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
其实人脑就像是一个图书馆,一个人学习的、记忆的东西都会保存在这个图书馆内。当他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用。但是,如果图书馆的书库中根本就没有进过那本书,怎么可能借给你呢?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人只有先去记,才可能在脑海中再现。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记忆力是天生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生的,但是,没有一个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就认识他的妈妈。他之所以能够认识自己的妈妈,是因为妈妈经常和他在一起。因此,孩子记忆力的好坏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记忆的条件、记忆的方法有关。许多父母以为孩子记忆力不佳是资质比较愚钝,其实不然,大多数孩子记忆力差,只是没有掌握记忆的规律,缺乏正确的记忆方法。只要家长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是能够提高记忆力的。
影响孩子记忆力的因素是很多的,如动机、兴趣、记忆方法、睡眠、情绪、疾病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记忆方法。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擅长记忆的习惯呢?
学习的习惯
第21种习惯 记忆(2)
建议一:科学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
父母应该懂得,良好的记忆需要有发育良好的大脑和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增强孩子的记忆力,父母要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饮食结构,安排好孩子学习的环境。
在饮食方面,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蛋黄、瘦肉、海鲜、豆制品等,同时,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等。另外,要控制孩子的饮水。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大量饮水时,他血液中的水分就会增多,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大,从而会使下丘脑合成及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这是不利于记忆活动的。因此,父母让孩子保持平衡的饮食结构,保证大脑的营养供应,控制孩子饮水量。
在起居方面,应该选择蓝色、灰色等色调来布置孩子的房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记忆事物。房间内东西的摆放要整齐,杂乱无章容易干扰视线,影响记忆。在为孩子选择台灯时,一定要注意不要选择灯泡太亮的,而且最好不要让灯光直接照射到桌面,可以使用间接照明,比如,让灯光照射到墙壁,然后再反射过来。这样,光线就比较柔和,不会刺激孩子的眼睛,有利于他集中精力学习。
建议二:让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
记忆的过程是识记、保持、理解、再认、再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识记是记忆的开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理解是保持的基本条件,再认和再现是记忆水平和质量的反映。
记忆有自身的规律,这是由遗忘规律所决定的。专门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是:熟记13个无意义的音节后,仅过1个小时,就遗忘了7个;2天后,又遗忘了1个;6天后,虽然遗忘还在进行,但是速度更慢了。可见,当记忆过程一结束,遗忘就开始了。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记忆刚结束,在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很多,越往后则遗忘越少。
正是因为已经记住的东西在遗忘的时候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针对遗忘的特点来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刚学过的东西要多复习,以后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对于年级较低的孩子来说,最好间隔一天,如果孩子要准备考试,则父母要强调平时经常复习,多熟悉教材,进行有意识的背诵,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效果和对记忆的信心。
建议三:帮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记忆时间。
每个人的最佳记忆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早晨和晚上睡觉之前是记忆效果比较好的时间。因为早晨头脑最清醒,记忆起来相对比较轻松;而根据心理学研究,在睡眠中的记忆力是不会下降的。因此,睡觉之前记忆材料,可以减少其他事物的干扰,从而减少遗忘。
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出最佳的记忆时间,如果孩子在早上记忆效果好,可以让孩子在早上听一些英文歌谣、诗歌、散文等,然后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知识,但要注意引起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在晚上睡觉之前记忆效果好,可以让孩子在睡觉之前记忆一些内容,然后让孩子在第二天醒来后进行回忆,这样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让孩子在他的最佳记忆时间里固定地识记、背诵、理解,直至完全记住。
建议四: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孩子对有兴趣的东西能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
有位教师为了让孩子明白“笑嘻嘻”和“笑哈哈”的不同,故意在讲课时露出笑嘻嘻的表情,然后问学生:“你们学习很努力,老师很高兴,你们看老师的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们都说:“老师笑嘻嘻的。”接着,学生们也都笑嘻嘻的。
老师看学生们高兴的样子,哈哈笑了起来:“老师说你们学习努力,你们很高兴吧?”
学生们回答:“是的。”
老师又问:“那老师刚才的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们说:“笑哈哈的,老师都高兴得笑出声了。”
“是的,老师真的很高兴有你们这样努力学习的学生。”老师接着问,“那么笑嘻嘻和笑哈哈有什么区别呢?”
一位学生回答:“笑嘻嘻是咧着嘴笑,主要表现在脸上,并不发出笑声;而笑哈哈就是高兴得笑出声来。”
学习的习惯
第21种习惯 记忆(3)
可见,老师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在记忆这两个词语的时候肯定记得很牢。因此,要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心情舒畅中来记忆。孩子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忆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因此,父母应该想办法诱导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学习,而不要一边责骂孩子,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这时的记忆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同时,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运用一些方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特殊的加工,从而变成感兴趣的东西来记。
建议五: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所谓“欲要记,先要懂”,说的就是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毛泽东说:“感知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但理解的东西则一定能更好地感知到。”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进行感知和思维加工。有些材料,如概念、定理、法则、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记忆这类材料,最好让孩子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保持在记忆中,而不要采取逐字逐句死记硬背的方式。孩子只有理解了学习过的内容,才能较快较牢地记住。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充分理解学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如果孩子对所学材料不是很理解,父母应该担负起老师的职责,耐心给孩子讲解,及时帮助孩子弄懂。
建议六:教孩子一些正确的记忆方法。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育孩子掌握一些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即把许多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归类过程其实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具有记忆的功能,孩子在边归类边理解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记忆了。
2。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法即在记忆某种东西时,让孩子边读、边写、边听,让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其中来,这样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由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由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协同记忆法就是通过动员孩子大脑的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如,让孩子上课记笔记,力求在听懂的基础上,边听边思考,总结出老师讲课内容的要点,记下几个关键的字或句子。
3。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即让孩子在记忆时,发挥想像,根据材料的特点,形成记忆的组织。如:接近联想,即把时间、空间、状态、特点等比较接近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对比联想,即把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记忆。
4。开头结尾记忆法
从心理学来说,每一个人对开头有一种好奇感,对结尾有一种结束感,而对中间最容易出现松弛麻木的状态。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有意识地记忆事物的开头和结尾,同时注重两者之间的连接,把要记的东西连成一个整体。如果要记忆一整篇材料,可以先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再运用开头结尾记忆法。
5。歌诀记忆法
可以让孩子把需要记忆的材料采用谐音、诗歌比兴的手法,制作成歌谣或口诀等形式来加强记忆。如把圆周率π=3。141592653589793284626用与数字发音相近的谐音字编成一首歌谣:山顶一寺一壶酒,你乐,苦煞我,把酒吃,酒杀你,不死,乐而乐。
学习的习惯
第22种习惯 思考(1)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歌德
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写了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出版后,重印了许多次,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为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去获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义上的成功都必须运用我们的头脑去思考。
拿破仑·希尔有一次去见一个专门以出售主意为职业的教授,结果却被教授的秘书拦住了。拿破仑·希尔觉得很奇怪:“像我这样有名望的人来见教授,也要挡驾的吗?”
秘书回答:“这时候,教授谁也不见,即使美国总统现在来,也要等2个小时。”
拿破仑·希尔犹豫了一阵,虽然他很忙,但他仍然决定等2个小时。2个小时后,教授出来了,希尔问他:“你为什么要让我等2个小时?”
教授告诉希尔:他有一个特制的房间,里面漆黑一片,空空荡荡,惟有一张躺椅,他每天都会准时躺在椅子上默想2个小时。此时的2个小时,是他创造力最旺盛的2个小时,很多优秀的主意都来自于此时,所以这时他谁也不见。
听着教授的讲述,拿破仑·希尔内心突然涌起了一股意念:运用思考才是人生成功的要诀。由此,拿破仑·希尔写下了使他名扬世界的著作《思考致富》。
思维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让我想一想”,“我再考虑考虑”中的“想”、“考虑”指的就是思维。
拿破仑·希尔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和欧内斯特·卢瑟福一共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天才们不仅懂得如此去思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为我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英国剑桥大学的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但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这里在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孩子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以前的孩子,他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3岁后,孩子的思维就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他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思维,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但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5岁后,孩子的形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并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孩子能够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能够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能够对事物进行