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 >

第13章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第13章

小说: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摹⑻贰⒙敛摹⑷剂稀⒘甘场⑹秤汀⒏笔称贰⒚藁ú计ァ⒓吧钣闷贰⑽幕闷返鹊龋换挂夜杉际Α⒓脊とコ剩桥2000~3000个人来华学习。
中国政府非常同情朝鲜人民的困难,经过会谈,对他们的要求给予了尽可能的满足。
金日成对此次会谈,尤其是中国答应给予无偿援助,非常满意。他一再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表示感谢。归国途中,在列车上还打电报,说此行极为满意,谈得很顺利,很成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满地解决了重大问题,再次表示对中国领导人,特别是对归国十分感谢。
铁道部修建鹰厦铁路,是邓小平主管的工作,因其中涉及军事方面的问题,毛泽东也批给归国处理。后来将此项工程纳入了国家建设计划。
山东省委关于开展“新三反”运动的报告,毛泽东首先将草拟的批示征求归国的意见。
这些本不属于归国分管的工作,毛泽东却批给他去办,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毛泽东对高岗的器重和着意培养,但另一方面却让一些人感到高岗的手“伸得太长”,竟到别人碗里抢饭吃,难免有“抓权”之嫌。
1953年11月21日至22日,修改彭德怀在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稿。
彭德怀在准备这个报告时,毛泽东曾让他去找高岗帮助,说高岗手下有一批秀才。高岗也确曾帮彭德怀修改过这个稿子。
其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高岗奉命全权发展后勤工作,与前方的彭德怀配合得很好,得到彭德怀的高度赞扬,这无可厚非。现在彭德怀来找他帮助修改抗美援朝的工作报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1953年11月21日下午三点钟左右,他带着报告稿来到高岗家。
“老高啊,这个稿子我又改了一下,你再帮我看看吧!”
高岗也不推辞,送走了彭总,立即与赵家梁一起研究,整整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是星期天,从上午九点开始,高岗又和赵家梁一起花了四个钟头仔细推敲。下午三点不到,彭德怀就来了。赵家梁陪他到楼上高岗的起居室。
高岗说:“你这个稿子,我们花了一个晚上,一个上午”
彭德怀十分诚恳地说:“哎呀!真是抱歉,太感谢啦!”
“这个报告总的看,写得很好,内容、架子都可以。有些具体意见,由赵秘书说说,不一定对,供你参考。”
赵家梁就逐一讲述了上午准备好的内容,最后说明:“这是上午高主席跟我交代,请彭总参考的。”
“哎呀,你可真是帮了大忙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这个二三万字的报告仔细地看了,还提了修改意见!还耽误了你的休息!”彭总惊叹高岗又如此充沛的精力,如此认真地看了他的稿子,不但提了意见,还花了很大的力气亲自动手修改。他一再表示,非常感激高岗真心诚意的帮助,非常钦佩高岗敬业精神。临走时,他双手紧握高岗的手,再次表示深切感激之情。
1953年11月下旬,高岗召开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的会议,解决关于勘探工作分工合作问题。
同时,在军委扩大会议前夕,高岗根据中央的意见,注意抓了海军建设。11月26日,海军司令肖劲光汇报海军建设规划,在考虑三年计划的同时,也初步考虑了五年和十年计划的要求,以求与形势发展相适应。事实上,海军的建设规划不可能单独考虑,还要与整个军事建设、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相协调。
1953年12月初,听地质部李四光、刘杰、何长工等谈地质部工作;听西安、兰州、北京等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汇报。
12月14日,同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叶季壮等根据与苏联谈判的情况,商议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贸易问题。
12月15日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会议,毛泽东提议在他外出休假期间,由刘少奇临时主持中央工作。高岗主张轮流。
12月中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捷沃西安来华参加鞍山三大工程竣工典礼。17日上午,高岗、李富春和贾拓夫在计委办公室商量由谁陪同苏联客人去鞍山。他们三人都愿去,互不相让。争议了好久,最后还是李富春、贾拓夫让了步。按理说,李富春去比较合适,高岗不一定非去不可。他坚持要去是另有原因,但当时并没有讲明。
12月21日,高岗主持计委局长会议,讨论1954年的财政计划。他认真听了财政计划局倪伟的汇报,以及有关各局局长和马洪、张玺、安志文等委员的意见之后,讲了以下意见:
1、速度多少,把有利、不利因素都要考虑在内,应是百分之几,就是百分之几。
2、成本,今年能否降到7。2%,明年是否可降至6%,要和各部一起算,不要自己偷偷在房子里算。
3、明年收入,我倾向220万亿元,各部硬不承认,就不要搞翻了。
4、开支,还是照原来的,不开口子,确有问题的,摸一下,开个单子,必要时再商量增加一些。
5、城市建设,大的是水源问题。新的城市确实需要的,可以;一般可由各地附加解决。
6、现在突出的矛盾是:到处要增加投资,减少利润。要集中解决这个问题。综合局要研究解决,要分主次,要从几个年度结合考虑。
7、基本建设,分哪些列、哪些部列。至于设计,一定要列上,不能耽误。
这是他最后一次比较认真地参加的计委会议。直到此时,高岗还能把思想集中在工作上。
但是,在此期间,毛泽东已对高岗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一进入12月,毛泽东就开始找一些高级干部谈话,调查高岗的“反党言行”。
高岗察觉到毛泽东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几次会议之后,他显得心神不安,参加计委的会议,听取汇报时,思想不能集中,听不进去,常常要秘书坐在他身后,给他准备即时发言的提要。
12月24日晚上,毛泽东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在讲到加强团结的问题时,突然不点名地把高岗端了出来,说他另有一个司令部,根据之一就是“东交民巷八号车水马龙”
毛泽东的话,对高岗犹如晴天霹雳。但毛泽东不容他解释,会后即连夜南下,去了杭州。第二天,高岗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陪同苏联客人捷沃西安去参加三大工程竣工典礼。
会后,他于28日匆匆忙忙到沈阳召开东北局会议,传达毛泽东关于加强团结的指示,强调刘少奇在历史上的功绩和重要作用,要求大家拥护刘少奇在毛主席外出休假期间主持中央工作;也要求东北全党团结在以林枫为核心的东北局周围,把工作搞好。这次沈阳会议可以说是他对自己过去反刘言行的一次补救,但为时已晚。
1954年1月初,他回到北京。当捷沃西安要离京去上海、杭州时,本应他去送行,但他向总理表示不愿去。
深夜12点,周恩来给马洪打电话说:“请你告诉高岗同志,中央已经决定,由他送捷沃西安同志上飞机,一定要去!”这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
此后,他再没去计委上班,开始准备反省检查。
至此,我们对高岗到北京以后的活动有了基本了解,下面两章讲叙述1953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并由此说明高岗为什么会从高位上掉下来,以及他是怎样掉下来的。
第四章 跌入漩涡
1953年,毛泽东提出了当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国家的体制改革与人事安排也提上了日程;接班人问题成为重要话题。然而,这一年,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分歧和矛盾加深,斗争明里暗里,时现时隐,中国政坛可说是风诡云獝。
高岗到北京参加中央的高层领导工作,虽然没有看到让他参加中央书记处的正式文件,但他实际上确实参加了书记处的会议和日常工作。他在中南海的办公室就在毛泽东办公室的对面。毛泽东不仅可以随时和他谈工作或聊天,还把许多本来不属于他管的工作交给他处理。
经管他为自己定下“约法三章”,一心要把自己分内的工作搞好,“搞少不搞多”,但在毛泽东和中央的一些“自由主义者”(这是高岗对某些高级领导人的称呼)的影响下,他原来对刘少奇的意见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更有所发展,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毛刘之间的政治漩涡而不能自拔,最终葬身其中。正如他自己所说,“来北京时,带来了对少奇同志的错觉。”
那么,他所说的“若干自由主义空气”是什么呢?长期以来,许多书刊文章把高岗的反刘言行说成他的个人行为,即“个人野心”和“反党阴谋”。其实,他的反刘活动,固然有其自己的责任,但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行为,而根子在毛泽东。邓小平在1980年3月19日的讲话明确指出:
高岗敢于那样出来活动,老人家也有责任。老家解放初就对刘少奇同志、总理有意见,而对高岗抬得比较高……高岗又从毛主席那里探了消息,摸了气候,好像老人家重用他,又有四个大区的支持,因此晕头转向。……他首先得到林彪的支持,也得到了彭德怀同志的支持,才敢于放手这样搞。那时候六个大区,他得到四个大区的支持。东北是他自己。中南是林彪。华东是饶漱石。西北是彭德怀同志。【注1 引自张明远记录的《邓力群传达邓小平讲话》。】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北京的政治舞台发生了许多事情。
一、暗流涌动
(一)谁来组阁
1953年的第一个话题,是由“新税制”引出的。
1950年颁布实行的《全国税收实施要则》,对国营企业与合作社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很多优惠。随着这两类企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税收方面也出现许多问题,由此导致对税制的改革。1952年9月,财政部提出修改税制的方案,经政务院批准,于12月底公布执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新税制”。
不料,各地对新税制的反响极大,引起毛泽东的重视,马上进行严厉批评。1953年1月15日,毛泽东给周恩来、邓小平、陈云、薄一波写信说:
新税制事,中央既未讨论,对各中央局、分局、省市委亦未下达通知,匆率发表,毫无准备……此事我看报始知,看了也不大懂。【注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34页。】
周恩来感到了问题之严重,连夜写信解释,并采取补救措施。许多年以后,薄一波回忆说:
周总理收到信后,连夜给毛主席写回信,谈了处理的办法……我当时的心情半是沉重,半是茫然。信是批评出台刚半个月的新税制,而且词锋甚严,显然事出有因。我很注意信中两句话:“此事我看报始知,看了也不大懂”,已预感到事情有些严重了。【注3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第234页。】
1953年2月,财政部向毛泽东和政治局汇报了关于信税制问题的调查以后,毛泽东又批评说:
“公私一律平等纳税”的口号违背了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修正税制事先没有报告中央,可是找资本家商量了,把资本家看得比党中央还重;这个新税制得到资本家叫好,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注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第235页。】
显然,这次批评比1月15日那次更加严厉,并且把错误的性质提高到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高度。他怎能容忍这种无政府主义的、无视中央的行为?
1953年3月10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由周恩来主持起草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对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经中央正式批准执行。其中明确规定了“为了使政府工作避免脱离党中央领导的危险”而采取的各项措施,并把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分为计划、政法、财经、文教、外交和其他,共六部分,进行了分工,以明确责任。周恩来负责外交(含外贸、外经、对外联络和侨务)工作,原来由他担任书记的中央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也撤销了。
1952年12月31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10日作出《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决定指出:为了使政府工作避免脱离党中央领导的危险,今后政府工作中一切主要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中央的讨论和决定或批准。为此决定:
第一,政府各部对于中共中央决议和指示的执行情况及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均须定期地和及时地向中央报告或请示,以便取得中央经常的直接的领导。
第二,为了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的领导,以及便于政府各部门中的党的领导人员能够有组织地、统一地领导其所在部门的党员,贯彻中央的各项政策、决议和指示的执行,今后政府各部门的党组工作必须加强,并应直接受中央的领导。因此,现在的中央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1950年1月成立,周恩来任书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