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星云大师_宽心-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二、净化烦恼习气。
一个人的大小烦恼之多,如同恒河沙数,若没有修行则绝对无法对治。习气亦然,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欲净化这些习气,唯有修行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当你烦恼的时候,该怎么对治?诵经、拜佛、观想佛陀的慈容,或者高声念佛,借助佛的慈悲力来化除你的烦恼。当你拜佛时,专心一意,头虽然低下去,心灵却因此而升华。当你拜佛而获得法喜时,无明烦恼也因此而消失净尽。一个不懂得修行的人,当烦恼生起,无法自抑,因此大发脾气,与人争执,非但烦恼不能消除,反而旧恨未去,又添新愁。在《普门品》中,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修行可以获得很多益处。
三、蒙受三宝加护。
一个修行的人,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嘴巴不乱说,心里不乱想,身体不乱做坏事。当身口意三业清净时,即使三宝慈光不加被,本身亦会清净。何况做各种功德,修各种善行,人间天上都赞美了,三宝岂能不加护持呢?所谓〃得道者昌〃,一个善良的人尚能获天降祥瑞,何况一个修行的人?
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时曾感猿猴献果。唐朝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念至流汗,以表至诚。后来善导大师每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声百声,光明也是一样,旁人皆能见到。
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佛陀说,若有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无论在什么大火之中也不会恐怖火的燃烧,这是由于菩萨的威德神力的缘故。又说,如果面临伤害或杀害的时候,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个刀或杖就会一段一段地折坏,既不能打又不能杀。这些都是说,一个人只要有修行,随时都能获得三宝的加护。
第55节:精神修持的好处(2)
四、常得人天尊敬。
一个有修行的人,他的举止安详、语言慈和、富于慈悲心,无论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
佛住世时,大弟子须菩提在岩中宴坐,入定在空三昧的禅思中,那很深的功行感动了护法诸天。很多的天人出现在空中,散着天花,一朵朵色彩缤纷,都飘落在须菩提面前,并且合掌赞叹道:〃尊者!在世间上做人,有高远的名闻,有众多的财宝,并不让人觉得尊贵。即使那些国王、富豪,他们一样终日给烦恼欲望所囚。尊者!世间上真正尊贵的是如你这样的大修行者,你的威德之光照彻了天宫。伟大的须菩提,请接受我们天花的供养,我们向你顶礼,表示我们的敬意!〃
五、可以明心见性。
古时磨镜,若不经过一番琢磨,则镜子的亮光就显现不出来。越是上等的艺术品,所需的琢磨工夫越多。人类亦然。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空中的乌云覆住了太阳的亮光,唯有除去烦恼的乌云才能显出真如本性。如何驱除烦恼的乌云?这就得靠修行的力量。唯有修行,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唯有修行才能证得真如实相。
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精进不懈,要明心见性就必须认真修行。
六、永断生死苦恼。
人生在世,最苦的莫过于生死。当亲人临将命终时,那一份生离死别的苦楚如刀刃在心上乱割,真是肝肠寸断。如何才能免去这种痛苦?佛陀告诉我们,唯有永断生死苦恼,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怎么才能永断生死苦恼进入涅槃呢?佛说,唯有修行。
一个人若不修行,则永远不能出头。平时若只做些功德,至多仅能获得人天果报虽然在天界得以享福,但当福报尽了,仍须堕落受苦,不能出离生死。唯有发出离心,厌离尘世的欲望,不为欲望所缚,再以入世的精神,从事弘法度众的工作,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苦海。过去诸佛以及大菩萨等,能出离生死苦海,逍遥于常寂光中,都是经过多生多劫的刻苦修行与磨炼,才能有所体证。
佛光菜根谭
四念住,可以安顿身心;
四威仪,可以规范行为;
四摄法,可以广结善缘;
四圣谛,可以明白真理。
心生万法
对感情不执不舍,
对五欲不拒不贪,
对世间不厌不求,
对生死不惧不迷。
第56节:万般烦恼皆因心动(1)
万般烦恼皆因心动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说'非心非佛'呢!〃法常听了,不为所动:〃别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马祖禅师听了侍者的报告,欣然颔首道:〃梅子成熟了!〃
古时的有道高僧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法常既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稳坐泰山,即便老师真的一百八十度地改成〃非心非佛〃,对他来说也不过是阶前的竹影因风摇曳,扫不动一点尘埃。
心一动,世间万物跟着生起,纷纷攘攘,无时或了;心一静,浮荡人生复归平静,纷争遁形,尘劳消迹。心的动态千差万别,〃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心的静态是〃涅槃寂静〃。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世间不管如何差别动乱,在悟道的人看起来,千差万别仍然归于平等,动乱颠倒终亦归于寂静。
佛教中常用〃明珠在掌〃比喻佛心般若并不在高远之处,而是人人可握之物。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发〃,石头虽可发火,不经敲打,火不出来;虽然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证,就如同怀中虽有巨宝而不知取用一样枉然。
日本铃木大拙在欧洲弘扬禅宗时,有人问他:〃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是什么?〃铃木大拙答道:〃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最后的希望就是:抛弃依赖的心。〃人的心常依赖别人,自己不能做主,又常受外界牵引,自己无法把持,这就是万般烦恼的根源。如何来稳定我们的心,求得恒久的平静呢?
我们心中常有妄想心、是非心、恶念心、自私心……所有这些妄动的心,要用正动的心去对治它。比方说我们要有惭愧心、忏悔心,时时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要有欢喜心,对别人的一切都以欢喜之心来包容。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欢喜心,便可以接触到佛心。要有感恩心、知足心,要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不能自私自利,只计念〃别人能给我什么〃。那些危言耸听、挑拨离间的言论,或讹言诋毁、言不由衷的人,实在是〃别有用心〃。
先有慈悲心,后能进入静心。什么是静心呢?平等心是静心,广大心是静心,菩提心是静心,寂静心是静心。
第57节:万般烦恼皆因心动(2)
其一,静心就是对感情不执不舍。人是有情众生,要放弃感情不可能,但若过分执著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用理智来引导感情,要用慈悲来净化感情。感情太淡就冷冰冰,感情太浓就热烘烘,冷冰冰、热烘烘都不大好受,最好用中道的智能来处理。中道的智能可以升华我们的感情,可以使我们趋近于静态的心。
其二,静心就是对五欲不拒不贪。五欲是指财、色、名、食、睡。有人对五欲贪得无厌,有人却惧之若洪水猛兽。其实五欲并不可怕,〃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们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导五欲。若在欲海中打滚沉浮,当然会被吞噬,然而人在世间却应该有正当的五欲生活。吃得过多就太胀,睡得过多就太昏沉,但不吃不睡则力气无从生起,精进无从做起。所以,我们对正当的五欲生活要不拒不贪。
其三,静心就是对世间不厌不求。有人对世间多所要求,有了女儿就想要有儿子,有了洋房就想要有汽车,希求愈多,欲望愈大,幻灭的可能就愈大,就如小儿吹五彩泡沫,愈吹愈大愈美,同时也就愈危险。又有人过分厌世,离群索居,弃名唾利,一谈到跟名有关就说:〃我不要名,就替我写个无名氏吧!〃其实〃无名之名〃也是一种名。所以,我们对这世间要能不厌亦不求,而以平常心安然处之。平常心就是静态而又活泼的心。
其四,静心就是对生死不惧不迷。生者死,死者生,生生死死犹如旋火轮,哀莫大于心死。迷于生死,惧于生死,则有生死心;有生死心,则有轮回不绝的生死事。人们经常为生死所迷,对生死惧怕。其实生死何足迷?生死何足畏?我们看现在的年轻人,常有效法侠义小说中的勇莽气魄:〃要杀便杀,有啥好怕?反正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这只是匹夫之勇,没有真正的意义。正觉的人生观对生死的看法应是既不沉迷也不恐惧。死亡并不是结束一切,而是像搬家一样,这房子倒塌了,就想办法到另一个家。
总之,我们在这世间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迷不惧,如此就可在静心中过着美满的生活。
佛光菜根谭
心中要有根,才能开花结果;
心中要有愿,才能成就事业;
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
心中要有主,才能立处皆真;
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万物;
心中要有道,才能拥有一切。
第58节:心动,还是幡动(1)
心动,还是幡动
六祖慧能得法后辗转至广州法性寺。一日,风吹旗幡,幡随风飘动,有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反驳说是〃幡动〃,二人争论不休,于是六祖走上前对他们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这则著名公案告诉我们:如果心能定静,就不会随外境的变动而执著于或风动或幡动等小见小得的分别知见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万象本可随心所现、随心所变,但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心做不了主,不但无法静定、无法转物,反而随着外境的变动团团转。你有金钱、物质,那金钱、物质可以买动你的心;你有美貌、爱情,那美貌、爱情可以买动你的心;你有名位、权势,那名位、权势也可以买动你的心。我们的心常会被金钱、爱情、名位、权势牵着鼻子走。有些人只要区区几百元几千元,心意就动摇了,仿佛他的心正标售着几百几千的价格一般;有些人纵使受到几百万几千万黄金美钞的〃银弹攻势〃,而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修养。我们常听说〃人穷志短〃,其实人穷何以必然志短呢?如果我们的心自有主人,这句话就该改写成〃人穷而志不短〃。话虽如此,我们的心若不修养,就难以把持,所产生的力量也是薄弱不堪的。
《晋书?乐广传》记载:乐广曾经宴请一位好友吃饭喝酒,分别后那位朋友却久久不再和他来往。有一天,乐广遇到他就问他何以如此。朋友说:〃上回承蒙你请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举杯想喝时,我看到杯中有一条小蛇晃动,当时虽然厌恶得心里起疙瘩,但碍于你做主人热心招呼的情面,我只得吞饮下去。回家后我就病了,请了医生也看不好。唉!我现在浑身难受,茶饭不思!〃乐广大吃一惊,心想:杯中怎会有一条小蛇呢?回家后他左思右想,朝思暮念,想不出一个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吃饭时,乐广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拿起酒杯,无意间往杯中看了一眼,顿然吓一跳:杯中果真有一条小蛇!晃一晃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细一看:咳!原来是墙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乐广急忙再把朋友请来,让他坐在那个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是不是又来一条小蛇啊?不要慌!〃乐广接着起座拿走墙上的弓箭:〃再仔细瞧,小蛇哪里里去了呢?这张弓就是上次造成蛇影的罪魁祸首!〃朋友恍然大悟,这时他肚子一阵绞痛,一吐却真的吐出一条小蛇来。疑心成病,久而久之,常会从无中生出有来,所以说〃心生则种种法生〃。
第59节:心动,还是幡动(2)
曾经有人做一个实验,想了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在狱中找一名死囚,对他说:〃你已经被判死刑,砍头或枪毙都非常痛苦,现在如果我为你打一针,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会自然安乐地死去,你愿意吗?〃死囚一听,马上应诺,躺上床,接受对方的安排。死囚的两眼被蒙起,手臂上扎了一针后立刻就听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声音,旁边有人不时在他耳边说:〃唉呀!你的血已经抽出1/5了,你的脸上已经失去血色了!〃〃唉!现在你的血已抽出4/5了,你的脸色完全惨白,你快要死了!〃最后,这位死囚脸色发白,惊恐而死。实际上他的血一滴也没有被抽出,滴在桶中的只是自来水声,而他把听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