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35章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的士人圈子里,还流传着几本 “东文”的明治维新史。这些出自日本人之手的东西光绪有没有可 能看到,我们不太清楚,最大的可能是,即使看到了,由于叙述 角度的不同和语言的瘅碍,光绪恐怕也不甚了了。所以,光绪十 分看重康有为的这本专门为他编撰的明治史。在看到了《日本变 政考》之后,光绪还意犹未尽,要求康有为进一步完善补充,因 此康又将前书重新修订,使之语言更通俗晓畅,并附上了《曰本
215
变政表》,改名《日本变政记》,陆续呈上/〗〕光绪要的非常急切, 康有为与门生昼夜兼程,编完一卷上呈一卷,方刚刚能满足光绪 的胃口。康有为对此书也非常自负,在此书的跋中他不无得意地 自称:“其他英德法俄变政之书,聊博采览,然切于中国之变法自 强尽在此书。臣愚所考万国书,无及此书之备者。虽使管诸复生, 为今日计无以易此。我皇上阅之采鉴而自强在此,若弃之而不采, 亦更无自强之法矣。”
我们不要笑康有为这种自比管(仲)诸(葛亮〕的良好自我 感觉,在当时之世,还没有其他人能够拿出这样的变法方案来。
《日本变政考》以及后来完善的《日本变政记》,采用的是夹 叙夹议的写作形式,在叙述历史的时侯就已经有意作了合于己意 的筛选和舍取’而且每记一事,紧接就加上一段案语,尽情发無 自己的主张,“凡中国变法之曲折条理,无不借此书发之,兼賅详 尽,网罗宏大”。〔2〕
《0本变政考》除了强调君权变法,要求光绪效明治天皇“乾 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推行变法之外,着重描绘了所谓天皇 对“草茅黴士”的破格超拔,和对他们的信任依重“任贤勿贰”, 和对阻碍变法的守旧大臣的坚决罢斥、“去邪勿疑”。再明白不过 地暗示光绪要破格提拔他和他那一群尚未人仕的弟子,以及尚位 卑官微的维新同志们。总理衙门对话再次激起了康有为欲为伊廉 博文的欲望,坐镇中枢指挥变法是他此时最大的抱负,为此,他 不仅自己抓紧运动权要,频繁上书,甚至在规划变法路线时也忘 不了暗中毛遂自荐,而且仍然安有卩早已无心对付八股的弟子们继 续科考,以求得售而进入仕途,壮大维新阵容。吴稚晖曾抱怨说,
(:〕请参见王晓秋:(康有为的一部未刊印的重要著作’日本变玫考评价1,
《历史研究丨,19&0年第3期,
〔2〕《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四?,第150觅。
216
他曾去看康有为,提出不赴八股考试,康有为举双手说好,可是 后来梁启超等人仍然“还去人场”,因而很生气康“说话不大当 话”其实,这对于康门弟子来说,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传统 士大夫的干政习惯使得他们除了人仕之外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路
径。
经济改革是近代化的首要任务,康有为没有忽视这一点,他 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尤其是强调大机器生产的新式工业 (一般来讲,前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往往惊骇干工业革命的成果。 热衷于大机器生产的威势〉,认为泰西大机器生产,可以吸收大量 的就业人口,而中国眼下“士农商业俱穷,正宜大辟工业以养无 限之穷民”(应该说,这种愿望固然不错,设想也很有气势,但实 际上并不现实,落后国家发展工业必先从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业 人手,迷恋于大机器,重轻工业不分,这正是洋务派的毛病从当 然,康有为也没忘记商业,他赞美日本设立农商局以保护奖励商 业的作法,也推许日本商人立商社考商务的作派,“观其所以保商 人,兴商利,除商害,助商本,一切推行美意良法,无遗撼矣。” 对于并无经济学专门知识的康有为来说,这种见识和这种规划已 经是很不容易了。
政治改革是康有为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他在这方面花了最多 的笔墨。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改革方面建立的只是二元君主 制,距代议政体相距尚远,所以康有为着重强调了曰本的官制改 革,他针对中国官场的种种弊病,强调学习日本官制改革提高效 率的关键,一要裁并机构、淘汰冗员浮吏;二要建全负责制,改 革以往以相互牵扯以利控制的官制风格;三要任人唯才,官吏要 有专门知识;四要以西方行政体系的模式来改革行政区划,分设 刑政与民政之官,改变以往中国地方官包揽一切的现状。由于出
〔1〕吴稚晖:《回忆蒋竹庄先生之回忆》,1上海研究资料续集》第101页。
217
身官宦世家,康有为对中国官场弊病还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针砭 能道着痒处,幵药方也对症。
法律制度的变革也是近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中国法律 刑法、民法不分,没有宪法的现状,康有为提出要学习日本仿效 泰西法律制度的办法,不仅要仿西式的法律,改革中国法律体系, 而且要设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康有为的这个设想,后来在清廷 实行“新政”丨之时,由法律专家沈家本实现了。
文化教育的改革,本是康梁这种文化人的专长。在这里,康 有为尽可能地发挥了前阶段关于开民智的理论,借学习曰本,大 力提倡兴学校、废八股,尤其看重日本普及平民教育之举,以为 非如此方足以提高全民的智力水平。他认为,“日本之骤强,由兴 学之极盛。其道有学制、有书器、有译书、有游学、有学会,五 者皆以智其民者也,五者缺一不可。”把教育改革提高到强国的战 略螅取
此外,康有为还提倡社会改革,认为日本易服色、变正朔,讲 究卫生,修整道路,建立近代城市制度的种种西式的改革也是值 得法效的。他其实知道,日本易服色这一项,一向为士大夫所诟 病,但是维新运动中,康梁他们有一种理论,认为衣服变革虽是 小事,但由于它是贴身的东西,贴身的东西能变,则其他变革无 所不能。因此他们不顾强大的反对声音,坚持认为这是改革的必 霈。殊不知,这一点也恰恰碰到了西太后的禁忌。
其实,更犯禁忌的事还在后边。康有为进呈的所有他编撰的 书,光绪都另具一份呈送西太后,而且是由翁同龢来办理的。光 绪和翁同龢都没有意识到,这些书拾恰碰着了西太后的心病。这 些书提倡的君权变法里,都没有她的位置,非但没有位置,而且 字里行间还隐然霈出对她的威胁。试想,如果光绪学俄国彼得一 世的作派,那么应该大义灭亲的对象将是谁呢?要说变法使谁的 利益受到了侵害,在中国首先就是她这个铁女人。因为变法将使 218
她失去权力,她的地位就象俄国那些因改革而丧失权力的贵族们; 与彼得的姐姐索菲娅差不多了。这两部书的变法规划给她描绘了 幅十分可怕的图景。在这图景中,她将是不言而瑜的牺牲品。
变法方案不仅没有给她提供一个保有权力(或分享)的依据, 反而要把已有的剥夺干净,清除她在权力系统中的存在。这种方 案其实也是她始料未及的,她想不到在她尚且控制大局的时候,有 人竞敢如此胆大妄为,而最可气的是她一手拉扯大的光绪居然准 备按这个方案进行变法,而且一向受她赏识提拔的翁同龢也襄赞 此事,还居然老着面皮亲自将这种剌激她的书送上来。不问可知, 西太后对这种行为是十分恼火的。从这个时候起,光绪与西太后 的见而请安就充满了某种不安和危机。稚嫩的皇帝诚然也有所觉 察,但老谋深箅的西太后并未露声色,年青的光绪自然也就不測 其所以。西太后反击的暗中布置已经幵始了。兴致勃勃的翁同龢 也许还不知道,也许是西太后看出了变法中翁同龢恰好处于中枢 圆转的位置,也许还是由于正是他送来了可恶的康有为的书(就 象报恶讯的乌鸦〉,一个针^^他,也针对变法事业的阴谋巳然在酝 酿布置了。未几,两份弹章不早不晚地送了上来〈虽说办得并不 漂亮〉,翁同龢就此离开他陪侍多年的光绪&
三、明定国是的风波
总理衙门问话过后,中枢维新开始进人倒计时。不管怎么样, 康有为进呈的两部书外加一连串奏折(包括代替别人拟的〉,总箅 是为光绪和翁同痳打了气,特别是光绪,爱新觉罗家族不甘沉沦 的血液使他逬人了前所未有的亢奋期,他觉得无论如何也要拼上 一下,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与其亡国而为轵道之降,煤山之 续,既丧国埒身,贻谤千古,不如姑冒险变法,幸则犹可望收政 权而保全国土,不幸亦可大幵民智,而待之将来,中国或可存一
线焉广〔1〕光绪当时是不是就真的象梁启超所说的那样想的,于史 无考,我们没法证实。光绪可能不会料想到西太后的政变(在他 内心深处,仍认为在复兴清朝的问题上,西太后娃与他有共识 的〉,至少不会预料到变法会如此短命,而西太后的手段会如此决 绝,以致将新政全废,变本加厉地反动。佢他应该知道变法是有 风险的。即&年青的皇帝决定要冒险,那么他肯定要走到底,只 要西太后不伸手阻止他,变法就会进行下去,这是一种行动时的 思维定势,或者叫思维贯性。
恰在光绪痛下决心的时候,笔耋的恭亲王奕诉终于挡不住大 自然规律的召唤,一命归西。奕诉这一死,对光绪是搞是祸虽很 难说,但至少在眼前,少了一个位尊权重又爱啰嗦的人,光绪觉 得可以放开一点手脚了(军机处资格最老的变成了翁同龢,依惯 例,只要翁老先生点头,别人就不好意思说别的〉。
189&年5月29日,御史杨深秀和侍读学士徐致靖上奏,请光 绪特降谕旨明定国是〔这是抄日本的变法版〗。当天,光绪就将奏 折送到了颐和园,实际上是借“舆论”给西太后施加压力。老谋 深箅的西太后知道此时光绪如箭在弦上,已不能不发。虽有一肚 皮不满意,她也知道这时如加拦阻,一则师出无名,二则时机未 到,故尔深藏不撂,未置可否。6月9日,光绪来到颐和园向西太 后请安,再次硬着头皮向祂的皇阿爸陈说了诏定国是的必要,西 太后表示同意。喜出望外的光绪旋即命翁同龢草拟明定国是的诏 书,呈西太后审阅。第二天,迫不及待的光绪再次去颐和园请安, 据翁同龢这天的日记:“上奉慈谕,以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 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西太后这次 居然是格外的宽容不仅连连称是,而且明白宣示让他们“专讲西
0〕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147页, 〔2〕(翁文恭公0记》,第37谢,第5&页。
220
学”。无怪乎翁同龢会兴奋异常,连日忙碌,连生日都不过了。而 光绪则于6月11日回宫当天,一刻也没耽搁地就召集军机大臣, 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明定国是诏》是百日维新的号角,也是有清一朝关于近代化 变革最有价值的文献,值得一抄…
谕内阁: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 堂,皆经再三审定,等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 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 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晓晓,空言无补。试问今曰时局如 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 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 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 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 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 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釆 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 志,積益求精,毋徙袭其皮毛,毋竟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 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 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 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 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 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 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特
3
2 2
此通谕知之。11〕
几百字的长诏,调子实在是很温和,西太后绝对没有什么理由来 抢毙它。不是草拟者翁同龢的思想水准与张之洞辈差不多,就是 光绪与翁同龢过于耽心西太后的反对而以烟幂过关,但更可能的 是两者兼而有之。
既然不便驳议,西太后也就顺水推舟,不去驳议了。不过这 时的西太后,由宁那两本书和康有为一系列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