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中等生的60个细节-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就缠着爸爸下围棋。为了提高棋艺,小军还让爸爸买来专门的书,没事就坐下来看个没完。小军的棋艺进步很快,竟成了班里首屈一指的围棋高手。从来都不引人注目的小军一下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英雄”,小军甭提多高兴了。
爸爸又趁机引导他学好数学,多做科学实验等,一步步把小军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作为家长一定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比如:喜欢说话的孩子就适宜发展声乐,喜欢艺术的就可以学书法,喜欢模仿的可以学表演,喜欢运动的可以学武术等。只要有利于促进孩子成长的个性,我们就应该极力提倡,全力发展。
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事实证明,过于听话的中等生对他的成长未必有利,因为这样的孩子对问题缺乏个性见解,对压力无力抗争。出于对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平时没事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去,感受生活,体验竞争。事实证明,能够自理、自主、自律、自信的孩子,其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往往强于别的孩子。
方法三: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中等生缺乏竞争意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自信。毫无疑问,一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也就失去了和其他孩子竞争的能力。这就好比一个战士还没有上战场就已经缴枪投降了。也许是长久的努力看不到一点点成效,许多中等生总是觉得自己天生就能力不济,使他们丧失了参与竞争的勇气,当然也就无法从竞争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对于不自信的孩子,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找出失利的原因和正确的途径;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在平常学习时,家长要帮助中等生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种任务、实现某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就是一个自我激励、自我竞争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相信自己,战胜内心的怯懦,才能一次次地突破自我。
方法四:端正竞争的态度
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不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正确看待超越和反超越。
与此同时,竞争不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别人,而应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实力取胜。而在竞争中,又不乏各种形式的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单枪匹马的拼搏是不会成功的。即使一次两次能够侥幸得逞,这种成功也是脆弱的、不能持久的。
在竞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还相对较弱,而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很可能会在竞争中使用一些不光彩的小手段。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一定要在说明道理的前提下严格制止。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有规则的,一定要光明正大,不能弄虚作假、搞小动作,如果那样去做,即使赢了也不光彩。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近中等生(8)
与此同时,家长还应注意让孩子把公平的竞争与恶意的争斗区分开来。正当的竞争是按照统一的规则,通过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方式去超越对手;而恶意争斗则是施展阴谋诡计,通过伤害对方的方式去战胜对方。正当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大家一起进步,共同发展,而恶意争斗则往往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方法五:让孩子更多地参加比赛
参加比赛,是训练孩子竞争意识和能力的最直接手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区,家长一定要尽量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赛事活动,尤其是让孩子参加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比赛,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通过举办讲故事、绘画、书法、演讲、手工制作、做小记者等第二课堂活动,激发他们某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促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竞争意识的提升。
这里家长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孩子参赛的同时,一定要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在比赛中要努力去取胜,但不必太在意结果,重要的是享受比赛的过程。也就是说,不要把参赛的目的单纯地锁定在得奖上。
通过赛前的心理准备、体能锻炼和物质准备,培养孩子完成任务的信心,树立一种敢于拼搏、敢于竞争的精神,这才是我们的中心目的。
细节4 其实中等生最需要被关注
中等生占一个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同学。不仅因为他们数量太多了,也因为他们太没有特色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中等生的存在。在这种被忽视的环境里,他们日益变得默默无闻,变得没有上进心,变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
然而他们的内心并非甘于这种现状,他们也渴望有朝一日能跨入优等生的行列,渴望着老师赞许的目光、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还有家长欣慰的眼神。可是,没有人在意他们的想法,没有人肯在背后推他们一把,其实他们最需要别人的关注。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曾写出了这样一篇《假如我是一个差生》的作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等生的尴尬处境和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关注的迫切心情。
“我是一名中等生。老师把希望的眼神给了三好生,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给了差生,我们这些中等生真的很寂寞。每当我坐在角落里孤独寂寞地望着老师给差生耐心地讲题时,我真嫉妒他们!假如我也可以坐在老师旁边,听老师能单独给我讲讲什么,哪怕是轻轻地问一声:‘你哪儿不会?’那时我一定会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为此,有时我真想做一个差生。”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大家都知道,在班里老师们最关注的永远是那些优等生和学习障碍生,而优点、缺点都不突出的中等生很难受到老师的关注。
无独有偶,曾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学生写的习作《渴望做差生》,这篇作品更能反映中等生渴望被关注的心态。
“我真的恨自己是个中等生。老爸老妈总是这样说:‘这孩子不上不下的,看来以后考大学是没什么指望了,不过放弃了又太可惜,真是急人哪!’爸爸妈妈如此看我,老师更是忽略了我,鲜花般的微笑、阳光般的温暖都给了优等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和辅导的机会又施舍给了学习障碍生。我们这些‘不上不下、半饥不饱’的中等生只能默默无闻地待在被遗忘的角落,没有阳光雨露,甚至也没有风霜雨雪。平时,无论是课堂上回答问题还是上黑板答题,我都没有机会。期末,‘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奖励更是没有我的份儿。为了不让老师忘记我的存在,我只能故意制造些事端,可老师却把这些“搞破坏”的帽子扣到了学习障碍生头上。因此,那仅有的一点点批评也被学习障碍生抢走了,那批评对我来说也是爱和关注啊!”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近中等生(9)
读完这样的文章,中等生的心态跃然纸上,它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置信。不过,事实的确如此。仔细想一想我们就能理解,在我们国家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和不合理、不健全的教育评价标准,导致学校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而老师毫无疑问地就把教学成绩放在班级工作的第一位。决定教学成绩的是哪部分人呢?优等生和学习障碍生。优等生可以提高班级的总成绩,而学习障碍生却会拖教学成绩的后腿。如果能够保持优等生成绩稳定,学习障碍生成绩提高,那么班级的总成绩就会提高。中等生呢?管不管都一样,他们是稳定的中坚力量,对班级成绩几乎没有不良影响。所以,一直以来,几乎各个学校的教学策略就是“抓两头,促中间”,但在潜意识中“促中间”往往变成了“丢中间”。这种教育策略直接造成了中等生被忽略的尴尬处境。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争取获得老师的关注
老师的关注对中等生状况的改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胜过家长的关注。这种关注会点燃中等生奋斗的激情,也能发掘出中等生的闪光点。所以,家长无论是通过和老师交流或者让中等生主动和老师谈心的方式,都能让中等生获得关注,不再平庸。
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记录过一位中等生的变化。
我们班有个女孩,相貌平平,学习中等,沉默寡言,我对她一直没有特别关注。直到有一次我突然想起来她每天到校都很早,于是我就把教室钥匙给了她,让她早上开门,放学后检查门窗,然后锁门。后来同学们都反映她很负责任,于是我又趁机让她做班里的卫生委员,当然她要负责“班级卫生”和同学们的“个人卫生”。这样一来她变化就更大了。当上卫生委员的第二天她给人的感觉是“焕然一新”,整个人来了个大变样。一束美丽、整齐的麻花辫取代了平常蓬乱的头发,邋遢的面孔不见了,衣服上的“斑纹”也消失了。加上她工作认真负责,同学们也都愿意接近她了。课堂上她也敢举手发言了,自然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一位普普通通的中等生,在老师的热心关注下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注对中等生而言真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浸润,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等生、学习障碍生还是中等生。而每一位家长也都应当为孩子争取到受老师关注的机会。
方法二: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
老师对中等生的关注如此重要,家长的关注也不可或缺,而且义无反顾。孩子毕竟是自己的,他们的前途和未来与每位家长息息相关,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多加关注是义不容辞的。而且,家长给予中等生一定的关注,也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中等生不再“中等”。
一位考上重点高中的“中等生”这样写道:从初一到初三,父亲很少问及我的学习情况,或许是他生意太忙的缘故吧。所以,在学校里我一直过得很潇洒:痴迷于打篮球,和同学一起逃课,有时候还抽烟喝酒,就这样一直混到了初三,当然成绩从没进过前五名,我也乐意做了一名中等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考前的某一天。
那天吃过晚饭,父亲对我说:“这么长时间,我一直没怎么过问你的学习,听说你成绩还不错,不过马上要中考了,不要压力太大,要注意身体。”
第一章 激励中等生,请先走近中等生(10)
父亲的话,让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幸好是在晚上,父亲并没有看到。可是父亲的这些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让我从心底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也让我获得了被关注的力量。从那天起,我改掉了一切恶习,专心地投入到中考中去,我不能让父亲失望。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我如愿考上了市重点中学。
从这个例子中看出,父母的关注对中等生是多么大的一种激励,尽管有时这种关注只是一两句发自肺腑的话语,都能给中等生带来莫大的鼓励。中等生的内心最需要获得别人的关注,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给了他们关注就等于给了他们腾飞的翅膀。
细节5 中等生最具有发展的潜力
最近,有这样一篇报道:
在东北某高新企业,领导最喜欢聘用的就是一般院校的中等生。因为这些在校时的中等生大多定位准确,心态稳定,一旦给予一定的培养就进步很快。目前在这家企业,80%的企业骨干都曾经是中等生。
据调查,这种现象在国内外许多企业里都大量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究其根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等生大都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总是喜欢那些能够表现自己的学生,而对于这些沉默寡言的中等生他们则很少关注,当然也就无从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质。而一旦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系统培训,再加上配套的激励机制,这些中等生身上原来被埋没的潜质被大量地挖掘出来,创造出非凡的业绩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在当前班级里的中等生身上,一定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潜质。他也许不擅长做数学题,却擅长交际;他也许不擅长背诵课文,却喜欢唱歌;他也许不会写一手好字,却是足球场上难得的前锋……也许当前他只是班上一个毫不起眼的中等生,但未来他可能就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事实上,中等生并非个个都不求上进、没有特长或者能力极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有丰富的思想、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大量的潜能亟待老师和家长去开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