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ⅲ墒侵骺脊僖灾巍∥鞅北呓返匮е频睦钗奶锶春苌褪丁!霸诨崾允保娜恕」晌模黄埔话愠麓世牡鳎莸洌ú┬殖#艿椒渴ν跛獭∥档纳褪叮先∈跃恚⑽佑V赝萍鎏乇鹪谒蝗 ∥J士,虽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蔡元培的‘怪八股’袼调,风 靡天下,被传录,被刊刻。”〔1〕尽管蔡元培此后声名大振,在士人
0〕张寄谦:《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五辑。
339
中,知道孙中山的少,而知道有个作“怪八股1’的翰林蔡元培却 不少。模仿这种“怪八股”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八股的弹性也 达到―广极限,在八股“代圣贤立言”的框框里,无论怎么挣扎,做 到旁证博引,稍微言之有物已经到了头,再想立点新意,说点新 事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们说科举制度八股文必须废除。
百日维新不废科举而废八股,以旧瓶装新酒本来是个很不错 的做法,伹是废八股的思路却是最终要废科举,时代之以新式学 校系统,废八股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由比较合适的作 法当便桥,过渡到并不太合适的归宿,这就是从百日维新到清廷 新政的科举改革思路,虽然一直在强调儒家伦理的“统率”作用, 但这实际是一种“全盘西化”的思路,即整个地摧毁中国原有的 教育体系和铨选体系,移植西化的学校体系。
也许,很多人要责怪我的说法太过时,或者说太陈腐,居然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还为科举制度招魂。但是我想,既然事情已 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已经完全有理由对当时发生的种种事情做 一客观冷静的再估价。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历史的天平上,评价 的刻度是合适而非“先进”。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梁启超关于科举改革建议的上策,事实上 清廷新政就是按他的方案实施的。梁启超的方案是“合科举于学 校”,人小学就是生员,人大学就是举人,大学毕业就是进士。在 此之后,清廷新政更具体地。照西方学校制度建立了大、中、小 学系统,人们将小学生比之生员,中学生比之为举人,大学生比 之进士。
现在问题已经出来『,其一,这种合科举于‘学校的设想在中 国教育体系改革之初是可以勉强行得通的,因为无伦小学、中学 和大学,能接受新式教育的人数很少,学校数目也少,大学就更 少,所以大、中、小学生的比例大体上与过去逬上、举人、生员 的比例相当,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在校人数日益增加,而 340
中、小学又势必走向普及化,这样的话,那么“类生员”、“类举 人”就会俯拾皆是,自然也就失去了作为铨选制度替代。的意义
了。
其二,新式教胄办起来之后,学校不可能统统由国家来办,即 使全由国家兴办,程度也不可能整齐〈连大体整齐也办不到〉,各 种各样的私立学校程度、水平肯定是杂驳不齐的,这样,选官的 尺度如何掌握也就成了 一个难题。
其三,以学校的考试来取代选官的专门考试,看似可行,实 际上行不通。因为无论是普及教育的中小学,还是专门螅冉逃〉拇笱Ш透髦肿叛#堑目际灾皇潜U涎瓿裳б档氖帧《危淠勘晔敲嫦蛏缁岬模钦攵怨俪⌒枰摹R簿褪撬笛!±镂寤ò嗣诺牟悴憧际裕⒎亲盼」俣瑁膊豢赡茏盼⊙」俣瑁匀挥烧庑┛际岳窗压兀遣环涎」傩枰摹
最后的结论就是,铨选制度与学校是不能在近代环境中合而 为一的,想以学校取代科举,看似想法很新,实际上却还是传统 社会科举学校一体化的老思路。在传统社会见,当学校的教育目 的只在于掌握一定文宇能力和道德养成的时候,无疑是可以将学 校纳人科举的范围〔这一点恰恰是传统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病所 在但是,在近代的教育体系中,这种情形就不能重演了,因为 近代教育最后进人社会的成品,应该是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既有 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更有自然科学的各门各业,而且社会愈 进步,愈发展,专门化的趋向就愈厉害。在这种情况下,选官制 度就不再好包容学校了。在清廷新政时^^清廷曾为归国留学生 安设了许多诸如农科、工科、医科、甚至牙科进士、举士的头衔, 事实证明这并不合适,弄得不伦不类,反倒成了笑柄。
以新式学校制度取代科举制度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此举使中 国原先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基础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作 用,这对于整个近代化进程有害无益。一些外国学者指出:在清
代,中国“除人烟稀少和赤贫的地区之外,教育在所有地方都很 发达,这个事实表明,清代中国相对来说具有一个现代学校体制 结构的平衡基础。但是,当清朱的革新派后来真去建立现代化教 育体系之时,他们却另起炉灶,而不是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 改造。如果说,中国本土教育在摸仿西方的教育引进中国之后还 坚持了 50年之久,那倒并不是因为新派教育家对它的关心,新派 教育家跟它这50年的存在没有什么关系。”〔”也许,这些外国学 者可能对中国传统教育体系评价偏螅蘼廴绾危戮山逃濉∠档南谓拥娜肥侵泄逃拇笪侍狻W源有抡螅泄⌒戮山逃统闪肆讲闫ぃ嗷ゲ幌喔桑ň」苊挥辛丝凭伲┟窕埂∈歉诰墒降乃桔樱尤皇蛊湓诿窆逼谝恢贝婊钕吕矗小〉幕寡荼涑删咛宓募家战逃担淳山逃幕。佑布饺砑《疾辉谛陆逃逑抵蟹⒒幼饔茫馐翟谑且恢肿试吹睦朔选<热弧⌒硇矶喽嗑墒降氖看蠓蚩梢栽谠械奈幕∩辖邮苄卵В敲础∥裁床豢梢栽谠械慕逃∩霞右愿脑旖行陆逃兀苛砥稹÷钤诮逃淖涫逼冢匀怀杀疽蟠篌{亍旧瓶装新酒, 而且在效果上也不见得就好。
其次,科举被废掉之后,一下子就将原来显而易见的士人上 升阶梯撤掉了,而新的学校系统又不能取代这种阶梯,而这个阶 梯是中国社会士人阶层社会向心力的维系点,没有了类似的阶梯, 士人的心就散了,地位也随之下降,作为社会的精神领袖,他们 地位的动摇对于整个社会的进代化有害无益。我们从后来的社会 历史中可以看到,尽管大家都在骂科举,但是从老百姓到上层文 化人,对于有过功名的人还是相当的尊重,谁家祖上有过有功名 的祖先,一直是件值得夸耀的事,老百姓一方面将中学生比之秀 才举人,但同时又认为中学生远不如秀才有份量。这种心理表明
〔1〕'美:'吉尔伯特“罗兹受:《中国的现代化》,第247页。 342
严格的铨选考试。确实有凝聚人心(至少是士心〕的作用,而这 种作用是学校制度无法完全取代的。
其三,科举的骤然被废(虽有几年过渡,但还是相当仓促〉, 使得原有获得功名的人身价跌落,而其他人又不再可能借科举获 得社会地位,而新式教育由于条件所限,一下子还容纳不了如此 多的读书人,况且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尤其是庚子之后的大賠 款)造成的中国社会普遍的贫困化,许多人根本无力接受新式教 育,大量贫寒士人的出路问题骤然紧张起来,他们不得不去投军 以寻求出路,但是新军又容纳不了那么多人,于是社会矛盾就更 加尖锐化了(投人新军的士人,其怨望之情也日益高涨 士人变 成了士兵,甚至欲为士兵而不可得,标志着整个社会的重心正在 由文化阶层向武化阶层转向,政治上的军阀统冶已经不远了。
中国传统的科举与学校制度合一的体制,与西方近代教育制 度最大的不同,一是前者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实行意识统制,保 证官方意识形态在知识界的统治地位。思想和学术自由精神在中 国传统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 给社会提供人才,提高人口素质,而是推行一种道德观念,同时 为行政系统选拔“德才”兼备,但并不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 才,确保统治机体的不断更新血液。教育不折不扣地是政治的附 庸,教育就是在为政治服务。
为广确保教育为政治服务这一厲性,所以才将学校体系与科 举紧紧绑在一起,所以中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将除文宇传授与道 德教育之外的专业技能教育排斥在外,连十分有用的算学在教育 体系中也一直处于“妾身未明”的状态,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发 达。的社会教育体系,不仅对社会的进化,社会分工的进步没有什 么帮助,反而有阻碍作用。中国的自然科学没有科学只有技术,而 技术在学校中根本没有地位’只存在能工巧匠的口传心授中,这 样自然科学技术自然很难发展起来。专门的经商、金融技能拿握
343
在商家师德相承之中,系统化和科学化根本就谈不上,甚至连作 官最基本的知识与本领,诸如钱粮、河工、漕运乃至公文诸技艺 也掌握在幕僚师爷和胥吏手里,能千的官员必须以吏为师才会有 所作为。中国的教育不符合近代化的要求,关键在于它与科举制 度混一,将两者分幵,才是教育改革和科举改革的正确思路。对 于分开后的科举制度和学校体系,均可以适当地采用旧瓶装新酒 的方式进行最初的改革。可是,我们当年的改革家们恰恰采用的 是老思路,仍然让两者合而为一,同时又让铨选制度实质上被取 消,而学校体系的建立又亦步亦趋地学西方、学9本,另起炉灶。 科举改革与教育改革必须周步进行,首先的…步是要将两者 分开,可惜当时的先进人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虽然也发现 了西方教育体系与中国的不同,但是只把眼光局限在西方教育的 专门化上,当他们发现西方“农有农士,工有工士,商有商士,兵 有兵士”的时候,却认为只需将西方学校制度搬过来就行了。对 于西方所无的科举制度,心中只把它视为累赘,甚至是视为近代 化的阻碍,全不计中国的国情和士情。
现在我们应该看得比较清楚了,科举制度虽也是中国传统政 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但正如传统中也有合理的成分一样,传统的 制度也并非尽是“封建性的糟粕”,甚至可以说,科举制还是世界 铨选制度中比较不错的一种,现在西方人已经承汄,西方的文官 制度事实丄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科举考 试这种形式并非传统的糟粕。其实,在清末民初的“通人”中,也 有对科举说公道话的,像瞿兑之就说过:“明、清两朝士夙受科举 制度之钤束牢笼,其害不可胜言。然白丁得一第,顿可昂首青云, 社会阶级亦缘此铲除不少,以视六朝以门第埋没人才1终觉此胜 于彼矣。”〔口
〔1 3瞿兌之:《沌庐所闻录》,卷十三。 344
科举与学校制度的改革可不可以实行旧瓶装新酒呢?我以为 应该是可以的。科举制度自不必说,从它确立那天起,考试的内 容就是不断在变化,最后变成八股,当然是它的不幸,但这并非 科举考试制度本身的罪过,同时也说明了在同一种形式下,内容 完全是可以改变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从 百曰维新到新政初期的实践中,也说明了旧瓶装新酒是完全可行 的。
至于教育制度,应该区别对待,在小学这一层次,旧瓶可以 利用,因为只要在原有的文字教授基础上再加一些算术就可以了, 至于教学方式的改革,那是可以慢慢过渡改善的々而中学、大学 当然应该学习西方,但书院这种形式也不可简单废弃。因为毕竟 那种学习研讨的学习氛围还是相当可取的。
铨选的难题是世界性的,直到今天,世界各国是否敢说已经 解决了这一难题,恐怕也难说。对于当年中国刚刚了解了一些粗 浅的西学知识的中国改革者来说,让他们在那种情景下能清晰地 意识到今天我们所意识到的一切,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是从戊戌 留下的铨选难题,到今天仍然需要我们来继续探讨和解答。
345
结语与余话
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维新运动最终以康梁亡命海外,六君子 血溅莱市口而告终。都说中国传统社会里改革者没有好下场,但 是这次结局出乎寻常的悲壮惨烈。深精佛学,早已戡破生死,― 身侠肝义胆的谭嗣同,能逃而不逃,决心以一死来唤醒国人,同 样有此心却性情懦弱的梁启超先是拒绝了日本公使的帮助,但是 在最后一刻还是避人日本使馆最后逃亡。正在离京途中的康有为 得英国人的相助出亡海外,说是要效申包胥秦庭之哭,但是他的 换门求告终是石沉大海。
中国政治出人意料地向后倒退,所有新政除了京师大学堂有 名无实地苟延残喘之外,全部付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