。这最高的秩序就是德性。德性,只有在有爱的时候才有可能到来。
然后我们有死亡的问题。我们一向把这个问题推得远远的,视之为未来才会发生
的事。而这个未来可能是五十年后,可能是明天。我们害怕走到终点,生理上走
到终点而和我们曾经拥有、追求、体验的事物——妻子、先生、房子、家具、花
园、写过或想写的书等等——分离。我们之所以害怕让这一切离去,是因为我们
就是那家具本身。我们是自己拥有的图画本身。我们会拉小提琴时,我们就是那
小提琴。因为我们已经认同这一切——我们不是别的,我们就是这些东西。你曾
经看过自己的这个样子吗?你就是你的房子,有百叶窗,有卧室,有家具。几年
来你曾经小心翼翼地油漆这一切。你拥有这一切。这些东西就是你的实然。除开
这些,你一无所有。你害怕的就是一无所有。你花了四十年每天上班,后来不上
班了,你却心脏病发而死。这岂不奇怪?你就是那办公室、公文、你担任的职位。
你就是这一切,其他你一无所有。另外你还有一大堆观念:上帝、善、真理、社
会应当如何。就是这些。这其中有了遗憾。知道自己就是这一切真是悲伤。但是
最大的悲伤是你不知道自己就是这一切。死才能叫我们看见这一点,明白这一点
意味着什么。死无可免。所有的有机体都要死。但是我们害怕放弃过去的一切。
我们就是过去的一切,我们就是时间、悲伤、绝望;偶尔认知到美,偶尔表现善
或温柔,但绝不长久。因为怕死,所以我们会问“我会不会复活”?这复活就是
再继续战争、冲突、悲惨、占有、累积。整个东方都相信转世。你是什么你就希
望自己再转世成什么。可是你是这一切,你是这一团糟,这一场混乱,这一阵脱
序。而且,转世意指重生到另一次生命当中。所以,要紧的是你现在、今天的所
作所为。要紧的不在于你降生到来世——如果有的话——如何生活。要紧的是你
今天如何生活,因为今天即将播下美的种子或悲伤的种子。可是那些相信转世的
人却都不知道在行为上如何立身处世。如果他们真的关心自己的行为,他们就不
会关心明天。因为,善,在于专注今天。死是活的一部分。没有死你就无法爱。
死离一切不属于爱的事物,死离一切由自己的需求投射的理想,死离过去的一切,
死离经验;这样你才会知道爱的意义,因而才知道生的意义。所以,生、爱、死
是一回事,由完整的活在现在构成。这样才会有和谐的、不造成痛苦与悲伤的行
动;才会有生、爱、死——行动寓于其间。这个行动就是秩序。如果我们能够这
样活——我们必须这样活,不是偶尔,而是每一分钟、每一天——我们就会有社
会秩序,然后才会有“人”的统一。这时政府就会用电脑来管理,而非带有个人
野心,饱受制约。所以,生就是爱,就是死。

    问:自由而毫无冲突能够即刻达到吗?还是需要时间?克:我们能够立即没
有过去地活着,还是根除过去需要时间?根除过去需要时间?或者这使我们无法
活在当下?这是问题。过去像隐匿的洞穴,像藏酒的地窖——如果你有酒的话。
根除这些需要时间吗?“花时间”牵涉到什么东西?我们是很习惯花时间的。我
对自己说:“我要用时间,德性需要培养,需要每天修炼。我要逐渐的,慢慢的
根除憎恨、暴力。”我们习惯这样,这是我们的制约。于是我们问自己是否可能
逐渐丢弃过去,这就涉及时间。这就是说,一方面暴戾着,一方面我们却说“我
要逐渐根除暴戾”。“逐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这段时间之内我一直
都暴戾着。谈逐渐根除暴力是一种伪善。显然,如果我暴戾,我就无法逐渐根除
暴戾。我只能立刻不再暴戾。我能不能立即停止心理上的东西?如果我接受“逐
渐根除过去”的观念,我就无法根除过去。可是要紧的是看清楚现下这个事实,
没有任何扭曲。我嫉妒,我就必须完整地观察到这一点。我观察我的嫉妒,我为
什么嫉妒?因为我孤独,我依赖的那个人离我而去,我就面对空虚、孤立。我很
害怕,所以我依赖你。所以你走开,我就生气、嫉妒。事实在于我孤独,我需要
有人做伴。我需要另外一个人,不只是煮饭给我吃,给我舒适、性的快乐,而且
是因为基本上我孤独。是因为这样,我才嫉妒。

    /* 73 */第三部分:心灵自由之路生命的完整 4

    我可以当下了解这种孤独吗?可以,如果我观察这孤独,批判地观察,用清
醒的智力,不找借口,不找人填补空虚,我就可以。观察,需要自由。有了观察
的自由,我就能够根除嫉妒。所以,认知嫉妒,完整地观察嫉妒,根除嫉妒不是
时间的问题,而是专注而清醒地批判,不分别的观察事物当下生起的情状。由此
而根除——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