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中等生的60个细节-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有可能,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购买学习用具,具体品种让其自主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书本、纸笔等文具的价格,锻炼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因为挑选文具同样也是一个比较、选择的过程,由自己来做出决定,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细节20 给孩子适当的物质奖励
“好好学习,如果这次考试得了100分,妈妈带你去吃好东西。”在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这样的许诺。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激励学生努力上进确有帮助。为了激励中等生取得更大、更快的进步,我们不妨对孩子的优异表现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
小帅是某初中的一名学生。看到别的同学都用上了电脑,他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台电脑。那天,当他向爸爸提出想买电脑时,爸爸答应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这次期末考试要进入班里的前15名。
小帅的学习一直是中等水平,在班里总在20名左右徘徊。不过,小帅觉得只要自己学习再努力一些,进入前15名完全是有可能的。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小帅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在期末考试中,他果然史无前例地进入了班级前15名。
周末,爸爸带小帅去电脑城,买回来一台电脑。小帅高兴极了,他答应爸爸,平时用电脑来学习,只在周末的时候玩一两个小时的游戏。
事实证明:物质奖励是激励孩子成长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在短期内迅速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不过,在这里我们也要提醒家长:物质奖励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莫把这种奖励变成一种交易。
当给孩子物质奖励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他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你是在为你自己而学习,不是为了爸爸妈妈的奖励而学习。爸爸妈妈奖励给你东西,是因为看到你进步了,爸爸妈妈很高兴,觉得你是真的很努力,想给你一个鼓励,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但并不是说你的每一次进步,爸爸妈妈都一定会给你同样的物质奖励。因为你的每一次进步都属于你自己,你学到的知识是你一生中最大、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作为家长大可不必每次都为孩子购买衣物、玩具、零食等。当孩子取得进步时,我们不妨带孩子来一次全家出游,或是带孩子去看一场他喜欢的电影,这些奖励既是对孩子进步的肯定,同时又不失为一次良好的亲子互动机会,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奖励要把握时机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对孩子进行过物质奖励,但为什么有的孩子激励效果显著而有的孩子效果却不理想呢?原因就在于,不同父母选择物质奖励的时机不同,效果自然高下有别。
暑假开始了,妈妈为小霞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学习生活计划,其中每天都给她安排了做家务的时间。
刚开始时,小霞还能按计划进行,又是扫地、又是刷碗、又是倒垃圾……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妈妈觉得孩子真的长大了,可以帮自己干些家务活了。
第四章 物质支持:为中等生创造良好的外部…
可只过了一个星期,小霞就不干了:“妈妈,我的手都脱皮了,我不想做家务了。”
“你的手脱皮是因为你没有做好保护,每次做完家务洗干净手,抹点护手霜就没事了。其实家务劳动可以增强你的食欲和体质,还能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妈妈苦口婆心说了老半天都没打动她。
“既然做家务使你这么痛苦,你就把你计划上的做家务时间取消吧!”没有办法,妈妈只好放弃。
第二天早上,小霞在饭桌上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妈妈,你好久不给我买智力玩具了,隔壁小玟的妈妈已给她买了好几套了。”
“可以买玩具,但你得自己出钱。”妈妈趁机这样说道。
“我哪里有钱,不买就不买,算了我不要了!”小霞很生气的样子。
“妈妈这里有钱,不过妈妈的钱也是付出劳动后才得到的,你还小不能上班挣钱,但你可以争取在妈妈这里拿到奖励。”
小霞一听,马上就来精神了,赶紧跟妈妈套近乎:“妈妈,那我该怎么做你才能奖励我?”
“这样好不好?你按计划上的安排把家务活干好,这样,你每天可以从妈妈这里得到5角钱的奖励,然后把每天的奖金都存起来,积少成多,一个暑假下来,你就有钱买智力玩具了。”
“真的!”小霞喜出望外,小脸笑得像朵小花似的,拿起抹布又忙开了。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孩子的积极性都需要我们去鼓励。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家长应该因时而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机会,灵活机动地激励孩子。
方法二:物质刺激一定要恰当准确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想拥有的东西,这很正常。更何况他们想要的奖励往往只是一块巧克力、一支雪糕或是一件新衣服。所以,只要不超越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适当地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奖励,这确实是一种激励孩子进步的好方法。
但是这种物质刺激的方法一定要恰当准确,切不可滥用。否则的话,物质奖励天天都有,孩子就觉得不新鲜了。不仅如此,这样还会让孩子产生不良的动机,只是为了得到吃的、玩的、用的才去努力,这样就弄巧成拙了。
新学期又要开学了,妈妈带小巍去商场买新衣服。
在走过玩具商品区时,小巍从货架上看到了一挺玩具机关枪。他非常喜欢,一把就将它抓在手里,再也不愿松开。结账的时候,他用恳求的眼光看着妈妈。
毫无疑问,妈妈完全可以满足小巍的心愿,轻松将枪买下。但她并没有将就他,而是认真地对他说:“如果下个学期你在学校表现得好,妈妈就带你来买。”
结果,小巍在那个学期表现的确很好,然后他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得到了那挺机关枪。
方法三:合理利用奖励手段,强化孩子的成功动机
除物质需求外,每个人都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在这方面,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批爱绘画的孩子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的孩子被告知:“如果画得好,将会得到一批价值不菲的奖品。”乙组孩子则只被告知:“想看看你们绘画的水平。”接下来,他开始让两组的孩子在两个房间里画画。在4个星期里,甲组画得好的孩子不断地得到奖品,而乙组画得好的孩子只得到几句赞赏。
第四章 物质支持:为中等生创造良好的外部…
4个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甲组孩子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也明显降低,而乙组孩子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
为了验证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又在不同国家、不同兴趣组里进行实验,结果依然是这样。
由此可见,物质上的奖励固然可以强化孩子的某种良性行为,但它也可能使孩子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
因此,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还要注意精神层面的奖励。事实证明:带孩子逛街、去公园玩,甚至做一个好菜、给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朵小红花等,都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奖励。而家长把主导权交给孩子,让他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则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大的心理满足。
最关键的是,家长要通过这种奖励引导孩子树立高尚的学习目的,向着更高的思想境界看齐,使孩子在学习上获得一种持久的动力、一种昂扬向上的鞭策力。如果非要给孩子买点什么物质的东西的话,我们最好是买一两本新书或其他学习用具之类,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双重的激励作用。
总之,家长应该让奖励更有意义,让奖励留在孩子的记忆深处而非花更多的钱,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更持久的影响。
细节21 积极配合孩子在校的学习和活动
有人曾把学校、社会和家长比作拉动孩子成长的三驾马车。由此可见,学校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一环。作为家长,为了更好地激励中等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就必须积极配合孩子在校的学习和各项活动。
然而,在这方面许多家长的表现却并不积极。在他们看来,孩子进了学校,如何教好孩子提高成绩就成了老师的事,跟家长没有多大关系。事实上,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想法,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
佳佳每天的家庭作业,老师都要求家长在家里先检查一遍,然后签字确认。对此,佳佳的妈妈非常烦恼。因为她生意上的事情很多,根本无心替佳佳检查作业。
佳佳写完作业找妈妈检查时,她总会极不耐烦地挥挥手:“自己先检查一遍,不动脑子,光靠我给你检查有什么用?”
“我已经检查两遍了。”佳佳低着头怯怯地说。
“行,那你的意思是没有错误了?要是让我检查出来,罚写10遍。”妈妈大声道。
佳佳只好回来自己再查,但她实在找不出什么错误来了。但看到妈妈忙碌的样子,她又不敢再去打扰。因此,有时候佳佳就自己签上妈妈的名字,把作业交上去。
这样的学习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佳佳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中等水平,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佳佳真担心自己的成绩再度滑坡,到时候不知道妈妈又要对自己说什么了。
在这个案例里,佳佳的妈妈把本来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做法。家长工作忙碌确是事实,但绝不能以此作为逃避责任的理由。
如果家长能够主动配合学校的活动,那么对于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将是一个极好的锻炼。否则的话,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参加这些活动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家长参不参加学校的活动,孩子心理上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事实证明,那些家长经常出现在学校的孩子,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对于信心不足的中等生来说,这是家长激励其成长的绝好机会。
第四章 物质支持:为中等生创造良好的外部…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不管什么类型的活动,家长都要积极参与
有些家长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总是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就参加,不感兴趣就不参加;对于自己擅长的活动就参加,不擅长就不参加;有时间就参加,没时间就不参加。家长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一般来说,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次或几次由家长参加的活动,其名称也许是“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会”等——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活动,其目的无外乎几点: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情况;提出对学生在家时的要求;向家长系统地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向家长提出如何配合学校的建议等。这些活动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作为父母一定要积极参加。
在参加这类活动时,家长要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孩子告诉你今天你要参加家长会时,你应该为有一次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机会而感到高兴。
尤其是作为中等生家长,千万不能把参加活动与否当做“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你这次考试成绩那么差,让我怎么去?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我不去了!”“我没时间,下次吧!”诸如此类的话是绝对不能说的。因为中等生对成绩之类的事情是最敏感的。这样不但会极大地刺伤他的自尊,让他以后在班里抬不起头来,更会使他对以后学校组织的所有家长活动都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家长会后——今晚有暴风雨”,前段时间校园里就流行这样一句歇后语,这就是许多孩子对父母态度的一种真实的感受。如果家长总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家长会,孩子可能会隐瞒学校组织家长活动的消息,使你失去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宝贵机会。相反,当你高高兴兴地参加家长会时,孩子会感到你很关心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
方法二:对孩子的活动经费,家长要给予支持
我们家长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看法:孩子学习上的费用,无论多少都愿意给。而对于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时需要的费用,则能少交就少交、能不交就不交。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对于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的。
事实上,学校组织的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融入集体和增长见识的好机会,这种机会是父母和学校所不能给的。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打开心扉、融入集体、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为他人着想……事实证明,参加集体活动是一种再好不过的教育形式了。
而对于中等生来说,一旦他喜欢的活动因为费用问题而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