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中等生的60个细节-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少年时期开始,达尔文就捕捉昆虫,制作标本,加上分析概括,终于写成了轰动世界的《物种起源》。李时珍数十年如一日上山采药,品尝百草,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由此可见,动手能力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家长要培养中等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从培养动手能力开始。然而,目前包括中等生在内的中小学生动手能力普遍都不高。
据北京市某教育研究机构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相当差。总体得分不及格,30%~40%的孩子从来没有洗过自己的袜子。
第五章 智力支持:提高中等生成绩的7种能…
在德国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曾经写信给国内的某家报纸,呼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他认为中国人很会用脑,智商很高,这是外国人公认的,但中国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都比较差,这是由于长期受到轻工重理、不重视手脑并用的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所导致的。我国的中学生在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取得的笔试成绩是优异的,但实验能力却比别国的学生差多了。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在中国部分人中存在着不愿动手的落后思想,我是搞实验科学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搞实验科学非常重要。”
因此,培养中等生的动手能力,不仅有利于其当前的学习,对于其将来的事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只要孩子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动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轻易地从一些小事上看出哪些学生在家干活,哪些学生在家不干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一般来说,在家干活的学生比在家不干活的学生做事更有条理、手脚麻利,能较快地掌握一项新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中等生的智力,提高学习效率都很有帮助。
不过,孩子在家不干活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不少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不能把事情做好,有时候还会越帮越忙,纯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他们干脆把孩子本来能做的活儿全部包干。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宁愿自己累点儿,也要让孩子多些时间学习。在他们看来,等将来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做家务了。殊不知,家长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而现在孩子不会做家务,将来总有一天要补上这一课的。与其那样,还不如让孩子从现就开始学习。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特别愿意动手、愿意劳动的,但如果家长不让他们做,错过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懒散了。
因此,当孩子学习累了时,家长可以适当地让他做些家务,这样可以刺激大脑,缓解压力,对学习也会大有帮助。而且,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一种责任感,更加珍惜家长对自己的付出,而这种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从而激励其更加努力学习。
方法二:鼓励中等生搞些小制作
事实证明,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在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每一步都离不开动手实践。
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一生几乎一直在动手做实验。在家时,地窖成了他的实验室;在火车上,吸烟室成了实验室;当电报员时,值班室又成了他的实验室。动手实验,使他把一个个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牛顿从小就喜欢各种手工,一有时间就动手搞制作,从制作小四轮到水车,从制作风车到有实用价值的水钟。从少年时代就养成的这种超强的动手能力,使他在日后的实验研究工作中如虎添翼。
史蒂芬逊曾经长年擦洗机器,制作模型。他在推理想象的基础上,终于设计出第一台蒸汽机车。
因此,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鼓励中等生利用一定的工具材料,通过动手操作去完成某种实物作品。这种小制作在大人看来可能平淡无奇,但它对培养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却意义重大。
星期天上午,初一学生小洋写完了作业,正在看电视。爸爸看见了,就建议他搞个小制作。
做什么呢?小洋想到了上周刚学的物理课上讲到了蒸汽机原理,于是就想动手制作一艘“蒸汽船”。
小洋先找来了一些青霉素药瓶、试管、橡皮管等常用材料。然后在爸爸的帮助下,小洋根据所学的蒸汽机工作原理,竟然制成了一艘小蒸汽船。看着小船真的在水面上慢慢地往前行驶起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用沙石制作地理模型。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沙石作为主要原料,模拟自然界的地貌形态,还可以通过隆、压、抹、划、缀等手法制作地理模型。这些原材料都很廉价,而且容易找到,操作起来简便灵活,而且充满了乐趣。
平时家里都会有一些废旧物品,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这些物品充分利用起来,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相框、易拉罐娃娃等丰富多彩的工艺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审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此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在孩子动手之前一定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避免出现一些失误和安全问题。
比如,在孩子做物理实验中,如果不掌握稀释浓硫酸的知识和操作规程,就会把水往浓硫酸里倒,造成烧伤事故;在化学实验中,不懂得金属钠的有关知识,就会用手去拿钠,而造成伤害;在电学实验之中,如果不按照规程,电路连接错误,就会发生短路,造成电路烧坏。
所以,为了提高动手活动的成功率,在动手前家长有必要让孩子了解一些与动手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认真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学习。
总之,家长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鼓励中等生从现在开始养成勤动手、多实践的学习习惯。因为离开扎扎实实的实践,再美好的设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永远无法变成现实。
第六章 方法指导:提高中等生成绩的7种方…
细节30 课前预习利于提高听课效率
在学习上,孩子接受知识最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因此,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的听课质量十分关心。然而,许多中等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令家长担忧。
“我们的孩子上课总是不专心,跟不上老师的节拍。”
“孩子上课时总是听不懂,这部分还没想明白,老师又开始讲下一部分了。”
“为什么别的同学能理解老师讲的,我们的孩子却不理解呢?”
……
诸如此类的话,我们经常可以从家长那里听到。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个别孩子的个性、兴趣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也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课前预习。
简而言之,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会对学习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位优等生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在一项对北京市200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重点学校有25%的学生、普通学校只有17%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也就是说,至少有75%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而另一组调查数据也显示:在这些学生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而且差异显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有的听懂了,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就像在听天书,长期这样下去,学习成绩必然会下滑。而有的同学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听课是有备而来的,对所学新课早已有了大概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已经心中有数,听起课来就很容易跟上老师的节拍,和老师的思想步调一致,这样自然更轻松、更专注,效率也更高。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此,学习亦然。因此,家长要想切实提升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从课前抓起,引导其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养成长期预习的习惯
家长必须要让中等生明白:预习应该持之以恒,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就想放弃预习。其实学习成绩与多种因素相关,学生在做好预习的同时,还要搞好其他学习环节,并且长期坚持去做,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任务,预习的质量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中等生对预习千万不可浅尝辄止,而应该长期保持。当中等生从预习中尝到了甜头,家长再引导孩子从课前预习逐步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从而实现上下学期学习内容的顺利衔接,彻底扭转学习上的被动局面。
方法二:帮助孩子有选择地预习
有些中等生也知道要预习,但在预习时只是把书本随便翻翻,这样不但收不到预习效果,反而会养成做事马虎的坏习惯。中等生预习的随意性还表现在有时间就预习,没时间就不预习。因为在预习之初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些中等生就很难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 方法指导:提高中等生成绩的7种方…
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少中等生总是采取“遍地开花”的策略,门门都做预习。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每个学生的课外时间除了做作业、复习、玩耍之外,留给预习的时间事实上是有限的。如果门门都预习,反而导致门门都预习得不理想。
事实上,每个中等生都有自己稍弱的课程。如果能够把重点放在这些课程上,中等生就可以在短期内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自己整体水平的提升会有不少帮助。
每个中等生的学习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因此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摸索学习。当中等生已经适应了一种预习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家长再引导他把这种方法扩展到其他的课程。
因此,预习是有选择性的。在选择预习的课程时,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向中等生提一些建议,但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孩子的意愿。只有让孩子愿意学习,才能真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具体到每一门课程,预习同样要有选择性,突出重点、难点。
事实上,预习就好比是一次“火力侦察”,能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及时查缺补漏,尽早发现那些听课中的“拦路虎”。
在这方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这是一种非常便捷而有效的方法。这时,家长不必过分要求孩子的课本必须保持干净整洁。
如此一来,中等生就是带着问题来上课,是来向老师要答案的,因此很容易提前进入角色。而且这样听起课来,他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课上老师讲的知识就能够很好地掌握。长此以往,中等生就可以获得在学习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慢慢地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
方法三:灵活安排预习时间
中等生的预习时间一定要在服从整体学习计划的前提下灵活安排,可以根据每天的空余时间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预习的科目及每科的时间。
一般来说,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并根据这部分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则应该把本来就不多的时间集中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
对于中等生来说,每天的课前预习时间应该不少于20分钟。如果时间仍然有富余,则可以预习得更加充分点,思考得深点。而在寒假、暑假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些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制订学习计划时更加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细节31 上课认真听讲是学习的关键
课堂听讲是中等生获取新知识的最关键、最快捷的一环。无数事实证明,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不一定是课后自学最多的,也不一定是作业写得最好的,但无一例外都是课堂上听课最用心的。
小山如今已经是大一的学生。有谁知道,他在初中时只是个毫不起眼的中等生,但从初中二年级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